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最近北方大旱

昨天的cctv说是58年来最严重的旱灾。1.4亿亩受灾。不知道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有多大影响?

河南的人说,保守估计减产3成。

家园 看包产到户释放的积极性能否抗旱
家园 润树兄久违了

原来是准备这篇雄文去了。感觉上,这有可能是踩着时代的脉搏,为中国经济尽快走出困境做的理论和舆论准备。

掌声鼓励!

家园 正好在看林毅夫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和楼主的帖子对照着看顺便,图看不到。。。

家园 一般采用 稻草還田 技術,還有白雲石粉
家园 花谢。真是千差万别啊。不过总的趋向还是减负的。

村办公摊派、村书报摊派、村公路摊派都是按户,还有,出外务工的人员还要向村里交一个费用是按人头。

我们这里这些都没听说过。

通村、通湾公路是市交委每公里8万补助+找大老板募捐,或者新农村建设拨款。可能没大老板的地方就摊派了--不过我们这边是没钱的就消极一点等两年政府还是会解决,只是干部得不到表扬受点批评而已,但村干部只要能弄来钱帽子基本上不受上级控制,弄不到钱的自然没政绩还老找上级要钱上级自然也不喜欢--所以靠拍马屁是不顶用的,要靠行贿--歪楼了。

至于“出外务工的人员还要向村里交一个费用”除80年代初两年以外早没了,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有这档子事。

家园 1.5吨产量是一亩地一年的收成,等于有两季

我家是湖南的,都是种两季水稻,一般每季产量在800-1000斤的样子,一年也就差不多一吨的产量。我们是湘南丘陵区,如果洞庭湖平原地区由于土地肥沃,产量可以更高些,能达到一吨多点。这个超级杂交水稻对产量的提高还是很大的。

家园 另: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不了基层机构运行的成本问题

去年和今年来看,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对农村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样一个副作用就是中央财政的负担明显加重,加上危机的影响,朱老板不多的遗产之一——为中央敛财,现在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今、明两年如果经济状况无明显改善,那财政会很吃紧。所以今年刚出的两个改革措施,都是为了削减开支:1,省管县,弱化地级市的作用,将来可能消除地级市。2,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把刀子伸向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

从农村角度,如果乡政权和村机构的成本无法削减,光靠财政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杯水车薪。正是在这一点上,公社体制比乡政权有明显的优越性。

家园 记错啦?

还自以为记性好

家园 应该在权衡的基础上既保留十八亿亩,又尽可能多进口些粮食,

让尽可能多的土地休耕。

家园 不是专家,但有几点想法

1.林毅夫对中国农村不了解。得出错误结论,不足为奇。

2.重视土养,水利,肥料,和种子,也不是共产党的原创。从古到今,俺们这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就比较重视。不过对化肥的运用,和基因种子这两方面,是福是祸,结论尚早。

3.集体合作和个人包干,似乎不应该变成一个两极的战斗。非此即彼。

4.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过于政治化。倒不如好好让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

家园 双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化肥是现代农业成果的最主要推动力量

FAO在九十年代做过一次“百年”农业产量贡献各因素分析。贡献最大的是化肥的提出和应用——德国化学家和经济学家—李比希;其次是农田水利;第三是优良品种的应用和推广。当然,现代化肥的作用正逐渐减弱,优良品种的因素在增加。我以为中国农业现阶段对增产(单产)作用最大的还是农田的水利化;其次才是优良品种的推广。

朝鲜粮食产量上不去很大原因是化肥没有广泛使用,连年种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美国多数土地是“三圃制”—小麦、豆科植物和玉米轮种,土壤肥力高。中国土壤如现在不用化肥产量将有很大下降。

转基因作物对现时的中国也是急需,就是“饮鸩止渴”也要喝下去。特别是带有抗性基因的品种,在现在气候急剧变化的环境下,保证产量对中国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

以上多为本人愚见。

家园 又见润树大兄的好文章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写点自己的看法

林毅夫先生的简介论文以前粗读过,记得他是把78年到84年的粮食产量增加百分比、化肥施用增量的百分比,资金投入增量的百分比等几个数据列举出来,然后用简单的数学减法来得出“技术和资金投入的进步只占了粮食产量增加的一部分,主要的增加量来自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的观点

问题在于是,70年代末期化肥才开始大规模普及,而化肥刚开始投入使用时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加应该远远不是线性的

同样的,反过来,到84年后,虽然分田到户改革基本完成,但是农业生产的增速反而减慢了。并不见得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下滑,很有可能是化肥密集投入后,对增产的效果不再如刚开始使用化肥的时候了

一个例子是在松江等较发达地区,60年代末的平均化肥施用量就达到了全国80年代初的水平,结果包产到户之后,粮食产量反而下滑了。原因是之前经济没有放开,农业劳动力没有出路只有“以粮为纲”密集投入,即使产出和劳力投入不成正比也在所不惜。开放后农民有了大量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作机会,机会成本一比较,还是放弃“三抢三收”搞副业比较合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