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感谢通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研究制度影响,如何把土肥水种的因素剥离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问题。统计数字是最真实的东西,也是最骗人的东西。站在一个技术人员的角度化肥良种是必制度更加清晰和直接的影响因素

但是排除掉土肥水种之后,制度的影响是不化肥良种是就可以可忽略不计呢?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化肥良种作用还不很显著的年代来进行研究,比如说避开70年代末80年代初。

至少近年来的问题,是可以从制度上找到一部分原因的(限沿海地区),但当地老人的说法现在都是懒汉种地法。因为在沿海地区从事任何工作都比种田收入高,而国家又不允许土地抛荒,所以很多人就是撒了种子后靠天吃饭了。从这个角度看,土地流转是非常必要的制度改革。

家园 建议你查一下“新农村”、“摊派”

02年以来农村直补确实是逐渐打入农民个人账户了,但是:1,部分地区是发现金的,而且县一级截留是每年都要三令五申发文件禁止,要发文件禁止说明什么呢?最好反过来看。

2,补归补,摊派归摊派,因为驱使地方征摊派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在县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乡镇村的费用如何解决?

就我在某县挂职当县委副书记的经历来看,最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中央重视了问题就能解决,最终取决于地方如何理解、如何执行、能否执行。地方上的情况千奇百怪。

要说证据嘛,我的挂职笔记不能挂上网。你可以当我胡说。

家园 补充一个事实的例证

安徽省1961-1965年粮食产量(万吨)

1961 629.0

  1962 670.7

  1963 697.7

  1964 812.1

  1965 966.6

注:1,1961年2月起,曾希圣在安徽推行包产到户。同年安徽粮食产量下降到大跃进期间最低点。

2,1961年年底,曾希圣被撤职,李葆华接任安徽省委书记。1962年初开始废除包产到户,恢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制,1964年安徽全部废除包产到户。恰好64、65两年是安徽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

家园 西楼会议时陈会计认为农业要很多年才能恢复,结果3年就

恢复了-陈不得不检讨自己右倾

家园 听说的吧,

五九年的时候我们这每个生产队都要炼钢多少吨,这里用了不少人,田也进行了大改造!

怎么改的都有.有的一亩地在深一米的地方埋盐多少吨的有.有深翻的有.密值的有.几乎这些动作后都没什么收成了.

家园 承包制对于今天来说意义是很大的,

承包制后的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走出农村这才有了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这意义是要肯定的.

其实,合理的科学生产当然是比分散的小农经济好.而且将来也必定回到大联合的公司式农业联合生产.但这只是理想.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康采恩比小农经济获得的利润和效率是没法比的.但经济不单存是商业活动的问题,它还有社会的问题!

七九年的承包制,最大的好处是农民知道应该拿到多少,而国家又可以有效地征收到粮食.这两点是承包受欢迎的地方.其实七四年七五年的时候各地都有瞒产风,原因是上面收的太多.很多生产队都自己私分一些粮食或者瞒产来保口粮.这估计也是承包制度的一个动因吧.

而单干后的事情也不少.八五年以前,我们这的农民一亩有这么多的粮要交,水利二十斤.公粮十六斤.助学粮三十斤.镇征收的一百二十斤.优抚粮三十斤,五保粮二十斤.公路粮十斤.乡粮二十斤.

还有一个购粮,这购粮不强制,有钱!但我们这一个人就几分田.田分下去.耕不耕你的事,没粮交交钱也行.于是很多人就跑码头去了.

而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摊派多了起来.但我们这可能是全国最少的地方.最高的年份也就是收治安费二百一个人.现在这些东西只剩下水费每亩五块钱要交.其它的没了.

------------------------------------------

其实,在今天我看来,承包后才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才是中国经济辉煌的原因之一.之前的时候,劳动力属于集体的,你是农村的,去做临时工要上缴工分钱.这就是为了保证上面的计划能实现.

其实,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是历史由来的了,这一个为收人头税,二是保证兵役.而新中国的户籍是为保证国家大计划的完成而有的东西!

有时候我在想,贫下中农解放了吗?之前有的或者很有点地.而新中国就连地都没有了!劳动才能致富.在民国也有人勤劳致富!

其实我眼里,从七九年后中国才算得上有经济的时代,之前的三十年讲的是计划!

家园 一亩地埋盐多少吨?

一亩粮食多少钱?多少吨盐多少钱?

  再说埋盐干什么?干部就是蛮干会这样干?

  深翻会造成绝收?

家园 难道这“三千万”里面没有疫病大流行死掉的?

  既然TG会隐瞒饿死三千万,疫病大流行反倒公开化了?

  新增灌溉地基本上在西北,多数在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大型的引黄灌区外基本上是农民自己打井或建水窖。

  今年抗旱许多地方都要临时打井。

家园 现在是不是每人都可以有身份证?

那个时候每人都拿得到介绍信?

家园 我们这79年的时候盐是七分一斤,

深翻的底下是盐缄地.能种的土层其实不深!密植的几乎都和水稻种成草.

我记得有人说过密植的稻种大概要一百六十斤左右,没有经过插秧.直接把一百六十斤的种撒到田里.

加盐的田不要说谷子,就是连草几年内都没长出来.不过加盐的是海边那里的。我老家那里因为干部都是自己人,所以就是密植干了一下.结果我老家那个大队书记把种子分了,地里最多比以前多一倍,他后来四清的时候因为这事判了几年.

我们这种水稻以前是插秧的,现在不知道用多少种子.都以前是一亩地一斗!

家园 那是做秧田吧?

人说过密植的稻种大概要一百六十斤左右

家园 从日本引进的短杆水稻(矮脚稻)也对中国的粮产起了很大作用

大名鼎鼎的农垦58就是在1964年大面积推广。

家园 79年南京的米是一毛一到一毛五一斤,

  深翻是可能的,这还有个故事,是当年宣传大寨的:队里分配一组“落后分子”翻地,经检查说翻深不够要他们返工。他们不服气就特意翻得很深,结果当年这块地长收成特别好。

  自此大寨大队的地都翻到一尺多深,比往年深不少。

  这个经验曾经向全国推广,效果怎么样不知道。但一般来说适当深翻配以加强施肥是能增产的。

  对盐碱地你的说法好象又不对了,盐碱地是含有少量盐碱的地下水位过高,经毛细现象升到地表,水蒸发留下盐碱,越聚越多,所以能种庄稼的盐碱地盐碱主要集中在地表,你可以看到同一块盐碱地越高的地方白霜越重。如果翻上来的土都含盐碱过高,这块地就根本没法种庄稼。

  所以深翻正是治理盐碱地工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或者在降低地下水位的同时多次灌水排水洗去地表盐碱。

  密植也是当年推广的一个增产方法,农业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到现在还有效,这个密就是密植。全了就是合理密植,关键在合理。一般来说就是掌握在作物营养生长结束时叶片正好遮住全部土地,地越瘦、肥料越少就要种得越密。但是当时也有一些地方不顾当地情况密植程度太高造成减产。

  往地里加多少吨盐是不可能的,再不懂的干部也知道地里盐碱多了会减产甚至绝产,更不要说一吨盐的价格高于一千斤稻谷的价格了。

  所以说你说的这三点只有一点是可信的。

家园 中国用硫酸铵化肥,土壤板结厉害,深翻耕作变成必要

自从使用尿素后,土壤板结现象就不存在了。

家园 你现在买车票要不要身份证或介绍信?

  那时候也不要。

  没有介绍信并不影响农民出行,那时农民也没多少能住得起旅馆的,大多数是投亲靠友或睡车站候车室。

  想拿这个来证明当时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差太远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