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折腾还是不折腾?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 -- 起于青萍之末

共:💬67 🌺1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关于政治人物私德,想起了一个笑话:

假设我们要从以下四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全世界,你会选择哪一位呢?先来作一些对比:

候选人 A :

* 笃信巫医和占卜家

* 有两个情妇

* 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好马提尼酒

候选人 B :

*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 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

* 读大学时曾经吸食鸦片

* 每晚都要喝一夸脱(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

候选人 C :

*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 保持着素食习惯

* 从不吸烟,只偶尔来点啤酒

* 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

侯选人的 D :

* 学校给他的评定不怎么好。在他念过书的学校档案室里找到的旧记分册,他的化学成绩评为 3 分,而物理、代数和几何成绩也是 3 分。

* 早在中小学就善于利用女生的好感。从五年级起与女同学接吻。

* 在大学二年级时差一点被除名。

* 是一位摔跤运动的高手。

是不是觉得这些信息已经足够帮助你决定最佳人选了呢?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容易的选择,现在让我们来揭晓答案,看看你选了谁 ……

候选人 A 是富兰克林 · D · 罗斯福;候选人 B 是温斯顿 · 丘吉尔;候选人 C 叫做阿道夫 · 希特勒;侯选人 D 是普京 。

家园 【原创】那年的农业政策—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2

那年的农业政策—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2

世道要变,总会有些稀奇事出来。早些年间,有个人,叫陈胜。因为迟到违反了法律,要被杀头,他害怕了,想造反。于是就弄了块绸子塞鱼肚子里,让人把鱼买去。绸子上写着:“大楚兴,陈胜王”。他还怕人不信,又找了俩人躲在庙里装神弄鬼,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结果一干人马还真跟着他反了个球的。

再后来,没人因为他起事是撒谎,就看不起他,司马迁还专门给他写了一段,叫《陈涉世家》。

嘿嘿,扯远了呀。咱还接着说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回咱已经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给前面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收尾的。而中央工作会议几个主要的议题之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问题。结果让陈云一搅和,小平一拍板,就开成了翻案的大会,反思的大会,批判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全体鼓掌!!!!)。会开成了这样,不少人还是很爽的,自然要给最初的会议议题结个尾。最初的关于农业的报告应该是李鑫主持起草的,会议一跑题,原来的稿子没法用了,李鑫也郁闷了。等会议开团结了,于是,就让胡乔木重写了一个:《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了。这个决议中提了加快发展农业的25项措施。

朱佳木书中总结出主要有6项:

1、规定在生产队统一核算的前题下,包工到作业组,联产计酬;

2、规定粮食统购价从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份再加价50%,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也相应上调;

3、规定农药、化肥等农业工业品的价格在1979、1980年两年里降10%--15%,并把降价的好处让给农民;

4、规定粮食征购指标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稳定在1975年的基础上,并减少50亿斤;

5、国家实行低税和免税政策,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

6、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三五年内提高到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18%左右;

其中,第一条无疑是“分田包产到户”的先声,那时的农民似乎也感觉包产后的生活变化。官方在08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时,也把“包产到户”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制度变革成就。

其实,认为:“包产到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个制度幻觉。“包产到户”是人民公社的反动,当鼓吹“包产到户”的神奇功效时,有人经常忘了:人民公社正是“包产到户”的反动。“包产到户”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旦作为人民公社的对立面出现时,就显出神奇的功效,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嘛。从实践上看,一个实行了三十年的农业基本制度,最终发现面临的依然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无法解决制度设立之初的最低目标,很难说这个政策是成功的。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的主要6项农业发展的措施,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让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民迅速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的,应该是后5项,后5项就是直接给农民发钱,见效最直接,最快速,但是没有长久持续性。

因此说,就“包产到户”的功效而言,小岗村的示范效果是很可疑的,就像“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一样,肯定是假民谣。我感兴趣的是:在世道变化的年代,对多数人而言,似乎事实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化!

这个大众心理还真是有意思。

对上世纪80年代农业制度问题的研究有兴趣的人,这篇文章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附: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中国吃饱问题”的探讨

家园 推荐老田的两篇文章

都是讲“三十年”开头的时候如何在三农的问题上打开突破口的

“农村政绩工程”与“杜润生-林毅夫假设”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710/26270.html

陈永贵谈对“共产风”和“穷过渡”的看法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901/64130.html

家园 摊丁入亩,

这事每个朝代都有的事情!

家园 一帮子人聚在一起发牢骚, 发现有这么多人都一肚子气

然后就要推翻领导了. 遵义,庐山,三中还有几个大会都差不多. 只是庐山上被人先用大帽子扣翻了未遂. 邓在八八后也觉得不对劲了, 很明显他要被左派架空了. 才有了南巡.

家园 这个“大众心理”特有意思

老大看过“Freakonomics”吗?conventional wisdom,呵呵

家园 没看过
家园 同意你的观点,也谈谈我的感觉

“包产到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个制度幻觉。

我觉得从某种角度上讲,“包产到户”在开始的几年还真是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在开始的几年,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极大提高了的,这无疑也会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收入。但不得不承认,“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这个因素不是独自起作用的,而是和粮食品种改进、化肥、农药增加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起促进作用的。当然水利建设也是一个积极因素,但是这个水利建设主要是在包产到户之前完成的(至少我老家如此)。包产到户以后,人心散了,水利建设基本停滞,至今都在吃老本。

包产到户20年以后,到2000年以后,我老家的农民在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劳动力投入(积极性)急剧减少。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农村不养牛了,以前需要用水牛犁(耕)三遍的水田耕作方式早已变成耕一遍甚至不耕,但是水稻单产反而稳中有升。这和

“包产到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
是直接矛盾的。品种改良、农用物资(化肥农药)投入增加的才是根本原因

包产到户之前,我在的生产队并不完全是吃大锅饭:生产队也是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块田的产量都有比较,减产是要被批评的。并且生产队一直在垦荒,试图增加耕地面积。这个积极性,据我所知,不能说不高。但是农资紧缺,这农资紧缺甚至持续到80年代中期才缓解。

从实践上看,一个实行了三十年的农业基本制度,最终发现面临的依然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无法解决制度设立之初的最低目标,很难说这个政策是成功的。

在包产到户之前,我所在的生产队一直是有多种经营(粮食种植、经济作物、小手工艺编织)、分工协作的,并且有相当集体积累的,主要用在独生子女免学费、孤寡老人赡养、一定程度的合作医疗。包产到户以后,这些分工协作都没有了,农户必需独立增加自己的农业投资(主要是农业机械什么的),独自承担医疗费用。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包产到户以前就有、包产到户以后消失的各种政策又逐步恢复了。当然不是完全等同以前,毕竟30年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巨大的。

有时我在想,如果农业技术(粮食品种)农用物资(化肥、农药)能提前5年,即在70年中期实现突破,那么人民公社制度是否能持续发展下去并取得巨大成功呢?比如粮食产量能否达到现在的水平?在生产队里农民详细的分工与协作,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当然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仍然存在,或许还会因为生产队的分工或许还会提前到来。

让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民迅速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的,应该是后5项,后5项就是直接给农民发钱,见效最直接,最快速,但是没有长久持续性

对我而言,第4项和第6项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国家从农民手里低价征购的粮食是逐渐减少的,农民收入当然会增加。国家对农业投资(比如化肥)成效也是显著的,我有一个帖子回忆80年代中后期,农民是如何疯狂地买化肥,甚至到抢锅炉化肥的地步。这种状况在90年代初的到了解决,基本每个县都有一个氮肥厂,现在也许大部分都破产或接近破产了。

如今,农业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或许从来都不是),而是农民低收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能单纯从农业本身得到解决。根本解决农业问题也许只能从非农产业入手,让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2、3产业。发达国家的高效率农业生产也没有让农业产业人口变得富裕(相对于第2、3产业),政府仍然需要大量补贴农业。

现在的问题是非农产业无法全部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

家园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说的很明白

del

家园 人民公社应该不算自给自足经济吧?

葡萄的帖子太短,实在不容易理解,也不好送花呀

包产到户之前的农村经济应该不是自给自足经济吧。有分工有协作也有产品交换(尽管只能和政府这个大垄断商交换)。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指资本和劳动力分离吗?如果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不是意味着土地私有化和集中经营?农村劳动力又完全依附资本?

家园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25、现代殖民理论:

de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像明白了一点,送花!

雇佣工人不断地转化为独立生产者,他们不是为资本劳动,而是为自己劳动,不是使资本家老爷变富,而是使自己变富;这才是共同富裕。

这大概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家庭商业”(home business)或者“自雇”(self-employee)。据说在美国,70%的劳动力在这样小商业就业。他们的创业门槛比较低,不知道中国能不能走这样的共同富裕道路?

这种转化又反过来对劳动市场的状况产生极有害的影响。

这个不太理解。在劳动力不足的发达国家,这个也许是个问题。但是在普通劳动力富余(特殊技能劳动力或许并不富余)的中国大陆,这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不得不佩服人家马克思同学,1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秘密。难怪被称作“资本主义”,资本为王噻。不用说,中国大陆的非农产业(除少数国营企业外)已经资本主义了,雇佣工人似乎并不拥有公司股份,纯粹依附于资本出卖劳动力(劳力或体力)生存。

他先是必须为资本家老爷创造“资本”,使资本家老爷能够剥削更多的工人,然后又必须牺牲自己,使政府能为他原来的资本家老爷从海外把他的“替身”送到劳动市场上来

这个目前大陆的情况似乎与此相反:农业劳动力想方设法离开农业寻找被资本剥削的机会,而不是为了从雇佣市场回到土地而给资本付赎金。这是不是中国正主动或被动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历史的车轮还真是滚滚向前啊!

家园 你最后一句不妨细想想

del

家园 这个不是不变滴。

这个目前大陆的情况似乎与此相反:农业劳动力想方设法离开农业寻找被资本剥削的机会,而不是为了从雇佣市场回到土地而给资本付赎金。这是不是中国正主动或被动地向资本主义过渡?历史的车轮还真是滚滚向前啊!

此一时彼一时,不从农业开始,这一轮滴改革就是大跃进。

家园 直刺人心。深刻锋锐

历史的轨迹常常是波浪起伏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