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问题之反思 -- 席琳

共:💬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说大陆的历史书上没提国民党的抗日事迹?

不知道席琳什么上学的,我是86年上的高中,记得那时候的历史书讲了蒋介石的抗日,只不过对蒋的抗日评价不高,说他开始片面抗日,不知道发动群众,到后期则是假抗日真反共了。国民党抗日中的一些事迹也有介绍。主要的会战也都说了。

家园 1970s / 西河伯的链接

我们在用什么样的历史书?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6月25日 05:50: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修订后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修订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为例,来探究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的一些不足:

......

三、教材在讲述很多历史的时候,表述的不是历史应该表述的内容。比如,在“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内容中,提到豫湘桂战役中的衡阳,日军使用大批毒气弹和燃烧弹,致使衡阳城内“大火熊熊,万丈红光,全城化为火海”,却只字不提著名的“衡阳保卫战”。该章节最后一段写道:“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仅不说它与“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标题是否相符,其内容本身就有误。从试验修订版到这最后的修订版,都将签约时间弄错了,将1月写成了11月!

四、修订仓促,瑕疵不少。课文的很多表述是暧昧的,不好说它表述的是对是错,但在教学中却极易引起误读。比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一节,在讲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配了《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见》的照片。照片并非1972年的会见照片,而是1975年病逝前的毛泽东会见“前总统”尼克松。此时的毛泽东,病中倦容与尼克松的轻松微笑形成很大反差。

该教材在修订中,有的正文做了修改,课后练习却没改,让学生不知问题所云。有些练习题,除了弄错答案,文不对题之外,还有意无意地忽略事实。有道材料题,材料一用的是中共的抗日通电,材料二用的是蒋介石庐山谈话:“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须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这句紧随其后的话被砍掉了)。题目要求学生从中比较国共对日本侵略的态度有什么异同。教参给的答案是,“不同点: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要求国民政府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企图。国民党企图依靠外力、对日寇抱有和平苟安的幻想”。这材料中哪儿有一点“国民党企图依靠外力、对日寇抱有和平苟安的幻想”的相关表述?材料题讲的就是证据,不管蒋介石以前和以后做了什么,但这份材料表达的就是抗战,这些讲话,对当时的中国人是一种抗战的鼓舞。如何要求学生不顾这些事实而妄加判断?

这样一本教材,几乎一统中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天下,是学生认识今日中国的参考,是学生参加高考的知识标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被奉为神明,一切的工作围着教材转,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体会教材、熟悉教材是所有师生最重要的工作。笔者有一堂课只是对教材的结构作了调整,就受到了老校长的批评,说专家的心血不可变动。高考也得紧密地围绕教材,如果知识有一点超教材,就会被广大师生批评为“超纲”。可这样的教材,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吗?

......

连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都要进行一番改造,然后还要强调说这是它的本来面目,编书的“编”到这个地步,令我们教这些书的人无言可说。(瞿建湘)

家园 谢谢!
家园 【文摘】开放档案

1970年8月到1971年2月,斯诺最后一次访华。但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199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外交大事记(1949一1975)》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的《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中,都在1969年部分记载8月18日、10月19日,会见斯诺和夫人。这两部权威史书都把1970年误为1969年,至于其他的著述,更是“颇多讹误”。

周恩来是20多年来中国人时时不忘的人物,斯诺也是中国人不陌生的外国友人,此次来华因其与毛有一次十分重要的谈话而意义重大。但就是这样重要的会见,仅仅20多年后就发生提前一年的错误,而且发生在由权威部门织编写的资料书中,实在难以令人置信。

类似的事很多。彭德怀悲剧中有一个万毅将军,当时被定为“军事俱乐部”的一员。据他回忆:“大概是1989年,有一天,总后勤部原顾问王政柱同志告诉我,有一本名叫《国防部长沉浮录》的书中,写到我在会议上的情况。我找到这本书。请人把有关段落念给我听。书中说,我在庐山会议之后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担任总参和军委办公厅小组的组长,并说在我的诱导下,大家纷纷发言说彭德怀的意见书是有根据的,还说既然大家没有什么可批的,我就宣布小组解散,大家各自分头学习。最后还写道,我对人说,批彭步步升级,轮番轰炸,真是岂有此理。这段约1700字的叙述,也许作者是出于好心,想表扬我,但是完全不符合事实。我在庐山会议上就被点了名,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是被批判的对象,怎么能当组长?再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谁还能唱反调。我认为这一事实应当澄清。我曾向李维民同志说过这件事。他写的《万毅将军在庐山会议》一文中说了这件事(发表于1995年第3期的《炎黄春秋》杂志上)。然而,不久前听说《国防部长沉浮录》又再版了,可是这段文字并没有修改。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次说明。”(万毅,1998:260―261)但万毅“再次说明”也没有用。张树德在2000年2月12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的《彭德怀离开中南海》一文还是万毅当组长并拒绝批彭。更令人惊讶的是,此文还被《新华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

像共产党这样掌握一个伟大民族命运、又十分重视自己历史的党,应当留下一部真实可信的历史。如果说20多年就会“颇多讹误”,那么30年、40年呢?中共有7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有50多年的历史,现在有很多党史、国史方面的论著,其可信性到底如何不是没有疑问的。信史的前提之一是开放、哪怕是部分的开放档案。如果没有真实档案,即使是一些权威的部门、严肃的作者也不能保证史书的真实可靠。“由于人为限制、保密制度和种种清规戒律,当代历史包括党史的研究,还没有真正进入繁荣期,离自由讨论、科学探索也还很有距离。”(李锐,1999A:前言)

自然,与史实不符有时不仅仅是无知,而是过分自觉的“古为今用”。1932年红四方面军有一次著名的苏家埠战役,90年中期秦基伟写回忆录时发现:“前些年,有个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剧,反映苏家埠战役,里面出现了我的镜头,还很醒目,子女们都问我,要我谈谈苏家埠战役。”“我确实参加了,打得还不错。可那时候,有多少部队参加打啊,有围困的,有诱敌的,有打援的,还有地方武装。我才是个连长,能够起多大作用谈不上。”(秦基伟,1996:45―46)当年的连长已是国防部长、政治局委员,拍电视剧的人当然有必要作充分的艺术加工,正像有关四方面的书把军长李先念的题词放在总指挥徐向前的题词前面一样。

(作者单世联: 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家园 【文摘】怎样感悟历史

作者:朱蓬蓬          

鄙人猜想,印在书上的大概有党史,中华民国史,明、清史,再远一点,大概司马迁的《史记》也算是记载的历史。至于存在档案馆里的历史,一般是经过公事人整理出来保存的,其中既有已经解密可以查阅的,也有许多是有一定保密年限,尚未公开的。另外,当事人所亲身经历的,不外乎是各种回忆录、自传之类的历史。

印在书上的历史。据说,自从孔夫子发明了春秋笔法,就把中国的历史搞得扑朔迷离,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往往随着不同时代之不同人物之需要,给予各种不同类型的包装,而这种包装在某种程度上已把历史弄得面目全非。例如,关于陈独秀,关于第四方面军,关于延安整风运动,关于庐山会议,关于“反胡”和“反右”斗争,关于1960年自然灾害,关于潘汉年的是是非非......翻来覆去,肯定或否定之后,再来否定之否定,搞得云里雾里,一般人都很难知道其究竟。至于一些专家的所谓研究,也不过是根据时代的需要通过猜测加以修正罢了。

存在档案里的历史。档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原始材料,这一种档案比较实在。另一种是根据人们事后的提示,加工整理出来的各种文字或实物材料,这种档案可信度要打折扣。例如,和档案馆有同质意义的黄埔军校纪念馆,南昌八一纪念馆,以及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事件的、集体的、个人的纪念堂馆,往往由于政治的需要,或某种个人意志所造成的随意性,几十年来,纪念文字或实物一再被修正,例如,过去知道雷锋精神是艰苦朴素穿补巴衣服,现在却被告知雷锋也戴过手表。当然,这不过是一点小小的补充和变动,无伤大雅。实际上更有一些是胆大妄为的“伪造”,例如,关于党的“八七会议”,据参加过该次会议的当事人叙述,在武汉租界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文字材料保存下来,但现在在某历史档案展览中,竟有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会议记录”。

当事人所经历的历史。回顾众多当事人的回忆录,有许多是很有必要的对历史的修正,是十分宝贵的遗产。但往往也有由于时间的久远,记忆模糊而改变了历史的真实。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时间,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到底是那一天,已经无法考证,以至于毛泽东同志就定为七月一日作为党的诞生之日。

总之,以上不过是笔者略举一二而已,广大读者自然还会有许多补充。由此可见,所谓印在书上历史,存在档案里的历史,以及当事人所经历的历史,由于史家对历史的玩弄而缺乏公信力,特别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众多历史人物的翻案,给世人留下了恶劣的影响,从而演变成当今中国有无数的“戏说”在舞台上出现,真正考查的话,除了扑朔迷离无所适从之外,不能不让虚无主义在历史问题上担任了主角。

至此,我们不能不佩服吴营洲先生提出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历史”。是的,堂堂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老百姓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这杆秤最公正无私,只要是国泰民安,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时代,其历史必然是应该称颂的,无需历史学家来画蛇添足地修正。 

家园 这个讲的不就是国民党抗日的事情吗

对了,席琳记得自己高中学的历史书是怎么说的吗?"三、教材在讲述很多历史的时候,表述的不是历史应该表述的内容。比如,在“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内容中,提到豫湘桂战役中的衡阳,日军使用大批毒气弹和燃烧弹,致使衡阳城内“大火熊熊,万丈红光,全城化为火海”,却只字不提著名的“衡阳保卫战”。"这里讲的应该就是衡阳保卫战的事情吧?怎么说没提"衡阳保卫战"呢?非要说出"衡阳保卫战"这几个字才算提吗?

家园 如果提什么什么保卫战

至少应该提是谁指挥的,战役进程,结果如何等等才应该算历史吧,光提日军扔炸弹,城内一片大火,实在看不出来有何历史在里面。

家园 档案应该开放

什么事情你越是不想让人知道,大家就越猜,反倒出了很多谣言。就像非典。

家园 这个链接讲的2002年审查通过的中学历史教材

1970s的中学历史教材, nothing

家园 单世联先生的《革命人》写的很不错,他读书很细

《周恩来外交大事记(1949一1975)》和《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对斯诺访华的重复记载似是一大失误。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访华,分别是1960、1964、1970。文革爆发后,斯诺曾经申请来华,可是“一直没有接到回信”。

《周恩来外交大事记(1949一1975)》和《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的1969年和1970年的8月18日和10月19日都分别记载了周会见斯诺及其夫人,不同的是1969年的条目就一句话,1970年的条目则详细记载了谈话内容。

这种失误对于这样级别的书来说是很不应该的!但是这属于工作粗枝大叶,和那个《国防部长沉浮录》刻意编造历史还是有上下床之别。

《国防部长沉浮录》这种书和《红墙内外》、《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之类一样,也就比地摊文学高一点点的东西,把它们当历史书看,是要闹笑话的。万毅这个例子还不突出,相同题材最突出的是钟伟的描述。什么钟伟拍案大骂吴法宪,被当场撕去帽徽、领章,拖出会场。

话说回来,有些时候,有些地方,不是档案开不开放的问题,而是记述者的学风问题。比如依旧是斯诺1970年访华,人民日报被授意发表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斯诺的照片,做为某种信息传达给美国人。就这么简单一个事情,居然连照片发表时间、哪一幅照片,许多书里全部弄错。大都说周恩来命10月2日发表照片。查一下当时的人民日报可知,照片是12月25日发在头版头条的,照片里的人是:斯诺、冀朝铸、毛泽东、林彪。当天报纸右上角的“毛主席语录”是:“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又如席琳老师转帖朱蓬蓬《怎样感悟历史》一文,说中共一大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这大概是朱蓬蓬不了解党史研究进展而致。中共一大大体有这么几个事情曾经争论不休:1、会议转移到嘉兴开会的时间,2、包惠僧的身份问题,3、南陈北李没有与会的原因,还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会议中文版文件为什么丢失了。而一大开幕时间、地点早在解放后就弄清楚了。

所以,就算是档案开放了,也得仔细去看,看后再说话。人云亦云想当然很要不得。

    

家园 这不是为了国军的面子吗,被日本从东北打到湖南,还保卫战,光荣啊?
家园 李敖有话说, 第九十七集 (节录)

中国有一位末代皇帝,他叫做溥仪,他不但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后来又到了东北,从北京到了东北的长春,做了第二次的皇帝,就是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的皇帝。那个时候我生在东北,溥仪正好是我的皇帝,用开玩笑的来说。大家都说溥仪是个伪政权,我在节目里面跟大家说,中国的伪政府伪政权,不只你溥仪,国民党的孙中山,在全世界都承认北京政府的时候,他在中国的南方,在广州,也成立了一个伪政权,而且呢把自己选举为非常大总统。

当时给孙中山撑腰的是个重要的将军,叫做陈炯明。陈炯明是帮着孙中山打天下的,广州三月二十九黄花岗那一次,陈炯明就参加过,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有名的国民党。可是孙中山想让陈炯明用部队帮他向北方打,主张武力统一。陈炯明的政见跟孙中山不一样,陈炯明的意思是说中国不要这样子内战了,我们应该每一个省都建设的很好,然后变成一个联邦制,像美国那样联邦制,联省自治,联合各省我们搞自治。两个人政见不和,结果孙中山呢就预备用刺客把陈炯明给干掉,孙中山心狠手辣啊,要把自己的革命元勋,把自己的这种革命同志要给干掉,惹起了陈炯明的反弹,在一九二二年,就用部队包围了孙中山这个伪总统府。孙中山跑到永丰舰去见他们去,非常光火,在军舰里面就开炮,往陆地上打,打陈炯明。事实上啊没有打到陈炯明,打到的都是自己的同胞,好几百人都给孙中山给打死了。

陈炯明死的时候,国学大师章太炎写了一篇墓志铭,他夸奖陈炯明,给他讲公道话,他讲嘛, 他说在民国六年的时候,孙公孙中山开始称大元帅,有军政府,后来孙中山被赶走了,退居上海,听说陈炯明胜利了,闻胜复归回来了。民国十年,孙中山做民国大总统,然后孙公孙中山怀疑,就是陈炯明有他志,有别的阴谋,然后呢,偷偷的叫手下,以手铳伺君,拿着手枪预备干掉陈炯明。当然引起反弹,陈炯明就开始报复,后来孙中山就把陈炯明给免职,并且宣布用毒气来攻打陈炯明。最后呢,把他自己给惹来了赶走了,孙中山被赶走了。陈炯明后来死的时候呢,他临死的时候说,以五色旗覆尸,他的尸体不要用那个鬼的青天白日旗,而用的是民国建国的时候那个五色旗,表示不忘民国。所以章太炎说,陈炯明覆两假政府,两个伪组织,一个孙中山的,一个孙中山前面的,都被他推翻了。他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呢你莫敢近,大家都怕他,卒落魄而死。这是章太炎的文章,写的很好的一篇文章。

家园 西北望的这个帖子不错

同意您对朱蓬蓬一文和开放档案的意见。

家园 瞧这话说得。。。

从东北打到湖南,打不过这不也在打也在苦撑吗?没有彻底亡国,热血男儿杀敌报国,不光荣啊?比比当时装备精良的东南亚英军、菲律宾美军的表现,他们撑了多久啊?都是中国人,自己都这么埋汰,悲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