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那年庐山 (二十三) 小结 (半场休息) -- 史文恭
他就没有必要派聂帅和叶帅来做思想工作了。俺同意您说的东哥下棋看五步的观点。----但俺的理解是,东哥的做法是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是不会轻易亮出底牌,而是保持各种可能性的。所以俺觉得您关于东哥下决心的看法,在时间上略为早了些。
真要保全彭的话,起码是周来做工作;或直接召见;凭聂、叶能做进去么?
前面链接出处说了,整理军队此其时矣。毛在几盘棋之间,把“纠左”放下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大失误。
与彭总决裂的。----俺觉得16日之时,东哥是否已经彻底下了决心,未免言之过早。----说得不好听一点,那个时候,东哥连给彭总定罪的依据都没有啊,所以俺还是觉得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至于彭总发脾气的因素,您也看到了,周公,林总两人在向上山的中央委员“动员”时,都不约而同地举了“操回20天”的例子。所以,俺认为这一点,还是要考虑进去的。
三面红旗的提出,是有国际、国内背景的。其基本要点就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人的精神力量(因为此时的TG没什么物质力量)来提供原始积累,搞工业化。
西方封锁,没有外资,和苏联的党际关系出现裂痕,有向国家关系蔓延的苗头。在这个背景下,TG要搞工业化(以后还开始了独立研制原子弹的工程),最大的投资来源就只能是农业初始积累。在这个背景下,出了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用“正确”或者“错误”来定性,只能说是TG在困难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你能动员的,基本只有精神力量。在农业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国家征收多了农民必然饿肚子。要大家勒紧裤带,只能用狂热的口号把大家鼓起来。
诚如你所言,毛泽东纠左的底线,就是总路线。也就是说,他希望能让大家吃饱一点,具体的指标定低一点。但是总路线不能动摇,对此哪怕有怀疑也不行,因为这关系到中国是否走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问题。
来把当年的总路线视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段必要而痛苦的历程。------但俺觉得有一点是无法逃避的,那就是东哥本人在发动这个总路线时,对经济学的造诣是非常初级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客观的成就为总路线辩解,但在东哥的主观上,他的初衷并非如此,而且他也没有具备相应的经济学知识。
所以俺觉得阿雪你的评价可以更全面一些,哈哈,
举个最简单的,用钢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是一战之后到50年代比较通行的。当然现在就不适用了。
如果用现代的标准,那么就应该注意到一个事实——1978年之后,特别是1992年之后,中国的消费虽然宽松,但工业发展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外资投资的,内资也一直采用赤字举债的方式筹措。
而在50年代,中国没有外资,也不会用赤字——经历过48、49年国民党通货膨胀和金融崩溃,TG对内外债是以一种严厉批判的眼光看待的。
整个TG都是这样,从武装斗争集团转变成建设集团,掌握经济建设的规律,是很漫长的过程。
邓小平坦言自己不懂经济,看看温总理的表现,现在谁敢说自己懂了?
1,总路线和中国建国后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2,东哥和他的总路线,
3, 东哥的经济学知识储备。
4,中国当时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
5,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当时中国的经济的。
........
所以就复杂化了,俺是想老老实实写完庐山,就把那个山上的人和事儿,说得清楚一些,把一些被忽略过的细节显现出来。但要把上面的事儿说清楚,就大大超过俺的能力范围了。。
他是在不懂这一端,还是在懂的那一端呢?
这是毛泽东建国之后搞建设的一个总思路。我的评价是,到今天为止没有人能超出这个思路。宏观上的把握,是很到位的。
但是具体的问题,比如每年的钢铁指标,比如国民经济各个部类的联动和制约关系,他是不明白的,也不该管——这就是大跃进上犯的错误。
的确是杰作。也同意你说的具体问题上的失误。----可能你我之间的分歧在于,----宏观的把握是否应该建立在长期的经济实践基础和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储备上。---或者,这个比例应该如何。
俺是觉得,如果东哥没有亲自上马搞经济,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毕竟没有一个政治家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啊。
昨天去大兴庞各庄泡温泉。可以说:美轮美奂 极尽享受。谁还记得就是在同一个地方,离长安街40公里不到的庞各庄,42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灭绝人寰的惨案?
不是号召读苏联经济建设的书嘛。他自己也读了几遍。
我认为非常非常贴切。他的大意是,共产党人用历史唯物主义评判自己,认为自己站在历史的必然规律上,对脆弱的人性不屑一顾,所以显得格外残酷无情。
基辛格虽然是评苏共的,但对78年之前的TG很适用。
大跃进之后,其实东哥再也没有犯大的经济错误了。---他老人家的聪明程度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