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秦汉】中央集权的最终确立 -- 电子赵括

共:💬22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秦汉】中央集权的最终确立

从战国到秦汉的这个系列,是我读<<史记>>和相关资料的一点杂感.本来打算写到项羽覆灭刘邦登基为止,因为对后来的经济政治政策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比如汉武帝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平准法桑弘羊等对我实为天书.但怎么说呢,最后一点感慨,虽然不完整,还是写下来吧.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公元前202年,"美人自刎乌江岸后"项羽覆灭,刘邦在诸侯的一致推举下登基称帝.破坏了一个旧社会之后,如何建立一个新社会成了新的课题.汉朝建立之初,中国在战火中已经燃烧了八年,生产破坏人口激减.解决这一惨状,恢复生产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西汉政府首先从农村的复兴入手,将征集的士兵分配土地后命令他们回乡务农,逃散的农民也尽量创立条件促使他们回家耕种.同时改变秦朝的苛捐杂税,将税率一举从将近一半降到了十五分之一,还曾经减少到三十分之一.除此以外农民还要负担一定的人头税和?缫郛整体看来新政策对于生产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五十年后的汉景帝时代,中国人口增长到了西汉建国时的三四倍.与此同时,盐铁铜纺织物等的手工业生产也渐渐活跃.制盐,制铁等大工厂雇佣的劳动力达到了几百甚至上千的规模,同时涌现出一批富商巨贾.农业手工业带动了商业的发展.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和宛等一批人口集中市场繁荣的城市纷纷涌现.汉文帝时承认了私铸铜钱,其中以吴王刘濞铸钱最为有名.到了汉武帝时,已经是各地粮仓赢满,穿铜钱的绳子腐烂以至于钱无法计算的富裕.

政治上,西汉初年实行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副丞相兼检察院长)的三公为首的郡县制,基本上沿袭了秦的制度,惟有分封了韩信等人为诸侯与秦朝不同.作为现实问题,他们在楚汉相争时的功绩和积聚的实力不能忽视.汉高祖定都,最初的意向是洛阳,但在娄敬的劝说下改为了长安.仔细研究娄敬张良的说词,都是立足于(太行)山(以)东即使发生叛乱,秦的故地仍然可以凭借其富庶和显要保全,可见西汉初年对自己的弱小和诸侯可能的反叛是很有戒心的.因此,刘邦登基后的第一个目标很明白就是削藩.擒韩信杀彭越镇压英布,趁他们羽翼未封时一一加以剿灭,就是这一逻辑的继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虽然能够部分解释刘邦剿灭韩信等人的做法,但也应当注意到,汉初并非对所有的"狗"都采取了"烹"的做法."倒了大霉"的实际上为外地的诸侯,中央的张良陈平就没事,萧何以及后来的周勃虽然也被治罪下狱,都无罪释放,也没有剥夺他们的地位,实际结局为折腾一番后令他们告老退休.西汉初年朝廷到底在担心什么,一清二楚.

镇压了韩信等异性王以后,汉朝又分封了刘氏诸侯王九人.然而自古以来远亲不如近邻,血缘关系并不能保证中央和地方关系亲密.相反,诸侯王势力的扩大使得这些诸侯再次起了反叛之心.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 - 前157年)开始,削藩,就是清除这些同姓诸侯王再次提上了日程.汉文帝三年,文帝的弟弟淮南历王入朝时杀害了辟阳侯审食其,当时任中郎将的袁盎劝汉文帝应当对诸侯王的骄横进行管制,应该适当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采纳,结果淮南王日益骄横.到了汉文帝六年(前174),淮南王已经是公然在自己的封地发布法令,驱逐中央派遣的官员,还擅自刑杀并赐予手下关内侯的爵位(汉朝法律,本应该由皇帝任命).这一年长安发生了谋反事件,汉文帝以此与淮南王有牵连为借口征召他入京,然后废为平民流放西蜀.文帝十一年,梁王病故无后,汉文帝再次采纳贾谊的建议迁别处的王为新王,并不增立,实际上又削一藩,并通过调整封地使得情势对将来诸侯可能的反叛更加不利.文帝逝世景帝登基的公元前157年,长沙王也病死而无后,同样被废.西汉政权削减诸侯实力的政策已经板上钉钉.

在这样的背景下,削藩的激进人士晁错被启用,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在他的主张下,这个诸侯王有罪,削一郡,那个诸侯王犯法,削六县.这当然引起了对中央最为无礼的吴王刘濞的担心.汉文帝时吴王太子曾经入朝,因为下棋被当时的太子(景帝)误杀,双方从此结下冤仇.加上吴国境内有铜矿,铸钱以及煮盐给吴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还禁止别处的官员来到吴地抓捕逃犯,以自己的财富暗中收买这些人.这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已经是四十多年.汉文帝时晁错就屡次进谏要处罚吴王,汉文帝大概是因为吴王太子被杀一事心中愧疚而没有采纳.同时,削藩当然可能遭到反抗,汉文帝是不是不愿意正在处于恢复期的中原重新点燃战火?到了景帝即位,双方矛盾激化.

景帝三年,西汉终于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然而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兼并统一就是中国的主流,与这样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叛乱仅仅三个月就被镇压.此后中央政府将吴赵齐等大国分割,王国内的官吏也一概改为由中央直接任命,事实上完全恢复了秦的郡县制.王国的实质,已经变成了郡县的别名.平定七国之乱实际上标志着从战国时期魏文侯以来出现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历史上终于站稳了脚跟.

随着经济政治情势的好转,为了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寻找一门合适的思想也提上日程.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这么出台.实际上的背景则远没有八个字这么简单.儒家学说,大家都知道起源于孔子,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互相来往,他们的观点互相影响.最有名的就是齐国在齐威王时代于国度临淄设立了奖励学问的地方,广招天下学者来讲学研究.齐国给于来访的学者相当的待遇,但每天只要专心做学问即可.最多的时候曾经聚集几千人,每天探讨.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由来.当时最有名的思想家中,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宋研,尹文等都曾经来到这里.或许是由于交流频繁的原因,孟子的思想中含有道家的影子,而和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被一些学者(韩愈,郭沫若等)认为是儒家出身.汉武帝时期的儒家学说,实际上已经注入了其他学说的新鲜血液,与孔子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儒家学说本身并不能承担治理天下这么复杂的人物,政治体系中流行的实际为法家学说治国,儒家德政粉饰.而每逢天下大乱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比如汉高祖光武帝时期,流行的都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孔子奔波一世四处碰壁,如果知道后世将他奉为圣人的同时却对他的主张作了相当的"篡改",不知他是会哭,还是会笑?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最后一段画龙点睛

任何文化或者学说如果故步自封,都不可能发展到完整成熟的程度。我相信孔子对新的思想必然是欢迎的,但是会不会吸收,则不一定了。中国读书人多数有点老庄的思想,而法家治国在规章制度上确实要强于儒家。

家园 赵兄研究的问题深刻,顺便请教几个问题:

1 秦的中央集权是源吸取周分封的教训,而汉主要吸取秦暴政的教训,但又似乎从头经历了周诸侯坐大的教训。汉的中央集权和秦的中央集权从体制上是否区别很小?

2 用一个更加长的尺度衡量,秦朝奠定的中央集权体制是否可以说后世基本沿用了二千多年,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大致和秦国的体制相差不算太远?

3 为何在中古时期,无论中外没有成功的分权体制,而现代联邦制,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分权却可以很成功?

4 换个角度,为何诸侯分裂后的中国没有变成类似欧洲的地方,大一统的政治使命如此强烈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有人用经济和资源的角度曾经解释过,我以为说服力不够,欧洲面临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在历史上大多时候不比中国差,而他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比我们低。

十万个为什么出来了,呵呵,不好意思。

家园 评论

一。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始终存在着如何加强中央权力和如何拱卫中央这两个问题。前者导致了愈来愈专制的中央集权,并最终几乎窒息了中国文明;而后者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西汉初年、西晋和明朝初年三次大规模的实封诸王都是为了解决拱卫中央这个问题,但是都引起了大规模的战乱,关键在于无法解决好权力私有和军队国家化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汉之际只是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次尝试。

二。早期的儒家,基本上依靠道德说教,迂阔而不切实际,在崇尚实际的战国时代自然不受欢迎,孔子的遭遇不足为奇;战国末期的儒家已经吸收了很多其它学说的精华,符合了汉初以后的政治需要,这是它被政府采纳的基础。但是儒家始终强调以德为本而贬低依法治国,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解决法家的酷虐,这是它后来走向僵化和衰落的根源,也是中国历代政府始终无法走向商业社会的原因之一,因为商业社会依靠的是法制而不是靠说教。

家园 儒术误国,自此开始。
家园 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探讨吧.

1 秦的中央集权是源吸取周分封的教训,而汉主要吸取秦暴政的教训,但又似乎从头经历了周诸侯坐大的教训。汉的中央集权和秦的中央集权从体制上是否区别很小?

个人感觉,政治上汉朝最终是几乎完全继承了秦的制度.经济上的赋税调整等并不能改变中央集权的实质.

2 用一个更加长的尺度衡量,秦朝奠定的中央集权体制是否可以说后世基本沿用了二千多年,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大致和秦国的体制相差不算太远?

如果话题限制在分封和中央集权两者之间,应当是的.现代的问题,我无意评论.

3 为何在中古时期,无论中外没有成功的分权体制,而现代联邦制,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分权却可以很成功?

这个话题比较大,但我并不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即使是联邦制存在什么真正的双重分权.以美国为例.美国建国时地方权力极大,联邦宪法对南北战争前南方的独立倾向是无能为力的.可能很多网友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还是要说,南北战争中奴隶制只是一张牌,核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能否允许南方独立.南北双方矛盾由来已久,除去蓄奴州和自由州数目平衡的争端,1828-1833年爆发的南北双方关税争端中,John Calhoun就声称任何一个州都有权力废止联邦法律,这已经是公然地分离宣言.关税本身大家达成了妥协,但1837年Andrew Jackson指出了问题的实质:"The Tariff was only a pretext, and Disunion and Southen Confederacy the real object. The next pretext will be the Negro or Slavery question."林肯的原文大家都清楚,并不奇怪,因为对手也仅仅是把奴隶制当牌打.而现在有哪个州能够有这样的力量挑战联邦?至少和过去相比,美国已经大大地中央集权化.记得仁爱杰曾经有过一篇文章探讨美国历史,基本观点就是美国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地方权力削弱.风兄不妨找一找,很有参考价值.

4 换个角度,为何诸侯分裂后的中国没有变成类似欧洲的地方,大一统的政治使命如此强烈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有人用经济和资源的角度曾经解释过,我以为说服力不够,欧洲面临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在历史上大多时候不比中国差,而他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比我们低。

欧洲历史我是不太熟悉,只听说西方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灌溉农业导致中央集权,因为对大河流的管理必须有一个统一强大的政权.埃及由于尼罗河,也有类似的历史.而我手头的欧洲历史资料,确实很少有Irrigation字样.也许这是区别之一?不清楚.

评论
家园 儒家学说能够得到统治阶层的青睐,关键大概是荀子为它注入了

名分论以后?

家园 任老兄的帖子,在这里

http://www.cchere.com/topic/132036;zst=1

家园 说几句关于中央集权包括统一的话

1.这中央集权需要制度和思想的发展,这春秋战国为后代留下了一批思想,法家为集权的方式提出了方向,郡县制度在战国得到了实践,儒家为集权的巩固,宗法制度,继承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理论。这些制度准备在秦得到了确立,汉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加以完善发扬,而看西方,没有这样的制度思想准备,尤其是罗马帝国瓦解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走上另一条路。

2.经济上,小农经济其实只是稳定的基础,而不是统一的基础,因为小农经济有其封闭性质,不利于统一,反而容易分裂,所以中国假如分裂的话,地方只要关起门来,做土皇帝,,根本很简单,没有统一的要求,反是商业经济有统一包括扩张的要求。所以各代一直保持着必要的商业经济。事实上,经济水平低,反而没有统一的欲望,西方一直低于中国的经济水平,才使得他们没有统一的欲望,等到有了,各国实力又平衡,

3.地理上,中国北方是平原,直接面对游牧民族,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只有集权以集体的力量对抗才可以,等到外部压力解决,内部争斗加剧。反观西欧,除了罗马帝国时期,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一直有东欧帮忙挡着,外部压力不大,自然没有集权的必要。

其实不单是中国,面对游牧民族压力的国度集权一般都比较厉害,俄罗斯,波斯,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西欧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后来的美国也是。

家园 都一样

历史证明,不论中央集权或分封诸侯,结果都一样,关键还是在个民心问题

家园 很有道理。
家园 赵兄和老兵兄对这个问题都很有研究,很受启发。

任兄关于美国的问题我以前看过,是一个有趣的角度,当时有想扔个砖头过去的冲动,看当时任兄的兴致比较高,还是忍住了。对美国的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把美国的体制称为集权温柔地说是misleading/misreading.

家园 美国,风雨一定得好好说说。

回头一定和风雨的。经济那边风雨也去转转呀。玩儿好。

家园 荀卿和李斯的对话很说明问题
家园 评论

一。汉初对秦朝制度的修改主要是在设法拱卫中央方面,七国之乱以后则逐步走回了彻底的郡县制度,诸侯只有经济利益却几乎没有实力来对抗中央,燕刺王刘旦事败自杀而死而没有造反就是一个例证)。这也算是西汉的亲亲仁政吧,至少比秦朝群公子什么都没有强些。

二。中国和欧洲的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同,我想一个因素是欧洲的地理状况使得任何一个地方政权都很难有足够的资源来积累足够的力量以彻底消灭其它政权,因此只能够寻求妥协。即使欧洲曾经有过的所谓统一,如查理曼大帝,因为缺乏足够的中央控制资源而只能够是昙花一现(他的三个孙子分家应该不过是个现象),这点很类似草原帝国和绿洲帝国。

而中国的中原地带相对于其它地带的资源优势,使得占据中原的稳定王朝能够积累起足够的资源来战胜对手,当然,现代的情况则是相当不同了。同样的理由我想适用于尼罗河文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