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嘉木读诗-式微 -- 南方有嘉木
傍晚醒来,正暮色侵染窗纱,屋内渐生凉意,四壁轻悄悄的,只听得窗外鸟倦回巢,几声鸣啼。躺在床上忡怔了一会,想起中午飞美眉给我说她想回家,心中不由念至《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简简单单七个字,往复低吟,心里生出了些许寂寞。
《式微》是首很简单的诗,正因为简单而又往复,更见出思归的心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作语助。微:衰落。式微:指天渐黑。 )
早前的学者读诗,喜欢考证本事,《式微》被认为是黎国被赤狄侵占,黎侯寄居东卫,黎国的大臣思君复国而作。也有说是黎君的夫人(卫国的公主)不见爱于黎君,坚守从一而终而不去,因此作此诗而明志。嘉木极喜欢该诗,忍不住译了个白话版:
天色渐晚,渐渐黑下来,为何仍旧无法归去?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又怎会中宵露宿?
天色渐晚,渐渐黑下来,为何仍旧无法归去?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有怎会匍匐于泥中?
嘉木有很努力地希望自己的白话版仍有些许诗意,但是无法如原句“式微,式微,胡不归”一般,引发自然的感动和悲凉。(唉……诗经用字真的很好很强大)
(突然想起,席慕容有首小诗,大致是什么“匍匐于泥中,我仍旧要追问,当年的时光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前读的,实在记不清楚了),这首小诗当年给我很深的感动,就因为第一句“匍匐于泥中”所带来的力度,现在想她的灵感是不是来自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如飞美眉,如我,如身在四方的各类游子,为什么要滞留他乡?“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为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是因为功业未成无以还乡?…… 或许留守和出走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永恒命题,我们在不断远离故土的同时不断感受精神上的孤寂及成长。就人类整体而言,也许正是因为有“不归”之部落的不断探索,才有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扩展。
这几日,傍晚跑步的时候,看到附近人家院中的白梅开了。我站在篱笆(实际是铁栅栏)外,带着惊叹看这和芭蕉、玫瑰、马蹄莲、海棠、山茶、甚至牵牛花、仙人掌一道乱开的白梅,深觉洛城实在是个妖异之地。白梅是美的,只是未开在冰雪未消的寒冷时节,便觉得少了清朗疏淡之姿。想到小时候开在河边积着细雪的梅花,心里也生出些“胡不归”的感慨。古人思归不语,殷勤只道“及早归来带雪看”,便如君王钱鏐,思念妻子时,用陌上花开做了引子,说“可缓缓归矣”。想来家乡陌上花开,一年又一年,不过是徒劳,而踏雪寻梅之举,如不及早归去更可能变成绝响。
这样想来,倘有人问起“胡不归”,于我最应景的回答竟是白居易的【登西楼忆行简】。他说,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唐。嘉木说”早晚东归来故土,稳乘国航过大洋”(请各位大人拍砖…………..)
不经意间情致出矣。
席慕容的句子也很好,两相对比
席的句子是感叹韶华流逝,泥是生活泥潭,是她所想脱身而出的。
而原诗中的泥却别有涵意,有种说法说,诗经中的露是指男女的露水姻缘,颇有道理。
天刚黑的时候,还谈不上宿。
露中,泥中,无非是男女幽会的环境。
似是男女二人对答之词:
天快黑了,你咋还不回家?
我在这里露湿透衣,还不是为了你这个冤家。
天快黑了,你又咋不回家?
我在这里满身泥泞,还不是为了你这个冤家
这泥,却是答者甘心蒙受的。
被问到了,上网查了下:
感觉衰落之意从“微”字来,如《康熙字典》“微”字有解释“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因此有论者说“式微”是暗喻王室衰落。
----引自外链出处
还读到式微的另一解,代指“归隐”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引自外链出处
因高朋之问,不禁感叹真正读懂《诗经》,可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泥是生活泥潭”----好解释。我一直以为是记忆之泥。
不管原诗到底何指,读诗人自己生发的感触渐渐都偏离了本事,“式微,式微,胡不归?”可以如大人解得娇俏生动,也可以是自斟自饮时的一声叹息。或许好诗就在于此,不以本身的意象束缚读诗人的感发,因此可化用于各种情境。
因为诗内涵精微,百般微妙--就是大知识分子听了也半懵—所以孔二老夫子把诗经当外交语言课来教,学费可不便宜,一大捆干肉呢,那时候够一家人吃好几年的....
很喜欢这些句子,嘉木有个本事,能够在从容的姿态中突然亮出些兵刃,似乎是暗器,但又力道充足,或许可以流星锤拟之。
可惜,流星锤来去无踪,没见嘉木好好操练一回。
期待。
可以比喻事情慢慢衰落,因为亮和暗的转换,一般用来代指心情或者局势。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的两段对比描写可以作为后来的佐证。
式微式微重复两次,顿时那种暮合四野的感觉就来到了。读者可以去平原地方感觉一下太阳落山后,天光渐去的感觉,顿时孤独。
嘉木看着大人的留言,挠着小脑瓜子,自个窃笑了会,想按大人的意思,嘉木不就好比段誉身怀“六脉神剑”?怕得就是,唆,唆,唆,以为自己扔了个流星锤,看在各位大人眼里,别说锤子了,连个小牛毛针都不见,纯自个手舞足蹈呢。于是大人叹气说,搞什么搞?给点阳光就找不到北了?瞧你个小样。
赫赫,说正经的,给大人做个揖,厚着脸皮说还请大人有时间多指点指点嘉木这操练之法呵......
七年前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荒野有过这种感觉。当时想到契呵夫的一段话:
当久久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深邃的苍穹,不知何故思想和心灵就感到孤独,开始感到自己是绝望的孤寂,一切认为是亲近的,现在却变得无穷的遥远和没有价值。天上的星星,几千年来注视着人间,无边无际的苍穹与烟云,淡漠地对待人的短促的生命:当你单独和它们相对而视并努力去思索它们的意义时,它们就会以沉默重压你的心灵;在坟墓中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孤独之感便来到了心头。
--契呵夫《草原》
胡为乎泥中?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世说的典故。本来想放到《柏舟》里头用的,被大人点了
开玩笑的呢。看到大人留言小心眼都打了个突啊。两年前在河里读到大人的淘书记,还曾东施效了个小颦跑去地坛书市想充个风雅淘点宝贝,结果天大风干帮家里的弟妹们买了个高考辅导材料就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