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淮海战役前陈毅为何被调离华野? -- 风水先生
叶上将回忆录中如你所说
陈上将回忆录中是另一番风情
自然有一位在说谎
当然跟许世友相比那是差了,貌似当年许世友是师长?--在红四军的时候
想想看杨成武当年不过是红一的红四团团政委罢了,当然红一方面军比红四方面军要牛B一点
陈士渠和宋时轮我没记错的话 长征前就是师长了
1930年春,宋时轮任湘东南第二纵队政委,同年冬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1931年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总司令部教导总队队长、红三十五军参谋长。1932年任独立第三师参谋长、师长,红二十一军参谋长兼六十一师师长,并任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至于陈士渠 当年井冈山 当年红色苏区也有三个代表的 工人代表谭震林 士兵代表 陈士渠 农民代表忘了
反正大伙儿都是闲聊,不急,我有空去问问我太爷,他是陈毅的部下
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过程,许多人做了不同的解读,其中不乏阴谋论,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客观的。也许有些说法能够佐证粟裕建国后在政治上一直不显眼的原因。
我只有记着 ,他在上海安享晚年,我在南京正当体验百味人生之时,拜访他是个大事...我突然想说说这个一生也颇具传奇的老人,借贵宝地吐一下泡
我知道的一小部分里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他的两个职位:一个是他当年是新4军的政委,在那一片很有名,到现在去问起人们还都知道,他的名声和功绩也泽被了他的后代(我们);还有一个是他官至上海市区委书记时,不幸丧子,后来基本就退了。关于他打仗时期的故事听到的不多,老人们讲烂了不大常提。反正有一点,他的家人吃了苦头,一个小故事,我爷爷和老太曾被日本鬼子当共党家属捉去,关起来不给吃饭,<神奇的是当时给日本人做饭的是我奶奶的舅舅>家里人请那个舅舅偷偷给点吃的,他胆小死活不肯...最后我太爷手上也有抓来的鬼子,用两个鬼子跟鬼子交换,把爷爷他们救了出来..
听着这些事总让我感觉不到那个红色年代的遥远,其实也不是很远呢!就在几十年前,爷爷他们从小就跟着大人逃命,说到这里我开始很难过,我的爷爷是我在这个世上最亲最敬的人,他曾经有一次主动跟我们讲起战争年代怎么过的日子,我那会儿不懂事,没有认真听他讲述,而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开始愿意回顾这段历史,不想做平庸没出息的和平一代,觉得祖孙可以促膝交流时,已经听不到了...
扯远了再说两句赶快结题,我想说战争年代 英雄不是太多,汉奸也不是太多,最多的是只想糊个日子的小老百姓,被逼急了要么去卖自己,要么去卖国.
你太爷是新4军的政委,指的是新4军里某个政委,比如师政委或团政委,不是整个新4军的政委吧。你上面的说法容易有歧义。
其实我太爷不是最厉害的,还有比他更能耐的,那一片故事太多了光听到的排兵布阵以外的花絮似的小故事就足以喂饱我们,在我看来它们也更生动反映革命先辈的血肉情感,..而这些故事都被忽视了书上都没有的,比如还有一个国民党的将领跟我太爷是老乡,打仗神勇善用兵术,令我军折服啊!但是书上不会写,这个后来归顺我朝政治军事都一流的将领竟是“枕边风”之类的情种,女人一句话,他杀了一个排长..最后死于非命..(不然早进中央当大官儿了)。我非常想什么时候主客观时机都成熟了把这些珍贵轶事用文字保留下来..说的多了请见谅(大家好像不感兴趣你觉得呢)
所以,整篇文章的立论恐怕都是错的
陈毅到中原,其实还是和饶漱石等人有关,华东局内斗太厉害了
而且,从战略上讲,两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需要有一个权威来协调
与无数的三野旧部一样,家父对于陈粟分别景仰敬重有加。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提到胖帅的用词总是“陈老总”,而粟大将则总是“粟司令”,而绝不会混用“粟老总”,“陈司令”。胖帅做了很久很久,约定俗成的“老总”了,而粟将则自然而然的就是“司令”(顾名思义,就是发号施令的CO,Commanding Officer)。而粟将对于胖帅一直称呼“陈军长”,不管以后军政职位怎么变迁。
我觉得关注一下老人们习惯使用的称呼,大概会对此话题有些意义。
此外,我以为陈粟虽然性格不同,功业各异,但是从我们后辈看去都堪做人生楷模。陈老总的豁达,粟司令的算无遗策,俩人所共同创下的不世战功,虽然我们多半没有复制其事功的机会,但是可以学习他俩做人做事,以之为典范。这个应该是我们缅怀他们的意义所在吧。
送花等详细的故事。
只要故事是真的。
都是听到的故事。我想基本上应该都是真的,只不过添加了个人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