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淮海战役前陈毅为何被调离华野? -- 风水先生
1‘古今中外,为了相互配合,有几次是将一方的主帅配到另外一方去当副帅的?’
这要看情况,陈总去中野没问题,刘帅要来华野的话,中野恐怕要出问题。这个主帅能不能动,还是要看他是管军还是管政。
2。 ‘平津战役,怎么没见到林总为了四野配合华北野而被调去担任华北野当副帅啊?或者把聂总掉到四野当副司令啊?难道平津战役不重要?’
平津与淮海有几处不同。1)平津的总战略方针源自中央,无论华北野战军还是东北野战军都是中央布局上的棋子。中央直接掌控。淮海的构想来自粟裕,并且中央放过权,‘战役紧张时,可不必上报,自行处置。’这是授权与前方将领。本是平等单位,现在要一方带有‘隶属’色彩的配合一方,没有协调是不行的。2)正如牛腰兄所言,林帅和聂帅,刘亚楼,肖华,黄永胜等东野众将和杨成武,罗瑞卿,耿飚,杨得志等华北众将,他们之间的配合,难道还要谁来调和?况且,老人家最信赖的罗荣桓元帅就在那里,根本用不着象淮海那里布棋。
这话并无根据。否则粟的二让40怎么讲啊?
另外,陈调中原局,刘邓也有向中央提出请求。
的行文的确不严谨。如果写成‘中原大决战之前’更为妥当。我正文中已经说了,陈总去中野,就是在粟和中央面谈之后决定的。当时,在西柏坡见中央的还有中野的李先念,他也反映了中野的困难。主席曾经说过成立中原局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协调中野和华野两支大军,经略中原。(大意如此,原话记不清了。)因为粟不过江,中央要其‘在中原打大仗’,也就是中央已经决定要在中原一带决战了,所以这需要1)集中中原战场内所有力量。2)原无瓜葛的各方更好的配合。 中原局的成立,陈总在中原局微妙的排序都是极具匠心的。 中原情况不同于林帅独资经营辽沈;也不同于林帅和聂帅两个老伙计在大老板的宏观调控下融资平津。这是,粟裕在大老板的授权下,独自组织自家和中野的大投资。这没有个有分量的中间人,这买卖怎么做?
豫东是个险仗。也是两家头一次合作,有些不理想的地方也正常。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第一次合伙经营宿北战役的时候,不也险些赔了叶飞上将么?对于此役的分析,我强烈建议老兄可以看王外马甲员外的大作《战场上的蒲公英〉里面关于此役的高见,堪称精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豫东战役参战的中野部队并不多,问题已经有了,是不是说明协调的必要性?
陈邓去中原是为了加强中原局的工作的,刘邓48年5月5日电报说: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南胜任...
当时远还未有淮海战役的构想。大的背景是在粟裕“斗胆直陈”暂缓过江,决定先在中原消灭国民党一些有生力量。
至于配合协调等问题,豫东战役的胜利已经说明了问题。怎么说“相当”有限呢?难道十八军不需要牵制了?难道陈,唐三个纵队北上归建是自动的?难道打开封不需要打阻击的了?豫东之睢杞战役不需要考虑胡琏了?
不过,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总前委成员各据一方,粟、谭论身份只是委员,论票数为少数,未经授权是不能代表总前委的。那么能代表总前委的在干嘛呢?发了个电报给中央,说电台不行,请中央直接指挥华野
所以,淮海战役总结写上:在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还真不是虚头巴脑的套话!
所谓“两让司令,一让元帅”
第一让,毫无争议;第二让,含含糊糊;第三让,空穴来风。
夹在501和小姚中间,以副司令之职行司令之权,所以郭化若说粟裕的指挥环境是最糟糕的,这完全可以体会!
上海市委向中央提出请求,请求将北京市长调上海当常务副书记兼副市长?可能吗?
最初,刘邓要的是邓子恢,加强中原的财务和后勤工作!
非要把陈说的一无是处。还是用事实说好些:说说陈怎么影响了粟的指挥了?
二让司令怎么含含糊糊了?没看过粟裕战争回忆录?
刘邓就有请陈来任中原野战军司令的议案,你举的例子只能说明你的眼界如此,俗话“拿那个什么度什么之腹”。
城南庄关于粟裕的安排,主席只是口头上与粟裕通气,且说的含糊:华野就由你来搞!。粟裕推辞后,主席立即就坡下驴。
由于没有一让时的多番电文往返,显得含含糊糊,狐狸觉得此说并不为过!
楚青回忆,授衔前,主席和粟裕谈话:华野一直由你当家!
由你来搞和由你当家有多大区别?
狐狸觉得自个没说过陈不行吧!如有请指出!
陈自有其功业,指挥非其所长。
狐狸眼界肚量不高,无需多言!
狐狸只想指出干部任用权限在上一级,这是组织原则!
语气严重之处,请见谅,您到真是没说过陈不行。
让40一说应该不算含糊,粟裕明确说:“...最后我又提出,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耍继续保留。...”,这个让司令该不含糊了吧。至于为什么让,我个人揣测是粟裕自知震不住华野,还需要陈军长,这即是粟不离陈。
度量一说莫怪。那其实也是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原因之一。
“干部任用权限在上一级,这是组织原则!”这话没错,和很多重大决定权都在上级一样,包括从“小淮海”到“大淮海”是一个道理,但是下级建议建言也是有用的,如邓子恢就是刘邓点的将。也有刘邓请调彭真来当中原局书记的议案。
因为当时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华野要到中野的地盘打仗,而且双方是在两个相距很远的战场进行协调的。而且这种局面带有长期性质。
部队是华野的,战场在中原。那么后勤补给,地方政权的协调,双方野战军的协调,地方部队的协调,这些在组织上都要理顺。任何一个弄不好都要出问题,付代价的。
平津也不是没有协调啊,林罗聂的前委是干什么的?平津不同的地方在于,平津两军作战方向是同一个,华北部队的首长到一个司令部坐镇就可以了。而且这种局面是暂时的。
华野和中野要长期在两个相近的作战方向上协同作战。陈毅就起了协调人的作用。当郑州解放,两个方向汇成一个,就建立总前委。
另外一个重要而被忽视的人物是中野的副司令李先念,他的工作是什么?地方武装。tg作战,地方武装起了很大的作用。华野来了,对这些武装如何下命令?如何配合?有陈毅这个帽子,好办多了。
为了协调指挥,这种任职的事情tg可多了,不过多是以党内的办法统一。说几个,一四方面军汇合后,成立由徐向前为前敌指挥的前敌指挥部;徐向前接刘伯承班在山西内线的时候,挂得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后来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员。18兵团西进,又挂了西北野战军副司令。
贺龙解放大西南就挂了第三书记。
陈毅的事情并不罕见,不过是有些人自以为而已。
狐狸还真就是挺粟的!只不过,挺粟就一定得贬陈嘛,何况粟的性格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确有可商榷之处!
陈军事不行,但其勋位自有功业出处。贬陈没什么意思,无原则脱离事实地捧陈也没什么意思!
派一位压得住的军事主官的意义?
我也就是个抛砖引玉。 1)刘邓分兵,是在陈总去中野之后。此后,陈邓打郑州,刘帅领着黄维 张淦兵团到桐柏山 大洪山转圈圈。此间,从中央对郑州战役的部署以及往来电报看,还是发电给‘刘陈邓’的。大的战略方针,中央拟定。具体打郑州的指挥则是由陈赓 谢富治 陈锡联统一指挥。陈邓首长在军事上的具体决策和建议并不需要很多。2)以邓公自抗战以来就是129师众将老首长的资历,可能并不需要陈总来帮助‘压场子’。当然,有个像陈总这样爽快的老帅在身边,总是好的。 3)打郑州的时候,有华野14纵参与,并且好像还需要其他华野部队阻援,因此,陈总与邓公同行便于协调统一指挥。刘帅牵制黄张兵团,并不需要华野部队配合。
一点浅见,与兄共勉。
平津战役,在完成战略上的分割包围后,林罗聂三人总前委成立。协调还是有的。只不过,不必像中原那边布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