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由近期离世的几位高层官员说起 -- 神仙驴
(一)
刚看到新闻,中共元老、原中顾委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百五岁高龄的夏征农去世。又见忘情网友的帖子,其中有朋友涉及孟建柱由上海调江西的往事。俺这里就捋捋有关上海市委高层发展状况,来源都取自正规网站资料,而时间上,就不妨设在夏老从市委离任前后,说说上海高层的人事发展变化。这个变化,又可以看作是国家同时期组织人事发展方面的一个缩影,同时,基于上海是全国第一大都市和开放龙头的地位,又有许多自身独有的特点。特别是接连几任市领导人,先后进入中央权力枢纽,更使得其他省市望尘莫及。
文革后大批被平反老干部复出,在中央及各地被重新起用,天长日久,自然会压制住年轻干部的提升和阻碍了干部队伍的更新换代。及时建立退休制度,已成当务之急。地方上的党委班子,在压缩编制、送老迎新方面更是到了要采取进一步行动的阶段。
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后,上海方面的形势是: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书记汪道涵、王一平、韩哲一、钟民、赵行志、夏征农,副书记杨士法、陈锦华、陈沂。其中,胡立教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道涵任市长、王一平任市政协主席。这里需说明的是,当时地方党委设第一书记主持全局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党委书记;另外有第二书记,有的还设第三书记、常务书记;当时的省(市)委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同级党委副书记;地方党委,基本是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书记/副书记/常委的格局。上海也是如此。自1979年来,除了严佑民调去安徽外,补充了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三位最重要人物在上海的位置。由于上海经济大都市的地位,陈国栋等三人的财经工业背景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在上海独当一面的任命机会。(陈国栋此前是国家粮食部部长,胡立教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代理行长,汪道涵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这样的任用方式延续下来,上海书记、市长的候选人须拥有的极强的财经工业背景,是极其重要的条件。三人有在华东大区的工作经历,对上海工作自然不显陌生。但在十二大时,陈国栋已经是71岁,三人中最年轻的汪道涵也已是67岁。更新换代更显刻不容缓。
十二大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落实在地方上的一个步骤则包括了党委常委的缩编和改制以及干部任免上大范围的新陈代谢。
80年代中前期,全国性的地方党委缩编开始。省级党委常委中,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书记等和副书记,改成书记和副书记称谓。其中各省市改制的顺序和步骤有所不同。有的一步到位,有的经历了两步走,有的步子现在看起来大得不可思议。拿几个同是1983年的例子。比如浙江,改前第一书记铁瑛,书记两位李丰平、陈作霖,副书记王芳、张敬堂、薛驹、崔健,改后由王芳出任书记,薛驹、陈法文、吴敏达任副书记。同期的山东,改前第一书记、第二书记空缺,书记苏毅然主持工作,改后则有苏毅然、梁步庭两位书记和陆懋曾、李昌安、李振、姜春云四位副书记。而安徽,改前由书记周子健代理第一书记,改后则由时任六安地委副书记黄璜一步直接出任省委书记,杨海波、王郁昭等任副书记。
而1983年时的上海,则是进行了两步走的第一步。包括夏征农等老人不再担任市委高层领导职务,此前陈锦华则赴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调整后,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仍是陈国栋,第二书记仍是胡立教,老书记里只保留了市长汪道涵,此外则新补充了杨堤、阮崇武两位书记。俺在不同帖子里说过,80年代中前期,是大批年轻干部越级使用的高峰期,曾提到过陆懋曾、钱运录、王金山等多人,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黄璜,以及由人行湖北分行行长一跃成为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等等。专业化呼声高涨的时候,不少人由科技战线转到干部工作领域。比如罗干,再如这里的阮崇武,此前仅担任过市科协副秘书长及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参赞。年轻干部急剧高升给老迈的政坛带来一股新风,但同时,给旧有格局带来的冲击过大,而很多年轻干部由于缺少中间层次的工作历练和缺乏班底,不少在后面的大浪淘沙里经历了上上下下的反复。
现在的两位上海市委新书记里,杨堤不到60岁,梯队上的阮崇武则才刚刚50周岁。而同一时间彻底离开市领导岗位的夏征农,当时是80岁整。夏此后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后来又在百岁高龄时担任《大辞海》主编,也是一奇,但已不在本帖范围谈论之内。
1985年召开了全国党代会,这次特殊的党代会前后,干部新陈代谢的过程加剧。中央里,叶剑英、邓颖超等元老退出中央委员会,增选了许多中央委员会成员;此前地方上,则基本完成了上述两步走的第二步。在上海,彻底实现了书记-副书记体制,陈胡汪退出市委高层,其中陈国栋担任新成立的市顾委主任一职。而基本只有政法工作经验的杨堤和只有科技工作经验的阮崇武,由书记改称副书记,继续留在市委高层中。中央对上海主要领导人的任命,依旧延续了从中央部长下放地方的做法。1985年年中,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城建环保部部长芮杏文和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分别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职务。两人资历相仿,而芮距中枢更近。
除芮江杨阮四人外,同时被新任命为上海市委副书记的,还有黄菊和吴邦国。其中黄菊时年47岁,吴邦国还不到44岁。如同其他省市,这是个典型的以老代新的领导团队,虽然这里所谓的“老”如芮江杨,也不过平均60岁而已,在当时这已是非常大的突破。这个时期,曾庆红、陈至立等进入市委工作部门班子中。
1985年9月,留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不久的阮崇武突然获任公安部部长,事后看来,这项任命有些拍脑袋了。这种强力国家机关的负责人职务,由一位资历甚浅的科技小官僚出任,也许当权者有其他的考量。我们看到,苏联戈尔巴乔夫正在开展的“新思维”,毫无外交经验的格鲁吉亚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就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苏联外交部长。
阮在公安部部长任上并未坐多久。1987年1月,胡耀邦辞去中央总书记职务,阮旋即被免掉公安部长一职,改任国家科委副主任,这其实才更符合他的专业工作特长。在1989年7月,阮崇武又被任命为劳动部部长;到1993年,则下放海南任省委书记及省长并一干五年。这是当时书记省长一肩挑的特例。1998年65岁的阮改任全国人大常委,安享晚年。
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其后的全国人代会的召开,使得退休制更进一步,离完全彻底化还有一步之遥。这次选举和任命产生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央顾委主任陈云和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都已推出中央委员会,此前则都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如邓颖超、彭真等更是退去一切党政要职。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赵紫阳68岁、李鹏60岁、乔石63岁、胡启立58岁、姚依林70岁,不再有80岁的老人。中顾委的完善使得政治局缩编,又有新星冒出。这届政治局开始有地方代表出现。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和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进入中枢。与此同时,上海市委原书记芮杏文进京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意识形态工作。芮、江两人分别进入中央决策圈和执行圈高层,在当时并无高下之分,反而芮更近一些。
假如没有后来的风波,那么江泽民的政治局委员头衔将延续到十四大后,那时他66岁,在来年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可能性居高。而仅小江两岁的朱镕基,1992年十四大应无进入政治局的必要,估计将在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等类似职务上继续鞠躬尽瘁,日后顶多在政协里发挥余热了。
江泽民上调中央后,朱镕基书记市长一肩挑,市委方面由吴邦国辅助,市政府方面则有常务副市长黄菊协助。如果当年不曾有过风波,江断不会过早离开上海,也就不会有朱的出头;如果当年江离开上海,却没有邓公提携,朱也断不可能一步直升政治局常委并在日后出任国务院总理。江、朱、吴先后离沪进京,时间前后仅仅5年而已。值得一提的是,江朱时期吴邦国在市委排名中一直在黄菊之后。但到朱镕基也上调中央后,就需要两人分别接替朱的书记和市长职务。结果是按照多年分工,本来排名在前的常务副市长黄菊接任市长,本来排在黄菊后的市委副书记吴邦国,则跳两步直接升任上海市委书记。黄吴易位后,十四大上,吴邦国因上海市委书记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黄菊只能说时运不济。但仅仅两年后,吴邦国上调中央书记处,黄菊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并进入政治局,两人再次拉平。与此同时,其他三位副书记陈至立、王力平、陈良宇一直从事党务工作,因而无缘接下黄菊的市长职务。于是,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徐匡迪便脱颖而出,接任上海市市长。同年,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万众瞩目的院士市长。徐的专业素质不需多评,此后政府高官则频进工程院,后话不提。陈良宇这次无缘市长还不能说是失之交臂,毕竟他资历太浅,履历也单薄,但2年后他以市委副书记身份担任市政府副市长,则是为后来成为市长铺下至关重要的一步。
与陈良宇初次当选上海市委副书记几乎同步,孟建柱转任上海市副市长一职,但直到1996年,孟才得以成为市委副书记,但与此同时,则退出了市政府领导班子。这步与陈良宇的对调,基本宣布了孟建柱在上海市长追逐赛中的出局。2000年4月,孟外放江西省委书记,舆论认为是明升暗降,我看则是孟的最好选择。上海市委书记或市长,非得是“工农兵学商”中的“工”或“商”,“孟学农”是难以被更高层认同的。若孟就想终老于沪,那么最终也不过是市政协主席的命运,从仕途上讲,哪里比得上外放呢?何况,就算外调江西,毕竟是获得了主掌一个较大省份的全面经历,这种全局经历,即使不能助他返回上海,也铺上了再升职的敲门砖,更不用说他毕竟提前成为正省级官员,后来居上进入政治局的陈良宇,仍得耐心等待上海最高层职位的空缺。
江西,又是江西。这个归于华东发达地区的欠发达省份,长期看作为农业大省,孟建柱到了这里,才算学有所用。孟建柱到任的8年前,长期在湖南、江西任职的老书记毛致用,进京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孟到任的4年前,老俵吴官正,调任山东省委书记,随即进入中央政治局、后来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更不用说在上海有渊源的曾庆红,本人就是江西人;只是到了孟建柱的前任舒惠国,他与时任江西省长的舒圣佑,因特大安全事故,二舒黯然免职下野,后来分别出任人事部副部长和全国政协常委。这种偶然性造成的职务空缺,恰好成就了孟建柱的新职。孟一步出任江西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黄智权则被扶正。巧的是,孟建柱升任一方大员,是因为江西的安全事故,6年后再步高升,进京却是掌管全国的公共安全事务,命不?
孟将来能否像公安部老部长周永康一样跻身中央核心高层,则要看将来党务安排的机巧。十七届中央书记处缺乏协管政法工作的书记,我也有帖子做过分析。从实践看,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再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的“周永康模式”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较好模式。孟建柱虽然年龄小周永康5岁,正合适接班,但未进中央政治局及书记处,要么是意外,要么是主意未定。前者就不说了,来年再有机会召开全会,将孟升级就是;若是后者,则我前帖有提,曾被广泛看好的王乐泉,还是有希望在奥运之后,选择时机进京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政法事务的。这里的机巧是,假如是这种情况,将来2017年中共十八大,年龄如何划线。十七大前我写过不少帖子,年龄划线是个学问。十七大时,退休的最年轻的曾庆红,时年68岁,故又印证了“七上八下”的提法。但如何界定这个68岁,是以粗略的年份为准,还是精确到日?即使精确到具体生日,是以召开党代会时达到68周岁为准,还是以不足69岁为准?(即如何界定“不超过”68岁)这些都可以是问题。进入十七届中央委员者,最年长的梁光烈、廖锡龙等是1940年生,戴秉国是1941年生,因而有朋友认为,是40年代一刀切,将来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就应该是1945年之后的。对此我稍有不同意见。这便是,以将来十八大召开的时间点(应该是2012年,可能是10月份),1944年10月后生人,未必全然没有机会,端看届时如何解释。须知十七届上,是缺乏这方面的例子的。这样一来,生于1944年10月的回良玉、生于1944年12月的王乐泉、乃至生于1945年4月的俞正声,如何去留都还是未知。而此三人如留,则势必都是下届政治局常委的当然人选。
孟建柱将来的另一去处,或可考虑接回良玉,任副总理主管农业水利与防汛抗旱。此项安排两大玄机,一是回良玉之后,系统任过中央农村农业主管和地方一把手的候选人欠缺;二是孟建柱自身专长。当年温家宝曾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身份过问农村事务,此后才得以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村农业工作。当时姜春云做了半届农业副总理,前半届则基本是朱镕基分管。回良玉则是任过吉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要员,又有中央政策研究室经历,履历完整经验丰富。目前,只有韩长赋和孙政才走这样的路线,但惜乎两人还缺历练,而孙政才尚需一个大省经验。2012年若韩长赋进入政治局,则是接回良玉了。但这样需要在十八大召开至少两年前,就出任全国农业主管或地方大省书记,否则就太突兀了。届时或许是与孙政才对调,未可知也。假如不是韩长赋,其他现在人等,竟然还不如半路又去改换门庭的两位现任国家领导人,孟建柱和杜青林。两人经验充足资历完整,年龄上勉强可以任一届,不过现在不管农业,将来的希望也不大,但可以作为必要时的补充。未来的农业主管,也可出自几个农业大省的书记如汪洋(安徽、重庆、广东)、刘奇葆(四川)等等。
原来说过,所在地方由政治局委员兼任党委书记的,在当地任三把手的党委副书记(在政府首长之后),将近正省级,外放时一步出任欠发达地区党委书记不足为奇。孟建柱之外,这样的例子还有:陈建国由山东省委副书记任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强卫由北京市委副书记任青海省委书记,更早的李建国由天津市委副书记任陕西省委书记等都是这样的情况。反过来,其他地方调任政治局委员兼任党委书记的地方政府首长时,则有时需要矮身以就。比如先后出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郭金龙,他们之前分别是海南和安徽的省委书记。但虽然由一把手转二把手,将来升职的可能性却是大大提高了。
回来再说关于徐匡迪,说过多次,这里就再重复一遍。有朋友多为徐匡迪2001年底转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离开上海而耿耿于怀。确实,徐专业过硬、形象不错,为何不能在上海再升一步?其实,徐能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随后又出任工程院院长,并能以此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从而步入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正是中央的看重。为什么没能留在上海,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年龄到了。2002年十六大时,生于1937年的徐年满65岁,如若留在上海,以此年龄升一步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上海市委书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届内也必将离开上海。(难以想象70岁的地方省市书记。)假如不能升书记,那么留在上海至多是二线的人大主任或政协主席。或曰,那么进国务院呢?须知,在黄菊内定了副总理的形势下,徐匡迪基本没有出任国务院领导的可能性。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已是最好选择。有同学很是忿忿不平,硬认为徐匡迪、李金华等成为政协副主席不公平,那我也无话可说。不过,上述情况有一个例外,就是至今仍担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其年已是67岁,十七大后继续担任该职。我要说的是,刘淇早在2002年十六大60岁时已是政治局委员即北京市委书记,徐匡迪65岁再进政治局已多年无先例;刘淇续任北京市委书记为求北京奥运平稳举办,上海时无此大规模高层次活动。不过另外是有一点,个人不认为刘淇的北京市委书记一职能够继续担任到十八大前后。新旧北京市委书记早晚交接,时机或许尚待考虑,或许与将来王乐泉等的调动通盘进行。
陈良宇东窗事发后,习近平短期接手上海市委书记职务。十七大奠定了习接班人的地位,市委书记改由另一位老资格的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接任。这也是江朱之后,近20年来首次由外来干部出任上海党政要职。但是,上海高层内籍贯浙江的居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和浙江人俞正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上海本地干部的冲击,这自然是不错的选择。由于年龄和任期问题,十八大俞上应离开上海,那时的上海市长,应是将来政治局委员兼市委书记的自然候选人(若十八大前俞离开上海,则应是当时的市委书记进政治局)。由于毕竟经历了陈良宇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上海市长韩正将来调任其他地方党委书记再进入中央政治局,感觉上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市委书记方面,除个别现政治局委员和韩正外,陈德铭、王珉等省部要员,将来也都有可能出任上海要职。
(待续:忠厚长者华国锋、“垫底三人组”韩光、非正常离世的金银焕)
咱的皮可作阿胶,老兄的皮可以作鼓、作膏药、还可以吹。。。
才有萨苏挖耳勺,又见驴兄连环坑
回已经当了两任副总理,怎么还会让他入常?入常后他干什么,难道去政协吗?
再有,他在地方上的一些施政,比如安徽,也常有人批评。
一个疑似小小虫:“都已推出中央委员会”,应当是“都已退出中央委员会”吧
82年时候,上海是二把手任人大主任、三把手任市长,不知这种情况当时常见么,印象中省市长做二把手的更常见些吧。
另外请教一个没有风波的正常情况下江92年后去向问题,最近江总书记写了一篇关于石油、能源的论文,看别人讨论时有提到,89年时候,江书记和上海交大联系退休后做兼职教授的想法,交大自然同意只是说了要做兼职教授需要先做两场讲座,江讲了一场,还没来得及讲第二场,局面有变进京工作了十几年,兼职教授的事情自然也只能作罢。如果正常情况下92年江进京工作几成定局,似乎没有这样安排的必要了?
对徐匡迪市长的安排有想法也可理解,毕竟当时“所有的”上海市长都会成为书记而且是政治局委员,然后成为常委。之前的是这样,之后的看起来也是这样,虽然徐市长之后符合这个规律的只有一个陈书记而且未能走完最后一步,不过陈书记也一直看起来光鲜,只是到了06年才坏事,那已经是徐市长离开上海好几年之后了。而且徐市长不是任职到届满离任的,安排的新职务“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也让我们平头百姓感觉有些意外。当然,多过一段时间,例如从06年后看,徐市长现在出路也还好。
神仙驴兄是否谈一下湖南的人事。梅克保(长沙市委书记)经常不“尿”张春贤,这是为什么。
也对那个坏橘子和陈良宇上位不满。几乎全上海共知坏橘子和徐不融洽,2人的人品高下又是有目共睹,坏橘子反倒高升常委,小陈接位。至于徐到政协是否委屈要和当时那二位的位置比。当然了,现在回头看,时过境迁了,也无所谓委屈不委屈了,当初让徐去政协也不能说没有一丝清除老朱影响的考量。
只是世间一切皆有因果,坏橘子早早翘辫子,陈的下台,常人看来:报应啊!大丈夫快意恩仇理当如此。
当然了,徐是顶尖科学家,又是国家领导人,绝不会像公鲨这般“小人”。
哈哈,今天天气很好啊,哈哈。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想偷偷献花都不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