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所喜欢的电影:苔丝 -- aokrayd
看了兽行兄的帖子,真是佩服啊。不过是不是太NEGATIVE了点,放眼过去全是贬人的,虽然也都贬得不错。不过伟大的主席教导我们要积极向上嘛,所以我来开个头,大家讲讲自己所喜欢的电影?
按理说这个头不该我开,第一我看过的电影太少,难得有什么比较。第二我有一个极坏的习惯,看电影从来不记导演啊,演员的名字,所以也无从说起。最糟糕的是我的水平实在是有限的很,什么摄影的技巧编剧的构思演员的水平统统都说不上。那可真是纯粹的谈个人感想了。不过抛砖引玉嘛。干革命贡献不分大小,没准扔出一块砖去让大侠们一个激棱,然后就妙笔生花,让我们大伙儿都大饱眼??了。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看苔丝的时候,竟然在电影院里睡着了。不过这也不能全怨我啊,你说一上小学的小孩子,看个电影没有冲锋号没有驳?忧梗?还尽是一拨金发亚碧眼的外国人在那儿叽叽歪歪的,能不睡觉吗?不过你别说,还真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嘿嘿,那就是那个鲜红欲滴的大草莓。我从来没见过啊,可就从那电影上也能猜出这东西好吃。所以后来我看到一篇极力主张不要让英国小孩读SHAKSPERE的文章,我是大有知己之感。超超越了孩子理解力的作品,不管多好,也未必能让孩子受益。
后来,后来嘛,十几年就过去了,这期间大学也读了,恋爱也谈了,然后就又看到了这片子。这一次可是真感动了。因为多多少少懂得了一些真情的可贵之处。所以为苔丝不幸的命运叹息伤心。记得的也不再只是那大草莓了。然后内心里就对这片子很愤懑,不明白他就为什么不能让苔丝老老实实地和ANGEL走了得了,非得让她杀人,自毁前程。人有那么傻的吗?
再过几年,人更老了,一天就在书店里,看到了HARDY的这本书。我得承认,这是我最有价值的投资之一。我一直觉得爱读悲剧的人有一种自虐的倾向。象苔丝这样的小说,人怎么能就那样安安心心地读下去呢?这读完了,心里有多难受啊?但是我渐渐地开始感受到了苔丝那种近乎于宿命的悲剧。尽管ANGEL回来了,新的生活可以开始了,但是苔丝以经太累了,她对生活的期盼以经在绝望地等待中消磨尽了,在和仇人的朝夕相处中生活以经丧失了他的趣味。她的心中以经埋下了深刻的仇恨和难以言喻的对生活的疲惫。苔丝的杀人确科乎是有戏剧性,但其中更深的,并不是对戏剧效果地追求,而是作者本身对世界的绝望和疲惫。
在苔丝中常常可以感受到HARDY的那种深情和愤懑。这咱细节很多,诸如ANGEL在新婚之夜梦游的那一段。这一段实际上是颇为突兀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和最后的结局略有呼应,但我觉得这更是作者对苔丝的命运的补偿。不忍心她的爱情就这样轻易地被抛弃。再如作者在结局的暗示ANGEL和苔丝的妹妹的婚姻,我觉得也是一种突兀的但却是对苔丝的命运的补偿,至少苔丝所极力照顾的家庭不至于随着她的死而再度沦落。
这以后再看这部电影,不由得对导演和编剧相当地钦佩,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比小说更为精练了。但核心却并未削弱。这对名著地改编是极不容易的,向简爱呼啸山庄,那就完全改得无话可说了。而且我尤其觉得电影极其准确地把握了HARDY所对苔丝寄于地无限同情。将这一点发挥的很好。后来我看过另一部无名的裘德,改得也不错,就可惜女主角稍微演得逊色了一些。
不过这几年来,我对ANGEL的体会更深了一些。在十九世纪知识分子中间掀起了一场广泛的道德主义热潮,在俄国有托尔斯泰主义,而在英国,我从HARDY的笔下看到了ANGEL。然而我觉得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贫穷并不意味着道德高尚,穷人并不天然的就具有美德。二是道德观必须要接受生活的实际体验。这一点在ANGEL身上看得特别明显。尽管他自觉地到农村去要去过清白地生活。然而他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痛苦而且始终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只有在他经历了巴西的生活后,他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苔丝,才体会到她的纯洁,她的爱情的真挚。所以这是我特别欣赏的肖尔布拉克中的一句话,在苦水泉中泡过的人,是金子。这一点在电影中把握得很好。“我也吃了很多苦”。可惜,这句话,来得太晚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同样是宿命的悲剧。苔丝如果是中国人,她还不就认了,忍了。
前两年,英国又拍了一个TV连续剧《苔丝》,也很好。
英国电视连续剧我只看过一个皇冠上的明珠,感觉是很不错的。嗯,又想起来一个。福尔摩斯,他那样子就跟想象中的一样
国内的连续剧我一向不太喜欢,不过最近的大染坊倒让我刮目相看了。
不知道暖是说什么?我看过的觉得最温暖的片子,是红白蓝中的红。片子看完了真是暧洋洋的。
电影《暖》改编自莫言早期的一个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暖》的导演霍建起曾拍过《那山,那人,那狗》。
霍建起说片名《暖》是双关语。
霍建起:看了莫言老师的《白狗秋千架》后,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温情,淡淡地流淌于心底,非常抒情。我在看这小说时流泪了,能感动我,我想它也能感动其他人,于是决定把它拍成影片。改名《暖》,是因为“暖”既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又含有一种暖意,或许就像我刚才所说,故事传达的就是一种思乡的暖暖情意吧。剧中人物都是围绕“暖”这个女孩来展开的,觉得挺好的,就用了。
其实我也奇了怪了,我夸人的帖子没人顶,我跳出来叫骂的帖子叫人煎得两面烂熟……我命犯白虎煞星?呵呵。不过小的以后一定注意,一定。一定!
您说的电影小的年纪小,没看过,看来,又需要补课了,就是不知道英国有卖这碟的么,要说该有的……
一直没收到《那山,那人,那狗》的碟,只在电视上看过一次。刚看完时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导演原来不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呢”。现在回头看看,真的是少见多怪。
导演是Polanski Roman: <Tess>。不过片子不错,原作者又是英国人,应该是能找得到的吧。
这老兄很奇怪的犯了一个与未成年少女性行为的罪,官司也挺蹊跷的,开遛逃到了法国。前不久他的<the pianist>又拿了小人儿,也不敢回来拿。
他还有个片子叫<china town>不过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