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印比较的题外话续1. -- 葡萄

共:💬62 🌺4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7.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7.

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在1604年,比英国人稍晚。那时候,法国是英国人对抗西班牙人的盟友。在随后的太阳王的时代,英国人和法国同时也是对抗荷兰人这个当时欧洲第一海上霸主和最富裕的国家的(也是英法两国第一大债主)有效同盟。就这样,狼狈为奸的两国在尔虞我诈的亲密合作中一个逐步成为了欧洲新海上霸主一个成为了欧洲的新陆上强权。究竟谁是欧洲的主宰?英法两国的百年争霸时代就这样在18世纪拉开了帷幕。

而对于十八世纪的英国来说,它通过连续苦战获得的第一个最有价值“条约”,即1713年的“乌德勒支条约”,正是根据这一英法战争产生的条约,英国才获得 了日后得以改变世界的一项重要权力:垄断了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贩卖奴隶的特权。正是通过这一贩奴特权,英国才换取了大量的美洲白银,从而将贩奴所得白银用 于进口中国茶叶。用贡德.费兰克的话说,1713年“乌德勒支条约”的成立,标志着英国通过为美洲殖民者西班牙充当奴隶贩子,获得了大量美洲白银,从而才 得以挤进亚洲经济列车,成为世界经济列车上的二等乘客。

此间,对John Company来说发生了两件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一是,克伦威尔独裁时代结束后,John Company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取消了英国独占贸易特许。代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大资本家纷纷要求取消来自印度的花布进口以保护英国纺织工业。二是,光荣革命不仅从政治上宣布了John Company的实际控制权利从国王转向了议会而且来自荷兰的威廉的独特身份使英国和荷兰重新结盟共同对付当时不可一世的太阳王。一直笼罩在John Company头上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阴霾终于可以一扫了。这个时候后,John Company在印度的最大敌手自然就是法国东印度公司。

其实法国人从一开始在印度的开拓就处于先天的弱势这个弱势既来自法国人的后来者的身份,也来自其本身浓厚的封建主义的烙印。不过,法国的太阳王不愧是一代雄主。不甘现状的法国在1664年按照John Company的组织形式组了法国东印度公司(Companie des indos Orienatles)。到这一世纪末,法国人在两个较大的据点——加尔各答附近的金德讷格尔和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来。法国人的作为尽管姗姗来迟,却赶上了印度大动乱的末班车,开据点、建城堡拓展势力一样没拉下。不过法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法国陆军。并且,在英国和法国争夺次大陆的关键时候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负责人:杜普勒(J.F.Dupleix)。

决定英国和法国在次大陆兴衰的关键地区是印度南部的卡纳蒂克地区,不仅因为这里距离德里的皇帝遥远,更是因为在此英国人的主要据点马德拉斯—圣佐治堡与法国人的本第里堡遥遥相对可以说是势不两立。在此,英国人和法国人进行了决定两国在印度最终命运的三次战争。

诱发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1746-1478)的是1740年爆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里不能不多说一句法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特点:军事优先。战争的开始,首先是由杜普勒从毛里求斯召来的舰队攻击英国舰队开始的,英国人大败。随后,法国人攻占了马德拉斯这个当时John Company在印度最大的军政中心,并开始围攻英国人在当地最后的据点:圣佐治堡。

此时,英国人在印度的态势是:当时英国三大据点:马德拉斯—圣佐治堡、加尔各达—威廉堡还有孟买。在当时英国海军战败后,英国人的海上支援断绝。同时在三大据点中,马德拉斯—圣佐治堡不仅位置居中衔接其它两处,而且还是当时去英国东印度群岛最重要的港口,在马德拉斯沦陷后圣佐治堡如再陷落,已经在加尔各达—威廉堡边上拓展势力的法国人必定随即北上。而此时的孟买对于英国人的重要性远非百多年后那般,这个时候的孟买对英国人来说还只是来自葡萄牙公主陪嫁的半岛港口,一个过往船舶的落脚地之一。直接点说,此时英国人被围困中的圣佐治堡是英国人在印度的最后希望。不过,这个时候英国人在印度的军事表现,无论在海上还是陆地上都表现出了惊人的无能。(法国人在整个军事行动里只损失6个人)圣佐治堡如再陷落在法国人的围困中,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此时此在印度,John Company陷入了绝境。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8.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8.

在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中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第七章里,马汉用了相当于章节1/7的篇幅描写了英国和法国在印度的这次小的几乎可以忽略的海战,而对同时期的各国的海战都仅仅一笔带过。在海权论里,马汉给予了这次海战相当高的评价:……在印度,当各国处于竞争的情况下,一切都取决于对海洋的控制。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本身来说,这次战争小到可以被世界战争史忽略。战争的结果,也因为英国和法国最终的和约签署而在印度使两国几乎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不过,在军事上大显行动里崭露头角的法国人似乎,因为当地的印度王公人都认为法国人的实力更让人值得信服,法国也因此在卡纳蒂克及印度南部地区获得了对英国人的优势。但是正如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第七章里所写的那样:但是十分奇特的是,直到这场持久争夺战快结束之前,才出现大舰队的交战,并且使斗争转移到了它的合适战场——海洋上。关于海上力量的重要作用,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地显示出来了;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进行一场有影响的海战,其原因是法国政府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真理。扩大殖民地的运动在法国普遍受欢迎,虽然有几位知名之士曾论述过这个问题;但是统治者对此的态度是既冷漠又多疑:因此便开始忽视海军,在这个主要问题上预示着法国的最后结局是失败,并且暂时毁灭了其海上力量。是的,法国人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失败的根由。说道底,这是两种社会制度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这也为后来英国和法国两个东印度的公司的命运之争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草草结束的原因有很多,这里既有英国和法国本土战争结束签定合约这个主要原因。还有,就是法国人对海权的态度。在法国人在海战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后,法国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兼法国在印度的总督杜普勒爵士与当时法国在印度洋上几个主要岛屿的总督之间发生了重要分歧。在杜普勒,通过海军优势进而获得在次大陆南部的全面军事优势,在获得当地王公的积极支援后统一次大陆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殖民地统治,为此目的任何利益都可以忽视,这样的利益忽视甚至包括必要的商业利益。而另一位总督的观点则是,保证法国本土的绝对统治在于建立在对于本土的有效海上通路的畅通之上,过早的和当地诸侯勾结与深入印度的做法都不可取。他们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法国舰队过早的离开了马德拉斯,并且在该舰队遭遇暴风雨而受到严重损失后,英国人重新获得了他们的海上优势。不过,这个时候合约已经签署,那些分歧以及问题的种子要到下一次战争才发芽。

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时隔一年后就爆发了,雄心勃勃的杜普勒爵士试图把印度南部和印度中部都借一战之威牢牢的控制在法国人的手里。法国人的进攻在准备是充分的,在战略上也是合理的。很快,英国人在卡纳蒂克地区就再次陷入困境。在战争一开始,法军围攻英军据点特里奇诺波利,久攻不克。英军为了救援这个据点,施用“围魏救赵”之计。当时毛遂自荐的东印度公司的小职员克莱武率领200名欧洲人和300名印度 士兵,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占领了阿尔科特这个首府,不出所料,法国果然派遣一支援军去收复首府。克莱武英勇地守卫了这个城市达53天,一直到包围他的 部队撤离为止。占领阿尔科特这一勇敢的业绩,立即提高了英国人作为一支战斗兵力的荣誉,并致命地打击了法国人的威望。负责包围特里奇诺波利的法国将军落荒 而逃而被英国人反包围,派去增援的法军也投降了英军。法国将军和他的部队兵无斗志,很快便成为英国人的俘虏。英国人的胜利使迪普莱克斯的强烈期望落空了, 由于他手下的将领出奇的愚蠢和无能,他丧失了几乎已经到手的战利品。

  但是对于英国人的巨大胜利而言杜普勒的惊人才华还是足以压倒他们的所有尝试,杜普勒很快再次以积极的军事行动包围了特里诺奇波利。但是法国国内当局根本不了解这位有才华的总督的高明政策的全部内 容,却为他这种政策所造成的挫折和沉重的财力损失不耐烦,火速召回了杜普勒并对杜普勒严词责问,并同因此就印度问题英国缔结了一个双方都同意不干涉当地王公间的争吵,双方保持缔结条约 时各自实际占有的领土的条约。这样,法国差不多丧失了杜普勒为他们所赢得的一切。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依旧以英法维持各自均势而告终。但是,在此时最终的胜利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法国对印度殖民地并不那么用心

它的重心是在欧洲本土和加拿大那边。印度这边的战争几乎完全是杜普勒的个人发挥,得到国家的援助太少,没有足够的海上援助,不能不失败,不过杜普勒的拉打结合的殖民政策被后来的英国佬继承下来,后来蚕食印度各势力就是这套方案的发挥。

家园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9.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9.

1757年对于欧洲和印度来说都不是一个平静的年份。此时在欧洲,对英国崛起有决定意义的七年战争才开始第一年,不过远在印度的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最高负责人对此做出的反应可谓大相径庭并最终决定了两国东印度公司一绝胜负的最终命运。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印度北部为了争夺印度的最高统治权阿富汗人和马提拉人刚结束他们两败俱伤的决战。同时,对于英国人来说来自印度内部最大的反对者马提拉人最后的伟大领袖奥姆突然去世了。他的继任为了稳固刚到手权力,正不择手段的讨好英国人。英国人,终于可以在此时放开手脚对付法国人了。此时,英国人在印度舞台上的主角叫:罗伯特.克莱武。

其实,在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结束后第二年,法国人在孟加拉的出现再次触动了英国人的神经。反应迅速的英国人迅速派出了胆大妄为的罗伯特.克莱武。在1756年,在孟加拉爆发了所谓的“黑洞”大屠杀事件,并且当时的孟加拉太守出动了3万大军直奔英国人在孟加拉的主要据点加尔各达。在加尔各达—威廉堡沦陷后,克莱武刚闻法军登陆就出动的敏捷马上就得到的报偿,很快英国人就夺回了加尔各达—威廉堡。在迫使,孟加拉太守签署城下之盟后,克莱武攻克昌德拉哥尔切断了孟加拉太守和法国人之间的联系。消息传到欧洲,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当日暴涨12%。当法国人和孟加拉太守挟5万重兵(其中骑兵1.5万)卷土重来的时候,被克莱武买通的当地印度贵族米尔.贾法(Mir. Jafar[看来星际之门的加法武士的出处就在这里了])临阵倒戈,法印联军大败,是役英国方面仅阵亡22人伤50人,史称普拉西之役。此役,不但终结了法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的存在,更预示着法国人在印度的彻底失败。

在1759年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爆发了(1759年),战争依旧是富有戏剧性的。这次,法国新总督依旧招来的法国舰队。在法国舰队的配合下,这次法国人终于攻克了马德拉斯—圣佐治堡。不过,一如既往,舰队司令和总督为新占领地的处置发生了争吵。舰队司令和上一次战争一样负气出走(那次的海军司令已经因和杜普勒爵士被诘难同样原因下了法国的大狱)。这个时候,法国人已经为他们的努力出尽了所有的牌,法国人要为他们的短视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了。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挑个错

DEL

家园 谢谢已修改
家园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10.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10.

就规模而言,发生在1759年的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只是发生在七年战争中一次殖民地的小小战争。但是,正如马汉在海权论里给了三次卡纳蒂克战争不小篇幅的笔墨那样,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七年战争: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早在,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结束不久。克莱武就通过书信和当时的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就印度的战略方针达成了一致共识。而就整场战争而言,老皮特的全力支持殖民地争夺战争在欧洲大陆扶持小霸牵制各列强的出色谋略不但为英国谋夺了无可争议的殖民地争夺的全面胜利,更为英帝国的均势策略粉末登场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战争中,英法各有胜负手。在北美,法国人夺取了整个加拿大。而在印度,从英国本土增援的舰队吸取了前几次海上战争中的错误,漂亮的重创法国舰队。此时,即使攻克马德拉斯—圣佐治堡,也已经无法挽回法国人的印度殖民地了,更何况法国人在关键的时候军事统帅们还起了内讧,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的结果法国人一败涂地。

在三次海战之后,法国舰队被迫撤离了印度。法国人的攻势与防御随即就崩溃了,面对英国人的海上与陆地封锁。在法国印度大本营本地治里的法军宣布投降,很快法国的其他据点也宣布投降。在本地治里,胜利者们不仅拆毁了炮台,连这个城市本身也被毁坏了。据描写:“这个一度美观而繁荣的城市,几个月之内连一所房子都不剩了。”法国人从而丧失了他们在印度的一切属地,法国在东南印度脆弱的统治大厦就崩溃了。尽管后来,根据1763年的《巴黎条约》,这些地方又归还给了法国人。法国在 印度沿岸保留的五个城市,必须拆除它们的防御工事,尽管如此,这些城市仍然在长时期内作为勾结与英国人为敌的印度王公们的基地,从这里向他们出售武器,并 派遣教官和顾问,这些是后话暂且按下。

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七年战争中,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 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 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对法国来说,《巴黎和约》成为了其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 虽然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著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对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是的,当路易十五在糜烂的宫廷生活里突然去世的时候,正在法国皇宫里摆弄心爱的钟表的法国王太子听掉消息不禁失色的说道:“这王冠来的太不合时宜了”历史证明,王太子的话很有显然很有预见性,1792年法国国王路易16及其家人在巴黎上了断头台,尽管在整个波旁王朝中路易16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没有花边绯闻的君主,但是对于糜烂的国政来说那些娴熟的钟表与锁具知识又能顶什么用。

法国和英国的七年战争决定了两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最终命运。其实,那也是由两种制度与两种基本战略对抗的结果。其实与法国人相比,英国人只是犯了更少的错误而不是做对了更多的什么。法国人混乱的战略,对海外殖民地几近蔑视的轻视态度以及急功近利的法国当局,还有权属不明的殖民地事物注定会使法国人的任何在印度的努力付诸东流。尽管法国人在印度的大胆行为失败了,但是法国人给英国人开启了真正征服与统治印度的头。作为次大陆的最终征服者,用少数装备精良的士兵就可以击败落后而庞大的土王们是英国人在之后印度征服史前半部分的前奏,而拉拢印度土王彼此攻讦彼此牵制并借以统治印度广揉的土地了以亿万计国民则是这部历史的后半部分。这些策略,英国人都是从法国在印度的总督杜普勒爵士使用在英法于印度争雄之中,并始终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出众谋略中学到的。

但是,就如一再违抗命令的桀骜的克莱武与才华国人过人的杜普勒爵士结局一样(克莱武在当时成为了英国最富有的人那时候他还刚满34岁),英国人通过战争获得了越来越的庞大的财富。而法国人却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争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财政困境直至潦倒与挫败(杜普勒爵士最终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生命,而在第一次卡纳蒂克海战里获得关键性胜利的法国舰队司令更因为没有钱赎买而死在了监狱里)。从这里,就不能不引申出在小说《货币战争》中提到的那个巨大阴谋:英格兰银行了。英格兰银行,将在不久成为印度的主宰, John Company将是英国王冠上最灿烂的光芒之山。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afa花?
家园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战争的后果没有挣到钱

那样这样的战争也就失败了一半

家园 七年战争英国的最大战果是获得独占印度的可能

美洲的竞争消耗的成本太高,尽管也获得了加勒比海的通商权和加拿大,但是为此付出的是丢失经济最发达的北美13殖民地,这个损失是不能弥补的。这也是当时小国要称霸全球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后来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根子在于其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印度这块殖民地。

Ps:重视通商的荷兰在这个问题上的短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只把目光放在直接商品交易的东南亚,忽略了印度这块潜在的工业品交易市场和原料掠夺市场,在法国强大起来后它惨遭占领,丧失了殖民大国的地位。

家园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11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11.

“……在新泽西的新兵训练基地,所有身强力壮的妓女们都被征集起来……营地里流行着奇怪的性病……现在所有官员已经被禁止进入该地区,肯请军事委员会莅临营地以图恢复纪律与秩序 J.华盛顿”

这是独立宣言草稿刚完成正等待大陆议会议员们审议的时候,华盛顿将军从前线给大陆议会的一份战报。很快,亚当斯就邀请富兰克林博士和一直冷眼的马里兰州代表前去探察,而这个时候宾西法尼亚代表鼓动与会的各州代表:回家、回家、回家,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就在,独立宣言最后表决的前一天,北卡莱罗那的代表为亚当斯坚决不从独立宣言里删除有关奴隶制的文字拂袖而去。紧随而去的还有南卡莱罗那的代表。这个时候,富兰克林博士对亚当斯说:“你在摧毁你的事业”。而亚当斯反唇相讥说:“即使我们的朋友,也不会做的比这些更少。”当夜,亚当斯读着妻子的来信:“即使作为一个第一个会被拉上绞刑架的人的妻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荣幸……”当最后表决来临的时候,作为独立宣言的作者:托玛斯.杰菲迅作为妥协从独立宣言中划去了写有谴责奴隶制度的词句换得了奴隶州的支持。而在第二轮关键表决中,正当宾西法尼亚代表准备否决独立宣言的时候,宾西法尼亚代表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富兰克林博士提议内部表决,而在这个关键时候,来自宾西法尼亚的法官表示因不能承受作为大多数代表对立面的压力愿意和富兰克林博士一起赞同独立宣言。面对目瞪口呆的宾西法尼亚代表,富兰克林博士意味深长的说:“人生总是充满着随意与折中”

我想,即使我们知道历史的结局,假使你我穿越到在当时的环境下,我想不会有多少人认为在当时,北美十三州的独立事业是有着光明前景的未来。因为就在独立宣言签署的时候,华盛顿的战报说:在纽约附近英国2..5万名能征惯战的正规军已经登陆,而他们面对着的是5000名衣衫褴褛、武器陈旧并且不乏童军和老人混杂其中的大陆军。

今天,我们看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可以找到种种原因。有大陆军的顽强,有法国的不遗余力的支援(法国财政为此直接破产并因此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还有英军的无能指挥,更有英国政府的错误连连。不管怎么说,北美十三州终究是独立了。成为了第一个从殖民地母国分离出去并独立成功的国家。美国与独立宣言也因此享有了人类历史上诺干个第一的声誉,而被载入了史册。

对于北美的独立,英国面临的是巨大的危机。此时,英国政府充分意识到,从前那种由殖民地母国政府直接垂直管辖殖民地的传统策略对于管理自七年战争之后英国的辽阔殖民地已经是一件难以为继的事情。此时,作为英国最后一位强势国王的乔治三世也忍痛接受了他好友和国王之友运动的倡导者英国首相诺斯的辞职。1783年,乔治三世任命年轻的政治天才小威廉.皮特作为帝国的首相(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他就职的时候只有24岁),也是这一年经常被作为英国帝国时代开始的第一年。而在此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经发表7年。深受自由贸易思潮影响的小威廉.皮特,进行了内政外交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政策包括,准予各殖民地开设国会承认殖民地人民的选举权力,置身欧洲大陆各国事物之外全力拓展英国殖民地事业,并重建英国财政。特别是在与美国和解与通过使用政府资金购买大量股票(差不多每年一百万英镑)建立偿债基金(甚至一度不惜借高利贷来维持基金运转)通过10年时间偿还了历年积欠的1000多万英镑的政府债务,并以此为契机奠定了英帝国财政运转的检视基础。而他与法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内容的《伊登条约》更让来自兰开斯特纺织业工厂主们乐开了怀。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这样一个锐意进去的英国首相绝对不是什么偶然,小威廉.皮特登上历史舞台并不简单的意味着英国资产界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开始通过自由贸易主义向全世界拓展利益的需要,更意味着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英国对其内外事物的处理方式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口的John Company会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这话,要从两头说起,一头在英格兰银行,一头在英国国会。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效送花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从实践中求发展,顺应时势向前行.
家园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12.

题外话(5):John Company兴衰记 12.

很早前,在论坛上讨论被人抓住个不严谨,当时是好一翻口角,这个不严谨说的就是英格兰银行。当时我说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银行,本意是讲这是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的银行。不过,银行的发展历史要早的多。它的出现起始于货币兑换与金银储藏业务,bank这个词汇的词源是意大利语Banca原来是指一种长板凳,被敲短了的长板凳。这种长板凳通常是放在意大利货币兑换商人店铺门口的,至于怎么被敲短的自然要问那些狂暴的债务人了。

在十七八世纪,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欧洲大陆的利益而开展了4次战争。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年),法国是当时欧洲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却被后起的英国打败。尽管法国战败的原因很多,不过我个人认为法国在当时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输在欠发达的金融体系上。到太阳王的时代,英国已经从一个贫穷的海盗国家一跃而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海上强国。而法国作为昔日与英国并肩作战挑战西班牙和荷兰的盟友,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将附注武力来裁决,这在两国还在紧密合作的时候彼此心照不宣。早在太阳王试图侵占荷兰的全面入侵时候,作为法国的盟友英国人私下单独与荷兰媾和,随即绝地反击的荷兰人放洪水淹没了整个低地地区让路易14功败垂成,在荷兰退出欧洲争霸的那一刻,英国和法国都和清楚一个事实:我最亲密的盟友此刻是我最大的敌人了。

当时,英国的国家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法国。这不仅在于英国此时还没有那对法国有压倒性多数的殖民地资源,也不仅在于英国缺乏一支法国孔代亲王等一系列名将所率领的长备陆军,更不仅在于英国和法国在海军实力对比方面还只是略占优势,在我看来当时英国对于法国的劣势在于综合国力上。此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还没有释放出其巨大的力量(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和东印度公司之间还有英格兰银行之间的关系会在后面分析这里先按下)。以农业、渔业和纺织为主要国力体现的当时的英国与法国,在国力对比上英国本土的人口不仅只有法国本土人口的1/3,而且英国缺少法国那些肥沃的土地。英国人基于长年争霸战争的经验认识,很明确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建立在封建制度下的国家机器来筹划这场漫长的争霸战争,英国必败无疑。

于是,英国人通过借鉴荷兰人当时先进的合伙人制度(Company)英格兰银行的现金股本开始向社会招募,认购2000英镑以上的人,有资格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董事(Governor)。一共有1267人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股东,14人成为银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这个在《货币战争》中留下厚重笔墨的罗思特柴尔德。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Royal Charter),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 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和得到了可观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税收成了被 抵押品。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线上升,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财政收入是2480万英镑,从1685到 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1685到1700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万英镑涨到了 1380万英镑。同样这个制度设计的巧妙在于,当时是上最富有的商人依旧集中在霸权日益衰落的荷兰。通过仿效荷兰人的先进公司组织形式,同样以荷兰金融市场为主要筹措战争借款手段的英国通过有效的信用杠杆得以长期以2.5%的利率获得稳定的贷款,而同期法国人的贷款利息为5%,并且相比法国人单纯依赖荷兰金融市场融资英国政府把国家利益通过国债与殖民地特许权挂钩的方式紧密的把国家利益和国内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牢固的栓在了一起更充分的释放出国家的潜在力量。

这样,战争的天平从简单的综合国力的对比开始朝能充分调度自己国家潜力上国家倾斜了。事实上,英法两国的战争从一开始,战争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在十七八世纪,尽管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令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对一个国家而 言,仅靠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国内没有一个较好的金融体系支撑,即使是波旁王朝也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法国军队的开支,而法国只能长期依赖荷 兰的金融市场融资。在1694年,英国创建了英格兰银行以应战争急需,各地随之建立起“乡村银行”以及繁荣的债券交易市场,这些都为政府开辟了广阔的财源。值得称赞的是,英 国政府有着高效和守信的财政体制,能够按时和负责任地偿付本息,使得政府能够持续地筹措到长期贷款,且使英国政府的借款利率不断下降。我们可以从数据中看 出,在1752年,英国政府的国债利率大约为2.5%,而法国国债利率是5%左右。当时,英法两国的国债数额几乎持平(约2.15亿英镑),但法国每年支 付的利息差不多却是英国的两倍,即1400万英镑。法国沉重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因此只能发行更多的纸币,结果引发通货膨胀,这对战争时期的法 国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英法正式开始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几乎每次法国对英国的战争都因法国政府因财政垮台而告最终失败,最后在七年战争里通过战争日益富强的英国彻底击败了已经不复太阳王辉煌时代的破败法国赢得了英国对法国的殖民地战争的彻底胜利。尽管法国波旁王朝通过支持北美独立战争狠狠的报复了英国,但那给已经雪上加霜的法国财政以沉重的最后一击,最终葬送了法国波旁王朝和法国封建制度。

我们在评介这英法两国百年争霸的兴衰时,首先我们要承认两国在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了历史的不同走向。同样,我们必须情形的认识到,英格兰银行以其出众的财政与金融的运筹帷幄出色的支援了英国当时并不那么出众的海军与陆军得以在漫长而枯燥的消耗战争中最终战胜强大而不可一世的对手。后世很多人把这些归结为一种制度的胜利,或者把金融战争奉为战争的最高形式,还有战略家如李得哈特将此一谋略总结为间接路线的持久胜利。但是,我将这个话题引申到近现代,引申到美国和苏联争霸的冷战时代,苏联在冷战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重复了法国当年的覆辙。我这样说,其目的在于,尽管在2007-2008年世界遭遇了自大萧条以来最惨烈的金融危机。,但是现代金融,尤其是现代金融中那些出色调度资源与生产力的种种手段,特别是今天被我们称呼为金融创新的那些工具,对于中国的未来意义如何是需要放在一个更长远的规划与目标之中来考虑的。的确,金融投机始终是信用货币的大敌,但是作为信用货币的伴生物的金融投机行为及其工具在增强一国之综合国力并善加调度方面如何屈力避害才是应是我们思考的核心。一味把我们的金融落后与严防死守当作是进步并因逃过目前的金融危机而庆幸并因此延缓我们金融改革的伐最终肯定会使我们再次错失中国崛起的机遇。毕竟,国家竞逐富强长跑永无止境。

这里值得写一个小插曲。在1716年年,在遭苏格兰议会否决后,约翰.劳在法国的菲利普共决的支持下成立了法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约翰.劳是的大胆而激进的天才,他提出并在法国进行激进实验的信用货币理论和实用票据学说在今天已经为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就和我们今天对金融衍生交易产品缺乏足够的风险认识一样。约翰.劳不仅缺乏对信用货币风险控制的足够认识,更在1617年利用信用银行制度创办了以开发法国属密西西比谷地为目的并垄断法属加拿大贸易活动的西方公司。公司利用特权在经营早期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并吞并了当时另外几家经营不善的法国殖民地公司,一时名声大躁。很快,公司的股票价格节节上升,并一度上升到每股股票折合1400-1500公斤白银货币单位的地步。为支撑高昂的公司股价,约翰.劳让他的银行大肆发行货币来应对眼前的危机,终于灾难在1720年降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密西西比危机,法国人从此在150年里被禁止说银行这个词。而且,密西西比危机还产生了一个衍生物:南海泡沫。无论是密西西比泡沫还是南海泡沫,他们的梦幻都是在1720年破碎的。而他们的恶劣影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法国在150年里没有健全其银行金融体系,英国在100年里禁止出现股份公司形式的社团组织,法国的泡沫破灭后果是让他们失去了和英国争夺霸权战争的最后机会,英国的泡沫破灭后果是让德国人通过发达的现代股份公司的手段最终得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也为今天我们成为世界大战的两次德国挑战英国世界霸权的战争埋下了祸根。

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言归正传。我这篇故事的主角John Company,从英格兰银行诞生之日就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而John Company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抉择呢?1698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任何以年息8厘认购200万英镑英格兰银行公债。都可以按照其认购的全额为限参与对印度的贸易。而几个月前,为了保护自身的在印贸易垄断权,John Company刚勉强以年息4厘的条件购买了70万英镑的英格兰银行公债。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密西西比危机不能完全怪约翰劳

他本人也是政府强权的受害者,公司前期是私营,他还能够控制,后来转为国营后,法国摄政奥尔良公爵下令印刷几十亿锂的钞票填补太阳王留下的巨额债务,作为政府雇员的劳即使知道这有悖经济规律也无法对抗,懂经济规律的人只有他一个,后来的内克下场一样。密西西比危机的隐性后果是政府信用的彻底破产,法国之后不能再通过发行国债来圈资金,只能考虑赋税制度的改动,由于前两个等级拒绝加税,这加速了第三等级对王室的不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