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地理和气候对古代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一) -- wolfgan

共:💬87 🌺438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土地单产对历史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下)

在这个系列的开始,我就提到过原始有七个独立的起源地区,分别是即驯化大麦和小麦的中东地区,驯化黍、稷、粟等旱作物的中国北方地区,驯化水稻的中国南方地区,驯化玉米的北美农业区,驯化木薯的南美农业区,以及巴布亚独立农业区,驯化热带作物的撒哈拉以南农业区。起源的时间差距很大,单产量差距也很大。总体说来,单产的产量越高、积累的可能性就越高、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玉米、木薯、巴布亚和非洲的热带作物的单产在古代都很低,与大麦、小麦、中国北方旱作物、水稻相比有明显差距,所以亚欧大陆的文明程度要远远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北美洲,文明程度最差的是澳洲,连原始农业都没有发展出来。大麦、小麦、中国北方旱作物的单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高出水稻不少,这是温带文明明显高于热带文明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大麦和小麦的单产开始又高于中国北方农作物,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是大麦和小麦最早传播到的地区之一,而且又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大河的灌溉优势,所以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诞生最早的地方。在中国,水稻自北宋单产超过小麦后,还一直在提高中,并且生产技术和稻种传到了日本和韩国。东亚晚期的水稻文明代表了古代农业文明的巅峰,这里有古代最高的农作物单产和最稠密的人口。对于日本来说,这个意义尤其重大,由于中国农业是半稻半麦的格局,所以日本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中国,总体人口达到了中国的1/10左右,这为它在工业时代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本主义文明是商业文明,商业文明意味着交换。就总体而言,单产越高,积累的可能性就越大,可用于交换的物品可能就越多。如此说来,中国乃至东亚岂不是应该最早步入资本主义?(事实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也被人津津乐道)然而,农业的发达仅仅意味着交换的可能性大,而不意味着必然性大。交换的必然性来自于产品的多样性,而产品的多样性来自于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在西南欧洲,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其产品的多样性也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以,虽然在十四世纪左右欧洲的农业单产并不比中国、印度次大陆、埃及高,但却是最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地方。一旦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它就以势不可当的速度向全球扩散。一般说来,当地的农业文明越发达,反抗的力量就越强。被征服的时间就越迟,当地人的结果就越好。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当地人的文明程度是世界上最落后的,所以结局也最悲惨,有的部落被灭绝,绝大部分被赶到荒漠中,并且正在被强制同化,欧洲的白人占了现在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新西兰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合当时的水稻种植,所以南岛人进入新西兰后又退化到了hunter-gathering的生活方式,现在这个国家也是白人占绝大多数。而在其他太平洋岛屿,有的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所以现在还在各自岛上保留着一定血统的比例。在南北美洲,不同的地方文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墨西哥和印加帝国的文明程度较高,其它地方程度较低,原始农业的成分都很少,更不要说进入阶级社会了。譬如在现在的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智利,当时当地人人数很少,所以现在那里基本是白人占绝大多数。而在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等国欧洲人和当地土著的混血儿占了大多数,有的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印第安人。在非洲,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班图黑人已经把科伊桑人主要排挤到了现在的开普顿一带。因为那里是地中海式气候,班图黑人的热带作物无法种植,所以也就不能占领那块地方。欧洲白人到来后,很快占领了那快土地,并且由此向非洲内地扩张。那里就是现在非洲欧洲白人最多的地方南非。与美洲相比,非洲的农业是普遍性的,人口密度要大于当时的美洲,所以欧洲人只能征服非洲,把非洲作为殖民地,却不能在血统上进行取代。在又征服了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中东、印度、东南亚之后,欧洲人终于来到了东亚, 这里是代表古代农业文明巅峰的中国和日本。与一般人想象的相反,靠着自身技术的积累和对西方技术的点滴引进,这时候中国和日本虽然在海上武器上和西方差距很大,在陆战武器上差距并不大。西方打败中国主要靠的是军事变革后组织方面的巨大力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火器和大炮在理论上和英军差距并不大,然而由于保养不善和疏于训练的原因,在实战中表现出来的效果差距却非常大。当然,这并不足以保证英军的胜利。英军最后的胜利还得靠刺刀来解决问题。虎门炮台一战,英军就是靠刺刀战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三元里,一百多英印军在几万乡民的团团包围下依靠严密的刺刀阵全身而退,双方的损失比当然也是异常惊人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距,中国和日本的力量到底不是其他农业国家可比,所以中国和日本的被殖民程度其实是很低的,属于级别最低的那一种。而就东亚文明的本质来说,其实是很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有利于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举事由人”“敬鬼神而远之”等接近唯物主义的思想有利于学习自然科学,精耕细作的传统有利于工业实践和战场上的严密组织,“舍生取义”有利于培养出一往无前的战士。事实上,一旦东亚国家下定了学习西方的决心,众多的人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优势是明显的,他们的进步一日千里。1888年中法之战,一时使得当时的列强不敢轻视中国。 中日甲午一战,虽然日本在物质力量上尚弱于中国,却最终依靠组织上的优势战胜了老大帝国,也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这个事实说明了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武器,更重要的是组织。中国需要的是全面的变革。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在这次战争中,虽然日本的国土只有俄罗斯帝国的几十分之一,然而双方的人口却在一条水平线上,俄罗斯只有日本人口的两倍。然而日本军事组织上的微弱优势、文化传统带来的士气优势以及就近补给的地理优势使得日本抵消了人数上的劣势,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这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它用事实告诉世界人民,西方的强大不是必然的,白人并不是天生的统治者。如果非西方人民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制度和技术,他们也有胜利的可能,即使是俄罗斯帝国这样西方一直以来军事上的强者,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胜利坚定了中国彻底学习西方的信心,同时引发了在土耳其、伊朗、印度、俄罗斯的变革浪潮。这是西方势力在全球的逆转点,由此开始世界进入了去殖民化过程。中国在其后的年代中军事上的组织有了明显进步,朝鲜一战与当时的世界上的最强者美国难分高下,美国纠集的联军中英帝国的精锐部队则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下迅速被击溃,这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好一百一十年。中国由此成为公认的大国。在以后的年代里,中、日两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继续提升,现在经济上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二、三号强国。现在,东亚文明取得的成就不但超越了欧洲文明系统的东正教文明,也超越了拉丁文明,只不过还没有超越盎格鲁撒克逊文明而已。东亚文明是世界范围内最后接触到资本主义文明的,然而在最短的接触中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这是懂亚文明内在生命力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东亚文明之所以还没有超越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是因为美国的实力还在中、日之上。鉴于日本的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日本已经没有超越的可能。现在,就看中国的了。(全文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印度一笔带过,写得少了点儿呀

地理因素也是有关系的吧?

毕竟到欧洲的距离东亚是最远的,

侵略者也得一步步挪呀

总的来说比较有道理,花

家园 地理因素是有影响,不过确实是次要的.

譬如西班牙早在1571年就在菲律宾建立了殖民政权,葡萄牙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占领了印尼和马来的一些土地.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和日本就不敢动手了,当然这里的中国包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这些中国的藩属国。殖民主义者从本质上都是些欺软怕硬的人啊。

家园 您对中南美的文明有什么评价?
家园 中美洲的玉米和南美洲的木薯不但被驯化时间短,

而且在古代单产很低,(现在被欧洲人改良后产量大大提高了),所以形成文明的时间短,发展层次比较低.在欧洲人到来时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的政治形态和中国的商王朝很近似(曾经有人认为北美印第安人是部分殷人消失后的后裔,分子人类学已经彻底否定了这种可能)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文明都是定居文明,所以城市化比较发达,有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美洲的文明从层次上比不上西非和肯尼哑以北的东非,更不用说和北非相比.班图黑人的文明是主要存在于热带草原上,所以畜牧业比重很大,流动性很强,因此城市化程度低,但是军事组织程度比较高.和美洲的文明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不太好比较.

家园 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高不了多少。

  如果与中国500毫米降水分界线以东的地区比,还低些。

家园 你是恐龙网的wolfgang吗?
家园 是的.请问您在中恐网名是什么?

看来是老熟人了.

家园 日本的人口密度高就高在中国的麦稻是各半的,

而日本主要是水稻区,不过日本北部气候也很寒冷.所以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高的确实有限,基本可以说是一样的.

家园 以下结论何以见得?

华夏人是在印度和白种人分化后分手,从印度沿着横断山脉北上,来到中国的西北甘肃、陕西一带,途中驯化了水稻、粟等谷物

家园 hehe

murki

,,,,

.

hehe
家园 大家都是业余爱好者.我只不过比你去得早了点,

看过的东西多了点.不过我现在那里不大去了.现在是对经济形势更关注一些.

家园 高梁在古代叫什么?
家园 高梁是舶来品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高梁不是中国人驯化的。可能是宋或者元朝的时候,高梁从印度引进,元朝以后才开始大量种植。所以最早的古汉语里没有高梁的专门名字。

家园 纠正

大概查了一下,发现我上一个贴子的回答不算准确。事实上,对于高梁在中国的起源和它的早期名字,似乎很有争议。

清代学者程瑶田考证我国古代文献的稷即为高粱,嗣后许多学者皆从此说,但我国一些农史工作者竭力反对,他们认为高粱在我国大面积的栽培则是元代以后的事。即使是魏张楫所撰《广雅》“□粱,木稷也。”与西晋张华所撰《博物志》卷四:“庄子曰:地(节)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这两条资料,许多学者亦认为不太可靠。

--- 试探我国高粱栽培的起源,作者 卫斯,载《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

另外朱熹以为黍就是高梁,并根据《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认为我国西周时曾有高粱。但反对者更多。学者考证文章的争论很大,没有定论。考古发现的高梁遗迹也有不少,但争论同样很大。所以我不敢妄下结论,当候历史专业人士为我们答疑解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