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讨论】关于朝鲜战争, 另开一贴 -- leqian

共:💬53 🌺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帖没贴完,

不是要故意制造这种效果 -.-

家园 现在,你有必要讲明是原创还是转贴?

如果是原创,我才会花时间认真阅读和评论。

如果是转贴,那迟早会被斑竹删掉,转贴和回帖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

家园 我比较感兴趣你是如何断章取义的
家园 沈志华不过半路出家的菜鸟,拿来当挡箭牌没用

沈志华的电视节目我看过,其人本是一个经商发了点小财的人,很明显是个先有观点再找证据的人,或者当个事后诸葛亮,放空炮。

虽然挂一个北大**教授的牌子,说起话来仍然是一副工人师傅的形象,这种人经商赚钱有一套,做学问不行。

家园 正二八经的北大教授

有些也不怎样. 哲学系系主任, 有空去搜搜, 简直就是一神汉.

家园 朝鲜战争非打不可

南北朝鲜这些小喽啰一边去,大哥来讲话,战争初期,美军在中国出兵以前,中国在一次战役以后,都分别(注意分别,不是同一时间的)出现了预期过高的想法和计划。

麦帅和李奇微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毛和彭的想法也有不同之处,朝鲜战争是两个对手在打斗中逐渐认识对方的过程,有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有军事意义的斗争,但是不打这个战争,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其后的越南问题上,中美继续较量,美国从中真正开始了解中共这个对手。这个对手和苏联的其它小弟不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

只有战争结果才能决定谈判的地位,在边谈判边打的最后一年,双方为了争夺一个高地,一个哨位,甚至一条小路的通行权,都要投入整排整连甚至营团级别的势力,损失巨大——这些损失都是无谓的吗?都是没有意义的吗?对手美国人和我们一样是傻子吗?

不!头一天的战斗结果,马上就会在第二天变成谈判的砝码,谈不下去了就打,打的差不多了就谈。平等是拳头打出来的,而不是谈出来的,我永远相信这句话。

家园 沈志华,“有钱又有病”的历史学者。差不多可以称为神汉。

沈志华,“有钱又有病”的历史学者

1977年,沈志华考上了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却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仅剩十几天的时候因为政治牵连进了监狱;出了监狱一无所有的沈志华从街边卖水果的小贩做起,10年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了家财百万的成功商人;

23岁那年,沈志华以北京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却因为是在职工人不被录取

沈志华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肄业。1991年在北京成立民间历史学研究机构,并在中国史学会下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面资助史学专著出版和其他学术活动(已经资助出版史学专著70余部),一方面继续从事苏联史、中苏关系史的研究。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职教授。

家园 重发,

刚才不知为何没发出来. 沈志华的确出身民间, 但他看档案买档案还是挺出名吧, 有些同行提起他这点的时候都小有羡慕. (当然, 这也可以理解为顾左右而言他, 居心叵测 -.- )

还有, 长的丑不是他的错, 他应该还算搞历史的, 那样来说形象也不见得低于平均数. 真要算是国际关系, 就属于给同行抹黑了.

国内现在真正潜下心来做现代史, 愿意花时间满世界收集档案的人没多少吧, 我觉也不容易. 这个学科本身就限制了一些出色人才不会往这儿走. 但除非你全盘抹煞(很多人这么想)这个行当的意义, 那总还有些东西值得一看.

家园 他确实买了很多资料,但是问题出在做学问不够严肃

这是最要命的地方。

他很有商业头脑,把这个聪明才智用来买俄罗斯的解密档案是很成功的。

可是,在如何解读这些档案的时候,他的聪明变成了负作用。

搞历史研究不需要这种聪明,要的是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是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或者,没能把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当个事后诸葛亮放空炮。

家园 恩, 你说的有道理

不过思与文是华东师大的网站, 写着文章实际应该是要捧他的吧, 结果变成"多智而近妖"了.

家园 好像是杨奎松的作品
家园 不好意思

del

没回去看旧帖,犯错误了

家园 这篇是沈志华的文

我想说明一下,沈志华确实是现在冷战史研究一个很牛的人物,而且经历传奇,我看他的书,自己感觉是收获不少。

但是他也有毛病,就是我昨天在帖子里说的,出于历史这个专业所限,有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有点JY和翻案的倾向。而且视界不宽。

先说这个jy倾向,历史这个行当,纯文科,你想搞点东西出来,必须有独到之处,或者是资料,或者是方法,或者是观点,三者至少得有一样。有的时候为了出新,难免有话不好好说,这篇文章里面有几句就是个例子。其实朝鲜战争有没有反思的地方?当然有,而且已经反思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的抗美援朝战史不光反思了五次战役的军事失误,连做俘虏工作没考虑美国国情都反思了,官方战史,公开出版物,但是沈志华写这个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写的好像自己第一个发现这一点一样。当然,前面说了,这某种程度上是历史学者的通病,沈老师犯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麻烦的有的人看了就信,就免不了唬的一惊一乍的。

再说视界的问题。沈志华这篇文章是反思决策失误,但是显然缺少比较。美国难道没失误么?美国的战略目标出没出现大的改动?依我看美国在开战之初的决策混乱比中国严重的多,二百多年的现代政治体制运转经验,它更该反思。有人会说人家写的是中国,管美国做什么,但是作为一场国际战争,那么多国家参与,你不做这种横向比较,连反思都反思的深度不够。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输赢到底怎么算的问题。沈志华是倾向于平手,但是我觉得他这里也没有考虑全面,别的不说,单就国家威慑力来讲,朝鲜一战是当之无愧的立国之战,有些人光看到伤亡大,没看到中国从此无大规模外战,这个价值怎么衡量?作历史的特别是冷战史的,光拿专业视角来推托是推不过去的。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他最后那段对于朝鲜战争胜利与否的几句话是不折不扣的败笔,也不知道是故意要赚人眼球还是确实虑不及此。

扯远了。说到底,朝鲜战争最终的考量脱不开意识形态或者说价值判断。这意味着所有的历史资料与研究文献只是个菜单,做出来什么观点要看你自己。有些人非觉得跟日本、韩国那样住着美国兵没啥不好,这种人当然会觉得朝鲜战争简直不可理喻。而心中有家国之念的中国人,看多了一点东西也当然会为这场战争骄傲。

不要总强调客观,历史学的纯客观根本是个神话。

家园 忍不住又要罗嗦一句,关于朝鲜战争中的苏联

没办法,朝鲜战争是我在网上憋不住话的话题之一

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几年前看的了,现在能记得住的就两点,一个是您帖的这个,当时很以为然,但是现在观点已经变了;

还有一点和苏联有关,他书里面提到,当时中国出兵也有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顾虑,这一点我从来没想过,所以当时乍一看觉得很震撼,立马想:这一仗打得真值。

另附条约相关条款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侵略而被卷入军事行动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议及苏联政府同意,中苏两国可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以利共同对侵略者作战”。

还是那句话,说到底避不开的是价值判断,都是一本书,可以拿去作翻案文章,也可以巩固既有观点。

9494
家园 渗透到各个角落,

只要搞个电脑, 那就成了军事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