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华的逝世想到文革后邓做的三件事。 -- 九霄环珮

共:💬355 🌺7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包产到户是变相的减员增效,现在发展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然不是那种大裁员似的减员增效,明确的说是减时增效。

以后城市改革初期的第二职业、停薪留职,也是这种思路。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扩大规模,土地革命时的大开荒就是一个规模扩大的过程。

规模扩大后视角开了,就会加强管理,集体式农业应运而生,水利、选种也在集体的有效组织下有了大幅度的发展。生产率上升

生产率上升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劳动力剩余,如果还有资源可用,那会再次扩大规模,可土地是有限的,无荒可开怎么办?

在水利发展的时代,天天热火,可是没有人能够有时间玩得。

水利建设完成后,不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时,劳动力就会过剩。

队里组织干活,干的时候,人是一堆堆地扎在一起聊天,大老娘们可以荒唐到将男人的裤子扒了,JJ上拴草绳,玩得那叫个爽。这种现象不是说明人们在怠工,而是活少人多,天天上工自然以娱乐为主。看看现在的农民,哪个农民象当年那样天天上工?一年也就辛苦1个月就行了,一天也就早上云锄锄早,不到农忙的时候,农民是很自由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工。既然一年农忙也就一个月,你让他天天上工,肯定是玩得那叫个爽,但农活一点也耽误不了。

万里的功劳就是为京城准备了大量的安徽小保姆,<打工妹>不就是安徽的写照吗?

家园 还有巴黎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作背书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有关这样的报道,根本不信。现在,我呕吐之余已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

家园 对,单干其实就是人为地降低劳动效率

到70年代中期,条件较好的公社已经办一些小企业了,乡镇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有积累、有剩余,有扩大再生产,有产业升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包产到户降低生产率是无疑的,但他对当今中国有个最大的好处

就避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失地农民和城市贫民窟。

自留地,就是农民工最大的社会福利,但他是以阻碍农业发展为代价的。

所以政府的金库不能乱发,什么时候能够解决了8亿农民转化为工人的后顾社会福利问题,才能歇歇。

家园 不好意思,回错了,俺删了。
家园 与其说是福利不如说是避难所

我挂职期间了解过这个问题,农村空巢现象。

当时我的想法和你类似,也就是认为这种避难所是有利于稳定的。但现在感觉,集体化、就地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是正道。

家园 当年的“社教运动”、“割资本主义尾巴”

不都是在他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大旗下搞的,他们针对的目标不就是冲着小农经济去的。

家园 张春桥什么时候说过“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要是姚文元说的,也算数。

如果你确实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好好回忆一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是什么时候出来的说法?

如果回忆不起来,请百度。

“社教运动”什么时候的事情?

家园 你饿过肚子,所以你就正确?

另外,你的“做噩梦”,我怎么看着就那么象ZXB的口气呢?

家园 现实太残酷:生产力的创新是需要替死鬼的

这是<暗算>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想破译密码,需要有人将所有的错误方法都试过来,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众多倒在歧路,大跃进就是因为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替死鬼,结果自己成了替死鬼。叔本华极端的总结为:科学就是试错。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类的进步何尝不是如此。伽利略不也是牛顿的替死鬼吗?

家园 同意,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历史任务

当年的包产到户,为今天农村的集约化经营准备了条件。俺当年下放的农村,已经有相当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将土地出租给有资金条件的人,让这些人可以集约化地经营产业化的农业。

家园 作为试错当然是可以的

实话实说,我们这个国家,从国务院的政策到县城的对策,都是在试错。好多问题,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碰到,也只有试错才能解决。

但既然是试错,就不应该把某些试验作为神圣原则,这其实是最可怕的。实践中成功了就推广,有教训就改善,失败了就放弃。

家园 唯某主义的天然缺陷

真理情节。不管唯心还是唯物,这是他们共有的缺陷。

家园 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没学好

家园 辩证法现在已经显得太粗糙

<实践论>还是纯正的唯物主义吗?我怀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