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抛开股指,认真思考讨论几个宏观问题。 -- 挑灯看剑
中国有全世界最优秀的下层人民,但缺乏社会中层,管理,研究,市场方方面面都缺乏,因为稍微有点能耐的中国人都想做老板。
台湾也是中国人,但他们模仿硅谷体制创造了一种小公司文化,大量50-500人的小公司,包括许多在中国大陆打拼的小作坊,即满足了很多人做老板的需求,又将单打独斗提升到了小公司级别,既有抗风险能力,又不失船小好调头。如此台湾才锻炼出了一大批垦荒牛似的社会中坚。
中国是个大国,不可能完全照搬台湾经验,但这是一个启发,要创造出更好的社会合作机制,经济才能转型。中国经济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现在需要长肉了,这点光靠政府是不行的。
del
一家德国企业破产不说明什么。考虑到传统能源公司的既得利益,德国高昂的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维护分布式发电系统所需的大量的人力成本,这家公司破产并不足奇怪。
相反,如果认真思考一下,这些制度要素和成本要素都是中国的比较优势。甚至可以为我们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我以为一家企业破产并不可怕,人类为了准备世界大战付出的代价,或者真的发生战争才可怕。
为了争夺能源,准备战争的成本和战争发生本身的成本,应该是数百万倍于那家德国能源公司维持生产的成本要求的。
人类真的短视啊。
民以食为天,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至少在农业方面没有可以和国家意志抗衡的资本。在能源领域有吗?
插句题外话,如果真的要比较台湾和西藏(青藏高原)的重要性,我选后者。
硅是比较便宜的。流水线生产,其他物质的消耗不多。
能源消耗和产出基本上1:15。生产工作30年的太阳能硅片所需的能量,2年里可以用太阳能发电收回。
del
del
确实不小
1)据我了解,按照现在生产成本,在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周期里,每度电的生产成本是5元钱
2)现在太阳能电池的设备奇贵,投资一个厂要差不多十年才能收回成本(按目前的市场销售利润);如果到时人家不用了,十年白干;如果原材料涨了,风险也非常大。
就个人来说,去赌场里头玩,止损都是靠带限额现金过去,如果手上有钱,就需要很大的意志才能够止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朋友自己带了一两百块钱,全输掉了,后来一百一百的取钱,大致又输了两百多,然后找人借钱,输了三四百,最后还想翻本,输红眼了,好歹被另外一个朋友劝住了,不然得输过一千。
就项目来说,其实我觉得一开始的计划上就要表明止损位,然后每一段时间评估是否要变动止损位,然后一旦达到止损位就坚决终止计划。关键在于有那么一个计划(当然如果多次这样,就要考虑制订计划的人是否把止损位定得太高了,是否不符合做这行的理念)。但是有些项目可能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太多,我想是没有可能这样做的,于是只好希望制定项目的时候眼光就长一些,计划的主要制定人私利少些。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按照马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开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后来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既得利益者上台之前拼命发展生产力,上台之后排名阻挠新技术的推广。人民通过官僚集团代理行使权利,但官僚集团在获得代理权后反过来限制人们的权利。这些都很好理解。
但新技术的推广,这些不正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吗?美国人有计划用50年的时间花费5000亿美元来解决1/3的能源问题,2/3的电力供给。难道在中国反而没有这样的机会?难道利益集团已经绑架了发改委、政治局、以及我们的军队?难道江朱胡温都去吃shit了?中国的国体到底是什么?
说到“产量”问题,全世界人民哭了,中国人民笑了。 受利益驱动的钢铁业扩张,受国家意志指导的各种千亿工程,不就是最好的证明。规模上去了,成本问题顺手就可以消减一大半。青藏高原的产量上去了,收益又可以提升一大块。
说到“污染”问题,为什么大家说小化工、小造纸、小钢铁有污染,却重来不提大化工、大造纸、大钢铁的污染?这不是话语权的问题,唯“集中治理”四个字。人类有勇气面对核废料的污染,面对贫铀装甲的污染,却没有智慧去解决生产多晶硅的污染。
受控核聚变目前还存在技术瓶颈,但太阳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可跨越的门槛。
陈郢客说未来20年是网络开启民智和利益集团把持国家机器速度的竞争。胡温的上网到底是一种姿态,还是一种潮流。棋局推演是否要考虑这些因素。我辈、你辈、他辈的历史责任又在何处。
应该说是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现象给“合法”化了。
美国经济复苏导致资本抽离速度更快,或者说在目前的2200点位,还有多少热钱? 现在完全是多杀多的地步了。
本轮美国经济复苏预计会持续到年底或者更久,也就是说我们的资本抽离会持续(现在不是热钱再出去,而是国人无法再自己的地面获利跑去美国抄底)
因此要国内金融重新走好,因该期待的是本轮美国经济复苏后开始动力减弱,到时候资金开始再次回流。
而且我觉得经济危机还没全面爆发,可能会在一次这次预期影响更大,应该是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慢状态。
的资本。
葡萄,包括你说的税收福利问题——如何调到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尺度,亦是关键。
福利保障太低,内需起不来;而福利保障太高,我国现在还没有欧美的命,即使是欧美,也眼看要撑不住了。
倘若说前30年改革是粗放型改革,——今后的改革,就得是精确型改革了。在小心翼翼的动态平衡中,有所进步。
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