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会德文的朋友,看过【致文明世界书】吗? -- 好风
我现在算是理解了。怪不得有学者说,其实,“民族主义”这个词根本就来源于德国文化本身。比如赫德的思想。
这种德意志产的民族主义与普世的“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遗产”是共生和互相补充的东西,绝对不能割裂起来理解。
这和中国绝对没有什么关系的。
真得谢谢楼主!
不过要加上“自愿”“和平”两个定语。这好像是以色列某位历史教授的论断。
记得看过她一篇论文,提到明初允许犹太人参加科举是导致开封犹太社区解体的重要原因。明以前的犹太社区还是有相当强的凝聚力的,但开放科举之后,犹太青少年把原本用来学习犹太经卷的精力花在钻研儒家典籍上面,然后其中的佼佼者又遵从中国官员异地上任的传统分散到全国各地,结果就是他们身上的犹太色彩日益淡漠,在明末的战乱之后就再也不能维持他们本来的民族意识了。也就是说那以后他们就已经不能算犹太人了。
QUOTE]单就歌德一句话,德国和中、美均不相似。[[/QUOTE]
有点想不明白,求教。
8月28日《南方周末》D24“秘密书架”栏目,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单世联推荐:
【美】科尔佩.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与文化》,范德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从谢林到希特勒》,王玖兴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单世联研究员的文章大致展示了德国“独特道路”的形成与毁灭,读一读也挺好的。限于知识面,我自己对于文中提到的德国/欧美、条顿/希腊与犹太、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这样的对立,是第一次听说,很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请问诛心同学,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改成汉族的?
那时候年轻冲动加上文化熏陶吧。
我姥爷喜欢看古书,家里很多繁体竖版的古籍,小时候就跟着看,虽然看不懂但是觉得很漂亮,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完《三国演义》了。实在要找个理由,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文化熏陶的缘故。
我从小是在姥爷家长大的,现在还是喜欢吃牛肉胜过喜欢吃猪肉。不过姥爷家除了饮食外和汉族已经没有区别了。他似乎看到懂阿拉伯字,但是从来不和我们说,这都是有一次我舅舅从伊拉克带回来几个工艺品盘子,我姥爷指着上面的字说这是什么什么意思,我才晓得的。
老人家是辽宁沈阳人,家里是专门卖牛肉的,有一次喝了酒跟我们讲故事,所当年张作霖家买牛肉都是跟他家买,他家的大人可以直接进张府,还可以随便把张学良的弟弟抱起来逗着玩。
解放后志愿三线建设,跟着厂里搬到四川成都。这还有个趣事,姥爷有七个子女,全部是和汉人结婚的,后来回到沈阳还被我太姥爷一顿臭骂呢。
是不是摩西后面那拨才能算真正的犹太人?
德国在地理位置上天然不幸。两面被围剿。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后,就算守势。不过南方防着北方游牧而已。
到了现代,才面临缅甸、中亚的背后腹地问题。——总体来说,比德国的环境好多了。
德国苦苦寻找出海口。德国想突破地域的悲情。
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地理环境都比德国好得多。——这样的文明,虽各不相同,中国还多实行“愚民”政策,美国的媒体亦是催化愚民的,当然高明一些——但民族心理、心态上不大一样。更从容,——而且整体伟大,自有大国气象。
日本亦有地域的悲情。这决定了很多事情。所以这个国家这么环保,又这么代为珍惜我们的大好河山,人家的理由不过是:你们守着好地方,太过懒散了。
其实真相是,倘若他们是我们,也会一样的。
我读流行的推理小说,都曾看到“满洲那宽阔的大道,哪里是日本可比的呢。”端娘留日留京,必有感慨心得。
德国、日本是否能摆脱宿命,真是个有趣而艰难的问题。
端娘若对德国感兴趣,——你前面说的那两本书还有些概念化,还是去看《第三帝国的灭亡——纳粹德国史》好。这本书虽厚,但是博大、深刻、细微、通俗,且作者是亲历二战德国气氛的人,你看过一定会大有心得。:)
祝好。
犹太人要到犹大王国覆灭以后才算,窃以为
也祝MM好。
国人温饱解决才过了几天啊,就已经并到欧美那里了呀?您牛!
世界上的所有宗教,信奉的其实应该都是一个神,而我们原来说的语言,也应该是一种,只所以出现今天的局面,只是神不希望人类过于强大而已的,嘿嘿
伟大的殖民时代,非洲有了文明之光的照耀,摆脱了蒙昧。要没有法国人的殖民,达荷美还在用活人祭祀,大搞奴隶贸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