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俺这回跑了一大圈。 -- njyd

共:💬72 🌺28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先发三张:

一户牧民屋后的废弃物。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当年我们插队时,连公社(现在是苏木)都见不到,当年的公社也没汽车、摩托车、发电机、自来水,一个大队一部电话,还经常不通。插队的第二年各大队才买了手扶拖拉机,一队一台,只有一个最富裕的大队买了一台东风四轮。

家园 老照片都拍人了,没拍景物。
家园 第一户牧民。

  这次俺到过四位牧民的家(指在牧区放牧的家,有许多人已经离开牧区,但因草场承包三十年不变,他们原承包的草场还归他们“所有”)。有的人家呆的时间短,拍的少。郁闷的是,最关键的时候,就是到俺当年住的水利队时掉链子了,照相机的设置不知怎么变成了低分辨率的,600X480,直到离开后才发现,没法补救了。照片中不是600X480的都经过缩小压缩。

  这第一家是俺LD当年所在大队的牧民,蒙族,当年还是小小孩子,这里地处梁地(当地对地势较高的“平原”的叫法,较干旱,人畜吃水都要到远处拉,现在用水罐汽车。土质好,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大,养出的羊肉质也好,所以梁地上的牧民比较富裕。但遇到大旱就麻烦了。当年集体所有制时是赶羊到俺们那一带水多的地方去“逃荒”,现在就只能买草。地下水位太深,自己搞人工水浇草场也很困难)

  

  因为时间比较紧,这些都是从外表浮光掠影的看一下,没有深入了解。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羊

点看全图

从他们家看草场,羊不是他们家的,因为接待我们还来不及放出去。

点看全图

老房子,现在已经不住人。

点看全图

  从外面看他们家,门口的白车是另一户牧民的私家车,黑色的是俺们这次坐的“豪华”车。

  说到这“豪华”车,这是乌海市政府买的,据说八十万一辆(长城牌?)里有有吧台、电视。买来后没一位领导敢坐,只好用于接待,俺们也沾了光。

点看全图

  风力发电机,他们家有两台。

点看全图

  我们去的那电晚上没风,只好用柴油发电机。

点看全图

住房。

前面是厨房、仓库,照片中看不见。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住房内部。

他们家应该算比较富的,只是所处地方只有牧业收入,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没见他有私家车。

点看全图

另一方向的草场。

今年雨水较好,草长的也很好。

点看全图

这是另一处草场,不是他们家的。

家园 送宝一枚

农村的变化是很大的。牧区的富裕人家是很多的

二十多头牛,二百多只羊

以前就是生活、交通不方便。

现在普遍都有改善。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第二户牧民

  后面这三家都是俺们公社的,俺们尔格图公社是全旗最穷的牧区公社之一,现在已经与另一个叫苏米图苏木的乡合并,苏木(乡)名叫苏米图,但苏木政府所在地在俺们原尔格图公社所在地。

  补充一句,俺们公社书面上的名字是“额尔和图”,下面人习惯称尔格图,都是一个地方的音译。现在的苏米图苏木政府所在地的镇子还叫尔格图或额尔和图,原苏米图公社的镇子还叫苏米图,如果你只说地名,就是到原来所说的这两个地方,如果说到苏米图苏木,就是到尔格图镇,俺也是到了当地才搞明白。

点看全图

  俺开的车,是他们家的。

点看全图

  他们家草场的草长的不错。

点看全图

  到过的四家中三家都用这样的手压井,第一家因为地下太深,硬打出来也不一定是甜水(能喝的水),靠从远处拉水喝,有专门给牧民拉水的水罐车,据说拉一车要八十元。

点看全图

  有液化气灶,只在应急时用。

点看全图

  平时主要用这种灶,烧玉米芯。

  牧民现在种玉米只用于饲料,玉米秸杆也可以喂牲口,脱粒后的玉米芯牲口是不吃的,这也算废物利用或叫绿色能源。

点看全图

  国家为解决牧民的燃料,保护草场,给牧区供应了煤,他们家有“绿色能源”,煤也就基本不用了。

点看全图

  他们家傍的高压线,变压器只供他们一家,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出变压器钱。

  水罐车是给油田气井拉水压沙用的,我们公社一带地下水位很浅,人畜喝水不用拉。

点看全图

  这是他们家的外观,因为他们的子女都在外面上班,都在城镇买了房子,只有老两口在这里住,住房也就比较简单。

  我去时,男主人在石嘴山治病,女儿在那里照顾。女主人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医药费能报销多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内部还是不错的。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草棚,我们在时都是露天堆放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另两个角度看他们家,可以看到有两个卫星天线。

  那个上面有两个象三叉戟一样的东西,每个蒙族人家的门口都有,叫什么没问,好象与成吉思汗有关。

  据一位蒙族朋友说“成吉思”准确的音译应该是“青格思”,这位朋友为“青格思”注册了商标,他没敢注册“成吉思”,说是影响太大。

  忘了说一句,这四户是按俺到访的时间顺序排的。

家园 恕我孤陋寡闻:南京也有插队内蒙?

以为江苏的知青一般都插队在本省,外地的都是兵团。

家园 有一千多人

南京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各区、街道上山下乡办公室根据这两个文件的规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从1968年10月21日,第一批知青1000多人赴内蒙古插队,到1969年3月底,三届毕业生已下乡72118人,佔应下乡毕业生总数76360人的94%还多[4].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仅三届普通中学毕业生已下乡7万多人,加上半工半读和社会青年,共下乡84701人。

外链出处

1968年10月21日,一千多名南京“老三届”奔赴内蒙古插队落户,从此扬子江畔的十朝都会便和北疆的鄂尔多斯结下了骨肉深情。

我们是怎么到内蒙古的呢?与京、津、沪的情况不同,南京本没有去内蒙古插队的任务,那场轰轰烈烈的支边运动是由南师附中、九中、二女中的一些中学生发起,并得到了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国务院的认可,我曾参与当年的发起工作,作为当事人之一,有义务将这段历史事实回顾一下。

戴佐农——关于内蒙插队“始作俑者”的自述

家园 感谢文革,俺的亲戚遍天下

内蒙,吉林,安徽,云南都有俺叔叔,阿姨的身影,有些扎根在那,最近很多表弟,表妹陆续回沪上大学.有时候免不了为他们担心,怕他们受上海人欺负.

家园 第一手资料,花~
家园 第三家

这第三家的主人当年就和我们一起在水利队上干活,就是俺前面说过的老赵,汉族。当年因为他是“新”移民,从陕北来的,直到我们去时才给他分了一群羊放。

  他现在的承包草场就在原水利队的围子里,有一千多亩(俺们那是是人多地少啊)。养了不到一百只羊(现在旗政府规定平均十五亩草场养一只羊,记得2002年回去时牧民说是二十亩),十几头牛。不过原水利队平整出的水浇地基本上都在他的势力范围内,还有两口机井也归他使用(他自己花钱拉上了常电,电抽水比柴油成本低些,也方便),一年能打三万斤左右的玉米,这样牲畜过冬的草料无忧。

  看起来他家是俺这次去过的四家中最穷的,因草场面积所限不能多养牲畜,而且他家的草场内也没见天然气井和油田修的路,占地补偿也没份(据说是一亩给420元)。不过他现在的生活也明显比以前好得多,按说他的经济实力应该能把房子搞得更好些,也可能是老人的节约习惯原因。他们的子女不在一起住,没来得及问是进城了还是在别处放羊。我到他家说了几句话后就去看我生活过的地方,回来他们已经到大队去开有关养老保险的会去了。

  顺便说一句,当年俺插队时牧民出门都不锁门的,现在都把门锁的牢牢的,当然财产多了也是原因之一。

点看全图

  住房外观。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内部

点看全图

  老两口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牛

点看全图

  他家附近的一处老房子,这是当时的一户被管制的牧主家住的,也是汉人,他们家已搬到旗里,房子据说已经卖给一蒙人,旁边还有后盖的稍好一些的土房,我经过没见有人在里面住。

点看全图

  他们家的羊的部分。

点看全图

  这不知是玉米脱粒机还是什么机器,没细看。

点看全图

  卫星天线。

点看全图

  机井之一。

  这是我们水利队最早的机井,我们去前已经打好了。原先是在一间房子里,一台2100十马力柴油机抽水,门口还有一座砖砌的高水池,归了个人后基本功能外的东西都省掉了。

点看全图

  他们家种的玉米,看起来长势还没有我们当年种的好,品种不一样了?

家园 给老哥送花。
家园

到这第四家是俺原来没想到的。

  一起插队的一位同班同学(在一个公社,不是一个大队,她们大队在我们公社算中等的),一直留在鄂托克旗工作,原来说好她们两口顺便到公社接我回旗里(我借的那辆车要留在牧民家里),结果接上我后就到了她的干爹家里。

  她干爹已经去世,主事的是她干哥哥。

  原来她们两口退休后决定搬到东胜(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儿子那里去住,距离远了以后回来不大方便,专门回来做个告别。她的另几个兄弟姐妹也驱车几百公里回来助兴。

  这家是汉人,经营头脑多些,也许是劳力多些。一家养了两三面只羊,没见到牛,种了十几亩玉米,养了三百多只鸡(我觉得草原养鸡是个好办法,与放羊不太冲突,而且能抑制草原蝗虫的发生。完全原生态放养,不喂配合饲料,只在晚上补喂点自己种的玉米。各户间距离远,瘟病不易发生,所以不用打药,卖给公司就是畅销全国的“草原绿鸟鸡”),我觉得鸡还可以多养些。

  还有三排猪圈,养了上百头大小不一的肥猪,可以想象他家的收入。

  杀鸡宰羊,忙得不亦乐乎。

点看全图

  部分羊被赶了回来,圈进羊圈。

  现在绵羊都是改良细毛羊,已经见不到以前那种大尾巴土绵羊。

点看全图

  这只看来不错

点看全图

  看看牙口,好象小了点。

  牧民喜欢吃第二、三年的羊,小了肉太水,不好吃,再大了太老。

点看全图

  选好了就下刀子。

  这只羊剥皮去掉头、蹄、内脏后称了一下,二十二公斤,感觉要比以前的土绵羊肉少些,口味差不多。

点看全图

  剩下的再让它们去吃几口草。

点看全图

  三排猪圈之一

点看全图

  种公猪

点看全图

  小猪猪

点看全图

  草原绿鸟鸡

点看全图

  兄弟姐妹开回来的车

点看全图

  这辆车是户主的,没见他家有轿车,看来是生产第一,享受靠后些。

  这棵大树已经长了三十多年,一直没结果,大家都搞不清这是棵什么树。户主说木质很好,从这点与树叶看象是板栗,板栗树分公母吗?不知道。据说树枝砍断后会“泪”流不止。

点看全图

  以前的老房子,还在利用。

点看全图

  紧靠老房子的新房,内部没拍,不“豪华”。

  另外还有些生产用房。

家园 逐贴送花。
家园 我插队时住的土房子。

  是原水利队的公房,原先是L形的,这一竖东西排开有近十间,我就住在这一竖的尖尖上,最西端的一间。现在这一间已经不见,残墙还不到三十厘米高。

  残留下的这两间印象中是女生住的,但感觉比以前小了,如果不是周围还有些记得的标记,真不敢相信是俺住过的地方。

  周围的树当年是没有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是在俺们住房的东北面,印象中这里原来有几座不算太高大的明沙(十几米高),现在已经不见踪影。

家园 你后来回国了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