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 蒂罗尔射手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1915年6月23日,意大利第3,第2集团军集中37万步兵,111个骑兵中队(真不知道意大利人在如此崎岖的地形上如何使用骑兵),700门大炮,企图渡过伊松佐河,穿越边境群山,突入巴尔干方向,如果仅仅考虑意大利军和其当面的奥匈军之间的实力对比(奥匈军84000人,13个骑兵中队,34门大炮),应该说意大利军的企图并不算过分,然而,如果考虑到意大利军的素质和伊松佐河地区的地形的话,这个企图就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一个空想。
意军的计划是,第3集团军从蒙法科纳到萨格拉多之间发起突破,然后拾级而上,仰攻多贝尔多,同时,意大利第2集团军将在萨波托诺横渡伊松佐河,争取在戈尔茨占领一个稳固的桥头阵地,然后攻击托明诺,突破整个奥匈军的防御体系。
23日晨6点整,意军开始发起大规模弹幕射击,炮击整整持续了7天,然而对群山中的奥匈军各个支撑点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0日7点整,随着一声刺耳的哨子声响起,意军从战壕中蜂拥而出,冲向确定无疑的毁灭。
如果说意军的7天炮击还是产生了什么效果的话,那就是使奥匈军准确地判断出了意军的主攻方向,29日,博罗耶维奇带着集团军司令部赶到贝尔多,接管了整个该方向上负责防御的第20军的指挥权,就近指挥,他明白自己的资源并不多,必须保持弹性,幸运的是,他拥有如同台阶般向上延伸的防御地形,可以分级部署防御,他将主要预备队部署在阿尔卑斯的群峰的后面,这样的话,如果需要发动反击,奥匈军将获得居高临下俯冲而带来的巨大动能。
意军第2集团军在萨波托诺的6个渡口开始横渡伊松佐河,他们面对的地形十分不利,陡峭的岩壁就在河的对岸,他们一过河就必须开始攀爬,没有任何比较平缓的河滩能够让他们集结和建立桥头阵地。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这是血淋淋的一天,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峭壁,缺乏大炮的奥匈军无法摧毁意军的渡船,这个弱点却变成了意军的死亡陷阱,一批又一批的意军渡过了伊松佐河,却根本无法在机枪火力面前攀上峭壁,被成片地扫倒在河中,而意大利军官只是麻木不仁地催促部队渡河,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送到奥匈军的机枪口之前,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打死在河里,尸体漂浮在伊松佐河中,整个场景仿佛人间地狱一般。
意军第3集团军的攻击目标是从蒙法科纳高地延伸到萨格拉多高地之间的20公里的比较低矮的鞍部,当然这个低矮也是相对于周围高峻的山峰而言的。
意军仿佛大群乱哄哄的羊群,蜂拥而出,步履蹒跚地向鞍部攀爬,从蒙法科纳河萨格拉多两个高地交叉的火力构成了一个火力陷阱,部署在鞍部棱线上的奥匈军则不管不顾地只是把成捆的手榴弹向下砸去,意军处于根本干挨打不能还手的境地,无法达成任何突破。
然而,意军巨大的兵力优势毕竟还是有些效果的,经过三天苦战,意大利第3集团军终于突破了山脊棱线,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轻松和休息,而是:下一道更高的山脊。
奥匈军在给意军巨大杀伤后,有序地撤退到更高的山脊阵地上,轻松地等待着意军。
士气极度低落的意军被军官驱动着,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开始冒着枪林弹雨攀爬,一名下级军官由衷地感叹道:“以这种前进速度来看,不等到我们攻到维也纳,地狱都结冰了。”
然而博罗耶维奇连第一道山脊也不想留给意大利人,7月5日晚,他命令他拼凑起来的不多的预备队:第94后备步兵师第1旅,蒂罗尔射手第3团,第4团,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等部开始从群山中向第一线移动。
7月6日下午,奥匈军开始发动反击,第94预备步兵师和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都是属于三流部队范畴,然而他们却在意大利人面前首次品尝到了势如破竹的快感,从山上俯冲下拉的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而意大利人一旦发觉奥匈军开始了反击,就开始溃散,奥匈军迅速击破当面意军,开始转入追击,7日上午,奥匈军收复全部失地,恢复了战前阵地,其顺利程度令博罗耶维奇震惊,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后辈,我本不该置疑拉德茨基伯爵元帅的功勋,然而,以帝国主力部队攻击意大利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相比之下,元帅在莱比锡会战中担任施瓦尔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才是其辉煌而漫长的军事生涯的顶峰。”作为大军统帅,面对敌方将近4比1的兵力优势,居然有纵论战史的闲心,实在不是博罗耶维奇有什么过于突出的军事天才,而只能说是意军实在是太垃圾了。
7日下午,意军完全退回出发阵地,苦战半月,付出伤亡3万,面对仅仅兵力为自己四分之一的敌人,没有前进一寸。
很精彩,只是更新的太慢了!
但物超所值
没这回事
汉以前,吴越地区的悍勇全国第一。
历代南方兵战斗力都不弱。尤其对于北方游牧民入侵,一般激烈抵抗都在南方。除开地理因素,战斗力也是原因。
明朝戚继光选的是浙江兵,民国内战期间最好的兵员国共多认为是两广和闽浙兵。
南方兵固然某些时期体质不如北方高大,但是真正好的兵员是勇于公斗怯于死斗、且朴实抱团的农民。这南方尤胜北方。
如果对文字的描述难以想象,可以看一下反应日俄战争的电影《206高地》,就可以对照起来,有感性的认识了
是这一段:
这帮人比皇道派的少壮军人还凶猛,日本人怎么说也不敢冒犯天皇,他们这帮家伙竟然“下克上”到了公然弑君的程度!
另外俄军围攻要塞和意军的伊松佐河进攻:
俄军踩着已死或半死的同袍尸体,冲向要塞外墙。
俄军没有梯子,没有爆破筒,只有步枪,刺刀,手榴弹和牙齿,指甲,拿这堵墙毫无办法,少数还携带有小口径迫击炮的俄军试图轰击,却绝望地发现迫击炮弹砸上墙壁只出个白印子而已。
这时墙顶的探照灯猛然打开,所有射口一齐开火,机枪喷吐着火舌,死神的镰刀般收割着生命,俄军士兵如同联合收割机刀轮横扫下的麦杆般倒下,在瓢泼大雨般的机枪子弹下,几乎任何直立的人生存时间不超过一秒,而东北方向的5座炮台的火力也回过来,向这些被夹在东北向炮台和核心工事间的可怜的俄军射击,按照早就测量好的射击诸元,要塞炮一遍又一遍地对这片地域进行覆盖。
接近早晨的时候,据说俄军的呻吟声和惨叫声已经超过了炮火机枪的声音,然后这种声音又慢慢沉寂了下去。
让人不由得想起田中芳树的一句话:“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杀人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杀害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这种进攻,根本就是本方将帅和敌人合谋杀害己方士兵。
以致对德意志人似乎具有天然的效忠倾向,二战期间还有臭名昭著的“乌斯塔沙”。德国和奥地利投桃报李,对小弟弟(还包括斯洛文尼亚)关爱有加:在南斯拉夫局势还不明朗,内战大幕拉开,新独立的斯、克两国急需国际承认的时候,德国力排众议,以“欧共体应一致对外”为理由,率众承认了两国独立,给他们以雪中送炭的支持,德、奥、匈对内战中的克罗地亚人也没少支持;2005年欧盟开会讨论土耳其入盟谈判的问题,就在大家眼看着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奥地利单枪匹马跳出来唱对台戏,而且态度极为强硬,其真实目的就是以阻挠土耳其入盟谈判为砝码,要求接纳其小弟克罗地亚入盟。
在一战中,克罗地亚部队表现也十分出色,称为除了奥地利部队外最能打的部队,甚至超过了匈牙利部队,因此才得到了1917年独立建军的荣耀。
……
撤退的俄军无法还击,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他们烧毁了河谷两侧的所有村庄,杀死牲畜,杀死男人,强奸女人,整个河谷呈现出地狱般的场景。
俄、奥厮杀,倒霉的是波兰人,波兰人反对老毛子入骨髓,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