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胡锦涛棋步特点和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 -- 伞兵游泳
很多人眼里,胡锦涛是个谜,尽管市面上有本书叫《胡锦涛传》
日前,北京方面的消息称,中国政府主席胡锦涛可能在未来不久时间内再次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会晤。算起来,这应该是胡锦涛与福田的第五次会晤了。
中日关系,忽冷忽热,变化万千,但两国首脑之间这样短时间之内的密集互访,已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都没有发生过了,哪怕是放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日关系蜜月时期,也十分罕见。现在的中日关系尽管有所缓和,却也到不了那时的热度,虽然胡锦涛上一次访问日本被称作暖春之旅,但双方的种种矛盾关系依然存在,“倒春寒”这种事情,也是很容易发生的。
事实上,胡锦涛这样频繁地与日本加强上层往来,在中国国内引来的负面评价并不少。特别是传出胡在东海石油问题上表态愿意与日本共同开发的说法后,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已经开始将矛头指向这位出镜平淡的中共掌舵人,认为他有出卖国家利益给日本的嫌疑。但从胡继续加强与福田政府的联系来看,这些舆论并不十分让他感到顾忌。
在胡锦涛之前,曾有多位中共总书记和国家总理级别的领导人访问日本,以时间顺序而言,包括华国锋,邓小平,赵紫阳,胡耀邦,李鹏,朱榕基,江泽民,温家宝。胡锦涛究竟会和他们哪一个更加相像呢?
邓小平访问日本,俨然打开两个东亚大国之间的最后一道大门,盛况空前,访问中参观了丰田汽车厂后坦言:“我明白了现代化是怎么回事”,从容而魄力非凡。
华国锋访问日本,或许因为不擅长外交活动而略带拘谨,双方作的都是官样文章,对比邓小平的访问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胶膜,双方想贴近都不可能。
赵紫阳的访问提出了中日友好三原则,到唐招提寺种树,表现平易近人,展现共产党官员也是人的一面。现在看来是为胡耀邦的访日打下铺垫。
胡耀邦访日,表现出尊重知识和培育两国长期友好的决心,给一代日本国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邀请两千名日本青年访华,是访日的领导人中最为热情的一位。
李鹏访日,略显平淡无奇,两国的关系已经开始从顶点下滑,双方都在寻找新的相处原则,动荡中不免有些呆板。
江泽民访日,正逢两国关系裂痕丛生之际。江表面上是“友好访问”,却带去了中国民间对日的强硬态度,明显无意在外交上取得突破。江访问化外交与内政为一炉,对两国关系未必有多少促进,但是让国内舆论感到了硬气。
朱榕基访日,在日本电视台舌战群儒不卑不亢,拉二胡作表演震惊四座,极有海派风格。这是一次对领导人个人魅力展示最强的访问,以至于曾有日本观众打电话给电视台,一面称赞朱榕基,一面大骂当时民调很低的日本首相森喜朗。
温家宝访日,人称破冰,突出的是一个柔字,如同访问美国的情况一样,温以注重感性而赢得信赖。
从访问的情况看,胡锦涛竟然是和哪一位都不太相似。
他没有体现出类似邓小平,朱榕基那样的个人魅力,不象胡耀邦,温家宝那样友好热情,也不象李鹏,华国锋那样有意拉开距离。看胡锦涛访日的成果,里面没有太多集中于关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是很多时候中日交往极为关注的焦点。所谓一衣带水,历史责任,统统一笔带过,双方更多地,是讨论了一些实质的问题,其中一些提法颇为微妙。
例如,新华网对胡锦涛访问日本的报道中,提到这样的说法 –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与日本向“正常国家”转变,中日首次同时作为两个国力强盛的国家,出现在东亚,在相互依存增强的同时,一些潜在的矛盾,特别是安全上的互不信任也在发展。两国如不能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国关系,将给两国的发展及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繁荣带来巨大困难。两国必须寻求新的战略谅解。“
没有谈“友好合作”,也没有谈历史恩怨,一句“寻求新的战略谅解”清晰地铨叙了两国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可以实现的期待,把两国关系拉回了实地。
在西藏流亡者及其同情者在世界各地发起攻击中国政府的风潮中,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个平时看来不起眼的文件,为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受损建立了跌停点。以中国而言,将日本从模糊存在的西方各国反华联线中拉出来,达到分解对方的目的,以日本而言,预见到西方在政治上利用西藏事件的临界点将达到,中国与西方终究还要有所缓和,自己先行一步以便作鲁仲连两面讨好,也是极为精明的棋法。
说高调不高调,说低调不抵调,说中规中矩又迭有成果,让人难以评价,胡锦涛的访问,看来很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带着这个思索,也带着试图揣测胡锦涛为首的中国政府,今后对日本和其他方面究竟将采取怎样的政策,笔者与若干比较熟悉胡锦涛其人,或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作了一些交谈,感到了解胡锦涛的个人风格,对理解中国今后的政策,似有很大帮助。
胡锦涛本人就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人。
随着两次大战和冷战阶段“英雄时代”的结束,作为国家领导人,其个人性格和风格,对一个政府的政策走向有怎样的影响,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有第一位的重要。然而,领袖人物的风格,还是会在他的执政上面,打下某种烙印。
胡锦涛当政后的中国政府,其政策上,也确实可以看到“胡式烙印”的痕迹。同温家宝这位救灾总理“以人为本”的烙印一样,或许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都可以在中国的政坛时时展现。
连战到北京会胡锦涛的时候,在场的一位国民党立委郑丽文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 双方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见中,胡在入座坐定后,除了手脚几乎都不曾移动,表情更完全没有任何变化,连转个头、挑个眉毛都没有,彷彿非常专心听人谈话。胡说话不看稿,却很流畅,表情虽没变化,却彷彿有一点点微笑,看起来非常内敛,不像有的.领导人看来一脸干练或锐利。若胡没说话,就像一尊入定老僧,甚至是塑像,不像连战、吴仪等其他人,还会转个头或移动一下。胡坐着,脸看似朝侧边,角度始终没变,却不会让坐在邻座的连战认为胡没看着他说话。她忍不住,每隔几分钟以手边数位相机拍了不同角度的相片,七、八张相片都发现胡的坐姿、脸的朝向,甚至双手握着的角度,丝毫未变,“真是太厉害了”。让人觉得胡的“定力”真是太厉害,太深不可测了。
其实郑丽文不了解,胡锦涛当年在团中央的时候,可是以活跃著称的,当时大家评价 – 胡锦涛形象好,王兆国嗓音好。
而郑丽文也不了解,在很多场合,胡锦涛讲话也拿稿,表现自然。
胡锦涛不在意讲话拿不拿稿这类事情,他可以拿稿,也可以不拿稿,不刻意去在意。
但是她也的确看到了胡一个显著的特点 – 作事让人看来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
众所周知,身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四职的胡锦涛,才是中国政府真正的一号人物。然而,在个人魅力方面本来很占优势的胡锦涛,执政后这方面却差强人意,他在公开场合出现的时候,总是给人“公式化”的感觉。因此,对比温家宝,个人魅力上胡似乎并不突出。
只能说他循规蹈矩的风格在这方面作用甚大,而且,胡也无意刻意塑造自己在这方面的形象。
然而,想来这也是正常的,作为一个大国,特别是一个采用中国式政体的大国,对第一号人物的要求不是他有多少感情,而是他一定有足够多的理智。换而言之,他象一架机器一样对各种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比感情充沛地制定某种政策更有利于其国其民。
和日本的交往,也可以看出胡锦涛的这个特点来,他与福田政府的往来,更多是类似公司间业务的政务处理,而不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抒情。
胡锦涛是邓小平看重的下一代接班人,在整个江泽民时代,胡锦涛很是低调,因此得到了“特别尊重老同志”的评价。
然而,循规蹈矩是对这个位置上的领导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仅仅有这样一个特点,胡锦涛就不是胡锦涛,任何人都可以做胡锦涛,为何邓小平会偏偏选中了他呢?
大约,原因是胡锦涛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品质,使他在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胡锦涛的循规蹈矩,只是他的表面性格,工作作风的基本面而已,他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程式化的循规蹈矩中,冷静判断形势,不是维持,而是主动开拓局面,于平稳中做实事,取得别人难以取得的进展。
有位熟悉中国上层的朋友提到,胡锦涛在政治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 “忍,狠,实,动”,
所谓“忍”指的是很多人认为胡锦涛是非常有耐性的人。
比如今年台湾推出入联公投,很多人认为都要打仗了。包括解放军中都在说,此时那边问题丛生,美国在中东自顾不暇,阿扁送上门来的枕头,此时不打更待何时?结果还是没有打。
辽宁的独立王国,胡锦涛也不主动动手去破它,直到岳岐峰退休为止。一忍就是十年。
的确是有耐心的人。所以从中国现在的政策来看,船大调头慢的时候有之,沉不住气的情况却是极少。
但是,也应该看到胡锦涛的“忍”字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忍下去的前景对自己有利。这种情况下胡的耐心惊人,即便改变政策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也不为之动心,识者称“更好是好的死对头”,
以中日关系而言,假如日本与中国接近,背小泉路线而行的大方向不变,甚至,只要并非仇视中国的政治派别登台,胡不会在对日政策的方向上作过大调整。所谓得寸进尺这种事,在胡锦涛任上大约是不会发生的。可以预期中日间出现一段关系较为平稳的时期。
然而,假如认为在这个大方向下可以乘机挑战中方的底线,则应该读懂胡锦涛性格中的第二个字 – “狠”。
胡锦涛表面上温文尔雅,但是,在关键问题的处理上,从不畏惧挑战,下手一贯狠辣,如陈良宇案件,或中方在缅甸问题上的立场就可见一斑。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出,邓小平看重胡锦涛,并不是他的谦谦书生气,这样的干部俯拾皆是。他走上政坛顶峰最关键的一步,是西藏1989年的戒严军管。那一次的事情今天依然并非可以完全披露,但绝不是一些人所说胡只是由于部下违令才完成对藏的压制政策。事实上,那一次的情况,至今依然可以从用词严谨的中国官方文字中看出端倪 – 连19年前天安门前的事件,都只能称作“平暴”,而胡锦涛在西藏的所为,却称为“镇暴”,一字之差,区别可见。没有一把手胡锦涛的强硬,哪个敢在这种敏感地方“镇暴”?
胡锦涛的“狠”由此可见,这一点他有一些象当年的蒋经国。蒋经国开明而简朴,但对待政敌之凶狠令人胆战心惊,对江南这样的人物都照杀不误。胡的这种政风,识者称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这却不是仅仅用于对台政策的铨叙了。
在中日关系上,有这样一个胡锦涛掌中国之政,就不要认为他会在原则问题上退缩。他会支持中日友好,但不会为了“中日友好”的面子付出原则代价。你挑衅他,要有他用同样力度反手还击的准备。胡锦涛不会回避麻烦。
然而,胡锦涛的“狠”,却有一个原则,以西藏问题为例,一个镇暴,给西藏争取了将近二十年平稳。对比新疆不时出事的情况,胡的“狠”实是汉藏各族百姓之福。他的“狠”,出自于对现实有利,“必要”的判断。熟悉胡锦涛的人对他有一个评价 – 开明开放的程度令人惊讶。
这种心态,造就了胡锦涛执政期间现实主义的政治风格。因此,脱离开意识形态的束缚,也不在意舆论的攻击,现实主义是胡锦涛做出决定的最重要考量,所谓原教旨主义,在这一届政府里的影响力是最低的。胡不会满口马列主义,也不会因为人家说他不民主就开放报禁。谈到和日本共同开发东海石油问题,其实胡锦涛被质疑出卖国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7年和俄罗斯等国划定边界的时候,就有很多骂声。
几乎所有政治家都明白,和邻国有一个稳定而明确的边境线,是怎样有利的一件事情。
而同时也是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明白,划界这种事,99%会受到国内舆论的攻击。因为划界是双方的事情,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除非是逼迫对方签城下之盟,无论怎样的结果都不可能是一方独赢。这样,任何让步无论是否合理都会受到民族主义的强烈攻击。
所以,大多数政治家都会回避这个政治风险很大的话题以免引火上身,很多国家的边境上百年模糊不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胡锦涛在自己的任内完成了和陆上邻国的划界问题,这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也使胡颇受诟病。可见,胡在掌握权利后,稳定压倒一切只是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有力排众议的魄力。
在中日关系上,胡的这种决策风格,决定了他对靖国神社这样的话题兴趣不大,而敢于在双方民间剑拔弩张的情况下照样走出融冰和暖春的棋步。
有时候窗户纸是要捅破的,胡的现实主义立场,使他可以成为捅破窗户纸的人。可以相信,如果双方利益一致,在其她的大问题上,胡也不会畏惧天下之大不讳,照样从利益出发作出决断。因此,如果日方有足够的诚意,中日关系的突破,在胡的任期内是可以期待的。
不过胡还有一个颇有些诡异的特点,就是所谓的“动”。从胡锦涛执政以来,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胡锦涛的手中,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他很少去终结它,而只是改变它的发展方向,从而令其尽量沿着符合自己利益的道路前进。
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胡显然不是准备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统一大业”,只是把它“推了一把”。在胡锦涛面对的问题上,可以看到他没有把一笔生意做完的急迫要求,而是如太极拳一样追求一种绵绵不绝的境界。看来,胡锦涛是深深明白,旧的问题解决,一定有新的问题发生这种事情。所以,他更重视取势,而不重视立即分出胜负。因此,中国政府处理面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就仿佛在一辆行驶的汽车里和其他几辆汽车并行一样,而不是守卫在一个固定的堡垒里。这显然需要更大的控制能力,但也使它的政策弹性更大,更不容易捉摸。
所以,在胡任期内,中日的关系,也不会是一种“死”的关系,而会是时时局部调整的一种动态进程吧。
[完]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的感觉,新疆的民族工作比西藏做的好的多,新疆的民族上层和宗教上层都是在中央政府这一边。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不过对地方如辽宁那里,换谁在中央都该差不多。对地方元老,大动作是要等其公开影响力减弱之后,之前为保政局稳定,除非象陈良宇这样太过火的,中央都不妨会忍一下。对“可能”有问题的,则会外派调离原工作岗位,稍后才可能作结论,有张国光,也有姜斯宪。
作为NO1,他的考虑、压力和利益点与班子中其他成员完全不同,2号、3号乃至N号可以当维持会副会长,但1号就不可能甘心把维持会长的活干下去(当然,心比天高,命如纸薄,那是没办法),以各方面对胡寄望之重,他同样会有历史地位的1号人物终极压力,何况12年退休时,其刚好70岁,作为政治人物,何以面对未来。
以胡之志向高远、之稳准狠,面对一心取巧的马帅哥,11到12年间的台湾大选有得看。
若逢木子冰霜涣,生我者猴死我雕!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忍,狠,实,动”概括的好呀。
胡有可能真是一个武功高手,至少静功的意到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一直愚钝,而且来河里晚,不知道神仙驴或者哪位大大写过陈相关的事情么,还有姜斯宪,也不清楚他和前面的陈有否关系,好像是从上海去了海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