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们的领袖,我们的军队 -- 晨枫
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地震恐怕是破坏最大的,但也是最难预测的。512地震后,很快就有三峡大坝引发地震的传言,也很快就有专家指出其中的不确。这个地区处于地震带上,远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地震,如果要把三峡大坝和这次地震联系起来,恐怕需要的不只是大胆假设,而是更需要小心求证。至于为什么海城地震能够预测,而512地震就没有预测到,地震预测本来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大气中可以观测到的现象都无法准确预测,以至于今年初被大范围的冻雨弄了一个措手不及,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发生的事情就更难预测了。这个不幸的事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还会继续存在,在没有办法准确预报地震之前,人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对抗震做好准备。
地震之后,温家宝立刻登上飞机,飞往灾区。对于此举,大多数人叫好,显示了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切;少数人质疑,或者认为这是体制缺陷,只好用行政命令来指挥。中国的灾害应变机制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救灾行动就是极好的证明。在几小时内动员其几万大军,并及时启动民间救援机制,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家宝几句命令就能办到的。再大的权威,再先进的通信机制,如果没有一定的预案,那么多人员的召集、机动、补给都是不可思议的。不说别的,一家人出远郊野餐,如果不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也不是说走就走的,如果临时决定,拖拖拉拉没有几个小时根本出不了门,何况几万大军呢。那么温家宝的作用是什么呢?再好的计划也跟不上变化,这就是领导作用的机会了。高级领导亲自指挥,有助于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预见不到的问题。如果计划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只要参谋部就够了,要司令干什么?温家宝亲临现场,一可以直接掌握情况,避免上传下达的低效和失真;二可以鼓舞民心、军心。救灾是依靠集体的事,但要是说哪一个个人在这次救灾中起到最大的作用,那一定是温家宝。这就是领袖的力量。不一定由于温家宝的身先士卒,但无可置疑的是,参加救援的解放军部队很多都是高级军官亲自带队,冒险抢先进入灾区组织救援指挥。这不是简单的做秀,而是在灾情不明的情况下,避免指挥环节过多、最快地调集资源的有效手段。各级地方领导的作用也是可圈可点。
地震之后,解放军的反应之快,令人惊叹!在两小时内出动师级单位,这对于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军处于最高等级战备的第82空降师只有一个旅能在接到命令后18小时内出动。解放军的第一波救灾部队是轻装出动,不用考虑太多的补给和作战部署,但远不是登高一呼、蜂拥而出就可以的,还是要收拢人员,集结车辆,规划路线和行进序列,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依然是惊人的。对比美军和国民警卫队在新奥尔良飓风中的反应速度来,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就近的陆军可以登上卡车就走的话,那空降兵的出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但解放军的空降兵依然以惊人的速度行动了起来。由于特别恶劣的地形和天气,第一波只有最精锐的小分队跳了下去,这在空降作战中相当于先导侦察(pathfinder)的作用。但条件实在太恶劣,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伞兵主力没有跟着跳下去,被迫返航,一天后才进入震中救灾。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解放军的所有部队肯定都处于平日的和平时期状态,除了没有特指的一般性预案外,对即将到来的紧急出动毫无思想准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状态转换,这样的能力在突发战争时也是同样重要的,在交通和地形有利得多的东南沿海实施这样的紧急机动,只可能更快。解放军还表现出的优异的身体素质,一部在不到25小时内强行军90公里,这还是在震后余震不断、道路断绝和风雨交加的恶劣情况下做到的,这种素质在机械化的现代已经很罕见了。相信各国军界会对解放军在这次救灾中的反应速度、组织、保障和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兴趣。
要说不足,解放军救援部队开进灾区的时候,没有携带工兵锹、野战镐之类的轻型工具,对地震救灾的思想准备还是不足。这些步兵常用装备应该还是有的。另外,官兵不戴钢盔,或许是为了轻装快进的缘故,但救灾首先要能够自保,否则自己也成了被援救的对象,承受不必要的伤亡不说,还会碍事。灾区余震不断,在进入危险房屋的时候,也会有东西掉下来,必要的防护是……必要的。钢盔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工具,用来挖或者临时支撑都可以。很多官兵没有手套,手容易受伤。这个时候,作战靴也比解放鞋强,保护脚。不怕牺牲是一回事,影响效率是另一回事。要是能配发一些千斤顶就更好了,在汽车已经相对普及的今天,轻巧的千斤顶不是什么稀罕物资,但在救援压在混凝土结构底下的人非常有用。这些简易有效的防护用品和救灾工具应该带上。电钻、汽枪之类的轻型建筑工具更加有用,但这些工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训练,否则伤人伤己。而且灾区不一定有电源和空气压缩机,这些东西要等大部队上来之后才实用一点。
有建议说解放军应该有一定的救灾训练,这动机是好的,但不一定现实。救灾的范围太广了,专业救灾人员的训练是专业化的,解放军的救灾是就近出动,从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瘟疫到种种可能的大规模灾情都加以训练,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解放军毕竟是军队,是以保家卫国为基本使命的,那么多救灾训练,还有什么时间做军事训练呢?如果能阻止起一支全国性的民防部队,专职救灾和民防,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解放军工兵没有能够在24小时内打通通往灾区的公路,这是情有可原的。在战时,公路可能被炸段,但被破坏的路段和完好的路段相比,还是完好的路段多,只是少数弹坑、塌方阻碍了交通。地震就不一样了,几十公里的路段完全被毁,有的地方路面高差可以多达几米,有的地方山体滑坡,大段公路被埋在几十米深的土石之下,这比重建一条公路的工作量都小不了多少,地形又非常狭窄,有重型机械都不一定施展得开,何况时间紧急,不一定能及时调集起合适的足够的装备和器材,工兵能在48小时内打通公路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的聚光灯都集中在灾区直接救灾的部队,相信以后这些工兵的死命抢修的故事也会流传出来的。
这次救灾的一个亮点是伞兵空降救援。伞兵从天而降,对于率先进入道路阻绝的灾区有天然的优势。但灾区处在高山环抱之中,地面在地震之后异常崎岖,加上大雨和大风,伞降条件十分恶劣。在精锐先导跳下去后,不盲目跟进是对的。直升机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困惑,为什么不能早一点进去,多一点进去?直升机可以在任何空地起降,但直升机在这样的情况下飞行安全其实挑战更大。直升机在不平的地面上起降是很不简单的一回事,取决于重心和升力轴线的相对位置,和在上坡一侧的机轮还是下坡一侧的机轮首先离地,一不小心,很容易在一侧机轮离地而重心移动的时候引起摆动,导致突然失稳而失事。着陆则是相反的过程。要是这时有风,挑战更大。英国精锐的特种空勤团在马岛战争期间首先登陆南乔治亚岛,行动本身没有伤亡,但在冰川上起飞的时候,突然翻转失事,造成特种空勤团在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伤亡。这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还是栽了。这次地震灾区地处高山之中,直升机的理论升限高与这些山峰,但理论升限是在静止空气中,高山中乱流严重,给直升机在高空本来已经大大减弱的控制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震后的风雨使飞行安全得不到起码的保证,盲目飞进去,只会徒然增加损失。当然,对于都江堰这样的低地,直升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解放军直升机数量不足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实际上,除非成都军区本身就有足够数量的直升机,从外地调集,没有一点时间也是飞不过来的。直升机的航程不长,几千公里的转场飞行不容易,这不像固定翼飞机。
中国的震后第一时间谢绝了外国救援队的参加,这是有道理的。震后初期,地面交通断绝,空中也进不去。在空降兵特种大队都跳不进去的时候,外国救援队未必能能进得去。救援队的特种装备对救人无疑有很大的作用,但怎么运进去呢?忘了是台湾救援队还是日本救援队,随队携带3000公斤的救援装备。这些装备不可能靠这几十人自己背进去,需要车辆或者直升机,而中国无法在不占用太大的资源的情况下提供。虽然救出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但在震后初期,重点是救出尽可能多容易救的人,要救的不是几十人,而是几万人,若干个几十人的精锐救援队显然比不上几千、几万普通救援人员,这时还真是人海战术管用。难以救援而需要特种装备的,只能按轻重缓急,以救出最多的人为原则。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和协调问题,救援不是单枪匹马的事,也不是单方面的事,需要和被救者交流,和其他救援人员交流,外国救援队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当翻译,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这不光是语言问题,还有救援专业知识和自身救援训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在震后第一时间不宜邀请外国救援队参加。但救援队的特种装备在第一波救援之后寻找残余生存者的时候十分有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不是人海战术能够替代的了。
这次地震最惨痛的一章就是太多的学校被震塌,太多的孩子丧生。很多老旧的民房倒塌,这当然是巨大的损失,但这些老旧民房大多是缺乏科学设计的传统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情有可原。新建的学校大量倒塌,这是否是由于豆腐渣工程现在不能过早下结论,但这牵涉到建筑标准和标准的执行。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有了标准就应该执行,否则在最需要庇护的时候,反而成了死亡陷阱,512地震用孩子们的鲜血换来的教训,再也不能忽视了。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也觉得部队在开进的时候至少应该携带钢盔、手套、作战靴(作战靴比解放鞋沉很多吗?)。唐山救灾时许多官兵挖废墟挖掉指甲盖的事这次应该可以避免的。
现在政府应该更好地关注救灾捐款、物品的调配、使用和发放事项,增加透明度和监管、审计力量,坚决杜绝中饱私囊的丑闻发生。
台湾921地震的时候,多个国家的多支救援队伍参与救援工作,以下是工作成果。
http://bbs2.creaders.net/tea/messages/1699081.html
http://www.glotus.com.tw/chinese/magazine/1999/10/8810-D082.html
以下為各國救難人員的統計表及支援的地區。
國家 人員 救難犬 支援地區 救災成果
日本 145人 19隻 台北縣市、南投 2人
新加坡 39人 2隻 豐原
俄羅斯 73人 3隻 東勢 1人
美國 93人 4隻 雲林、斗六
法國 55人 10隻 南投
瑞士 40人 台中縣 1人
土耳其 36人 彰化
西班牙 30人 8隻 南投
德國 25人 18隻 彰化、台中縣
韓國 16人 南投
奧地利 10人 台中縣
泰國 9人醫療團 南投
墨西哥 9人 台北縣
捷克 6人 5隻 南投
英國 6人 台中縣
加拿大 2人 台中縣
聯合國 6人
==============================================================
本来对那些JY/叫兽哭着喊着闹着要TG尽快允许国际救援队伍到四川进行工作,以为JY/叫兽的人性大爆发了呢,以为国际救援真是神兵天将,1个顶100个。实际上来讲,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那些JY/叫兽改不了吃S的本性,借这个机会攻击政府而已。
想想也对,国际友人跑几千公里来协助救援,你能让人家去太危险太恶劣的地方?万一救援人员出来事故怎么办?这种超过10万人规模的灾难,不靠人海战术是不行的,至于人海战术中如何改进提高,那是另外要讨论的问题。
重大灾难面前不想着依靠自己的力量,总希望有个上帝或者信上帝的人来救自己,这帮子JY和鲁迅时代相比没有什么进步,依然是只有他信力,依然是革命无胆,民主无量,没有骨头,没有勇气,没有担当的一群蛆虫。
“一部在不到12小时内强行军90公里”。我记得是20小时15分。
主要是对被隔绝地区的作用。
12、13日的困难是大雨。对汶川等几个交通、通讯被完全隔绝的县而言,高原加山地,地理环境已十分严峻,再加上如此大雨,机降和空投不能开展,是情有可原的。这边老外报道也是这样评论。救人不是送死,盲目硬干还是不行的嘛。
等天气一有好转,机降和空投就全上去了。
但直升机再多,也只是救急。关键是修路,汶川和茂县的救助也要靠路,对平原上几个县市更是如此。我虽然是外行,但觉的晨兄的评论公允,这样大的地震,恐怕比战争条件还要严峻得多。据说从都江堰去汶川的路上,光是山体塌方就压上去一万多方,再加上桥隧路面的震毁,修复难度可想而知。从理县过去的路线,修通了再被毁,土石压大水淹,一而再再而三,很困难啊。
从报道看,当地工兵的出动是及时的,二炮的几个工程团、13集团军的工兵部队,还有驻川的武警水电、交通各部立马就拉着装备上去了。从他处调工兵去是要时间的,除非有空运重型装备,否则头两三天里也上不去。并且很多路面非常狭窄,工作面有限,大型机械多也不可能一齐上。除非巨无霸直升机,吊着装备越过障碍,或大型运输机空投,然后分段齐头并进修,或许快点。
外行话啊,跟着凑热闹。
看了倒塌的学校的照片,很明显很多都是预制板的楼.这种楼,恐怕有个6 级地震(假设一般烈度) 就不成了..
有没有足够的钱,把全国所有这样的校楼都拆掉?
晨大打不打算写个事后的总结阿? 我很期待...
提示: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还不如咱们用手刨出来的多。
没错,故事已经报道了,武警驻川某师侦察参谋李江说,打通震中通道的工兵战士们是在不断有落石滚落的塌方山体上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的。
这次救灾政府和军队的表现至少打90分,但也有不足。不足之一就是无论军队还是地方,后勤都出了问题。一方面,外面的物资通过陆海空疯狂地运往灾区;另一方面却是军队和被救人员的给养十分困难,充分暴露了军政两方在物资需求的计划、统计、组织、运输、发放和调济方面的不足。
我记得早在几年前军队就已启动后勤改革,其核心是后勤地方化。这次赈灾中暴露的问题表明:(1)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物流体制还很落后,严重依赖于行政命令,缺乏统一协调;(2)管理手段也很落后,大量物资和人员的组织、登记和调配主要依靠手工,数据库很不健全,物流网络建设不足。这些都应该好好向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终端学习。
他们的任务应该是救那些普通手段救不出来的人,还有就是从废墟里寻找还活着的人
不过也确实没想到只救出10个人,数据可靠吗?
我自己没有搜过,您可以找找看。
不过我以前看过关于救灾的一些报道,国际救援队的第一行动准则就是要保证自身安全,他们不会像咱们的解放军战士那样,在余震中冲入有倒塌危险的房屋去救人的;他们不会像咱们的子弟兵一样,哪怕双手血肉模糊,也要刨开废墟。
对国际救援队来说,it's only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