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毒舌:部分西媒对震灾的歪曲报道 -- 厚积薄发
西藏暴乱,中西方的媒体报道差异太大,从西方人的角度可以解释为一、中国封锁;二、观点不一样(中国要统一稳定,西方要民主人权),所以造成了双方的对立。
但是这次大地震,上述的两个理由都不存在,首先没有听到中国封锁消息的抱怨,二关于人的生存权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西媒的报道理论上应该和我们接近。但是从厚积薄发兄的译文来看,西方主流媒体仍然是充满了偏见和诋毁。
我在anti-cnn没有账号,能不能建议在那里有充分的翻译、留档西方媒体的报道,看看他们偏见和两个标准能到哪种地步。这对于让国内的人清醒、理智的了解到自己在西方媒体眼中是什么形象至关重要。
第二个在于我们以后在与西方的对话中也有更多的资料,来说明西媒的虚假和不客观。
不指望西媒能有啥变化,也不指望国内的jy能有少变化,至少对于那些少数对西媒和国内jy还保有一点希望的中间派来说,他们会更多、更坚定地站在我们这一边,这就是目的。——很遗憾,不懂外语,无法做这个工作,故只能建议一下。
非我族类。
他们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记着这个就可以了。
这些白皮JY没有职业道德也就算了,竟然连基本的人性都丧失了
无耻之徒大放厥词,他们哪里会顾及一下中国人的感受。
一个出纳粹出希特勒的国家,一个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一个挑起一战和二战的战败国,居然有脸谈人权问题。
这不象美国英国是个别人的问题,这是德国民族容克地主式的劣根性的问题。他们当年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推希特勒上台,战败后只关注经济发展舔伤口,又拿东西德分裂搞悲情主义。现在翅膀硬了,国家经济出问题了,就对一个发展中国家使用集体暴力来转移视线。
他们再这样下去还会走上以前的老路。中国人要学习他们的科技和管理,可是一定要警惕他们的野心!!!
看到的不实报道在主贴下汇总。
May 13, 2008
[SIZE=3]‘No Hope’ for Children Buried in Earthquake [/SIZE]
By EDWARD WONG
DUJIANGYAN, China — The children who were considered fortunate escaped with a broken bone or a severed limb. The others, hundreds of them, were carried out to be buried, and their remaining classmates lay crushed beneath the rubble of the schoolhouse.
“There’s no hope for them,” said Lu Zhiqing, 58, as she watched uniformed rescue workers trudge through mud and rain toward the mound of bricks and concrete that had once been a school. “There’s no way anyone’s still alive in there.”
Little remained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No standing beams, no fragments of walls. The rubble lay low against the wet earth. Dozens of people gathered around in the schoolyard, clawing at the debris, kicking it, screaming at it. Soldiers kept others from entering.
A man and woman walked away from the rubble together. He sheltered her under an umbrella as she wailed, “My child is dead! Dead!”
As dawn crept across this shattered town on Tuesday, it illuminated rows and rows of apartment blocks collapsed into piles, bodies wedged among the debris, homeless families and their neighbors clustered on the roadside, shielding themselves from the downpour with plastic tarps.
The earthquake originated here in the lush farm fields and river valleys of Sichuan Province, killing almost 10,000 people and trapping thousands more.
One of the most jarring tragedies of the disaster was the school collapse in a suburb of Dujiangyan. At least several hundred children were killed, perhaps as many as 900.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flew here on Monday to survey the destruction, but he was powerless to ease the suffering of the survivors.
In the center of town, a woman said she had called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10 times to plead for help in rescuing her son and mother, but no one had come.
So on Tuesday morning, she stood crying before the remains of her apartment building. Her 5-month-old son was still buried in there, as was her 56-year-old mother.
“I was outside when the earthquake hit,” said the woman, Wang Xiaoni, 26. “I ran back even while the ground was still shaking.”
She shook her head. “Who’s going to help them now?”
People wandered up and down the street taking photos with cell phones and digital cameras. “This isn’t even the worst-off area,” one man said.
One block over, the façade of a white six-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 had sheared off, leaving one side of the apartments open to the air. Each living room had a television set untouched by the earthquake. But in the cascade of rubble at the foot of the building, a lifeless head and arm stuck out of the debris, and another body could be see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d of rubble.
Across the street, a young man and his older sister walked out of an apartment building with a red duffel bag and armloads of bedding they stacked on the sidewalk.
“Everything in the apartment was destroyed,” said the man, Ji Yongtao, 27, waving a hand up at the second floor. “We need to find a place to live. We’ll spend the night in a building that was recently built, or on the first floor somewhere. We’re not going back up there.”
Dozens of people had gathered on the sidewalk by a major intersection down the street. They were constructing a huge tent, pulling a tarp over upright wooden poles they had lashed together. This would be their home for the day, and maybe the night, and maybe the next few days and nights.
Busloads of soldiers rode past in the street. But there was no immediate help for the people.
“We left with nothing but the clothes we’re wearing,” said Hu Huojin, 38, cradling her 6-year-old son in her arms. “We don’t dare stay in our homes. We’ll return when we’re told it’s safe to go back. Otherwise, we don’t dare live there.”
She gazed out at the wet street.
“I can’t even remember how long the ground shook,” she said. “It was enormous.”
An elderly couple stood under a store awning on the edge of the tent village. The man held the family dog, Chou Mer, but they had not seen their son, a cab driver, since he left home hou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e still haven’t heard from him,” said the mother, Yang Limei, 58. “Last night, we kept calling him, but we couldn’t get through. I don’t know what to do. We can’t even wait for him at home.”
Her husband, Chui Xianchao, 63, said, “The walls are still standing, but everything else fell to the ground.”
Ambulances roared by on the way to the hospitals in Chengdu, the provincial capital. Another bus rolled past carrying soldiers.
The army had appropriated public buses throughout the region, and men wearing green fatigues peered out the windows at the homeless in the street.
“No one’s come to help us yet,” Mr. Chui said. “Those soldiers are going somewhere else.”
A few miles to the south, in front of the collapsed school, a half-dozen soldiers linked hands to form a human blockade in front of the rubble. Two women tried to push their way through. The soldiers did not budge.
“There are still children in there, and we can’t help them if you keep trying to get in,” one soldier said.
The only people allowed in were teams of rescue workers and doctors. A group of doctors in white lab coats sat in a bus, waiting their turn to help. Some slept. They said no one had been brought out alive in hour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垃圾就注定是臭烘烘的。
《地震后,中国有人抗议奥运火炬》 (In China, Olympic Torch Protests Follow Quake)
【前言】[评论:这篇关于“抗议”的文章很有意思。点开之后,文章的标题是《中国震后缩减火炬传递规模》(China Scales Back Torch Relay After Quake)。我错了?大家可以用第一个题目放狗搜一搜,可以发现相关链接点开后是同一篇文章。原来是《纽约时报》捕风捉影跳得太早,随后中国政府宣布的火炬传递计划改变给了《纽约时报》一记响亮的耳光。所以《纽约时报》只好改变题目,并在原文前加了一段更新。我的翻译将遵循时间顺序,先是原帖,然后才是更新。这样更便于我们理解读者们的跟贴评论。]
【正文】
5月13日,2008,早上9点47分
[SIZE=3]《地震后,中国有人抗议奥运火炬》[/SIZE]
作者:麦克.妮扎
(今天在东南部的福建省的一个火炬传递者。照片来自法新社。)
在这“灾难之年”-- 合众社对中国一系列天灾人祸的用语 -- 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举行一个完美的奥运会。
一个最可见的努力当然是火炬接力 -- 这次接力的旅途是如此充满了抵制,以至于雅克.罗格,国际奥委会主席,在某个时刻被迫明确地否定了火炬传递会被取消的猜测。火炬按计划传递,尽管传递路线在几个地方避开了抗议者们。
回到中国之后,火炬传递遭受到来自自己国家的人民越来越多的抗议,因为在这个国家自1976年以来最大的地震发生一天后,火炬传递并没有中断。在这次地震中,超过一万二千人丧生。
根据法新社(怎么又是法国佬?),在今天火炬到达东南部的省份福建之后,官方的新华社发布了一些充满喜庆气氛的照片。这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一片抗议之声。
一个在北方省份湖北的网民把奥运组委会的主要电话号码贴到了新浪的网站上(新浪是一个流行的门户网站)。他发言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给他们打电话,谴责他们没有人性。”
一位福建的居民说火炬传递火炬接力应该取消,把钱省下来用于帮助地震受难者。
“我认为这整个浪费的火炬接力毫无意义,应该取消--让我们显示一点人性吧,”他的帖子说道。
[评论:我觉得这两个网民的想法我能够理解。奥运火炬接力应该要考虑到刚刚发生的地震。对此有两个处于极端的解决方案。一,暂停或者彻底取消火炬传递;二,不做任何改变继续传递。
也许这两个网民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是在这两个极端的解决方案之间没有其他的方案?我们在后文可以看到读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
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首先,每个网民都可以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不论单个网民的意见得到多少人的赞同,他都有可能迅速地掀起一股舆论浪潮。第一点体现了一种话语的民主,但是第二点却有可能造成话语的专制,即少数人的观点迅速在短时间内占据优势,造成“这是大多数人观点的假象”。没看到那个帖子的人的观点算不算?不上网的农民、工人、无业游民的观点算不算?
真正的民主一定要通过充分的讨论才算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往往是通过充分的讨论才产生的。也许通过讨论之后这两位网民会改变他的最初想法,接受不那么极端的方案。这个借用自然科学的术语,可以说成是“平衡态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民主的协商即是向平衡态的迈进。
有意思的是,法新社的记者并没有说其他网友是如何回应的。单个网民的意见,通过记者先生的描述,就给人造成了这是一股民意的错觉。网络世界千奇百怪,各种观点都有。我总是可以找到我想要的观点的。把这个观点单独强调一下而不交代背景和观点的统计意义,就可以轻易地误导读者。这是西方媒体的常用伎俩:选择性地报道事实或者观点,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但你却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和真相相反的结论。
举个例子。一个盒子里有十个球,或黑或白。记者可以经过事先精心挑选,从盒子里拿出一个黑球,对着镜头说:“看呐,黑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球,也不知道记者是处心积虑地在找黑球,你很容易想:“哇,随便拿一个就是黑球,可见这个盒子里是黑球占大多数了。”
我在揭露纽约时报的文章《歪嘴和尚在念经》这个帖子里,就提到了记者黄安伟(Edward Wong,美籍华人。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是如何利用这种手段去误导读者,造成“政府对灾民不闻不问”的假象的。
西藏骚乱的报道,大家可能对政府一开始不让外国记者进入颇有微词。我在国外看得清楚,当时唯一在场的外国记者,《经济学人》的詹姆士.迈尔斯,从前方发回的报道经过编辑们的精心剪辑之后,是如何营造出“藏民受到中共残暴统治”的假象的。其中的春秋笔法都记录在网文《主流媒体的完美之作:围城中的拉萨》里面了。
后来政府放外国记者采访,他们也只采访达赖喇嘛所属教派,尤其是那些支持分裂的喇嘛们,对支持统一的普通群众和其他教派的喇嘛则一点不提。事后西方媒体大肆渲染“采访中,喇嘛们突破中共封锁,哭诉悲惨遭遇”,以此作为对中国政府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我们在看媒体宣传的时候,一定要问,媒体所展示的“事实”到底有多大的代表性,从统计上讲占多大比例。西方媒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给你的多半是确凿的事实,但却用小比例的“事实”来误导读者。例如每次中国有事,他们都会拉出几个海外中国人或者国内异议分子来说中国政府的坏话,显示中国政府是多么地不得人心。但事实上这些“海外中国人”往往是不受普通海外华人待见的独轮运分子,不能代表海外华人。
中宣部的愚蠢就在于他们连“事实”这一关都过不了,不能不说是懒惰。同样是宣传机器,西方就显得敬业高效得多。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验证一件事情是否是事实以及一件“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已经变得容易多了,而且容易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次西方媒体对西藏骚乱的报道就是低估了网络的力量。在“事实”这一关上就偷懒,被网民们抓了一个现行。
现在西方媒体已经吸取了教训,不会再愚蠢地编造“事实”了,而是会精心地选择“事实。”以后中西方对舆论阵地的占领会变得更加激烈,更加具有技术含量。我对笨拙的中宣部不抱希望,只希望经过周老虎、艳照门和西藏骚乱考验的中国普罗大众能够担当起揭示真相的重任。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记者提到了中国奥运组委会没有对火炬接力做出改变的原因了吗?是否有可能是地震发生时间和接力开始时间相隔太短,组委会反应不及,先把准备好的进行了,后面的正在考虑中?记者有意无意地留白了,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其实如果只是组委会反应慢,那就不是“没有人性”,而是组织协调的问题了。顶破天不过一句“官僚,效率低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里可以给他发信:
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people/w/edward_wong/index.html
今天cnn开始转移火力攻击"one-child policy"
cnn永远都是cnn
至于为什么大家很容易想到
走过一个街区,一座白色六层的居民楼被劈成两半,把房子的一边暴露了出来。每所客厅都有一台电视机免于地震的毁灭。但是在楼房脚下堆积如山的废墟里,一个毫无生机的脑袋和胳膊从废墟中伸了出来,而另一具尸体则从小山一样的废墟另一面可以看到。
在街道对面,一个年轻男人和他的姐姐从一座居民楼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旅行袋和满抱的床上用品。他们把这些床上用品堆积在了人行道上。
“房子里的一切都毁了,”27岁的吉永涛边说边对着二楼挥着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地方住下。我们打算到一座最近建好的楼里过夜,或者到其他地方的一楼。我们不会回来了。”
数十人聚集在这条街道一个主要路口的人行道上。他们在建造一个巨大的帐篷,把毡布覆盖到几根直立的木桩上。这将会是他们今天的家,也许还有今晚,也许还有接下来的几个日日夜夜。
[评论:最后一句“这将会是他们今天的家,也许还有今晚,也许还有接下来的几个日日夜夜”无非是进一步地强调灾民的无助,暗示他们还要自生自灭下去,再次紧扣“政府失职”这个主题。]
满载着士兵的公车从街上驶过。可是却没有对这些人民的立即援助。
“我们除了身上穿着的衣服就一无所有了,”38岁的胡或锦边说边怀抱着她六岁的儿子。“我们不敢待在家里。当我们被告知安全时我们才会回来。否则我们不敢住在这里。”
她瞪视着潮湿的街道。
“我甚至不记得地面摇晃了多久,”她说到。“这次地震太大了。”
一对年老的夫妇站立在这个帐篷村边缘的一顶商店遮阳篷下。那人牵着他的狗“臭美”,但是在他们当出租车司机的儿子于地震前几小时离开家之后,他们就一直没有看到他。
“我们还没有他的消息,”58岁的母亲杨丽梅说道。“昨晚,我们一直在给他打电话,但是电话却打不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甚至不能在家等他。”
她的丈夫,63岁的垂显超,说道,“墙还立着,但是其他的东西都掉到地上了。”
救护车沿着通向省会成都的道路呼啸而去。另外一辆满载士兵的公车一路开过。
军队已经把整个地区的公车征用了,穿着绿色迷彩的士兵透过车窗看着街上无家可归的人。
“还没有人来帮助我们,”垂先生说道。“那些士兵去其他地方了。”
[评论:看到没有,人民生活多么的悲惨,政府是多么地对人民不负责任!我们把这些关键句子串联起来看看效果:
“我们除了身上穿着的衣服就一无所有了。”
“我们还没有他的消息,。。。我们甚至不能在家等他。”
另外一辆满载士兵的公车一路开过。
。。。穿着绿色迷彩的士兵透过车窗看着街上无家可归的人。
“还没有人来帮助我们,”垂先生说道。“那些士兵去其他地方了。”
想起了毛主席在中印边境战争之后的一段话:“日本报纸说我们打了一个大败仗。那么谁打了胜仗呢?总得有人打胜仗吧。”
根据质量守恒,救援部队总得有地方去吧。彭博社可是说有五万军人包括五千特种部队哟, 这些公车里的士兵不会就在街上转悠吧?
我的推断是这些救援人员去更紧急的地方了,国内的网友可以告诉我在救灾开始阶段(这篇文章发表于地震后第二天)是否有人手不够的现象。
最可恨的是这一句:“。。。穿着绿色迷彩的士兵透过车窗看着街上无家可归的人。”英文原文是:
peer可以解释为“窥视”,但是无论如何是没有什么好的感情色彩。士兵们的同情?没有。士兵们的悲伤?没有。又是留白。是作者文笔不够吗?前面的细节描写这么详细,怎么可能?我只能恶毒地揣测他是故意省略以给读者造成中共军队冷漠无情的印象。看看“无家可归”用得是多么可怜,“穿着绿色迷彩”又是多么暴力。“。。。穿着绿色迷彩的士兵透过车窗看着街上无家可归的人。”对比太鲜明了。]
此地往南几英里处,在那所坍塌的校舍前,六个士兵手牵着手在废墟前形成一道人体路障。两个女人试图挤进去。士兵们不为所动。
“还有孩子在里面,如果你试图进入的话我们没法帮助他们,”一个士兵说道。
[评论:注意,这里又提到前面的学校,又提到士兵们阻止其他人进入。如果文章就到这里打住,大家会有什么感受?一定是万恶的中共军队在阻止孩子们的父母们救援了。太不凑巧了,这样的太监版真被我给找着了,大家请看《国际先驱导报》的精彩转载,链接在这里。啥时候主流媒体也和起点的网络作家一样,流行太监了?]
唯一被允许进入的是几队救援人员和医生。一群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医生坐在一辆公车上,等着轮到他们帮忙。有些人在打着瞌睡。他们说几个小时以来没有人被活着救了出来。
[评论:谜底揭晓。在学校的废墟上的那“几十个人”是救援人员和医生。他们就是当地政府的代表。有可能因为人手不够的原因,救援人员集中到这里来了。那作者为什么不早说?你问我,我问谁?
注意看“有些人在打着瞌睡”,再联系前面的“没有人来帮助我们”,是不是医务人员也渎职了?你说太累了需要休息,怎么可能?一定是渎职了。用鲁迅的话说,“这几乎可以确定是一定的了”。
看看作者名字,Edward Wong应该是个华裔。如果你周围善良的中国人知道你是这么写文章的,你还敢继续在中国待下去吗?]
【补充资料1】刚刚在网上看到网友定远麾下的帖子:《与都江堰幸存者的对话》。下面摘录几段,补上《纽约时报》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
电视上又一次看到温相,老人家声音带着哽咽,很可能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我又一次忍不住哭了。
他说,只要人在,我们一定还能重新把家建起来。
【补充资料2】朗润:志愿者从前方发回的消息-5月15日续
急需手套!当地救援士兵基本都徒手操作。大量的伤员,大量的找不到亲人的孩子,随时都有人死亡!
我们现在在北川县中学,一座四层楼已经挖到底。上午救出来7个孩子,都活着。刚才又挖出来两个孩子,却已经……那些年轻的士兵们都累得摇摇晃晃,但是他们挖得非常仔细,每一个孩子都保护得非常好,包括那些明知道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孩子,对遗体也保护得很好,呵护得很仔细……
现场比电视上看到的惨一百倍、不止一百倍,我们都傻了,哭不出来。我们身处的这个小县城里,有至少两万军人们拼了全力24小时地挖,但是人力不及天力,这个城已死。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可能没什么机会了。人力挖不开,落下的石头比房子还大。路被山的塌方冲没了,要清理是不可能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大型机械进不来。大型机械进不来,那孩子们……我跟赶来救援的一队天津特警们谈了谈,他们200人的特警队伍,光从县城边缘进入中心就连走带爬地花了好几个小时,接着又36小时不吃不睡才挖出了几个孩子,他们可算是精兵啊。
【后记】想必国内媒体正在铺天盖地地报道救灾进展,在描述普通人的牺牲与忍耐,军队的勇敢和无畏,政府的全力以赴。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看过的好莱坞大片,我们的救灾场面是不是比好莱坞大片更加悲壮和震撼?
细节描写一向是美国媒体的长处,他们尤其擅长通过细节刻画来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这一向是中宣部缺乏的。但这一次,我不得不遗憾地说,《纽约时报》的细节描写用错了地方。献血的长队到哪里去了?无畏的空降兵到哪里去了?双手刨出鲜血的救援人员到哪里去了?大家看,我说“歪嘴和尚在念经”有没有冤枉他们?
既然萨苏写出了地震灾后人性的光辉,那就让我来记录人性的丑陋吧。
【附录】文章作者简介:Edward Wong,黄安伟,美籍华人,1972年出生于华盛顿特区。他的更详细情况可以在维基百科和纽约时报的网上找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把《纽约时报》的文章又改了一下,加入了关于温总理的一段,可以一看。
至于留档的事情,我现在顾不上,先把手里的另一篇文章翻译评论完了再说。希望有其他的网友转贴这些文章。
感谢你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