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德国得罪中国的幕后机密大曝光 -- 心文连博

共:💬24 🌺1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这一句:中国是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差不多”主义是顽症。

对此有同感,这才是与德国人差距最大的地方,也是需要长期积累,无法跨越发展的地方。

家园 美国人是粗糙,但求新的劲头无人能比

感觉美国人对机器的崇拜和创造新机器的热情超过大多数国家,从立国之初就是。从上到下美国人都热衷于发明新机器、新工艺,使用新工具,都想通过新玩意一劳永逸的解决老问题。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快的多。

马克吐温的小说“一个美国人在英格兰的奇遇”(大意是),是最早的穿越文,就是写一个工人去了大概亚瑟王事情的英格兰,搞工业化。

家园 这文章写的太乡愿了

反正中心意思就是德国人在走下坡路了,要依靠中国人。德国人却得罪中国人,德国人完蛋了。

挺搞笑的。

两德的融合,现在看来基本是成功的。《经济学人》不久前曾经有一期专题报道。默克尔在其他地方的政治声望比在中国高很多。不能因为人家得罪了一个中国,就完全抹杀她的成绩了。施罗德的一系列政策,不完全靠谱。靠拢俄罗斯,结果被俄罗斯人在能源问题上牵着鼻子走。从中国政府现在推“自主创新”、挤压外企市场空间的政策来看,施罗德的所谓合作友好也就是一个绥靖政策,最后还是要跟中国翻脸的。这个是基本利益的矛盾。倒是默克尔的立足于欧洲内部经济分工和整合的政策,在乱世才是不败之策。

家园 你在想当然么?

德国当教授不是在中国当官,每年那么多德国的科技文章哪里来的

家园 我觉得德国人愿意回国做教授是因为自主权更大

很多教授基本上一个人就能主管一个所,跟大学啊,系科啊之类的行政关系也是若即若离,不太会被别人指手画脚。

家园 值得一提的大学不过两百所左右

如果是两百名以后的,就没有什么科研了,也没有什么钱。

美国空缺比德国多是肯定的,但是全世界的人材都到美国,竞争极其激烈。就像本人原来的专业,一年毕业千余PhD,全国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教职,最多不过百余个(我个人认为有50个就不错了),再往下分方向,多的方向大概有几十个(因为大家找人都是跟风),少的大概就算不是零也是个位数字(某些方向本系最后一个近来的AP大概教龄不比我的岁数小多少,而本系规模在美国绝对前十)。再刨掉MIT等牛校毕业生(人家也是要结党照顾本校学弟学妹的),位置还有多少个?

家园 蔡总犀利,很看好德国的态势

现在正逢世界经济危机之变局,细致死板的德国民风却恰逢其时,越来越显示某些固有优势,隐隐有整合欧洲之资态。默克尔本人亦在西方威望甚高,她的态度是不可轻视的。

跟中国翻脸,倒不至于. 老大米帝,都不能”跟中国翻脸“,况德国哉?只是,斗争和妥协,都是难免的罢了。

家园 纯粹yy贴

没在德国生活过。没在德企工作过。德语也不会讲也听不懂。就发这个文章。。。

我在德企工作过,现在德国上学。等我有时间我来写写我所知道的 德国的脊梁。

家园 这篇文章很恶心

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人写出来的。

一个资源匮乏,没有技术的民族国家,瞧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果然是YY强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