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对抗美援朝必要性的观点尤其有道理,要算某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有力的观点了
投资,而不是消费!说实在的,我不明白这样定义的原因何在。曼昆对此只是简http://www.cchere.net/article/1585698.html
单地说“按习惯”。也许这是因为美国的房屋经常倒手?
按照你前边GDP的投资应该理解为资本形成额。一座新房子,就是形成的资本。以后房子的维修属于消费,如果维修得好,房子永远存在。
比如:商业和金融业~
但是他们的增加职来源于其他产业让渡的剩余价值,不计算社会财富就要少一大截~
所谓gdp,就是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单位向社会提供的以货币计算的价值量总和~
那么现在请读者来作一道思考
题:
买股票、债券、基金属于支出法计算GDP的哪一部分?
------------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买股票、债券、基金是属于投资
把钱存银行属于哪一部分?
------------
还是投资
把钱压在箱子底下呢?
-----------------
既不是投资也不是消费,对GDP无贡献
再请思考一个问题:股市的涨跌是否属于GDP?
-------------------
股市涨了表明投资的钱多了
股市跌了,表明投资的钱少了。
但是要企业真正拿去投资才算GDP
不了解中国的宪政体制就不要乱讲
朋友下乡,到一乡村学校。学校4个老师,其中一个不上班。问为何?曰:一个老教师一个月能拿2000多,每月花800雇一个代课老师替代自己。
所谓中国特色,你不觉得与王安石变法,万历十五年,清代,民初有很强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吗?
都是中国人,没有相似性和继承性就怪了。但是这一次,对现实更有意义的是创新性。道理很简单,前几次变法都在国防和经济上失败了,这次没有。
这好象是TG拿来忽悠老外的时候用的吧。TG心里明镜似的,一些不学无术的JY也常拿来鸡鸡歪歪说事儿,就把道理说拧了。
什么时候把西游记发上来给我们看看呢?嘿嘿。
——没见过面的老朋友语
向全冬冬问好!祝贤伉俪早生贵子!
还有别人来回答思考题吗?
等你公布答案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经济学读书心得(七)有中国特色的数目字管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篇
我们先来研究上次结尾的问题,这些问题曾经让我颇为困惑。
买股票、债券、基金属于支出法计算GDP的哪一部分?哪一部分都不是!其实它们根本不属于GDP。这些行为虽然也是买卖,而且还给国家交税,但是金融产品并不是真正的物品或服务,因为企业可以凭空创造它们,而个人购买它们也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获利。如果把买股票、债券、基金计入GDP,那么大家多倒手几次就可以使GDP暴增,可是这完全脱离了GDP表征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本义。当然,这些金融产品可以转化成企业的投资,这才是GDP的组成部分。但买金融产品不能算,否则就是重复计算了。
股市的涨跌更不属于GDP。其实作为一项经验规则,一个国家的股市总值大致围绕其GDP值波动。股市的起伏动辄就可以达到几十个百分点,如果把股市总值和GDP加起来作为一项指标,其变动幅度就会远远大于我们常见的GDP变动幅度(正负10%之间)。再说,如果政府彻底把股市关闭呢?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而偏偏不知道)的是:股票市场上交易的几乎都是“二手证券”,--这些股票都在那些在较早时间买入的人手里,现在他们只想卖掉它。所以股票市场并不会向企业提供资金,而只是向买卖股票的个人提供资金。原始股卖出之后,企业投资的钱就已经到手了,以后股票再怎么转手都和企业没关系了。
把钱存银行属于支出法计算GDP的哪一部分?把钱压在箱子底下呢?同样不属于GDP,因为没有买卖。有人可能会感到迷惑:照这么说,难道节俭成了罪恶,浪费却是美德?!这完全违反常识(至少是中国人的常识)。其实应该这么看:假如说这个经济体只生产巧克力和与巧克力生产有关的机器,你把1元本来要买巧克力的钱放到了箱子底下,就意味着企业多了1元钱的存货,而存货算投资,所以消费的减少等于投资的增加,GDP没有变化。如果你这1元不是压在箱子底下而是存到了银行,那么企业可以向银行借来这1元,投资到生产巧克力的机器上,同样也是增加了1元的投资,GDP不变。所以在GDP核算的意义上,当产品已经生产出来、收入已经分配下去之后,消费者拿多少钱出来消费都没区别了。
节俭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储蓄会变成投资,而投资是经济增长极其重要的因素,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但是在“拉动内需”的时候,会有人宣传不要太节约、消费是美德。这是因为生产能力已经过剩了,如果人民买得太少,企业就没法经营下去;企业倒闭使得社会购买力更低,造成恶性循环。这就是1930年代大萧条的故事。不过这个道理是关于GDP随时间的变动的,跟GDP核算是两回事。
现在我们来问一个大问题:中国的GDP数据可信不可信?
(西西河的老广先生有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帖子讲述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对经济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老广引出的,特此向老广兄诚挚致谢。不过我对老广的某些观点有些商榷,如折旧问题和投资增速问题,请读者独立判断。老广的文章见:http://www.talkcc.net/article/898543)
愤世嫉俗的朋友们也许会一句话拍死: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什么都是假的!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确实有不少政府官员篡改本地GDP数据的。比如我的老家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的一位亲戚是县统计局的,她告诉我县政府的做法是:要政绩的时候就多报,要扶贫款的时候就少报。其实按照国家标准我的老家已经脱贫了,但县政府仍然把农民收入报到标准以下,为了留着这顶帽子。
然而愤世嫉俗者往往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事实:国家统计局的人也不是白痴,他们对地方政府的虚报也是深恶痛绝的。地方官员有虚报的动机,国家统计局却不需要为了讨好谁而造假。国家统计局会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等方法,减少地方对统计数据的干预。国家统计局在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时,并不是将各地区计算的工业增加值进行简单的汇总,而是根据自己调查得到的情况进行“挤水分”,因此国家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地区汇总的数值一般要低4至6个百分点。这就像中国古代分权和集权斗争的故事,中央会派出监察官员、钦差大臣以至宦官、特务来监视地方,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毕竟是积淀深厚啊!由此造成一个颇有些滑稽的后果:1994年,地区汇总GDP比全国GDP还低2.4%,可是这个差值此后一路上升,到2004年地区汇总GDP已经比全国GDP高出了19.3%!
但是这种怪事并不全是地方的错。国家原本决定从2003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不过刚好遇到非典,使得第一次经济普查推迟到了2004年。经济普查的质量应该是比较高的,因为《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和人口普查时声明不抓超生一样,降低了调查对象作弊的动机。普查的结果在2006年公布,我们发现了什么呢?2004年GDP从136876亿元修正到159878亿元,一下子增加了16.8%!这么看起来,以前反而是地区汇总的数据更准确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GDP从43721亿元修正为65018亿元,增加21297亿元。相比之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修正值仅是188亿元和1517亿元而已。第三产业GDP几乎增加一半!其实早在普查之前,业内人士就知道中国第三产业的统计很不健全。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如物业管理、计算机服务、电子商务、会计师和律师服务、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甚至连统计机构、统计制度、统计指标都还没有建立。第三产业中的一些传统产业,如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统计工作也极不完善,许多数据根本就没有统计。那为什么地方的第三产业数据更准确呢?因为地方大都把第三产业各行业相关指标的增速作为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速,而国家却根据最近年度各行业核算的增加值增速与相关指标增速之间的系数来确定各行业增加值增速。也就是说,中央是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推算当前的增加值的,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很可能得到过于保守的结果,还不如地方的简单算法。当然,中央对数据严格把关、就低不就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是值得同情的),统计少了不会出人命,大跃进时亩产万斤却是害死人的。
经过这次普查,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从31.9%上升到了40.7%。在此之前许多人将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太低批评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罪状: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到!这下达到了。其实正如许多看好中国的人士所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本质上远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别的发展中国家有卖战斗机、上太空的吗?)。所以如果中国和它们有区别,应该问它们为什么和中国不一样,而不是问中国为什么和它们不一样。不过韬光养晦总是要做的。这不,普查结果刚一公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不高,发达国家都在70%左右,印度51.2%,“中国比印度落后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印度学习吗”?其实仔细看数据就知道了:印度2005年的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9.9%、19.3%、60.7%,而中国2005年是12.4%、47.3%、40.3%。印度的三产比例高不是因为它比中国发达,而是因为它的工业太弱,甚至连农业都不如!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地方政府有高报GDP的倾向,但是经营者有低报的倾向,因为经济活动是要纳税的。大家去过美国的,也许听说过吃饭付现金老板会很高兴,因为他可以逃税。美国毕竟大部分交易都通过信用卡、支票完成,而中国现金交易的比例要大得多,这其中有多少瞒报的空间呢?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想必其中有不少是因为税务部门抓得更严格了。高报和低报的倾向比较下来,究竟哪个占上风,还是个问题呢!
总而言之,中国GDP的可信度有多少呢?李晓西教授在《宏观经济学案例》里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结论是:中国官方GDP数据虽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基本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对此表示同意,--当然,是在“16.8%的修正不算大”的意义上。2008年要进行第二次经济普查,我的感觉是:再向上修正十几个百分点是完全可以期望的。这主要是因为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的第三产业统计仍然存在不小的遗漏。例如,租房住的家房租计入GDP;自有住房的家庭应该被看作自己向自己支付租金,政府根据市场价格估算这种类型的房租,并计入GDP。这是为了使GDP不随房屋产权的转移而发生突变。在美国2006年的GDP中,这种自有住房的房租占6.2%,出处见:
http://faq.bea.gov/cgi-bin/bea.cfg/php/enduser/std_adp.php?p_faqid=488
但是中国一直没有把这类计入统计。这样的事还不少,哪天中国政府想通了,中国的GDP就可能突然上一个台阶。
应该承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统计准确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世界银行曾经认为中国GDP总量存在低估、速度存在高估,并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进行了大幅上调。1999年,经过磋商,世界银行承认以前调整中国GDP是没有依据的,并承诺对以前的调整按照中国官方数据进行纠正,将来在世界银行出版物中将直接使用中国官方数据。
即使中国经济数据比较可信了,其公报方式也是个问题。比如许多人批评中国投资的比例太高、消费的比例太低。来看看2007年统计公报: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投资占GDP的55.6%,而且增速还更高!消费占36.2%,增速也比GDP高。发达国家消费比重普遍在70%左右,印度也达到了60%,相比之下中国真是积累太多消费太少了。
但是这些数据有严重的误导性。来跟2006年的数据对比:GDP 2094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仔细一算就会明白,GDP的增速是扣除了在本文第五篇中所言的5.7%的通货膨胀的,而投资和消费却都是名义增速。象这样在同一文本中口径不统一,不是存心忽悠人嘛!这还是一个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新闻中中国财政收入和军费的增长速度都是按照名义值报道的。整天怕人家搞中国威胁论,干吗不在这些地方用实际增长率,自己把自己宣传成横征暴敛和穷兵黩武的形象算哪门子喉舌啊?唉,这宣传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国家统计公报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不是GDP核算支出法意义上的投资和消费?都不是。支出法GDP在统计公报中找不到,在下一年的统计年鉴中才有。中国的计算方法是把政府购买和居民消费加在一起,算作总消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中国的生产法GDP是210871亿元(在统计公报数值的基础上修正了0.7%),支出法GDP是221170.5亿元(请注意统计差异),其中:总消费110413.2亿元,占49.9%;总投资94103.2亿元,占42.5%;净出口16654.1亿元,占7.5%。在总消费中,居民消费80120.5亿元,占72.6%;政府消费(即政府购买)30292.7亿元,占27.4%,占GDP的13.7%。在总投资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0150.8亿元,占95.8%;存货增加3952.4亿元,占4.2%。资料来源: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html/C0315C.HTM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html/C0316C.HTM
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几点。一是中国的消费比例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低,几乎也有GDP的一半呢。毕竟我们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途中,低消费、高积累是理所当然的。“消费是好事”是发达以后的观念,没学会赚钱先学会花钱那是自己找罪受。真正奇怪的是,有人却要挑战常识,说印度消费多所以更有前途!二是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可能指的只是居民消费(80120.5亿元)。三是在概念上生产法的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等于支出法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0150.8亿元)。当然这统计差异大了点,让人很怀疑这里有猫腻。说不定前者中包括了政府造机场、港口的钱,却在支出法中算成政府消费了。由于统计公报中不公布政府购买,所以无法查对。支出法意义上的投资除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外,还包括存货增加。四是中国GDP核算的误差很可观,支出法和生产法的统计差异高达4.9%。
总之,中国的GDP核算马马虎虎有个架子,但仍然有很多缺陷。不过我们也不必完全用负面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从一种富于喜剧色彩的韬光养晦的观点来看,统计事业不但乱了自己,而且还乱了敌人。自己内部总有清醒的,敌人却可能被诱导犯傻。所以我们不妨在一定程度上说:“书呆子!搞那么精确干什么?”也就是学习子路先生的态度: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买股票、债券、基金、存款,跟GDP没关系
不是投资,不是消费,不是政府购买,也不是净出口
原因是这些行为只是钱的所有者或存放位置发生了变化,但钱并没有转化为实物或服务,也就是还没有“支出”。当企业把融资来的钱开始大造生产线时,才产生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