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你刚出国时碰到过的第一个shock是啥 -- 大伊万

共:💬392 🌺13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估计是弄了隔离霜和遮瑕膏之后的效果,化妆那作用可是大啊
家园 坐等详情
家园 真的吗?看美剧或是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他们购物很少塑料袋,

都是用纸袋的,难道都是骗人的?

家园 看哪个店子(中低档多用)

百货店超市等沃尔玛、Target就不说了,塑料袋象不要钱的。Trader Joes用纸袋。

商场Macys也是用塑料袋,但Nordstrom好像用纸袋。

家园 明星有导演帮准备纸袋,当然不用塑料袋了

明星有导演帮准备纸袋,当然不用塑料袋了

普通人没有那个待遇,当然大部分用塑料袋了

家园 这个标准么?福州话版大腕。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zOTEzNjg=/v.swf[/FLASH]

家园 把福州叫做小地方,太过分了

一对正挑白菜的俊男美女,正在用俺家乡那小地方的方言,热烈讨论着“哪颗最嫩、哪颗最好”

这可是你说过的,太奇怪了。

好歹,福州一带也算八闽大地最富的地方,福州话也算福建方言当中第二大的体系,怎么在你那里变成小地方了?会不会你不是福州人?

你描述的福清话太有意思了。

后来查了一下。虽然福清行政上属于福州,但从方言系统上讲,福清话据说是古河洛话的一枝。还据说福清人在家里说正宗的福清话,出了村就说福州话,当然应该是福清味的福州话。另外现在还有专门的福清拼音。

大城市的语言变迁速度很快的。当年,北京也有城里人认为城南说的不是标准的北京话。想来主要原因是,城南的人生化节奏慢,从语言变迁的角度讲,跟不上城里人的速度。

有名的电影《城南旧事》中,城南几乎是专用地名了。更有趣的是,《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祖籍台湾,生于日本,日本占领台湾以后随家人移居北平城南,48年赴台湾。这也许正是作者淡淡乡愁的原因吧。

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也知道。

这是林海音描述的家人说普通话的情景。林海音的父亲客家人,母亲闽南人,她自己6岁到北平,讲的应该是普通话。

顺义,现在也是北京市的一个区了。

关键词(Tags): #城南旧事
家园 忽然想起来有一年过年时回家,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民工

工地上那时候还没歇工,他跑到路边摆着的一个大水桶那儿,就是我们常用的换矿泉水的那种塑料桶,很大,外面有点脏乎乎的,他把那个桶扳歪了一点,把嘴巴凑到桶边上,顺势就着喝水。

也不知道触动了哪根神经,那个景象一直在脑子里盘旋了很久,在车上差点掉下泪来。

现在有时路过那些正在修房子的工地,看着里面三两个工人开着音响,一边听摇滚一边悠闲地干活,还会想到那个就着水桶喝水的工人,仍然泪点很低,希望他们现在条件能好一些了。

家园 现在条件肯定好多了

喝水那个没什么吧,我们踢球的时候经常带一个饮水机的大塑料桶,装一大桶水喝,比瓶装水便宜,呵呵.

现在工人收入应该还可以,去年我的房子装修得时候,给我刷墙的小工人每天早晨8点半到工地,换上工作服,打开他的山寨手机,边听音乐边干活,下午5点半的时候洗干净换衣服回家,跟办公室职员上班一样,而且收入也不错,一天200块钱.

家园 有时候为一些事难过也说不上道理

就是当时看到了,心里难受了很久。可能因为快要过年了,又是冬天。我们当时乘车是要回乡下准备接年了,他们还没有停工。北方的冬天很冷的,我在车上就看见他就抱着桶急忙忙地往肚子里灌水的样子。

估计人家自己未必觉得多难熬。陌生人的伤感,往往只关乎自己的情绪,也算是无用的同情心了。

至于工作条件,大概不同的地方情况也不一样。也就前年吧,我小姑姑在国内装修房子,说大夏天的,我姑父上去查验活计,被里面的油漆味顶得撑不了十分钟就下来,可工人们就在那里的地板上睡觉。那活真不是人干的。

家园 我的第一个shock就是没有shock

说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到美国之后,感觉除了街上人少一些,说话都是英语之外,和国内似乎没太大区别,一点“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都没有

家园 一点都不灯红酒绿

电视里干净的一塌糊涂还净广告,也没有国家电视台和全国新闻。让我很怀念国内的电视。。

家园 在邮局邮寄一双鞋。

给一个朋友从国内带了一双鞋来,据说北美这边的鞋傻、大、笨、粗。

因为不在一个城市,要邮寄过去。按国内的习惯,打开鞋盒盖子,让邮局工作人员检查,那个工作人员很惊讶的样子,直接替我把盖子合上,主动用透明胶布把盒子缠了好几圈,并把我写好的地址粘上去。然后,好像松了一口气,称重,刚好过了一个重量/价格档一点儿,她就拿到另一个称上去称,“看!没超过,正好!”,她那种高兴的样子,好像她自己在寄东西似的。我挺感动,不是为省了那两块钱,而是她那种处处为对方考虑的工作态度,以及真正喜欢邮局工作的精神状态。

那是个小城市。原以为这是个普遍现象,但很遗憾,以后再也没碰到过了。而且,越大的城市,好像服务态度越一般,越“白”的城市,服务越有区别,对有色人种越冷淡。

家园 饮水机

我到欧洲某国的时候,已经是深秋快冬天了。

到了办公室一看条件还行,居然有饮水机哈哈。

两个水龙头,一个蓝的一个白的。没有标哪个是热水,好吧,先来白的。喝了一口,嗯,是凉的。。。估计那个蓝的是热的?又倒一杯,尝了一口,我X!!!!是更凉的....

无热水不欢的我差点没哭了

家园 几个shock

(其一)在超市买东西排队等结账,前面那个人买的东西里还有根细长的棍子,貌似是某种巧克力。但店员没拿那根棍子就结账了,俺本着乐于助人的精神问道“这个东西忘了吧”,店员漠然地看了俺一眼,把那根棍子扔在俺买的一堆东西后面。后来才知道超市里这棍子是用来区分不同顾客买的东西的。这种棍子在国内真没见用过,或者国内也有但是俺没注意过,这回终于知道了,哈哈。

(其二)在国内没吃过subway,来了后正好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就打算尝尝。没想到subway的种类还那么多,最后还问是不是要热热再吃,俺觉得奇怪,就那么吃呗,还热啥,就说不用。结果里面肉片那个凉啊,从头凉到肚子里,吃完后感觉没吃一样。从此后对subway就有了成见——这是少数几种俺尽量不吃的东西。

(其三)美国这边的树真多啊,高速两旁都是树,藏个把游击队员应该不是问题。

(其四)美国学生穿鞋真不讲究,大冷天的还穿人字拖,也不怕感冒。

(其五)来了后有段时间没有车,师兄师姐们时常有意无意说到周末带俺和俺室友去买菜。来之前看国内的杂志介绍说遇到这种情况要主动提出分担油钱,所以有一次就对一个经常带我们买菜的师兄说分担油钱的事情,师兄半愠道“我也不缺这点钱,反正都是要买菜,就顺道也没什么。”停了一下缓了下语气又说道,“我们来的时候别人也是这么待我们的,只要你们以后别忘了帮助新来的就行了,没什么的。”

一年后俺离开了那个城市,到了新的地方,但俺还记着师兄的话,能帮的就帮帮,只要别人能继续帮着别人就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