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寓言】世家小姐是与非 -- 陈郢客

共:💬60 🌺2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慰

我能理解你对鲁迅的尊敬和对批评他的人的反对(总体来讲,我觉得萨给的理由够充分了)

可换一个角度,你能否理解我对梅先生的尊敬和由此而生对批评他的人的反对?

你能否理解萨苏对血洒长空保家卫国的空军将士的崇敬和对批评空军将士的人的反对?

也许你说鲁迅的本意不是批评他们,然,文章千古事,凭心而论,这些刊登在彼时报刊上的文章,难道不会让空军将士和梅先生寒心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圣地,如果言语过了,宽恕则个

花慰
家园 “圣地”一语不确……

至少对于我来说。

我是梅先生粉丝;亦是程先生粉丝,京剧昆曲等都听的;伶人史话看得也不少,齐先生国剧研究亦有所涉猎。呵,并非谁批评梅先生我便要反对,何况鲁迅是听梅先生的戏的,他希望梅先生不要太过雅化失民间生气而已。梅先生尚有胸襟理解,何况我们呢?

谁都可能有一语不入自己法眼,也自有历史人物性情不是自己喜欢的(不是自家那壶茶而已);乱国也罢不爱国也罢,这于人是大名节,在我国和封建时代女子名节可堪比重的;若无厚据,不能轻用。鲁迅的急躁、疑心病我比有些筒子们可能体会还深些,但是还是就事论事说话的好。

怎么说,我有一文中引用了杨帆先生的话,甚至将他的文章链在下面,因觉得颇有价值;可是他对女生大发雷霆那件事,我深不以然;和萧先生所争,我亦是同情萧先生的。

兄台知我真义就可。起码我们都是梅先生粉丝。当然,您若纯粉,对于我这样不够纯的粉丝不满意,亦是有道理的。

家园 放心。

因为我肯定写历史关节,不会纠缠得很细节的,对马先生一样亦有厚望啊。

家园 第一花。咋不爆呢
家园 【链接】对鲁迅性格弱点感兴趣的,我愿提供

王晓明:鲁迅传

此书出版于1993年。对鲁迅性格弱点多有涉及,对先生价值亦有公道评价。王先生算学人中性情之人,他的敏感和分寸亦是他言之成理的因素。我将链接放在《死》这一章,因为鲁迅关于死亡的文章极为精彩,陈丹青写《鲁迅与死亡》也极精彩;王先生写这一章亦算精彩。

不熟悉的人若以为学者们只知为鲁迅颂,错了;八十年代之后大家都是心存找岔子的志向的,于自己大有好处;大家又不是其亲属后代,有啥放不开的?二三十年代便有人以骂鲁迅成名的心思,梁实秋、创造社一些人是有主动之念的;当然他们想不到历史吊诡,日后鲁迅被土共奉为雕塑,那时谁还活在大陆谁就倒霉了;梁实秋的命很好,不再赘言。可是鲁迅的精神弟子们冯雪峰、胡风诸人也是倒了大霉的;可见土共不过拿来为我而用,太祖说,“鲁迅在今日,若不沉默便要坐牢”这话亦坦率得紧。这些也早挖出来了。反土共之用的,也可能牵连鲁迅,可鲁迅只活到36年,这是哪儿跟哪儿啊。30年代亦有人骂鲁迅汉奸,可是证据,至今却未有足以服人者。

不妨说点私心话,若说反鲁迅,我觉得许广平很有资格;鲁迅的缺点,她是最重的承受者。可是,鲁迅有足够的魅力,让许女士毫无怨言。这即是爱。也不乏征服。我们多从鲁迅的文章里得益的人们,又与历史保持一段距离,应该以这空间对当日的人们做出客观之论;而非隔着空间便可不参考当时现场缄否名节了,反正他们都死了。

我之用“民族魂”,私意他是精研国人魂灵的专家;同时,他为我们民族保存了极重要的东西,用文字对徐锡麟、秋瑾、柔石、冯铿、刘和珍等等热情的爱国的牺牲者祭祀有加,使得这些牺牲者的情怀价值得以不泯,亦感召后来之人。是的。必有人对鲁迅的收入不满,也必有人会拿他为什么不上战场呆在租界质询其情怀;——每人天赋不同,文字者往往当日不觉其英勇,于后世之大影响力大感召力,亦可与当日牺牲者共三光而永光吧。抗战之时,多少文化人没去打仗,但是有的急于写史,有的急于创造,其心不过国家万一亡了文化亦不能亡。

他们那时尚不知结局;自然我们今日既享受了牺牲将士们保存的大好河山,亦享受了这批文化人努力保存的精神产品;对他们作为,亦要有些公道的。

况且,鲁迅拼命抗议不抵抗政策,对最终达成一致抗日亦是有所贡献的,虽然他直到逝世也未亲见。他看到的是满洲已失热河已失北平逃难19路军英勇之后(他讴歌过)奉上峰之意无奈撤出……

鲁迅在今日之特别可贵,其学问足以任各个学校教职,但他并没有和教授们站在一列,甚至亦无风雅。他的思想立场是和底层民众以及爱国的普通青年们站在一处,有人嘲讽他最后投机成功,呵,他哪里知道毛氏如此能干;何况他早逝,自己哪得到些许好处?倒是当日说话很是不便,不得不打一枪换一名字,谁请愿如此?他帮助的和支持的都是当日无名者,(叶紫参过军,其身世与萧军等人一样,都是底层的;若无鲁迅支持,其作品是发表不了的;这样费力于与己无得的事,鲁迅颇做了不少的)今日骂鲁迅的一些青年,若鲁迅真在身边,恐会感激不尽的。

当日即有人认为内山是日本特务,鲁迅亦是汉奸;国家交战和私人交往分不清楚,这点上自由派倒和今日愤青是一路的;况且若无内山外国人身份相助,鲁迅的杂文集当日根本出版不了的,那些集子说了什么:不要内战要抗战!我对内山先生是否背叛其祖国并无兴趣,他在中国对被捕人士有所营救,亦为左翼抗日战线联盟提供了很多方便,这是和鲁迅相关的;何来鲁迅之可疑?【内山1950年参加创建日中友好协会。1952年声明反对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相互承认。1954年参加接待新中国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59年,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

最后引用曹聚仁的《鲁迅评传》里的一段,当日我即以为真切,今日不妨与诸位共享。鲁迅是“人之子”,对此我很中意。

许景宋追记鲁迅的文字,本来可以写得很好,假使她不一定把鲁迅打扮得太伟大。她有一节记鲁迅的日常生活的话,说:“偶然也会例外,那是因为我不加检查地不知什么时候说了话,使他听到不以为然了。不高兴时,会在半夜里喝许多酒,在我看不到的时候,更会像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莱谟斯一样,跑到空地上躺下。有一次,夜饭之后,睡到黑黑的晾台上,给三四岁的海婴寻到了,他也一声不响地并排睡下,我不禁转悲为笑;而鲁迅这时便爬起身来了。他决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他时常说:‘我们的感情算好的’我明白他的天真,他对一切人可以不在意,但对爱人,或者会更苛求。就这样,沉默对沉默,至多不过一天半天,慢慢雨散云消,阳光出来了。他会解释似地说:‘我这个人脾气真不好。’‘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这是我的答话。但他马上说:‘这,我知道。’”

家园 鲁迅之于牺牲者的好记性——

令人非常感佩。官方历史历来多言大事,而为争取一点点事情而牺牲的人们,像陈丹青说的,他们有幸认识鲁迅或者被鲁迅所知,便不致于泯灭了。今日谈论鲁迅大家多关心名人骂战,此亦人情之常;有几个人能关注鲁迅祭祀小人物的情怀呢?!设身处地就知为何看客们是看客,鲁迅却是鲁迅了。

“散昨”

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的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现在讲义费已经取消,学生是得胜了,然而并没有听得有谁为那做了这次的牺牲者祝福。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就是,三贝子花园里面,有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坟,其中三块墓碑,何以直到民国十一年还没有人去刻一个字。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昨’这一件事了。

后来再次提及,“提起牺牲,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人建议将死难者公葬于圆明园,他立刻又想起了那三块光秃秃的墓碑:“万生园[即三贝子花园]多么近,而烈士坟前三块墓碑不镌一字,更何况僻远如圆明园。”

我写6·4种种,yaodao兄有问,那些普通人的声音或影子呢?当时我便想,若是鲁迅有知有闻,对于当日热情洋溢的普通学生,必有庄重祭祀的;本人拙劣,只能保存当日所知的几个身影,略有其意而已。

之于牺牲者的祭祀,尤其是小人物牺牲者的祭祀,精英之中,鲁迅的最为深广真切。有人并不觉得这事了得;但是必有人懂得这一举动的不易和深意。我愿意再次向大家推荐陈丹青的鲁迅与死亡

这位艺术家的情怀眼界可赞——

他发现真的不堪,是他在“略论暗暗的死”之中所揭示的无名与寂寞。这“寂寞”,不在世人不知道,而在明明知道,闷在心里,不敢说,不敢写,更不敢发表。未被书写的死亡岂不等于白死么?而亡者的旅程,有幸者,是进入文学———鲁迅与死亡的真关系,追究下去,其实是死亡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能够承载多少死亡?不入文学的死,太多太多了。古事说不过来,近世,随举二例:我的祖父在国民党军中曾有一支湖南友军在解放前夕因叛变事败,数百人就地解决,连夜活埋;沈从文晚年一再提起他少年时亲眼目击5000名湘军被疑为叛乱,集体处死。在他的散文中便曾以另一种角度描述少年时代目击杀人,好比家常便饭……这些事告诉鲁迅,他会惊骇么?

可能会,可能不会。鲁迅饱读古籍,是从历史中刻意解读死亡的人。他的解读总归同时兼有两面:一是比常人敏感而惊痛,一是比常人看透而冷峻:他人选择沉默,他叫道:看哪!又一条性命!他人激愤慷慨,他却惨笑,仿佛说:从来如此,我早就告诉你们———我因此总想对鲁迅说:除了不死的文学价值,他的亡友们恐怕并不像他高贵优美的悼念那样,果真被赋予难以磨灭、难以褫夺的意义,他们只是有幸认识鲁迅,而鲁迅偏是一位快意于书写死亡的人。历来的烈士与冤鬼,何止千万,仅这几位,一死之后,有鲁迅给他们写写文章,留在纸面上。在纪念柔石的篇章的末尾,鲁迅写道: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他说对了。那些被他痛惜的“很好的青年”今天都供在烈士牌位上;他也说错了,因为被不断说起的其实是他的文章,而朋友的性命,如今只剩一种可见的价值,即换取鲁迅的文章。而这些为亡友的性命所换取的文章,又换取了什么?

70年来,我们开了多少大大小小鲁迅纪念会与研讨会——刘和珍在哪里?柔石在哪里?瞿秋白在哪里?他们也死了70多年了,要不是鲁迅的文章,如今谁还认真说起这些被子弹穿过脑袋的人?

家园 写的很好

我也记得,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普通人的故事,感人至深。

这里鲁迅先生惋惜左翼文人学生之死,上次的陆军例子虽不直接,但也不错,还有别的例子麽?

比如,一个遵守命令曾经轰炸过红军的国军飞行员在上海上空浴血空战?

家园 你去翻鲁迅全集如何?

我昨天又看到第三篇的,本想贴上,但多少有些无聊之感,老兄你自己去看书好不好?否则我觉得自己被你调度得太过%……555无奈了。我不知他说“英勇”等两文你还觉得不直接?

还真和空军较上劲了。鲁迅能知道多少是一回事;有些史实是今天我们才知道的,对很多人来说,还托了萨苏文章之助;——

怎么说,我也写点文字,对军事只是涉猎;并无专精;在我不知朝战180师时候,有人问我:你为何不写180师呢?就算今日我有所知,也并没有写180师的文字,有人质问我,你知道了为何不写?

一个人活着,得做很多事情,亦有很多生活事累的。况还有个人兴趣或专心所向,我知180师,可回北宸mm的台湾篇我还没写完我心里会一直惦记;这又不是签字战队,一定得画押的,这件事于我没有那么急迫。必有为之出声否则寝食难安的人们去写。一个人不可能那件事都掺和一把的。你若还耿耿于此,我也无可奈何了。

今天有douban这样读书标记网站,就这样,有谁是看了一本都标上的?又有谁是看了一部便要写篇书评的?不靠这个吃饭的话,几乎没人会这样的。

家园 陈郢客先生大概是直性子

我只是提个建议。呵呵,没有指望回复。你不必无奈。

那个180师的例子似乎有点问题,鲁迅当时在上海。

家园 呵,94年建国门的案子有几个北京人知道的……

每日你所在城市的事,你都知道?

非典时我在京,我知医务之英勇,可是有多少故事是我不知道的呢?即使电视天天轰炸,也必有我不知的事情。毕竟我没有呆在非典患者身边,亦没有凑近现场的医生护士们。

你想是也不是?

家园 先生所言甚是。

对于这样的事情,会有一定的概率的。在北京的,比不在的,知道的概率大些。

你要是觉得我在胡搅蛮缠,我就此打住。

家园 陈MM辛苦了,你今天已做得很好。

有些网友是在求全责备了。

家园 白花你啦。。。你真气我
家园 虽然看的我稀里糊涂不明所以,但文是好文

凡事都有个因果。既不知因,则不明果。

也罢。

好文嘛。自然是要花的。

就是太mean了,还是没宝。。

家园 赞一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