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控股中国银行——劫难第一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 -- 老船长
你说的“股权收益”因该是现金分红收入,现金分红和股权的价差都是“股权收益”。此外还和会计政策有关系,看是使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结果是不一样的。
只要反省一下,中国同美国做金融交易总是亏: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上市,投资黑石,还有差点被绕进进去的中信。
中国不缺美元,引进公司结构也不是只有出售股权这一条路,想通过被控股来增加对美国的影响也是无稽之谈。
至于抱怨银行亏损,其实这很好,亏损了还IPO卖个高价,说明当初的买家意识到亏损背后的价值,亏损背后被单纯的会计计算忽略的价值。现在不去考虑当初为什么做买卖亏了,反而坚持说因为被控股才使企业价值上升,不知道这是不是符合经济规律。
想起了一个研究: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并购,即使美国的研究表明这总体上无法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因为高管们可以在交易中获益。
不知道开放股权的中国高管们,有没有获益呢?
控股就让人掐住脖子了,那时候再反省就只能通过国有化了。
高风险?对于信息经验不足的中方来说是高风险,对于她就未必,否则他会哭着喊着买?
现在还说外国人赚国有银行赚的应该,还不反省一下?国有银行就不能讲技术上,假设美国各大银行技术上破产,美国会卖给你么?银行后面有国家信用,就像美国政府双赤字一样,到时候发钞票就解决问题了。
不了解您说的研究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不排除有利欲熏心的高管浑水摸鱼的现象,但是涉及金额较大的并购不是高管们拍板就能说了算的,通常要招开特别股东大会批准才算数。真有猫腻的话,不同利益的股东在股东大会闹场干架的情况,也不少见呢。
高管有动机去搞并购,同股东大会批准没有矛盾。高管们很容易搞出并购有利企业发展的计划书,至于结果吗,研究表明没啥用。
一切解释权,放谁不放谁,什么时候放,归银监会所有。故而,谁控股都一样,都要听话的。这是中国特色,比老美的不让进来讲道理多乐。
这个时候让外资进来,是不是有或者将有很多坏账了?
千万不要低估美国的金融战技巧,也不要太高估国内那些管理层对金融的管理水平,能搞出前几年那样的熊市,我实在太佩服国内的精英了.同样的情况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
目前四大行除了农行都已上市。其中工行更是一度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这样的形势下不挟股市之实力实施对竞争者进行并购之事实,就太浪费资源了。
大家都知道上市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极少有使用现金的,而是换股。换股的结果就是被收购方的股东成为收购方的股东。试想,某间中资银行随便打打窝边草如汇丰、渣打什么的,换股的结果肯定会让对方所持自己的股份超过25%了。如果国内法规不放开,这样的收购是没法做的。
但是,也不排除管理层临场放水的可能性,比如2年前的徐工案。不管凯雷上下打点花了多少钱,那些钱在外资大银行眼里绝对九牛一毛。但是发生这种事情不是法规管理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题目太大,我们做不出来。看张教授的文章就有点这种感觉,不过感觉偏左,只有无限惊叹,没有解决方案。
关于并购是否能有效提升价值,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的,我的印象,持否定结论的多些,特别是跨国并购,更有问题。以前念书时,我的老师也做过一个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也是多数不成功。不过这是在我念书前就做了,并且我自己现在离理论也是远得很,不知现在又有什么考古新发现了。
至于高管利益,那个不用研究也知道啊,当过兵就知道,军长威风还是师长威风嘛。当然两边是不对称的,特别是嚎嘶打,所以有平衡因素。而股东大会当然更是一平衡因素。但从实践而言,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问题。而大股东又是一个潜在问题,大股东利益不等于股东利益,在某种结构的情况下,有大股东利益更类似高管利益的可能。
没那么夸张了,就像贝尔斯登一样,条款同意卖,自己不卖就好了。
跟着和尚的贴来的,跟完贴。抬头一看,仙人板板,竟是股票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