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 -- 风尘仆仆

共:💬356 🌺67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独孤求败啊

俺好像还有那期新体育

家园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的选手

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搞得太正人君子了,以为世界上的乒乓球运动员都是比较文雅的。嘿嘿,开玩笑。主要还是没经历过,郗恩庭那也是第一次参加大赛,心理准备不足。认为对手将要放弃,自己先松劲了。其实我们不必苛求每个选手都是绅士,只要不违反规则,就是被允许的。当然,我们更欣赏更爱戴的仍然是那些技术高超同时人品出众的选手。如英国的三级跳远运动员爱德沃兹;俄罗斯的体操选手涅莫夫等等。

家园 我记得他参加了

大概是在争夺前八的比赛中失手。可惜!然而那时候,直板快攻选手是受到了大批弧圈球选手的“围攻”,能破围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家园 叶兄是有心人

将来有机会,俺跟您换(用光盘换中不?)。

家园 【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续四)

老风在中学时代是非常关心乒乓球的。可是不知为什么,1975年的33届世乒赛在我的印象中非常模糊。也许是因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不像31届和32届那样给大家送上一部纪录片的缘故吧(也许拍了纪录片而我没看到?)。那时候电视对于我来说还仅仅是个概念。所以只能从文字上感受这一届世乒赛。

1975年2月,第33届世乒赛在印度加尔各答举行。中国队发奋图强:男团在许绍发、李振恃、陆元盛三人的努力下,击败南斯拉夫队,夺回了思伟斯林杯; 由葛新爱、张立、胡玉兰组成的中国女队也在女团决赛中力克韩国队,于十年之后,再次捧起了考比伦杯。这些往事大家都是早就知道的,老风就不再罗嗦了。但也许有一件事应该讲一下:那就是从这一届起,有一位中国女运动员开始被迫上演她的人生悲剧。这个人名叫张立。

在这一届世乒赛中,中国队在男女团体赛中都很痛快的出了一口恶气。然而正是这一届,中国人所拿到的冠军总数也是自1961年以后最少的一届:所有单项冠军均旁落他人之手。其实本不应该是这样,就算其它项目我们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女单实力那可是世界顶尖水平。张立,1965年入选中国乒乓球队。左手直拍快攻打法,速度快力量重,作风泼辣。曾在1973年第三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单第三名。随后在技术上突飞猛进,跃升为中国乒乓女队头号主力。然而在那个时代,我们的运动员好像都被强行的套上了政治家与外交家的头盔!面对女单决赛的对手———来自北朝鲜的朴英顺,张立万般无奈的“奉命”让出了本应是属于她的吉、盖斯特杯!作为一个运动员眼看着到手的冠军不能拿,还要白白送给水平明显低于自己的选手———这选手还是外国人。而自己的毕生追求可能从此变成镜中花水中月。此时此刻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那个朴英顺带着由一大帮中国人合力为她打造的“世界冠军”回到祖国后,那牛皮老了去了!我曾经看过几本《朝鲜画报》,好家伙!那牛吹的,可不得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居然可以口若悬河的细细讲解她是如何如何在“伟大的、慈父般的、百战百胜的钢铁统帅金将军的主体思想”鼓舞下,带着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力挫群雌”的,尤其是她如何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一次又一次的打败那些中国选手。也不知道她是否清楚,除了张立,中国队的好几位女选手都是为了她能进入决赛而奋力击败其他国家的选手然后再故意的输给她!即便是在那个需要面具的时代,总该有一点廉耻吧?这国际玩笑开的,也忒大了!

让一次就算了吧?不介!咱们“犯贱”就要犯到底!谁让咱们要狠狠的“国际主义”一把泥?在1977年的第三十四届世乒赛上,张立又进入了决赛,又要与朴英顺相遇(这老朴姑娘又是靠着中国选手们用“抬轿子”的方式进入了决赛)。张立又一次奉命让球……,咳!不说了,到现在提起这事儿俺还郁闷呢。到不是因为中国队少拿了奖杯(咱们还稀罕那个?家里多的是!),而是一想起张立,我就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1977年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了第34届世乒赛。对这一届赛事,老风可就真的有点孤陋寡闻了。那时候老风刚刚以未成年人的身份跑去“插队”,每天的田间劳作累得俺连饭都不想吃,那里还有力气去关注世乒赛呢!况且,就算你想关注一下,谁给你送报纸啊!只能通过“难友”们自备的“半导体”在晚间偶尔听听比赛进程和结果。

本次大赛的结果:

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

女子团体冠军:中国队;

男子单打冠军:河野满(日本);

女子单打冠军:朴英顺(朝鲜);

男子双打冠军:梁戈亮/李振恃(中国);

女子双打冠军:朴英玉(朝鲜)/杨莹(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塞克雷坦/贝尔热雷(法国) 

赫赫!不仅女单我们要让,连女双也开始“国际化让球”了(当然这是过了几个月后才知道的)!我们也不记得共有几对中国女双选手“四处设伏”,“干掉”其他国家的选手后,见到朴英玉(朝鲜)和杨莹(中国)时立即“放水”!我的一位“难友”老兄对我说:“这也太TNN的丢人了,好端端的闺女们就让人给卖了!”。是的,我们对朴英顺不满的同时,也应该想想咱们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事儿。算了,不提也罢。现在我知道我为什么对那两届赛事记不清楚了———选择性失忆!

在32届世乒赛上,中国还出现了另一位女中豪杰:葛新爱。这是一位直板削球手,她的打法比当年的张燮林还要强悍!主要是进攻手段比张燮林丰富了很多。而且她比张立也幸运了许多……。

(待续)

关键词(Tags): #乒乓球#国手
家园

凭记忆写的东西就是原汁原味,看起来舒服。

好像有个纪录片叫什么《万紫千红》,不知道是不是它。

家园 729被使用了多年

看名字就是72年的,从那时起至少二十年内,是中国反胶选手的最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武器。直到孔令辉和刘国梁这一代,反手还是729。

对胜负来说,武器不是最主要的。就是真的把王励勤的拍子给您,您该赢不了的人还是赢不了。但国手用的东西品质好些,也是必然的。好比军工产品和民用的,不大可能完全一样。

家园 北河兄好久不见

我依稀记得您所说的那个片子好像是“亚非拉(或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啥的。不过俺也不敢确定哈!

家园 哈哈,我用谁的拍子都不行的

用好牌子估计更差,呵呵

弹性太强我反而不适应,控制能力不好啊

所以现在改了大球,我反倒觉得更加适应,呵呵

家园 很早就倒下了

不仅老许,包括李景光,刁文元在内,都没有进入32强。看下面鬣狗兄的一个帖子,好像李景光还是因为这次比赛受了刺激落下的病根。

不仅我国的队员,欧洲的大高手本格森,约尼尔等人,以及日本的主力长谷川信彦等,命运都差不多。究其原因,无疑跟变态的团体赛制消耗了太大的精力体力有关。

老西在这场矬子比赛中个头最大,固然离不开鸵鸟战术,也不能不说跟团体赛一直养精蓄锐有关,也得益于主要高手的纷纷落马。命运造人,祸福难说得很。

家园 这个称呼不敢当呵呵

您看这些纪录片的时候,我父亲还没参加工作呢。

也就听过别人那么一说,我关于这些片子是毫无概念,说错了别见怪。

家园 这雷暴得。。。

忒早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打假球比服用兴奋剂还可耻。
家园 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不光现在,就连那个时候,乒乓球爱好者们也是十分痛恨假球的。

家园 【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续五)

中国队在世锦赛上的几次惨痛的失利,说起来都与弧圈球技术的发展有关。而且还总是欧洲的弧圈球给我们较大的威胁。如,73年32届、79年35届、89年40届、91年41届等等。至于60年代初的那一次对付日本人首创的弧圈球,我们并没有吃亏。

为什么日本人不行呢?我想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的弧圈球还只是刚刚起步,球速、旋转都还比较弱,威力还不至于大到难以抵挡;其次,当时中国乒乓球队曾经为此专门进行了极具针对性的训练,准备的十分充分:首先是征召陪练,很多优秀的国手为了同伴能够克制弧圈球,打败日本人,放弃原有打法,改练弧圈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自己将来的比赛成绩肯定会大受影响外,那弧圈球也不是说练就能一下子练成的。最后,一批富于牺牲精神的优秀运动员通过艰苦的摸索,终于能够熟练的连续拉出一个又一个旋转强烈的弧圈球,让一线队员们在26届世乒赛之前一窥庐山真面目并找出了应对之策。这些人的名字我记不大清了,但至少应该有如下几人:胡炳权、余长春、吴小明……。后来他们被人们称为“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第三就是战术得当,在26届世乒赛上,日本人面对中国选手使用弧圈球时,得分率是非常高的。但同时使用率却低得可怜!这主要是因为在开赛之前,中国选手的战术圈套就已经摆在那儿等着日本人来钻了:首先,压制日本人的反手(那时候他们只能使用正手才能拉球,而且只能拉下旋球),然后迅速将局面改变为双方的对攻,这是咱们的强项。其次,加强控制,短球不出台,不让你拉。再有就是你敢强行侧身拉球,咱就捅你的正手位。效果非常的好,凭借群策群力,赛前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弧圈球并没有为日本队带来更好的成绩,反而是中国队战果辉煌。由于准备充分,有的放矢。使中国队在26届上一举击败小鬼子,第一次捧起了思伟斯林杯。

在1970年,刚刚恢复训练的中国队参加了斯堪地纳维亚公开赛。赛前看欧洲人练球,中国队里有的队员就开始讲:拉那么高的球,还不是让我一板一个!但打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此时的欧洲人已经把弧圈球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来许绍发回忆说:“…是一板一个,一板一个出界!…。”那次参赛,中国队人人输球,成绩很差。但这也是好事,回国后,大家还是像以前那样,集思广益,依靠针对性很强的训练方法和战术在71年的31届上很“悬”的拿到了男团冠军。

虽说是很重视欧洲人,但“文革”造成的人才断档是无法一下子解决的。加上排兵布阵的因素,才有了32届的失利。但32届男团比赛过程中,我方确实存在用人方面的失误。按我的看法,此时中国人在总体实力上应该算是略略高于瑞典的,至少是持平。所以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们的直板快攻为主加上各类打法相辅佐的整体作战能力还能够与弧圈球相抗衡。只要发挥正常,应该可以战胜那些逐渐强大起来的对手,不管对手是欧洲的还是亚洲的。

到了70年代末,欧洲人又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可以说是技术上的飞跃。在旋转、速度、两面拉球以及对中国选手的研究和适应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就这样,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中国又一次丢掉了男子团体冠军。在我的印象中,这次失利是真正意义上的抵挡不住了!匈牙利人赢的让人无话可说。在男团小组赛中,中国队与匈牙利相遇。2比5不敌对手(梁戈亮又是一次三盘皆负!梁戈亮真是命苦啊!不过这次即便他能拿到两分,恐怕还是不灵———这与32届大不一样)。匈牙利队除了约尼尔和克兰帕尔两位主力外,盖尔盖伊的实力迅速提升特别是对付削球选手的能力大大加强是匈牙利人取胜的关键。想当年,不善于对付削球的盖尔盖伊在34届上面对削球手一筹莫展,而这一次竟然能连续击败梁戈亮和日本的高岛。行情果然看涨。

当时老风以为,小组赛失利并不代表着我们走投无路,还有机会。中国队毕竟不是谁想撼动就能撼动得了的!决赛即将开始,中、匈两队再次相遇了!这一次,中国队用年轻的卢启伟替下了梁戈亮。卢启伟是传统直板快攻型选手,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他。所以,我在赛前还是很乐观的。但是,一位师兄对我说:他个人认为,决赛说不定会比小组赛还要糟糕。因为中国队毫无奇兵可用。“年轻选手”固然年纪很轻,但他那打法却很不年轻了。其余队员的技战术也都是明摆在那里,实在不容乐观。

我当然不信他的话。然而,决赛最终的结果证明俺师兄确实是个懂乒乓球的人。1比5的结局很是令人沮丧。相比之下,32届的失利简直不算什么了。

本届比赛还能让我高兴起来的就是中国选手们不再执行“犯贱”政策了!北朝鲜的老朴姑娘没能延续过去的“辉煌”,也不记得她在第几轮就被淘汰了(当时她还真打算来个蝉联三届,整个吉、盖斯特杯的复制品回去嘚瑟一把呢)。而女单冠军被葛新爱获得。葛新爱也许是有史以来在世乒赛上最后一位使用直板的削球手了。他的胶皮也是长胶!早在上一届,当某些外国选手提出观摩她的球拍时被她婉言谢绝。于是,我们在《参考消息》上就看到了“顶”着如下标题的报道:“中国选手的球拍上笼罩着迷雾”。

张立在这届赛事上总算得到了些许补偿:她与张德英合作夺得了女双冠军!这一届比赛结束她就退出了国家队。就在这一年她嫁给了李振恃———一个非常好的男人。现在他们一家人应该是定居在美国。

35届的各单项冠军为:

男子单打冠军:小野诚治(日本)

  女子单打冠军:葛新爱(中国)

  男子双打冠军:舒尔贝克/斯蒂潘契奇(南斯拉夫)

  女子双打冠军:张立/张德英(中国)

  混合双打冠军:梁戈亮/葛新爱(中国)

赛前被大家看好的郭跃华在男单决赛中因为大腿肌肉严重拉伤,被迫中途退出比赛。日本的小野诚治基本上可以算是“兵不血刃”,“捡”了个冠军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去了。不过这么说有点不太公平,貌似有意贬损日本选手。那小野其实也不白给:进入决赛之前,曾经打败了几名中国选手。唉,那一届中国的男队员不知道是犯了啥病,除了梁戈亮依靠女队员的帮助拿到了混双冠军外,其余与男人有关的项目就全被别人抢走了。记不清是谁说的:“现在男队输得就剩下一条裤衩了”。

(待续)

关键词(Tags): #乒乓球#国手元宝推荐:老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