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乡掠影,序 -- 蝴蝶兰

共:💬175 🌺12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生育意愿一旦下降,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恢复过

出生率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再放宽人口控制,人口又增加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神

话而已。随着城市化的进行民众的生育愿望是毫无疑问在下降的,就目前的生育愿望,

能达到保证人口更替水平的2.1总和出生率吗?限制人口增长容易做到,现在不是做

的很好吗?但要增加人口出生率却是很不容易的,现代社会都没有做到。新加坡、日

本和欧洲国家千方百计鼓励多生育,成效甚微。并且这些国家还有能力给孕产妇提供

比较好的条件,提供较好的照顾小孩的条件。等中国将来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连给

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都困难重重,还有能力在物质上鼓励生育?

现在一个独生子抚养两个长辈,再养一个孩子都比较吃力,再到下一代,一个独生

子养2+4个长辈,生之者少,食之者众,社会生活成本大增,会更容易养多个孩子?

家园 不知道您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东亚人种在进化过程中导致了东亚人种的生育能力的低下

中国人不会生?那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是从哪儿来的?

人种情商低下

何谓人种情商?

家园 当先知先觉者总是很痛苦,理解鲁迅当时的感受了

鲁迅说在一个黑屋子里,一个人要打开一面窗子。

可是屋里人摁住他,不让他打。那个人痛苦的很

,因为他先知先觉。

家园 是的,有数据和事例说明

1,2005年底的人口普查,城市每户居民2。97人,农村每户居民3。27人。

农村每户比城里多0。3人。要说成农村生3个,2个多的是。是没有根据的!

2,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5年内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年,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2700万/年.

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现在城市人口42%,农村人口58%,城市化的主力又是农村的育龄人口。

城市的只生一个,农村的生育率是1.6。怎么会2个,3个的多的是

3,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news/2006/08-21/776842.shtml

  我每次回安徽老家时,都要去看望一下初中的老师,这所中学离我的老家只有1公里的路程,是本乡所属的初级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本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共约500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室小而简陋,每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起,每当课间休息,教室里总是尘土飞扬。可见当时学校的人气之旺。

  但这次返回母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惊。往日的喧嚣被一片凄凉所替代,当年有500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剩下100多名学生。据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两年前,乡政府已经决定把临近的几所初中合在一起,剩下的这100多名学生是最后一届毕业班了,等这届学生毕业之后,该学校就停止招生,我的母校将彻底关门了。往日的铃声将永远成为回忆。

  母校的兴衰促使我思考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20年前相比,中国中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这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直接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生育高峰在1965年前后,1962年的出生率是3.71%,1965年的出生率是3.78%,1970年的出生率是3.34%,一直到1978年之前出生率都在3%以上,但1978年的出生率下降到了2%以下。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80年代正好处于上中学的年龄,因此,才有我上中学时拥挤的场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的下一代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半多。这就是我的母校出现“门前冷落”的最根本原因。

  很显然,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生源的变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

http://www.talkcc.net/article/993822

最近让秘书统计了下我们下属公司农民工的生育问题,形式真的很不乐观。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要反思了,不然全面老化10-20年以后会成为现实的。

除少数民族以外,85%是一个,10%两个,5%3个或以上

http://www.talkcc.net/article/993848

这个比例真的吓了我一跳,颠覆了我对整个农村生育的看法。

统计人群包括:

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安徽、江西、贵州、山西、湖南、湖北、陕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北京,16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人数1736人。

这个结果我已经转送我家老人,老人看后也大为吃惊。在这个调查结果中显示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3-5个孩子的生育习惯已经基本消失。

不能不说,这个结果让我震惊!很震动!

在此感谢一直坚持这个观点的老孔和其他朋友,是你们的不断坚持让我搞了这次小范围的调查。希望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让一些老人看过以后,能有所触动。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生育现状,但是我认为进行一次认真的生育调查而不是泛泛的人口调查是必需的!

-------------------------

我在苏北农村的见闻

http://www.talkcc.net/article/994361

关于计划生育: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生源减少,几个小学合并成一个,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乡一个了!那些前几年刚建的校舍还是新的,但是杂草丛生,都已经荒废了。出于私心,我曾经跟我弟弟弟媳讨论生育二胎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我是70年代出生的,我的堂弟堂妹们都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都没有亲兄弟姊妹。现在我的那些叔叔们都非常的后悔,也非常的宿命,自己辛苦体验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没有人可以传承,特别是生了女孩的那些叔叔们。

----------------------

4,网友反映的农村的一些情况

今年春节回老家,发现村里的小学一个班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两个班总共五十个学生。以前我上学的时候,一个年级有100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50个左右。目前村里的人也很少生三个的。大部分两个,也有许多一个。

我们村是一个700口人的小村,80年代以前,村里的小学每年都能招到20人左右,离学校最远的住户也只有400米,学生都能在家里听到预备铃声后赶到学校上课。80年代后实行了计划生育,到90年代每年连10个学生都招不到,只好与附近2个村子合校,学校离我们村3华里,由于路上有汽车来往,这样3年级以下的学生就需要家长接送,每个有学生的家庭就需要抽出半个人工专职接送学生。最近几年又不行了,由于学生持续减少,8、9个村子合用一个学校,学校离我们村有5华里远,离最远的村8华里远,这样每个有学生的家庭就必须有一个人专职接送学生,计划生育是我们村养育子女的成本大幅提高。

我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在农村,当时中国刚刚结束10年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刚从狂野中清醒。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所以我在家庭里面就只有我一个。将近30年后,我去年回到我老家那面,辽宁的一个农村,在我读小学的学校已经荒废大概7,8年了,没有学生,或者很少。本来一个村有80多户人家,现在大概只剩下40户左右,而且由于农村培养或者说生育一个小孩的成本要比过去高的多,所以大部分人只生一个就不想生了。而且随着很多养儿不一定防老,生儿生女一样的宣传,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想法也在蜕变。我高中时候,参军的人需要找门路,现在报名的人都有限了。中国正逐渐的进入低出生率的时期。

湘西农村(洪江市双溪镇)的小学老师的邮件:计划生育在中国运行这些年,对人口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太大,很多人不愿多生的,最多的也只愿生育两个。这只是对农村头胎是女的来说的。现在我们的学生年年在递减速1993年我们这个镇的小学生是3600多人,2004年只有1400多学生了,现在年出生率在210人左右。

我是80年上的小学,学校在离县城不远的农村,当时一、二年级是三个班,三、四、五年级是两个班。每个班都超过60人,学生流失的也太严重,我们村的小伙伴,2/3的小学没有毕业。全校有学生600人左右。现在回去再看,大吃一惊。一年级只有七个学生,六年级只有十几个,全校只有不到八十个学生。校长说:准备和邻校合并。不知道各位有感想,再过几年,恐怕要不了十年,不但是民工荒了,学校也要荒了。到时候谁来养活我们这一批人?

我老家在山西南部的农村,近几年的农村生育状况基本符合东东山的描述,而且这中间关键点不是计划生育的罚款之类的,而是多生一个孩子基本都要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就我周围的邻居和老家的朋友来看,第一胎生了男孩的,基本都不愿意再生了,第一胎生女孩的,最多也是再生一胎,而且很多是不管第二胎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就我老家所在村子而言,将近5年时间没有生3胎的了。现在好多不孕不育家庭想报养别人的孩子都是很难的。少生基本已成为一种共识。现在包括农村,大家都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质量,农村新的势力依靠的已经不是家里人口的多少,而是钱的多少,权力的多少。更主要的,不得不归功于,现在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大部分家庭,女的说话更顶事。

以上只是我周围的情况,其他地方不敢妄言!

我们村里的人都知道孩子多了不好.江苏农村,很多老人和没有怎么受过教育的青年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人几乎没有生第二胎的。我熟悉的圈子里面,二十多年来只有一对夫妻生了第二胎。

另外,老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他们嘴上都是说:还是生女儿有福气。女儿都比较孝顺。儿子孝顺的没几个……

最近到了产量大县农安县的农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几所小学正考虑合校。

特别严重的是,农村的衰落将要到来。农村已经变成中老年人的世界,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去了城市,很多人留在了城市。

中老年人主导着农村,孤独的耕种土地。农村变的安静,真不知道老年人怎么度过他们的晚年。

最近我回平江老家一趟,了解到几个很值得有关部门注意的数字。

一些人认为,计划生育在城市好办,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则是一个难题。计划生育在农村果真还是难题吗?

平江县是湖南省的属贫困县之一。

平江县瓮江镇内洞村现有人口523人,在校小学生仅11个。1978年该村人口是515人,小学生却有110人。

平江县浯口镇四合村,现有人口近500人,在校小学生六个。1978年该村人口也只500多个,当时在校小学生却有130多个。该村杜公组有个两对门住有10几户人家,三年内,才生了一个小孩。

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说:“等几年还会少。以前是躲着生,现在是有指标没人要”。问其原因,他们说:“一、现在的人都看得空,不在乎什么接代不接代的;二、带大一个人不容易,学杂费,医疗费贵得惊人;三、办准生证很麻烦,尤其是办二胎准生证;还有的担心生残疾孩子……”

当他们得知我正在研究优孕优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后,无不高兴地说,如果国家能推广应用你的优生方法,老百姓肯定是欢迎的,这也正是他们所盼望的事。

我大哥还在湖北老家农村,我刚打电话问了一下他们周围的人口情况,

他告诉我,周围几个乡镇,除了极个别外,都是死的比生的多或者基本持平。

村小学教室空了一半,周围不少村小学已经拆并,他们村小学能坚持下来还是少有的。

乡中学(初中)早已取消,只有镇办中学。许多农村家庭把小孩子送到镇里上小学去了。

那儿年轻人很少有超生的,头胎生男的基本没有再生第二胎的,头胎生女孩的也只有60%左右生第二胎的。

家园 美国卡特里那飓风还有圣诞节抢购也很可怕,人山人海

美国卡特里纳飓风表现出来的也很可怕

-人相抢物,人相抢劫,

----------------

解决办法,美国应该减少人口,因为一切问题都是人口引起。

你看着广州火车站如何如何,有没有想过广州火车站20多年没扩建。

有没有想过铁道部垄断部门没竞争,以前我坐个客车麻烦的很,一天才一趟。

现在随到随坐。何况户口制度没问题吗,他们为什么不能在当地安家?

每年都做候鸟。

不要把任何问题归结于人口,解决问题就等于解决人口!!

你这个思路,只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后果!

以后,中国如果进入严重老化,家家空槽,白发满屋,哪有这么多

保姆去照顾他们,何况将来有保姆可请吗?是的,他们是不出现

在火车站了,你是看不到。但是作为他们的子女肩上的劳碌,老人

的孤寂,无钱养病(将来老人巨多,年轻人很少,财政是挺不住的)

不是另外一种极端吗?

人口结构是一定要讲究的人口结构的问题,从来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影响甚巨,在我们这里好象成了盲区,以至什么快降,早降人口的论

调不绝于耳。但是,没有什么任何客观规律可被蔑视,蔑视只能受到

更为痛苦的报复。

家园 说的是现代,日本韩国台湾-东亚文明国家地区,没一个喜欢生

马来西亚也一样,华人比例从45%到现在的20%。

中国人口多,是历史原因,怎么不提中国历史悠久呢。从夏代开始基数就比世界其他地方大。

家园 看问题要有前瞻性,将来的矛盾就是人口结构矛盾

人口成长时间达2,30年,看问题要有前瞻性,要打2,30年的提前量。

等到问题爆发了,你才去解决吗?

将来的矛盾就是人口结构矛盾。

不是我歧视女性,有的女性是感性思维的多,这样的结果

就是只认得眼前沟,不识路前崖。甚至认识不准确,把

眼前的沟当崖(过于夸大人口包袱论),把前路的崖当沟

(过于藐视人口结构问题)。

何况,现在的问题是人口造成的吗?

经济:我们4年GDP翻了一倍

环境:我们的环境比20年前强多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 50%。

粮食:我们能够自给,不过想减少人口,那省下粮食一定要帮助印度和非洲哦

资源:日本怎么发展的,何况世界的现在的花费还是中国够用的,不过要

割自己的肉,让印度机会,那也没你办法。

还有什么?

我都可以说明,人口恐慌论是过分的,惊慌失措的。

家园 扯远了,就此打住
家园 人口学届研究氛围很不正常

例子一二

(三)人口学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http://www.studa.net/renkou/060327/16523270-2.html

此题系由“人口学要坚守自己的话语权”改动而来。把它放在“对策”之中,绝非风、马、牛。

前文论述到我国人口控制的两大失误。显然,这种失误,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表现在理论上。

要避免理论上的失误,就不仅是学者的责任,也是决策者的责任。因为,没有科学、民主的学术风气,人口学的话语权就难以“坚守”。就当初实行的“一孩”政策而言,当时就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然而,报刊、杂志和其他舆论工具所充斥的仅是对“一孩”政策的赞誉,不同的观点却无声无息。不是不同观点的学者“不坚守自己的话语权”,而是不让你坚守,没有阵地坚守。对此,笔者就亲历其境而深有体会。1987年,笔者继之前的拙文《二孩即止--农村人口控制决策新论》的基础上,写了《再论二孩即止 --农村人口控制决策新论》一文,提交到该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中青年《人口与发展》讨论会上,被会议选中并在大会发言,引起较强烈的反响。据说,当时中国人口学会的某负责人几次打电话给该次研讨会的组委会,说拙文犯大“大忌”,不许选入汇集出版的《文集》;否则,学会的资助也会取消。结果,组委会也只能“忍痛割爱”。之后,笔者把该文给一内部刊物,主编阅后赞不绝口,马上拍板:立即采用。但此事让主编之上级知道了,便慑于“大环境”而作罢。于是,笔者多年不再研究人口政策,对这方面的理论文章也不屑一顾。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51215/12949680_1.html

  早在1993年,还在中国人大任教的他和穆光宗,以及另外几位年轻同行,就已经意

识到出生率下降不一定全是好事情,在没有行政力量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地形成了一个

“出生率下降后果研究组”。次年,他们还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国家计生委的支持下

,以“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对策”为主题举行过研讨会。

  遗憾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研究小组的工作被要求中断了。“学者们对中国生育率的研

究已经停滞了十余年,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乔晓春说。

  1998年,国家计生委决定启动“21世纪初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受命组织此项研究

的乔晓春建议,首先弄清我国的现实生育水平和人口状况,“无论有多大困难、多大的

阻力,都必须弄清真实的生育状况,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不具备研究生育政策的资格。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乔晓春中途退出了这项研究。他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

---------

张维庆在担任十四年寄生委主任工作后,今年要退休。但已经运做,让自己担任了人口

学会会长

  张维庆1994年起担任国家计生委副主任,1998年到2008年担任国家计生委主任。

2008年将退休。但是趁着还没有退休,运作人口学会选举

,于2007年12月28日在中国人口学会选举中当人口学会会长。

张维庆的励志诗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Aug/629129.htm

张维庆:怎么打呢,从98年我主持工作的时候,我斗胆写了一首诗公布于众,我就说山

高路险心自宁,岁岁相似人不同,从容运筹国策史,正生人后留清名。

家园 有人做过统计,非洲裔的多胞胎几率高过白人,白人高过黄种人.

而且就普遍性的身体素质来看,黑人和白人明显要好过黄种人,在50岁后还有性行为的比例要大大高过黄种人.具体还有很多,就说个大概.不了解这方面危机的话,请您去baidu一下钟南山院士几年前说的,"如果这样下去,XX年后XX人会生不出孩子".我们现在的孩子的身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

情商说个简单点的,黄种人明显是最腼腆,最害羞的族群,明显缺乏幽默感,在多人种混居的情况下黄种男性和黑人女性是最难找到DATING的对象的.现在我们国际通婚中,明显的女性出超严重,原因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

家园 我们东北是最糟糕的地方,因为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生的比汉族

还要少.东北最主体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分别是满族和朝鲜族,而看一下56个民族生育率,汉族是第54名,满是55,朝鲜是56...真的非常的绝望啊.

家园 说句难听的,将来如果在打仗我都不知道还有没有湘军,湖南已经

出现人口减少的趋势了.而当年开闯关东而保住东北的山东人.也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愿意让他们自己的一个孩子出来当兵了,现在山东人的生育和东北人一样可悲.

如果说哪的汉人还有希望的话,恐怕是只有两广的客家了.他们现在怕是仅有的生育欲望还算高的汉族族群了.

家园 不是的,我家做龙井。

若干年后,父母精力不济了,说不定真的办个珠茶厂,省力多了。

不要说以前,就是现在,一样有糖茶水招待客人的人家呢。一般这样的都是年纪比较大,在他们眼里,是非常丰盛的待客之道

家园 哎呀,要是你不说,应该看出来的人不会多啊

呵呵,后面涂掉的那个,是我们村名,倒不是胡记

我家是光种茶叶的,有几个桃李,也是为了摘茶叶的时候有些水果而已。

送花
家园 不是的,很远

横店和我家是一个东一个西,名义虽然同一个市,距离遥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