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春节见闻】2008,浙江小老板们的烦恼(二) -- 月色溶溶
【春节见闻】2008,浙江小老板们的烦恼(一):链接出处
人到齐了,佳肴满桌,美酒满杯,举筷开吃。果然,招呼过后不一会儿,就听红色宝马表嫂(链接出处)的老公----也就是我那位表哥叹了一声,话题开始转向生意经:
唉,08年日脚(宁波话,意为日子)会很不好过啊。
怎么了?我问。边上的老板们却已在点头。
表哥转向我,开始掰手指头:新的劳动合同法出来了,加班工资要给双倍,保险费。。。一边说还一边频频摇头。
劳动合同法?好象是听说出新的了。就前几天,还看见中央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跟嘉宾讨论什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是就等于“终身雇佣”。 嘉宾说“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跟“终身雇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企业还是可以因为情况的变化解除跟劳动者的合同。那不是没什么影响吗?我一听就觉得换汤不换药,所谓的新劳动合同法不过如此而已,也就没太留意。
真影响介大?我疑惑地问。
是啊,表哥说。企业必须跟工人签订合同,必须要明确的考勤记录、工资制度。各种费用,主要是社会保险费用必须交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东西真的会要企业全面执行?是不是随便查两下就算了?表哥你这也会怕?
那除非是工人不去告。只要去告,首先就要查有没有签订合同。没合同?好!前面几个月先付双倍工资;有合同?好!老板,请你拿出考勤记录、工资记录来。
哦,举证责任在企业。
是哦,这个“拆烂污”的新劳动法就是专门针对我们的啊。现在很多外地人啊,也学聪明了。有些读了法律就搅事,然后工人们跟着有样学样。还有人专门做民工的“维权”生意。官司打赢了,老板赔两万,民工拿一万,还有一万就落到这些“讼棍”的腰包里。
这个。。。表哥你的厂挣得不少,对利润影响不会太大吧?
影响不大?开玩笑!妹妹你是没开过厂,当然很大。我算给你看啊。。。表哥又开始掰手指头。
我那家做工艺品的厂子,年产值也就四千万。市场搞得差不多了,很难做上去了,一般每年利润五六百万。我算过了,加班工资加保险,每个工人每月我得多开销九百。三百多个工人,一个月就是三十多万,一年那就快多开销四百万啊。我还剩下多少利润?2008年,我还不如关门大吉,厂房出租都能有一百多万收入呢!还可以每天打牌喝茶,没有心事。。。
保险费,也一定要交吗?
是啊。以前,我那些员工,我给交保险的大概二十分之一,给谁交看我高兴。现在,只要是订了合同的必须都给交上。就算每个人交一百,工人自己交三十,工厂要交七十,那是每月,也是一笔分薄利润的钱。其实这些保险啊,是不能出省的,也就是说,你要是在浙江打几年工,然后回四川安徽贵州老家了,那这些保险就废了。所以好多工人其实不愿意交啊。可要是不交,这责任也是我的,查到了也不得了。
听说是上海一个书呆子教授搞出来的这个劳动法!一个亲戚忽然说道。
“真是书呆子哦”,“书呆子”,“书呆哦”。。。几个老板同声赞同。我们这儿人其实很尊重有学问的人,所以也不会说得很难听。
“任何法律到最后会有一个各方利益的平衡,不可能就完全执行的”,我从西西河学到了一些东西,正好拿出来显摆一下。
这个对,地方靠什么收税啊?还不是我们这些企业吗?你去向个人收收看?我看连收齐电费水费都很难。当然,现在电费水费都预交了。
“这个新劳动法看起来不是打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吗?应该对长三角珠三角影响会很大啊,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起了葡萄一些云里雾里的话。
因为第一,贫富差距太大了。你看我们这里,不管在哪里,都已经不可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我们城里那些环线外的地是政府故意不卖啊,要是卖,我告诉你,马上会被老板们买光。几下就给你把房子建得从宁波接到下面每一个县城。可是内地有些地方呢?就象一些外地人说的,十年后回去,看不出什么区别,没有进步和发展。
是啊是啊,只要过了长江,那些房子,甚至连天气,感觉都会不太一样。。。可以用一个词:“荒凉”来形容。老板们都是走南闯北的,纷纷开始说自己所见所闻。
很多内地农村里,已经是除了老人只有小孩子了。也就是说,只剩那些实在走不了的人了,空心化了。
“那你们的意思,是国家故意要打击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让一些企业倒闭,把一些民工赶回老家去?”,我来了个大胆假设。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还是月MM家的。不敢相信,东张西望了好久才信。
应该是把企业往内地赶吧?
最根本的应该是国家迫使沿海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数字记不太准,大致是:
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50%,印度占32%。我国从1980年以来从17%下降到16%。
从地区来看,北京是30%,浙江是不到9%。
显然这种状况是政府必须加以改变的。随着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也有决心加以改变了。
由此带来的变化,首先就是对中小劳动力密集性企业的冲击非常大。面对持续提高工资总水平这样一个长期趋势,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快捷的办法,就是通过兼并做大规模。
十年前,我国的家电企业有4万多家,目前剩下不到1%。目前房地产企业3万多家,有人说10年后剩下2%。目前医药企业6000多家,仅2007年就停掉上千家。总之,在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挤压下,未来10年就是中国企业大整合的十年。
可是为什么浙江的工资水平不低,比珠三角还高呢,占GDP比例却那么小?
在一些非关国际民生的行业,特别是在非关国计民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要想在劳动力成本提高与汇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生存只有不断扩大规模与提高生产管理技术两个途径.我把新劳动合同法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称为让所有企业回到同一起跑线的手段,在这个基础上优胜劣汰.在直接点说,在前面说的特定的行业里,政府甚至都不会在意形成垄断的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这个企业能遵守中国的游戏规则,提供与保证更多的就业,给中国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甚至是给中国出口带来更多的出口份额,并且这个企业的母国能给予中国企业同样的竞争环境,中国不会出于民族感情给予该领域中国企业更多的照顾.想想去年热闹一时的某外国大企业在中国对某民营公司的强行并购吧.那里面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是用简单直接的归纳来说,那不是个别的特例而只是一个新游戏规则正式开始前的路演.
在想怎么写不会被人拍砖.
前几年讨论相关的法律还有配套政策的时候一些事情不太好说.用直接点的话说,按照以前浙江的经营模式,要达到把资本做大做强并做到能在海外中国政府争取的自留地上纵横的地步仅仅靠自由竞争慢慢磨合中国等不起的.不过,那些不能适应规模与竞争的企业并非从此断了出路.比如我曾经给你提过,我和多同学自己经营的小企业就是给大企业做外包服务,外包的项目有很多有技术型的生产设备电子电路设备维护,劳动力型的就更多了.还有,中国政府这次抓的垄断与转型有个特点:加强纵向垄断,打击横向财阀型垄断.这样就给我说的给垄断企业做工业服务以很大的空间.再具体点说,这个就是美国的产业链模式,在美国有超过70%的服务业产值来自工业服务业,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我们政府的期许.不过,具体情况还是看利润来说话,在中国的转型上面的意思与下面的实行总有不小的中国特色的变化,不过这些却是浙江企业擅长的.毕竟浙江企业在改革期间积累的资金,产业链等等不容小视,关键在于你们怎么整合.
就一定会有浙江发挥的空间。
美国佬那个比例咱们学不来,但是中国的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也别全信。
浙江这里的企业,统计的时候通常都是打埋伏的,而且是政府企业合起来打埋伏。
月色MM说到的那个厂,4000万销售收入,300号人,每个人头上的销售收入10万多一点,哪怕就是卖空气的,原料和制造成本为0,每人的收入也不过10来万。而一般来说,成熟的工业产品,原材料成本不会低于1/2。再加上能源费,设备折旧,场租......等等等等,毛利10-20%就很不错了。要涨工资,要么提价,要么减人,好像没什么好办法。
先说提价,很多产品其实都是中国在做,所谓国际市场的竞争,搞不好就是跟隔壁村的某个家伙在干仗。这种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大家都有,看谁资本雄厚,笑到最后罢了;
再说减人,最早工业产品普遍由欧美国家生产的时候,人工费多少他们自己说了算,到亚洲四小龙的时候,就赚了些便宜了。但是中国人实在多,这人工费就开始跳水了。怎么办?提高每个劳动力的生产水平,直观的说,每个人头上的销售收入高了,怎么都好办。要是4000万的销售只用30个人,发工资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了。怎么提高呢?生产自动化水平要提高,毕竟机器设备只要一次性投资,不用每天发工资,更不用做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目前的很多工业品的材料、结构、工艺都没有考虑自动化的要求,譬如鞋,很多鞋底在注塑成型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后面工序的要求,弄得后道工序只能用手工一个个拿来拿去,其实只要把注塑水口留下来就好多了。因此这又是一个颇漫长的过程,看谁技术水平高,运气好了。
不仅是要在中国做大做强,而且要在中国政府在海外开辟的处女地上去扎根去发展壮大,去做那里的酋长去做那里的国王,那里或许是人类最后未开发的处女地,那里或许是在中国征伐的外国企业的利润腹地.机会在于不断自强不息,而不是有了点资本就安享人生的小小愿望.这样的洗牌以后每到一定时间就会在中国的转型期让所有人再次回到起跑线,优胜劣汰,赢家痛吃.
国内将来垄断企业民营的空间不大,但是在海外中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交易争到了很大的自留地,这些地方国营企业几乎没有多少立足空间.去做中国的汇丰,去做中国的渣打,未来20年那不是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