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1979年那些事儿 -- cpcliusi
大兵团作战可不是解放战争才出现的。林彪自认为生平最得意的一仗,是第四次反围剿设伏,一举歼灭国军三个师,其中包括陈诚起家部队,号称建立以来没有打过败仗的第11师。徐向前在鄂豫皖,也曾经有过一举歼灭国军5个师的苏家铺战役,张国焘“龙颜大悦”之余左倾言论连连。共军对此还是有些底气的。
早年有林彪,徐向前,可能还可以算上刘伯承,特别是徐,指挥红四方面军几乎都是大兵团作战(称为大兵团之后)。
到解放战争那就有一批了。
印象中是李达吧,在晋察冀的时候就写过“工作手册”了。
苏军才是真正的"人海战术", 打仗是火海加人肉~ 对战术的研究重视程度与实践很是不够.
要论勇敢, 苏军不比德军差; 之所以被德军以少击多, 其战术较差是很大的原因.
刘亚楼即使从苏联搬了一些条令过来, 主要还是对四野有直接的帮助; 粟大将及其部下, 都没有受过苏式训练, 大兵团作战照样打得痛快淋漓~
关于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术小议(连载)
1.进攻战术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具体态势分:运动歼敌与防御歼敌。其基本战法是: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又统一计划和指挥下,火力、兵力、运动、爆破和突击有效结合,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1)对运动、立足未稳或仓促防御之敌人进攻。
此种作战,战机转瞬即失。开始的时候,敌方立足未定准备不足,但是随着时间推延地方的准备会越来越充分。因此,我解放军主张:抓住战机,快速准备突然攻击,力求速战全歼。如1946年9月3-8日的青化泛战斗,歼灭敌方运动之31旅(欠31团)2900多人;随后的羊马河伏击战,也只用了7\8个小时既全歼敌方第135旅。
为抓住战机,就必须快速准备。一般在军、师、团多只有7-8小时的时间。如晋中战役,多数战斗准备时间只有数小时,最多的也只有十多小时的准备。要做到准备充分,又不失战机。如何有效统一是此类战法的关键,其中主要措施是:简化组织程序;运动中准备;兵力部署,多以一部正面牵制,以主力迂回;主力轻装,火力优先配置第一梯队;以梯次展开兵力;攻击务求突然,勇猛果断。由于敌方师编制常有5公里左右的间隙,故此战术多见奇效。如:华东第九纵队第25师等部。于鲁南博山以南和庄旧司充分运用此一战术。在接受任务后,在运动中准备,迅速展开,先敌夺敌东北和东南制高点,抢先开火致敌于混乱,在敌突围中各个歼灭。又:1947年1月,东北1纵1师张麻子沟伏击战,3小时即解决战斗也是典型战例。
追击中的勇猛迅速,43军广西追歼战的经验是:以20华里/小时的推进速度,不怕兵力少,不等待主力,不怕建制混乱,攻击于混乱;即时使用火力攻击密集队形,于抵抗立即分一部迂回直接攻击敌指挥部,或以一部穿插,阻敌归路,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特点是:运动歼敌,善于奔袭,善于选路,干部在前,部队轻装,各级指挥机断。
2)对据守村落、城市的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作战。
此战法关键是如何突破及如何在突破中巩固与发展。一般战法是:充分准备,集中火力、兵力于主要方向;隐蔽集结与展开;纵深梯次部署兵力;善于火炮,协同步坦炮;实施泊近作业,务求缩短突击距离;善则突破口;多路重点攻击,一处突破,巩固一处,各个歼灭。
(1)对村落、城市攻坚,准备好再攻击。如1949年冬5月12--23第29军对上海西郊月浦镇攻击,由于准备不足,敌情不明,组织不严,致使第一次攻击受挫。第二次攻击充分吸取教训后才奏效。通常此类作战准备为:调集器材,侦察敌情,地形、战术动作演练,政治动员,保证隐蔽。
(2)隐蔽而迅速的集结与接敌是保障突破的重要条件。此距离不宜过远,也不宜过近,以半日行程为宜,便于夜战接敌。如:1946年苏中战役第一次战斗,第一师攻击宜家堡,部队于距敌15-20公里处集合,有效达成了突然性。又:1947年12月晋翼鲁豫第八纵队攻击运城,各部队亦运用此法达成突然接敌的效果。
(3)城市、村落攻坚,重视出发阵地,一般构筑单兵掩体掩蔽部地堡并以相交通壕连接,必要时以坑道作业,隐蔽兵力、组织火力,接近敌人,抵御炮火与飞机轰炸。锦州攻击战与济南攻击战就是这样的战例。解放军在此类战法中进行的堑壕近迫作业是解放军作战特色之一。近迫作业指:利用夜晚,掘堑壕、掩体至敌几十米处,于突击部,构筑若干支线以利配置兵力。如:1948年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对据守杨子全、杨老五和杨四麻子村落的进攻作战,步兵于攻击日拂晓完成近迫作业,其中最近距离仅为20米。
(4)于突击部优先集中兵力、兵器,是突破敌防御的先决条件。毛**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毛**选集》第四卷第1142页-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指出:在战役的部署方面.........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而且在作战中优先攻击敌人弱点之一(必定是一点而非二点),猛烈攻击,务求必克,并迅速扩大战果,各个歼灭敌人,整个解放战争都是以该原则为基本战法并坚决贯彻之。如:1948年10月锦州攻击战和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攻击战都是,在突击部加强兵力密度,集中使用了全部或者大部份火炮。
选择正确的突破口是攻坚战的关键因素。突破口多选择防御要害的结合部较弱处,例如防御的突出部和城门侧翼。以突击任务言,地形应有利于我部集结,利于突破后兵力延伸,利于炮兵机动阵地。一般情况下师一级选择一至二个突击部,如敌人较弱则可再设置若干。突破口选择:一,当我军火力较弱时,选择较窄,以团为例为100-200米之间。如华北第4纵队新保安之战。两个旅选择4个突击部总计长度不足1000米,主力团突击口选择仅为100米。又:天津攻坚战,第 38今年第一梯队师突击部仅为40-50米。(注:此战法可行由当时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决定决定)
主突击方向机动可变:实战中以实际出发,主攻随时可能变为主攻。如:东北秀水河子战斗,原第一师主要突击方向为敌正北,随即发现敌东北角防御薄弱,指挥员当即修改原作战方案,由东北角突击得手。又:第3纵队攻击开封作战,原计划主攻方向为曹门,后助攻的宋门率先突破,旋及变助攻为主攻。
5)进攻战斗的部署向纵深梯次而有重点方向发展。:战争出初期1946年7月苏中战役第1师、10月东北第4纵队进行的新开岭战斗,我军都是只变成一个梯队部署,分主攻与助攻。在解放战争后期,加上了工事的修筑,这个时期我军已经呈现密度增加的形式。兵力密解集放军战斗队形逐渐加大加深。如:1948年9 月16-20度也加大。因此,第九纵队夺取济南茂岭山、占池山一带真很地时,纵队既以2个梯队待命。8月10日,我华北第一兵团第13纵进攻大常镇的时候,纵队变成三个梯队,10月锦州攻击作战,各纵队也是分为三梯队。
(6)注重步炮或正步坦协同作战。如:194935也,解放军85师223团对上海西部25.32高低作战,采用步兵在利用炮火转移或间歇的作战方式,突然攻击、小群作业。10多分钟激战,解放军伤亡11人歼灭敌人一个营完成任务。步坦协同:1949年5月,此战东北野战军东北战车团第一营15辆坦克分别赔给了第2\3总是队,第一梯队师。14日0;45分,炮兵进行破坏性射击;在火力延伸的时候,坦克首先发起冲击,步兵队形随他棵向预定铁桥发动冲击。坦克为先导,及时压制敌火力,为步兵协同出击提供有里保证。
苏军的人海战术在进攻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无差别攻击寻找防守方防御的弱点或者结合部,当一点出现突破就投入全部有生力量在此处突破。崔可夫习惯叫这个为管涌战术突破,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对了就是我们防洪救险特别重视的管涌。上面说的战术运用最典型的就是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时候的人海战术的基本要诀了。
比如,国民党74师对阵王必成部。一开始,王部吃了大亏两战皆负。但是,其中的涟水一战里,74师自抗战以来连排一级的老兵与技术骨干大量消耗(主要原因是:集团冲锋中)造成战斗力严重下降。而中共军队非常重视这类人员的保护,比如总保持一定的战斗尖子的比例在后方学习与休整。一旦前线部队遇到伤亡惨重的恶仗后面的老兵一补充进去,不但很快就恢复建制而且战斗力也可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不掉链子。久而久之,这些老兵就在中共每个部队就会形成只属于部队自己的战斗风格。所以,中共每个王牌军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库尔斯克战役中首先是个连打开了个口子,然后团长立刻把其全部的预备队都投了进去,然后是师,军,两天之内投入这个口子的军队迅速增加到方面军级别。这个地段的德军当然无法抵抗如此强大的压力,于是德军被一劈为二。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解决德军的时候,也是先一劈为二分割歼灭。《苏军内幕》中介绍过,只要是苏军,出现这种情况所有的指挥官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刘亚楼攻天津首先腰斩,倒是很符合苏军的风格。这一点估计他是借鉴了苏军的战术。
不过这和你说的天津战役的确很类似,不过解放军打击的更有创造性,比如凿穿战术
东北民主联军的四平保卫战后,国军之所以事后穷追猛打的原因就在于有人携带机要文件叛变投敌,让国军知道了此战中伤亡大多数是有战斗经验的老骨干,加之火力优势当然要肆无忌惮猛追。
真要教条照搬就成了李德博古了。
送交四野公审后枪毙。
每次看冷冰冰的战例,每一分都是对生与死的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