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书一得:烟土与延安 -- 芥末糊
据说当年革命先辈们为了筹措革命资金,是用了鸦片的。有许多有识之士多有文字发表。有与没有实在是难说得很,像我这样的人自然不能置一噱的。今天偶尔看书,看到了张秀山的回忆录,张秀山是当年高饶集团的人之一,他在会议42年至45年的经历时,‘陕甘边许多地方都有民团,对于民团的处理,开始因为我们的力量小,打不了他们,也消灭不了他们,我们除了很大劲,。。。。和他们拉关系,给他们大烟,让他们读我们友好或保持中立’。烟土者鸦片烟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与国民政府那越来越不值钱的法币相比,烟土是真金白银。
但是延安的革命先辈们只是在有些必要的时候使用鸦片进行交易而已,并没有种植与销售,而且后来解放区也逐步取禁了鸦片。
据说西北地区比较受欢迎的货币一个是银元,一个是大烟膏子。看到比较正面的说法是,当时一些战士落单容易被攻击,一个是抢枪一个是抢大烟膏子,因为当地可以把大烟当硬通货用。
看到的第一个负面说法就是一本叫《谁是新中国》的书(一本打着中立旗号把tg说的是坏蛋,gmd是救世主),其中说tg在陕北大量种植鸦片当作军费。流传到现在成了tg在整个新疆大面积种植鸦片。
到现在没个标准版的说法
以下均为转贴内容:
《八路军种鸦片》这个贴子在国内出头的不多,但私下流行很广,遗毒很深。前几年,海外人士往往喜欢用一些所谓的苏联解密档案来攻击中国,不过随着这些所谓档案的真实性被证明十分可疑,近年就很少见这项武器了。 这个贴子也是所谓的解密档案,但是已被证明为当年中苏交恶,苏联炮制的一批材料。贴中有一批致命漏洞,比如说,中国只有湖南有一个茶陵,贴子把它搬到山西。
“三十年代,中共红军南泥湾种卖鸦片”
——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于1940年底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很快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政治局已经任命任弼时为鸦片问题专员”
——任弼时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位列五大书记,专员是根据地二级地方官员。
————————————————————————————————————————————
质疑:抗战时延安大量种鸦片吗
相信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大量种植鸦片的说法,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当年国民党控制的媒体的报道以及今天的台湾学者根据当时报道所搞出来的论文,另一个就是就是《延安日记》。前者由于大家都知道国民党与共产党有隙,报道很可能失真,所以基本没有人去引述。所以本文重点谈谈后者。
笔者有幸翻看过《延安日记》,发现其中说到延安鸦片问题的至少有三处,分别在1942年8月2日(提到邓发),1943年1月29日(提到120师)和1943年9月22日(提到任弼时)的日记中。文中写的似乎是亲身经历。其中最后一处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写道“要隐瞒特区鸦片生产的真实规模是不可能的 ”。
对《延安日记》(以下简称《延安》)的这些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种植鸦片的说法,被很多人视为“被隐瞒多年的真相”。甚至有说法,说南泥湾种的就是罂粟,还说张思德就是在烧制鸦片的时候被坍塌的窑洞压死的。但根据笔者分析,《延安》的说法至少有一大疑点和两个反证。据该疑点和反证来看,《延安》中所谓陕甘宁边区种植鸦片的说法,实在很难说是事实。
第一个疑点,就是《延安》的来历。
以弗拉基米洛夫的名字出版的《延安日记》,是在日记的主人逝世以后20年出版的。是1968年由苏共中央有意命令弗拉基米洛夫的儿子整理相关资料出版的。 5年后整理完毕出版。也就是说,《延安》并不是当年在延安的弗拉基米洛夫的直接作品。(《弗拉基米洛夫和他的《延安日记》》,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22卷第3期)
1968年到1973年的时代背景大家应该不陌生。那正是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的时期(珍宝岛之战就发生在1969年)。而《延安》正诞生在那段时间。所以其中对中共的消极描述的真实性就难保证了。曾任苏联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主任的前苏联学者罗维奇·杰留辛严肃指出书中许多地方,作者一会使用英文资料,一会使用中文资料;同一人名和地名,有的按英文音译,有的按中文音译。不难看出这本书是根据各种不同来源的资料拼凑而成。而日记的实际编纂人,弗拉基米洛夫的儿子也承认,这部日记的编纂也是为适应当时的反华需要而作(出处同上)。
的确,如果弗氏确实有那么一部日记,其子要整理出版,何至于要整理5年之久?可见其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过。 那么,《延安》中说陕甘宁边区大量种植鸦片的说法,会不会也是出于当时的反华需要而炮制的呢?这是一个重大疑点。
下面是两个反证。
第一个反证是从逻辑和常识上来说的。《延安》中是在1942年和1943的日记里面记载陕甘宁边区种植鸦片的。众所周知,这两年是抗日战争中中共最困难的时间。由于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根据地遭遇空前的物资紧缺。粮食的不足,使得中共发起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做表率,连朱德等高干都亲自种菜,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这里面就产生了疑问:试想中共非常清楚粮食都如此不足,难道还要用大片的土地来种植罂粟吗?这实在很难说的通。
而且据《延安》所说,生产的鸦片是用来销往内地的。这里面疑问就更大了。边区正在被封锁中,而且国民党还在大肆渲染共区非法种植鸦片。这种情况下,生产那么多鸦片怎么运得出去?运都运不出去,又谈何“外销”?就算能运出去,运出去以后换成边区需要的物资,又怎么能运的进来?在封锁的条件下,大规模的外贸根本不可能。这种时候中共反而大规模发展鸦片这种只能通过交换来体现价值的“外向型经济”,岂非自讨苦吃?中共到底是想解决困难还是想加重困难?所以这里面的逻辑是有点问题的。最令人惊奇的是《延安》1942年8月2日中转引邓发的话说,鸦片还用来向国民党买武器,然后再用这些武器来打国民党。这是不是把国民党想象的也太傻了点?
可能《延安》的作者也看出这里面有点问题。为了把话说圆,他竟然公然否认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这未免太胆大妄为了一点。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是举世皆知的。当年中外记者团为了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向国民政府申请,国民党就是不答应,直到美国出面施压才松口。此外根据英国学者林迈可当时的亲身经历说外国人路过西安“都有一段既不愉快的经历,唯一的罪过是他们曾经经过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英]林迈可:《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192页,以下简称《英》)《延安》对此都能否认,实在有些不可理喻。用马克·吐温的话来说,那就是说这种话的人,要么自己是白痴,要么把我们当白痴。这样的谎都能说,还有什么谣不能造?
第二个反证,就是当时其他到过延安的外国人的说法。
1942年12月荷兰人布朗基(Brond geest)向英国外交部所作的报告,与《延安》中所说情况可以说是同时期的。在报告中,布朗基提到“在延安,没有黄包车,没有勒索,没有妓女,没有鸦片和乞丐”。
还有英国学者林迈可。他在晋察冀边区和陕甘宁边区居住多年。在他的相关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即上文所说的记者团来到延安后,“无拘束地访问了延安各地方”,在回到重庆后,有些记者报道“延安边缘地区‘种植有罂粟’。接着就有外国记者登报声明,说这完全是胡说造谣,他们根本没有看到一颗罂粟,连《中央日报》的外国顾问武韬也在这份专用声明上签了名。”(《英》192页)林迈可估计说延安种鸦片的那些人可能是受了专门的指派,只能那么些才能交差。试想以武韬等记者当时的身份,林迈可写回忆录时的背景(1986年,英国),根本没有任何必要专门为中共说好话。所以他们的话与《延安》相比,其可信度更强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记者团到达延安的时候是1944年,而《延安》记载的时间是1943年。问题是如果延安有大规模“转产”,那么《延安》里面自然应该有相应的记载。但是笔者眼神太差,好像没有看到。此外林迈可到达延安的时间比记者团还要早,可是他似乎既没有看到大量种植罂粟的情景,也没有看到大量铲除罂粟的景象。而且,难道延安在遭到封锁,粮食紧缺的时候大量种鸦片,等到封锁松动了,形势好转了反而不种了,未免也太匪夷所思。《延安》中用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口气断言“要隐瞒特区鸦片生产的真实规模是不可能的”,可惜不但隐瞒了前来的外国记者,瞒住了《中央日报》的外国顾问,还瞒住了在共产党根据地工作多年的林迈可。其可怪也与?
综上,笔者认为《延安》中所说陕甘宁边区大量种鸦片之说,实在是想相信也难了。当然,如果说陕甘宁一棵鸦片也没有种,笔者不敢妄下结论。我们只能认为,大规模种植的说法,实太难成立。如果说曾经有短期的小规模秘密种植,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毕竟当时的鸦片在民国很多地方甚至允许公开销售,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当货币使用,陕甘宁如果要有人去各地办事,可能也是入乡随俗之必备。
最后,顺便说说关于张思德死于鸦片烧制的说法。此说法实在漏洞太多,难以置信。张思德牺牲时间是1944年9月初,正是中外记者团在各处走访的时候。中共要打破延安种植鸦片的谣言,这时正该夹好尾巴。如果张的确是在烧制鸦片时丧生,那中共讳莫如深还来不及,绝不可能大肆宣扬。但是正在张思德死后3天,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就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对张大加赞美,唯恐天下不知。不亦神奇乎?更神奇的是,在中共如此“顶风作案”之后,武韬等记者们竟然还是没有在陕甘宁发现一株罂粟!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我们无话可说。
关于《谢觉哉日记》,记得以前也提过. 我看用谢的日记来说弄了什么, 有点偏,反而错过了其正面的内容。 谢的日记更能说明的是, 边区有禁种禁运禁吃的禁令。这里我摘录几条来:
37年9月17日, 晨草《禁烟问题之商榷》一文。
43年6月6日, 拟给各分区各县(市)政府禁绝吃烟指示. 各专员公署、各县政府:
吃鸦片,这一旧社会遗下的疮疤,我们已经治好很多了,然查还有少数末戒绝的瘾民。必须再下一把劲,免得“死灰复燃”。除禁种禁运另有禁令外,特给以关
于禁止吃食的指示:......今年总结工作时,戒烟工作是各级政府考核成绩之一。
45年7月23日, 作风座谈发言(准备):有了法制禁令就得遵守。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累进税率、禁走私、禁鸦片、禁酒糖等。法禁不当,可请求修改;未修改前,不能变动。
种没种咱没第一手资料,说不清。但是将鸦片当货币用,那肯定是有过,至少长征时就用过,还当过镇痛药。
不过看到一篇理性分析这个问题的文章很高兴..
真伪不能保证,但是我倒是很有兴趣,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实地考察考察。
听说的,也算是有一定口述史上的意义。关键字:旬邑县,马栏镇,有一个团曾守卫过一个关口,后面是曾经无人的深山老林。
当时那个团长后来任陕西某国营军工企业(解放后很快划归地方)党委书记,这个故事是30年前他告诉我父亲的。从小就听说了,但是没有去考证过。将来有机会的话倒是很想去考证一下。
虽然我觉得这事并不太那么重要,人民军队大节不亏。抹黑解放军的事情从来没断过,今后估计也不会少。
那就是鸦片烧制本来就不是在窑洞里进行的!
鸦片烧制需要良好通风,
在通风不佳的窑洞里炼鸦片无异于自己过量服毒自杀!
首先声明,本人对于“是否种鸦片”的观点是:“目前还未见到确凿证据证明是/不是。”
针对一个反证的问题探讨如下:
鸦片当时是相对的硬通货,自然可以交易药品、武器,当然也可以换粮食了,而且单从效益上讲,要比种粮效益高。
如何长期大量地输出鸦片并输入粮食?GMD如果连粮食都任其自由出入,还叫封锁么。当时最困难的不是没钱,而是没有来源。在国统区的地下党搞到药品,最发愁的就是没办法运进去,甚至还找过外国人帮忙。
不和那帮人计较用词了。不然千疮百孔的你揪得过来么
和那些人说话,基本上都是话里漏洞百出,他还拿着当圣经.....所以不理好了
那些人驻扎延安的人里面有几个中国通,他们的“延安日记”好像没有什么料。
这件事上,还是美国大兄弟们实在。
旧中国鸦片作为硬通货在边远地区是几乎普遍的。延安时期大宗的财政支撑首先是盐,很多关于特种贸易的记述都是关于贩卖私盐的;其次是洋油(也就是煤油)。因为两者在国统区和日占区都要被征收极高的税,为了确保收入,通常都以走私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