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对窃明现象的担忧 -- 宏寺

共:💬78 🌺10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这次争论

让我始料不及,尤其惊讶与悲哀的,是很多朋友对《窃明》“解放思想”的欢欣鼓舞。

我为何惊讶与悲哀呢?

因为我觉得这种“解放思想”,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在干阿,八十年代后期学生们的思想比这个牛多了,宿舍里直接谈论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性乱交社会”,难道干了二十年,又回来啦?!

对于袁崇焕的评论老实说我不在乎争议的,大家有大家的观点没什么,奇怪的是有很多朋友觉得说袁崇焕误国或者汉奸是很新鲜的事儿。2000年前后,网上对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评价多是奸贼,阴谋家,一点儿也没人觉得奇怪。我自己一度觉得中国过去解放思想已经到了矫枉过正的阶段,比如为秦桧翻案都出来了,如何会大家看到一个袁崇焕是奸臣的观点还“如梦方醒”呢?而出现对此不同的意见就要你死我活呢?

我一直认为,矫枉过正之后,就是大治之始,对于历史的颠覆,始于“官制历史”全盛时期压抑的反弹,反弹么,总是要高过正常点的,不但是历史。台湾搞民主搞成菜市场,是这种反弹效应,大陆追求个人价值,否定一切道德,也是这种反弹效应。

那么此后呢,大家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无序中,这种东西无人可以适应,所以,大家会像刺猬在冬天一样寻找彼此间合适的距离,重现对大家都有利的社会法则,这样形成的就是新的社会秩序。

我觉得在大陆已经看到了这种新的秩序的曙光,所以我说我们在重建自己的信心。

而看到对于窃明的争论(难道对官制历史的反思,自由思维的产生还在萌芽阶段?!),和对于文革有那样多的人缅怀(还有那样多的人固守文革时代的信念?人文主义,个人价值的价值观离我们还有多远?!),我觉得自己的信心都在动摇, -- 也许,无序的丛林还远远没有到尽头。

大着胆子说,喂,要相信你的眼睛。

家园 喜欢的看 不喜欢的不看 担心的就换个角度写书

这本来就是多彩的世界 不是黑白的世界

家园 萨兄这话题可就深了

我感觉上现如今的“矫枉过正”现象,不仅仅是对从前的僵化和压制的反弹,或者说这个过程已经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自主进行和演化的过程了。它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有不少新的和外来的因素参杂其中,使得这种萌芽到成熟的转变时间大大地延长了。

这里我能体会到的因素包括:

第一,解放思想原本带有的矫枉过正的反弹。

第二,这种反弹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扩散。

第三,经济转型加剧人们的不满。

第四,政府执政能力不足导致公信力丧失。

第五,人们思想不成熟,现在的程度是不在盲目地信赖政府,但是也没有充分地自力更生,一定程度上还在盲目依赖政府。

第六,外部势力推波助澜。

第七,媒体全面无聊化、娱乐化、猎奇化、浮躁化……

可能还有别的,我主观上认为这个反弹过程还在深化之中,尚未到达极点。我泡的论坛很少,但是泡过的挺多。天涯,猫扑那种地方且不论,色影无忌的坛子里也是一样的风气,“党”这个词已经是标准的反讽语气,一旦涉及政府讽刺嘲弄和怨气最多。按说,玩DSLR的怎么说也算是接近成熟的人士了吧。

家园 可是如果是喜欢的信怎么办?

我担心的不是喜欢的看,而是看了以后信以为真。换个角度写书也写不出什么花花来呀。

家园 其实……窃明我只看了前面……那时袁崇焕争论还没发生

嘿嘿

家园 不谈QM,谈思想

八十年代后期学生们的思想比这个牛多了,宿舍里直接谈论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性乱交社会”

八十年代的大学入校门槛相当之高,尤其是老萨的母校北师大,清北人师四大名门,牌子可不是盖的。一方面当时的大学生或多或少赶上了文革的尾巴,可谓从小深历社会人情冷暖炎凉,并不是普普通通温室里面的花朵,另一方面当时还是北图办阅览证仍需要本科学历的时候(80年代的本科学历啊!),再加上重点大学本来就胜过一般省图书馆的藏书品种质量,以及尚沉稳踏实的治学风气,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大大超出时代普罗大众境界的知识和思想。

那时候的大学生,社会阅历和心智素养绝对远远超出社会上的普通青年。他们可以“解放思想”,但是一般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2000年前后,网上对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评价多是奸贼,阴谋家,一点儿也没人觉得奇怪。

上一个年代是老萨的大学年代,这个年代是我的大学年代。

这时候“文革后”的第一批孩子们开始走入社会了,托扩招的“福”,再加上一开始学费并没有难以让普通家庭承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足够勤奋努力,就能迈入象牙塔的门槛。社会知识资源的差距,开始变成不在于你能不能接触,而在于你想不想接触。而我们这批年轻人,做为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个性意识和个人意识开始慢慢扩张,但是从小灌输的集体主义与日渐张扬的个人主义,家庭父母给予的传统观念和遇到的社会现实都在发生强烈碰撞,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于“官制历史”,我们是背叛的一代,而对于“颠覆历史”我们又是顽固的保皇党。我们对新的知识极度渴望,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又极度浮躁,没有几个人愿意沉下心来去分析去思考。我们更希望有人能包好包子再蒸熟端到我们桌子上。

与此同时,网络做为一样新兴事物也在我们身边悄滋慢长起来,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宽带基本还是只存在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而家庭中,还多是使用56k,1小时3块钱的拨号呢。因此,能够接触到网络的人,也自然也就被局限在一个以老萨年代的人多为讲诉者,以我们年代的人多为倾听者小圈子里。“解放”过“思想”的一代遇到急着吃包子的一代,自然是满不迭的把包子往上端。但是吃包子的人们,只注意了欣赏老萨这种妙厨手里的薄皮大馅灌汤包,没看见某些黑心厨子在角落里面往自己的作品里面包“人小便处的东西”。那是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的年代,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年代。只不过,这一切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圈子里面。

看到对于窃明的争论(难道对官制历史的反思,自由思维的产生还在萌芽阶段?!),和对于文革有那样多的人缅怀(还有那样多的人固守文革时代的信念?人文主义,个人价值的价值观离我们还有多远?!)我觉得自己的信心都在动摇, -- 也许,无序的丛林还远远没有到尽头。

老萨,兄弟觉得您不用怀疑,不用动摇。托网络的福,这是一个草根都可以查阅史稿穷经,可以遍览中外寰球的年代。也是一个任何人都有机会买包子包包子卖包子吃包子的年代。社会没有后退,只不过是在放大重演您在宿舍的卧谈会上,我们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经历过的“历史”而已。也许,就是这最后一次的“重演”,可以真正带给我们一个

这种新的秩序的曙光

搬个板凳坐在老萨身后一起等曙光。我的信心,不会动摇....

注:将“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绝对堪称当时社会的精英”修改成“八十年代的大学入校门槛相当之高”。多谢楼下jimo兄的提醒

家园 哈哈 老兄不必担心 人总是成长的 想想以前我们许多信以为真

的事情 现在看来就会觉的自己多么幼稚

家园 中国太大,变化起来自然慢,网络嘛,倒是一个很好的加速器

唯一的问题,现在的80后,自学的愿望和能力偏弱,缺少80年代大学里那种泡图书馆的机会和氛围,弄得很多争论变成了纯粹的争吵。不过那个SC里的实验党人还是很让人振奋的。

家园 又一版本的一代不如一代

80年代的本科都是精英啦,以后的就不行了,扩招以后那就简直不能提了,硕士不如本科了。呵呵,要照这个标准,中国最精英的应该是史前,因为当时读书的屈指可数,绝对是精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英,但是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精英散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所谓精英,是对社会真正做出贡献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干出来的,有怀疑精神或者勇于“思想解放”远不是精英的标志。

家园 如果从平均水平来说,我赞同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

你的标准有误,因为史前的机会不均等,80年代的和现在的参与机会近似但门槛大降

家园 您误解我的意思了,真对不起,居庸粗陋,辞不达意

这段文字不是想谈“一代不如一代”和“精英”的,呵呵。相反,我想说的是,知识和思想正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逐渐从“精英”流向大众。一个由“精英”把持话语和知识的社会,譬如史前社会,正是落后的。

不过还是谢谢您对我的提醒,我修改我的文字,希望不再给您和其他朋友带来误会,从而引来无谓的口水。

花谢您,新年快乐!

家园 呵呵,你太客气了

网上嘛,不灌水怎么行呢。你的意思我明白,我只是说硬币的另外一面:放任言论或者说思想不设边界,必然会导致无序状态,而无序状态绝对不会主动演化到有序阶段。所谓大乱大治,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中间过程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所以,我总是在想,当一个人自以为在独立思考,思绪独步于宇宙时,他的边界或者底线在哪里?

再扯远点,对袁崇焕的评价其实都是自我价值观的体现,已经完全和袁崇焕本人无关了。史料本身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历史观的不同以及对史料诠释的不同才是分歧所在。所以在我看来,河里对袁的争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价值观的争斗,而这种斗争注定了是不会有结果的。如果没认识到评论的是自己眼中的袁崇焕,而非真实存在过的那个有血有肉的人,这种评论又如何有其客观呢?得到结论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但背后的动机或许却连评论者本人都说不清吧。

祝你也春节快乐。

家园 还是信息不对称和能力培养的缺陷

文科生不重视逻辑培养,理科生不重视人文教育。

还有大量的学者的专著灭失。以前超星可以看到很多老学者老版本的影印本,现在改版以后很多找不到了。另外声明我一直是超星的付费用户。

家园 连花带宝,统统奉上。然后,“但是”一下:

八十年代的"解放思想"与文革相比显然是天壤之别,但是否达到了真正的反思我仍然存疑。我九十年代初读大学,当时可以看到各种西方学术思潮的译本,但有关文革的历史研究却不多。我不清楚现在的情况。但是几年前,文革以及其它类似事件的许多资料仍然没有开放。即便是那些开放的东西,也有些人出于各种原因不希望进行深入研究。不要说发表文章,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去档案馆查文革的资料,一位工作人员就对他说:这些都过去了,还研究它干嘛。在这种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我想许多人会对官制历史加以怀疑乃至抵制,但却做不到反思,因为我相信没有真相,或者说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反思。不过,虽然我认为解放思想与对历史的反思远远没有结束,但我还有信心,而且网络以及人员的跨国流动无疑会加快这个过程。

不谈历史,只说我的周围。有一个情况是我进大学前后,我们系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接连出国。如果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那也可能中断了八十年代以来的反思和思想解放。但我不清楚这是不是特例,暂且存疑。

家园 这是小说,你认真就输了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