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我觉得不一定,魏之武卒可是当时的职业军,应该比现在的义务兵训练水平高。至于营养程度,至少我不觉得现在的中国步兵能比古时高多少。
我只知道一百多年前,非洲部落的正常行军速度,是每天不到二十公里。要是随时准备作战,大约不会超过每天十公里。
这些士兵经常吃不饱饭,也很影响体力,也需要时间去周围抢粮食。
急行军当然也可以,一夜五十公里没问题的,这样会损失不少士兵,但是也能投入战场,如果是突袭,即使在兵力上处于略微弱势,很多时候也能取胜。
一百多年前的非洲部落,各方面应该比不上战国时期的士兵吧。战国时期士兵这些数字好一些,当然是可能的。
按1英里约为1.6公里算,13天“昼夜兼程”行军约288公里,平均每天大概行进44-45华里路程。这个是法军增援时的速度,在当时算是比较快的了。这个数据,按理说,应当并不是量地图再乘二估测而来。
要分辨对错,其实需要考虑很多附加条件:
其一,行军目的。以奇袭为目的的行军和以换防为目的的行军,就算都要“快马加鞭”,速度肯定也还是不一样的。飞夺泸定桥的速度跟44年汤恩伯大溃退的速度肯定也不一样。
其二,行军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平原、大草原千里奔袭,与爬雪山过草地,不能等同。满清南下的速度跟红军北上的速度肯定也不能剥离开来比较。
其三,军事制度。LZ所举两个骑兵的例子,都是异民族骑兵的征服或者报复作战,这意味着他们无须考虑补给和群众负担的问题——靠抢掠即可,毋庸讳言霍去病也是如此做法,《史记》中同样也记载了反秦军“以舒屠六”等事——但一个成熟的政权在国境之内的防御作战,无论如何不可如此照搬。
人家可没说姓曹。“安民”是明朝的云贵土司。见任爱杰:【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米鲁注解 第六条。
冷兵器骑兵的强大作用在马鞍发明后已经无可争辩。即使在热兵器时代,坦克(取代骑兵)也更像是骑兵的翻版。汉文明因为长期缺乏马匹而不能拥有强势骑兵,也因此和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屡屡失败。
窃明里面说了骑兵对步兵作战没有优势吗?
平原,丘陵地带不至于绕道那么远吧。
即使行路偏出30度,再30度折回,不过
X 1.15。绕个半圆也才 X 1.57...
不可度过的河流也没那么多,最多湖泊
比较难办。但毕竟不是从没走过的荒地,
大致的方向,如何绕过大湖也至少是有
些概念的。非山地地区,x2,x3似乎过头了
点。撑死 1.5....
一个微观的例子:
你可以算算横向移动增加的距离:
|~~| 湖泊 |~~~~| 湖泊
_| | |~~~~| |土丘| /~~
|__|房舍| | |_/土丘
|___|
以个人经历感觉如果负重20公斤连续徒步而能保持日行30公里是比较难的。
首先说明我个人身体素质与体力在周围人中算是很不错的。1000米成绩3分钟,曾空身徒步两天上下峨眉山(上山90华里,下山120华里)。我想现代军人肯定比我强很多,但与明代军人相比,我的体力耐力应相差不大(现在人吃得好啊)。
以我最近的一次徒步经验来看。山地上的马道,40公里左右,负重5公斤,一天徒步7个半小时,中间休息半小时。到达目的地时非常疲惫,最后5公里上坡山路几乎是以散步的速度在走,太疲劳了。经过很好的休息,第二天负重5公斤徒步山路10公里仍觉疲劳,后来近10天中感觉疲劳累加。连续半个月的出行,回来后很久才完全恢复体力。可见,即便经过很好的休息与食物补充,这种连续疲劳仍然会积累。很难想象如果我负重20公斤是否能一天徒步30公里(个别强悍的猛驴除外)。即使可以,我相信也很难保持这种速度长期连续行走。更何况古代军人行军时必须保持必要的作战体力,而且不可能有我们现在良好的食宿条件,所以我个人感觉任兄提出的日行百里的说法很勉强。
记得看过一期探索与发现,据西方科学家研究,人类是现存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善于长跑,耐力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