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续) -- 晨枫

共:💬74 🌺18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兄对SLR应该没有多少使用经验吧?

3年前,屋脊上关于SLR的取景vsEVF有个有点规模的口水战,虽然俺只有dc的使用经验--毕竟那个时候DSLR还很高端,也还是口诛笔伐了传统派一把的.

不过如今自己玩着DSLR的时候,过去的文字那是完全不堪回首----SLR从来不可能是消费型数码相机的主力,但对摄影爱好者而言,相当长的时间内,他是无可替代的好工具.

家园 DC的最大生产商是Sanyo

epson的DC是向Sanyo OEM的。

不仅epson,包括olympus,pentax甚至nikon的某些型号都是向Sanyo OEM的。

家园 当年口诛笔伐些什么?好奇中
家园 呵呵,当时乐观的认为EVF才是终极之道

没有耍过SLR,对OVF和EVF的差距就难以正确评估.

现在虽然live view的机器越来越多,但EVF的技术进步之缓慢,这5,6年都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进步,目前看要终结OVF,还要等很多很多年.

家园 哇,还好我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场口诛笔伐啊

EVF和OVF的差别太大啦,简直……太大啦。EVF的极限就是OVF,怎么可能超过呢?

家园 EVF的potential价值还是高点的

你可以总结出live view的各种优点,然后发现--只要EVF的lag足够小,分辩率足够高--然后live view+EVF就会有许多OVF不可能具备的优点,比如在iso1000000都可用时,ovf就只能当摆设了,因为你看来的黑夜,在机器看来却是白天,只有evf才能正确的衡量现场光并完成取景--那么自然有可以超越并取代OVF的可能.

只是,目前看,差距太大,进步太慢,iso1000000也只在想象里出现,具体实现之日,遥遥无期.

家园 问题就在于“只要EVF的lag足够小”

这个看来小不了,分辨率越高,色彩越多,数据量越大,这个滞后越小不了。ISO1000000那是夜视了。

家园 俺自己买的slr。。。

俺自己买的slr 海鸥DF1 -> DF300 -> M alpha5 -> EOS5 (不是5D)-> 歇了一下 -> Pentax K10D

说老实话其实对cn都挺失望的,做的东西一点新意都没有,产品分级别特意限制功能真是太cd了

所有的东西说老实话都是在加强技术指标,根本就没有什么创新。

p/s/o稍微好一点,不过比起cn也就是大哥二哥。

只有指望casio这样没有负担的公司革他们的命了。

家园 Oh, Yeah! 有大冬天不耽誤按快門的

的﹣﹣﹣﹣﹣﹣﹣﹣﹣﹣﹣﹣﹣﹣﹣﹣﹣﹣﹣﹣﹣﹣﹣﹣﹣手套麼?

家园 我冬季外拍用两双手套,里面是小羊皮手套,外面是连指手套

是在零下十五度以下的装备。调节拍摄戴羊皮手套。左手托机戴双层。右手不操作时带两层,拍摄时就取下外边的厚手套。

家园 要我说一个自动过片没什么特别大的进步

LEICA M的时代,1950年代后期,马达底板已经开始应用,比起来当时东德的诸如Praktina FX之流,带大大的自动卷片后背,是要方便许多。但是要说的是Praktina的自动卷片后背是针对连续长时间拍摄设计的,更有点专业应用的味道。就像波波沙的弹鼓一样。Leica III改造有75张的型号,但单反换了后背随便拍。其实这个一般摄影师用不上。为什么,只要看看几种典型的大后背,哈苏的70mm长片后背,配合500EL使用的和配合500C使用的都有,很多时候就是在目标追踪等等方面使用,比如当年中国军队配属焦平面快门的Hasselblad 2000F,还有5院用的照相测量仪器后面的哈苏机身。Praktina的也类似。另外一个作用我猜就是在诸如体育摄影等等场合一定程度代替AF。因为在国内认识的摄影师也都是国内的,所以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证实。因为过去国内的习惯是穷到一张胶卷都要省,在机械相机的时代自然没有这种用法。

我这样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同期还有一些相机的思路是背道而驰的,比如苏联当时的旗舰单反Start就是配了一个小裁刀,可以一下割断胶卷。但是到底怎么用,当年东北的二手贩子们也未必清楚,我猜可能还是要配合双暗盒,类似Kiev/zorki的传统用法。前面的卷进去,在卷片轴的位置是一个暗盒(那个时候相机还都不流行固定卷片轴,后舱开门方式也跟今天大不一样,比如Leica M3也能取下,这个例子肯定所有人都熟悉,至于想想看,ZeissIkon的Contessa也好Contax II/IIIA也好无一例外不是这样,也就福伦达Vitessa之流诡异一点)。

那这种设计为了什么?今天看很奇葩的思路。

所以我觉得自动卷片还是配合专业应用来的。

因为当时自动卷片跟后来Nikon F5那个层次的差的太远,但已经很快了。LEICA M4-P用的那种就大大提高速度。但是说T90有没有那么大的意义,我觉得也未必。

因为即便抛开这些自动卷片附件,说整体嵌入式的,苏联60年代DKL口的ZENIT-5单反也更早。我有一个,而且那相机放到今天就没有功能完好的因为它要充电,到今天电池早就坏完了,充电器很多都找不到(我那个还好带的有)。ZENIT-4/5/6系列是苏联为数不多的高级单反产品,后来ZENIT-18/19仅仅是在俄国自己的圈子里算高档货,和同期的日本产品比起来,差远了。

基辅阿森纳尔厂的尼康口单反,造了好的KIEV-18,但随后大量生产的却是简陋的KIEV-19/19M。

家园 另外

Leica M是逆时针的,Contax也是逆时针,好像就Nikon F自己一套

Contax RF换一个镜头还得提前旋到Inf位置,使得内部耦合机身测距联动调焦环的内三爪能旋进去卡住,不然诸多镜头卡不上去。典型的有苏联的Jupiter-12和Helios-94/J-8NB(用在KIEV-5上的外卡口标头,其他Contax的标头——东西德Carl Zeiss (Jena/Opton)Sonnar 1.5/5cm 2.0/5cm和苏联的lisence版Jupiter-3/8的CRF版,以及苏联的Helios-103 1.8/53mm,还有战前的Sonnar 2/8.5cm另外Jupiter-8之类镜头的L39版和同宗的蔡司Sonnar的 L39版不是一个来源,是苏联从拿到的Contax RF卡口的镜头自己改到徕卡上的,毕竟苏联生产的旁轴还是徕卡口最多)

所以Contax的已经超越所谓顺时针与否了,挺麻烦的。尼康旁轴时代产的S/S2/SP之类伪Contax口的机身和康太时更换镜头操作一样,就是标头和中焦镜头没法混用,法兰距差了1.5mm,尼康利用他自己庞大的徕卡口镜头群,动都不动,结果它的镜头就和Contax差了1.5mm,挺可惜的。广角景深大,好说。

罗伯特卡帕触雷时候捏快门用的是Contax,但很少有人提到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卡帕当时带了两台相机,装着珍贵彩卷的是一台Nikon旁轴和35mm广角镜——我想,卡帕可能觉得,这镜头Contax其实也能用。哪怕测距器不用调也还差不多准的。

家园 希望晨大可以点评一下近年来崛起的微单

微单与单反、数码相机的竞争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厂商之争了,而是路线之争了。

家园 我没有用过微单啊

要评也只能纸上谈兵了。个人觉得微单可能会是一阵时髦。最大的问题在于:

1、对焦很难达到单反的速度

2、电子取景无法消除本质滞后

3、鼓起来的镜头抵消了体积小的好处

Sony RX100那样的高端DC可能会挤占微单的市场,全幅DSLR的白菜化则从上面往下挤,微单的前景不是一片光明。

通宝推:猪头大将,
家园 微单的对焦可是已经不差单反了

不用说奥林那几款,就是索尼的NEX尼康1加入相位对焦后只比单反快不慢。甚至RX100的对焦也堪比单反。

不过RX100这样的高端DC挤压微单,同时微单也在挤压入门单反。单反的前景只能是全幅高档了。也就是说半幅的天下早晚是微单的,反倒是M43在高端DC的挤压下前景很难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