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夏代是杜撰的吗(殷墟甲骨没有提到过夏朝吗) -- 黄金狮子

共:💬42 🌺1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夏代是杜撰的吗(殷墟甲骨没有提到过夏朝吗)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书和田野考古证据较少曾经被一些学者所怀疑。但是,随着大陆田野考古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表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也有少数国内学者采取转述国外学者有关批评的方法并基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关于夏朝的存在,这是个老问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疑古”学派兴盛就已开始了,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疑古”派学者都怀疑夏朝的存在;当时的极端怀疑主义学者的典型有两位,一位是杨宽,他的看法“夏史大部为周人依据东西神话辗转演述而成者”;另一位是陈梦家“夏史乃全从商史中分出”;但是“疑古”学派的核心顾颉刚却跟他们看法不同:“按商之于夏,时代若是其近,顾甲骨文发得若干万片,始终未见有关夏代之记载,则二先生之疑诚不为无理。惟《周书·召诰》等篇屡称‘有夏’,或古代确有夏之一族,吾人虽无确据以证夏代之必有,似亦未易断言其必无也。”另外一些“疑古”派学者则认为:“至启以下的夏史,神话传说的成分也是很重,但比较接近于历史了”。

时间到了现在,随着大陆田野考古的发现(二里头遗址等),实际上学界的主流已经对夏朝的存在的已经不表怀疑(也不需要再多的证据了,如果再有一些证据那当然更好。)。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外国学者(主流)对夏代的存在仍然持根本否定的态度。这个也不奇怪,他们不熟悉我国的历史文献,也不了解这些文献的历史;他们也不愿意去认真了解在对夏的探索中有了哪些值得重视的新材料和新论点;他们(包括国内的少数人)之所以否定夏的存在,其理由仍基本停留在过去杨、陈所持的那些理由上。这些人当中,还有一些将国内学者对夏的历史的探究探究归结为政治行为或道德观念的驱动,这就是很意识形态,很不科学了。

一、古史的可靠性

现存的古史中,提到了夏朝的存在,而又不被国内外的“疑古”学派怀疑其可靠性的,首推距今3000年前的文献《尚书·周书》,它里面的《召诰》、《多士》、《多方》、《立政》等篇不止一处都提到了历史上的“有夏”或“夏”,即夏王朝。这些篇目《召诰》、《多士》、《多方》、《立政》学者们都认可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其中所记录的基本都是第一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的各种讲话,周公在这里称“有夏”(或“夏”)为“先民”、“古之人”,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统治的年头不短)”,但由于他们的后人表现不好,“不敬厥德”,结果被商朝统治者革去了他们的“命”,这就是历史上的“殷革夏命”。周朝人从殷商那里接受了很多文书和档案,即“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他讲这个话的时代,离夏王朝的灭亡也不过就五六百年光景,也不会闹什么笑话的!

有一种说法,《史记》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汤武王),可是在殷墟的甲骨里,商人称汤武王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史记》与殷墟的甲骨有冲突,所以《史记》等史书的可靠性值得怀疑。狮子不由莞尔一笑,因为狮子从没见过那个正规的学术刊物提到这种说法。实际上,如果不这么记载那才出问题了!

商部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可以追寻到“契始封商”;从契到了武王时期(汤武王),商人已经迁移了八次,最终取代了夏的“大命”。汤践天子位的时候,也没有废除夏的宗庙(社),没有让禹断了祭祀。所以,汤实在是“中兴之君”。此外,周人的祖先是古公檀父;周人和商人祭祀的时候,当然会祭祀契和古公檀父;对他们而言,汤武王和周武王难道不分别是周部族和商部族的“中兴之君”吗?

商人在记载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或者向祖宗报祭的时候(甲骨文就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一定会从契(有名望、有贡献的明君)开始,这也是毫无质疑的。商的世袭从这时开始算,到了有“大命”的时候,可不是一千几百年吗?祭祀的时候称赞这些以前的祖宗,难道还要“直呼名讳”吗!在祭祀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说这些祖宗臣服过被取代“大命”的夏。实际上,夏如同后来的殷商一样,也是有一个统治范围的;脱离了这个范围,也是有很多部族(酋邦)不肯承认夏(或商)的统治的。(商纣王伐东夷)

既然不肯承认《史记》的可靠性,还要从《史记·夏本纪》的篇幅来推测夏的不存在。这里从哪个角度都有点荒唐,也不会是学者的观点!在殷墟甲骨已经印证了《史记》中商王世袭记载正确的同时,还要用殷墟甲骨的“另类”解读来说明《史记》的不靠谱,这个实在是有点选择性倾向了!

那么殷墟甲骨有没有提到过夏朝呢?

二、殷墟甲骨与夏的存在

断定殷墟甲骨没有提到夏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个武断的说法!

首先,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发现于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迄今为止,共出土了154600余片,就字数而言,约有4600多个单字,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来个单字不识,这之中有两千多个单字是祭祀专用的。甲骨文记载了商代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200多年的史实,它的发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甲骨文本身只是占卜活动的卜辞,虽然反映了很多有关商代的情况,但是它毕竟不是历史文献,反映的情况也具体在某些领域。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甲骨并没得到破译,谁也不能推断说甲骨上不会出现夏的字样。

其实,国内的学者还真是推断出某个甲骨文文字可能是“夏”字,台北出版的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一书提到了,“夏”字在甲骨文中指蝉(知了),象形,又指事。他还提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名称都来源于虫名,以四季的虫来指代季节;除夏之外,按照同样原则的春、秋、冬对应的甲骨文已经公认了。当然,对这个“夏”字,我们还没有和西史学界以及国内的反对派达成共识,但是这不说明存在着这个可能性吗?

此外,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经解读高祖夒的夒字很可能其实就是夏之本字。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古史(包括《史记》)中记载的禹,在殷墟甲骨已经得到确认。那么殷墟甲骨真的没有夏存在的丝毫踪迹吗?

近年的研究表明,甲骨卜辞中并非没有丝毫夏存在的踪迹,这个踪迹,就是作为夏后氏直系后裔的杞人在商代活动的事迹。杞为夏后氏的直系后裔在大量先秦文献中言之凿凿,如《国语·周语》称:“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管子·大匡》记齐桓公语:“夫杞,明王之后 也”;《世本·王侯》:“殷汤封夏后于杞,周又封之”;《大戴礼记·少间》:“成汤卒受大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左传》僖公三十一 年记“(卫成)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郑子大叔之语,称杞为“夏肄(余)”……等等。那个时候的杞人,大概也像被灭亡了的商人的后裔宋人一样,不仅仍以夏人自称,社会上其他各阶层及各国之人亦皆称之为“夏”。如《逸周书·王会》就称前 来参与周朝廷聚会的杞国君主为“夏公”,而称宋国之君为“殷公”。《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也是以杞与夏,宋与殷相提并论。(这么多材料实在是不好一下子否决掉!

以上所举,皆周代的文献,尚不足以说明杞在商代的存在,说明“殷汤封夏后于杞”的事实。幸好,我们还可以在甲骨卜辞找到证据。

目前所见有破译(包括西史学界也不表怀疑的)关杞的甲骨卜辞至少有以下几则:

1.丁酉卜,殼贞,杞侯炬弗其祸,有疾。(《合集》13890)

2.癸巳卜,令登赉杞。(《合集》22214)

3.己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

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杞,亡灾。(《合集》24473)

4.庚寅卜在女香贞,王步于杞,亡灾。

壬辰卜,在杞贞,王步于意,亡灾。(《合集》36751)

这里的《合集》指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甲骨文合集》,共收录甲骨41956号;1978至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十三册,前十二册为拓本,第十三册为摹本。

以上第1、2例属于武丁卜辞,第3例为祖庚、祖甲卜辞,第4例为帝乙、帝辛卜辞。这些卜辞的内容,学者间多有阐释,狮子就不多说了;但是仅仅根据这些卜辞的年代,就可以知道商代的杞国至少在武丁时期即已存立于世,而且一直存在到殷商末叶,正好与周代的杞国一脉相承。此外,这也印证了《史记》中记载的武王汤代夏以后,没有废除夏的宗社,还让夏的后人为侯(“杞侯”)守禹的祭祀。那么,卜辞中的这个杞国是否就是作为夏后裔的杞呢?

了解卜辞内容的人们都知道,上引《合集》第36751号属于人们常常提到的商末征人方卜辞。已有不少学者结合征人方所经其他地名(方国名),对这里面的杞国族的地望进行过考察,结论有两个:一认为其与文献所记周所封杞国的地望一致,一认为其与杞后来迁居所至鲁东的位置,即今山东新泰一带相当。还有一种说法:新泰一带原本就是杞未受周封前居住的地方。无论如何,这条卜辞中的杞就是文献记载的周所封夏后氏的后裔杞,或者说是它的前身;否则,它们的地望不会那么前后相一致。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商朝青铜器铭文上找到杞属于夏后氏后裔的证据。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商朝的青铜器,名为《杞妇卣》(《三代》12·60·2);这上面有四个字的铭文说:“亚醜杞妇”。学者解读铭中的“杞妇”当是杞国嫁与亚醜氏族的妇人。此外,学者发现诸亚醜铜器中有一件“亚醜者女司以大子尊彝”的青铜罍(《三代》 11·42·1),上面的“者女司”二字为“诸姒”,谓即其时诸国姒姓女子嫁与亚丑族人为妻者。诸国族为古东夷地区的古老国族,至春秋时期灭于鲁,地在今山东诸城,与亚醜铜器出土地点山东益都苏埠屯及甲骨卜辞所示杞国所在的位置今山东新泰皆不甚远,来往密切应属自然。诸国族既为姒姓,则同样嫁女与亚醜氏族联为婚姻的杞国族亦当属于姒姓,即夏后氏的族姓。如此,商代杞国族为夏后氏后裔,又得到青铜器铭文暨姓氏学的证明。以上介绍的商代甲骨卜辞及青铜器铭文也都没有“夏”的字样,然而谁能说它们与夏无关呢?

三、“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这个说法

“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这个说法,实际上经不起推敲,许多地方自相矛盾。比如,这观点建立在这几个基础上:殷墟甲骨文没有“夏”的踪迹、《史记》是不可靠的;周人的文献不可靠等等。

首先,关于商人是否曾经臣服于夏朝。狮子豪不怀疑商人在某些时间段内,不曾服于夏朝,夏朝实际控制的地方也有限(武王汤代夏而有“大命”之前,商部族曾经八迁)。商人也不曾灭亡夏人。但是,商人取代夏人而有“大命”,这实际上真正反映了朝代的更替,也反映了诸侯(方国、部族)的态度;这个在殷墟甲骨文中有所反映;譬如,河友张四维曾讲过,在某些甲骨中,商人认为武王汤是中兴之主;为什么呀?因为武王汤取代了夏桀的“大命”,这个才是华夏(诸夏)的正统史观。河友张四维曾分析,周人曾经在夏的朝廷为官,对夏有感情;这难道不对吗?不也反映了夏有“天命”,得到了诸侯(最起码是周人)的公认。这种思潮实际上是在现在的“中华文明多元论”的变种,也没有真正的否认夏朝的存在。

《史记》是否可靠,狮子也不能保证司马迁写《史记》时,他自己的看法和引用材料的完全正确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史记》记载的许多史实已经被许多考古发现(包括殷墟甲骨文在内)所证实;至于怀疑《史记》有关夏朝记载的正确性,实际上是一些错误的或者是另样的解读。如果这种解读有其正确性并得到了考古和历史文献的支持,那么这种解读就不会只流传于少数老先生私下的聊天,而不为我们所知了(未见诸文字材料的争论)。况且,有关夏代的文献还不止《史记》一个;除了历史文献之外,还有其它的方面可以佐证,如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这个立法与商朝的历法不同,记载了夏时的一些天象和物候,这是那一段时间独有的;到了殷商时代,随着物候的变化,商人又建立了自己的历法。为什么改历法呀,“大命”变了。

关于周人的文献不可靠实际上是关于统治正统性的问题(夏人有“大命”?商人有“大命”?什么时候有“大命”?)。这个毫不影响夏的真实存在。

推断夏的存在,不是某一或者某几个材料;也不是只用到了史学文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否定它的存在也不是只言片语的推测就可以的。把上述这些事实对照起来,相信夏朝的存在,不是比相信夏朝并不存在更合理、更科学吗?狮子阐述自己的看法时,引用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和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关键词(Tags): #夏朝元宝推荐:萨苏,王外马甲,水风,范适安, 通宝推:王树,匿名: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狮子够专业的。
家园 嗯,谢谢兄台指教!略作回复如下:

首先得说明,我没有否认夏朝的存在,更没说夏代是杜撰的,而且再三指出,这只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周人喜欢夏,商人不喜欢它,也许称之为“土方”之类,就像周人特别喜欢称商为“殷”,商人则相反,两者性质一样。

夏朝(或夏政权)的存在可能是事实,但它在多大范围内得到承认?

就甲骨文来说,禹无疑存在,而且经常被提及,但这个字与“夒”或别的什么曾经被怀疑为“夏”的字没有联系。

王国维是怀疑“夒”是夏,但为什么没有成为共识呢?因为逻辑上不成立。甲骨文里屡次说“高祖夒”,如果这个词组等同于“高祖夏”,那么远古时期必定有个邦国领袖的名叫“夏”(而不叫“鲧”“禹”“启”或什么别的),这和所有现存文献矛盾。总不能说这位商朝的高祖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系列人,或者其后代故意称其氏而不称名吧?

“杞”这个国的存在确实有,也肯定是夏的后裔,不必否认,我是忘写了。应该说,除了北上和南下的两拨夏人之外,还要一些被商人征服的夏人组成了杞国,类似于商的遗民被安置于洛阳。我也一直没有否定“夏”这个族群的存在,只是怀疑这个族群在中原的领导地位有多高?受到多大范围的承认?持续了多久?

归根结底,我方的意思不是否定或怀疑夏的存在,而是要说:

禹曾经得到包括商人在内的各个中原部族的敬奉,但在禹之后,夏人的势力很可能一直就不很强,还经常面临生存危机,更谈不上让包括商在内的各个周边邦国都臣服于自己。对夏人和周人来说,“夏”是个正统的王朝,对商和别的邦国来说则不是,他们认为,禹以后的夏国君主并没有“天命”之类的东西。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出于自身立场各自表述而已。

就甲骨文来说,从“高祖夒”到汤之间的六七百年是连贯的商朝历史,这个族群从未臣服于别人(最多是臣服于禹,顶多也就十几年)。如果说商的后人不肯承认夏朝,那他们的祖先为何敢于称王、称后?周人又为何不讳言自己曾经臣服于商朝,拒绝谈论商朝的历史?恐怕是因为商朝实在太强大了,而夏朝则不是这样。

什么是“朝”?应该是一系列相互有血缘关系的君主吧?甲骨文里只有禹,夏的其余君主如果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话,和商人也没什么关系。一个君主不算一朝,王莽就不算正统嘛。不过要讲“夏”是个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的地方性朝代,我觉得也算比较严谨的表述。有些人总觉得“朝”的意思代表正统,那“夏朝”自然就不被商朝人所承认了,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没承认过这种“正统”或“天命”。

换言之,“夏”作为一个族群,本身的存在没问题,但恐怕在禹时期的短暂兴盛后大为衰落,沦为地方性政权,其正统性不受许多邦国的支持。“夏”这个字也很可能是一个被周人写错了的字,对比甲骨文,周人写的白字也不止一个两个了。

汤践天子位的时候没有废除夏的宗庙,这只是周人的说法,毕竟从甲骨文来看,商王祭祀禹的地点并不在什么“夏的宗庙”或类似“历代帝王庙”、“亡国之社”的建筑里面。谁能指出,殷墟里有这么一座建筑呢?(周代的城市遗址里就有不少)

最后我再强调一遍:说夏朝无,也许对;说夏朝有,未必错;说夏朝纯属无中生有的杜撰,则一定是错的。中国在历史和考古方面可考的确凿历史,已经由殷墟甲骨文上溯到了公元前23世纪左右,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公元前16世纪,无需用其他考古发现来佐证。

家园 您的回复自相矛盾呀!

您的回复自相矛盾呀!

在这个帖子里:

首先,您不否认夏朝的存在,对吧?

其次,您认为可能“恐怕在禹时期的短暂兴盛后大为衰落,沦为地方性政权,其正统性不受许多邦国的支持”,对吧?

最后,您也认为“杞”这个国的存在确实有,对吧?还有“说夏朝无,也许对”。

那么,您为什么会认为“这个族群从未臣服于别人(最多是臣服于禹,顶多也就十几年)”,因为您在甲骨文里只看到了“禹无疑存在”,但是夏存在不存在呢?我举了两个例子,证明还没有解读的甲骨实在太多了,还存在可能性;您认为甲骨文中一定没有夏的字眼是很武断的。您也不能仅仅凭此就推断出“这个族群从未臣服于别人”。现在已经有学者把某个甲骨跟夏联系在一起;您只提了“高祖夒”,回避了另一个。“夒”解读确实有不同看法,但是如果“夒”或者某一个甲骨文提到了夏(并得到了公认),您所提的这一切推论还成立吗?

在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想做出推论,只有两个合理的办法。一个是考古的发现,另一个是历史的文献。您判断周人喜欢夏,有什么考古的依据呀!您认为《史记》和所有的文献关于夏、商的记载都是错误的,您有什么考古发现来佐证吗?您凭您的判断和猜测否认了一切证明夏存在的历史文献,您又没有新的历史文献和可靠的考古发现来支持您的判断和猜测!

在写上一篇文章前,您忘掉了““杞”这个国的存在确实有”;如果确实有,那么您的许多推论就要再打折扣了。《史记》的记载在夏存在后裔的事情上就比您有权威性、准确性。商汤取代夏桀,而有“天命”,封夏的后裔为杞侯守大禹的祭祀。这件事情您就不能回避了。就要讨论它可能不可能了。而不是说“商王祭祀禹”在什么地点之类的话题来转移视线了;商王为什么要祭祀禹呀,我说得跟这个有关吗?

您怀疑夏的权威性的依据本身就很不牢靠(甲骨文并不支持您的结论),您再回避一些对您不利的证据,这就不好了。况且,夏的权威性也不影响夏的存在。诚然,在夏朝时会有一些部族不承认夏的权威和统治(哪怕包括商部族)。但并不影响夏统治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大禹的后人,三皇五帝的苗裔,传自大禹的“天命”)。也不会因此“说夏朝无,也许对”。

商朝就有这样的权威性吗?商统治的前期(商汤之后,武丁之前),统治很不稳定;在外来的威胁之下,商部族也不断的迁移(不承认商权威和统治的部族也很多);因为它得到了夏的“天命”,这个“天命”也是后来由周所继承,这才是古史中把夏商周作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古人信这个)。那些个不服从商的方国或部族也没有因此使“说商朝无,也许对”。

有一系列的文献(成体系、成规模,旁证和佐证俱全)证明夏的存在(而且不止是历史文献,您看的材料太少了,面太窄了)的时候,也没有考古的发现证明夏不存在;在某个地方挖出了城市的遗迹,这也跟史书关于夏的记载相吻合。您还要承认夏的存在,不要“说夏朝无,也许对;说夏朝有,未必错;说夏朝纯属无中生有的杜撰,则一定是错的。”。这有点历史虚无主义!如果话有点重,也请您原谅!此外,也感谢您的友好讨论!

家园 虽然只是看个热闹,但是觉得狮子的说法合理

夏的权威性也不影响夏的存在。诚然,在夏朝时会有一些部族不承认夏的权威和统治(哪怕包括商部族)。但并不影响夏统治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大禹的后人,三皇五帝的苗裔,传自大禹的“天命”)

正统的传承很重要

家园 呵呵,我当然原谅,这有什么,很友好的讨论嘛

再说这又不是我的发明,述而不作罢了。

听您的意思,不想再讨论了,那我以后就不对这个话题发表任何观点了,也感谢您的友好讨论。

当年殷墟一出来,有关商存在的质疑就烟消云散;二里头出来马上就满半个世纪了,争论却越来越凶,恐怕将来还会愈演愈烈哦。而且我敢预言,将来那一带绝对发掘不出来任何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文字材料,大家不信就拭目以待:)

家园 别停呀

很少见的讨论,很长见识。

家园 好文章啊,送花——
家园 "这只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这话说得玩笑了一点,却不无正确。要我说,两位高人的论战,体现的是做学问的两种方法,一个是乐观的,认为将来的世界一定是我们的,另一位就谨慎一点,说前途虽然是光明的,道路却可能是曲折的。

而我们作为未必专业的旁观者,就只能鼓掌加油,摇旗呐喊。

家园 双方观点基本上已经表达清楚了

点到为止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妨另找话题重开战火。

家园 我觉得没矛盾阿

老张只是说有夏国无夏朝。不具备统一的正统性当然不好称为朝。就像对三国,虽然魏蜀吴都存在,我们不能称那段时间为魏朝或者蜀朝或者吴朝,对不对?当然对于西晋来说,他的正统性来自魏国,他可以说魏朝,自己称晋朝。但我们后人根本忽略这种说法,没有魏朝的称呼。因为魏蜀吴都是中国,没有一个有资格全权代表中国,也就没有所谓朝。同样对于周朝,他们曾臣服于夏,所以称夏朝来表示自己的正统。由于现在所有流传的先秦史料(不是挖掘出的甲骨文)都是周人所作,所以后人也跟着说夏朝什么的了。也许情况就如三国而已,只不过周朝统一了语话权,我们没机会知道罢了。

家园 对二位老大的辩论,

俺只有仰望的份,不要停啊。

河里的高人猛如虎啊,这就是咱喜欢这儿的原因,给2位上花。

家园 关键是,讨论夏朝是否存在,还有一个夏“朝”的定义问题

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范围内早于前16世纪的大规模文明存在(除了青铜器可能还有些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文明各自的关系如何?在前16世纪以前其中有没有一个或者几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文明?其中哪一个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夏?这个夏与商周的关系如何?是否足以有资格作为朝代,或者其和商的关系更多的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中原霸主和南方楚国的关系?

可能这些问题比单纯的争论“夏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更有意义,后者这个命题本身是有问题的。

但是无论如何,至少在一个东西上国际上目前的认识可能是需要修正的,即认为中国文明的历史只有3500年

家园 回复早生华发

他这个也不是个新观点,来自三十年代疑古学派的陈梦家“夏史乃全从商史中分出”这一论断;这一论断的前提,就是周人伪造了夏、商的历史。所以,周以前的历史全不可信(这个既没有考古发现,也没文献来支持)。

这一理论最重要的证据(或者考古发现,甚至是唯一有力的证据)就是“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极少被提起),正是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而且只要提到这个理论(或者提到夏是否存在,史籍的记载是否可信),必然会提到这一论据。

但是用这个做为证据是很不靠谱的:

一、殷墟甲骨文,首先是一个占卜的卜辞,这种东西不涉及外族(跟祖先做交流、求神问卜)。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在这种场合,很难(或者基本不可能)谈到夏的情况;

二、殷墟甲骨文的时代,离商王汤的时代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到夏的历史情况的甲骨就更加不可求了;

三、涉及到殷墟甲骨文文字中人名的破译比较困难,但学者们将某一甲骨文文字译成夏的情况,据狮子所知就至少有三种;因为“夏”这个字出现频率的问题,狮子认为还有的争论;

四、殷墟甲骨文虽然还没有在“夏”这个字上达成共识,但已经对夏的后裔(杞等)还是有涉及的;

五、商汤的时代,《史纪》记载中的一些参与伐夏的大臣,还是可以在殷墟甲骨文中找到的;如有名的伊尹,在甲骨文中出现了许多次。从甲骨的记载可以看出,伊尹在商人中有崇高的地位,商人往往把他和商汤一同祭祀(享有同样的待遇);作为“臣”的伊尹,有这样的地位无疑跟他的贡献有关,也跟《史纪》等文献记载的相符合;

六、证明夏朝是否存在,国内的学者并不单纯看古籍的记载,还是有一些其它的东西作参照的(如《夏小历》);此外这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使得国内的主流越来越相信古籍的记载(尤其是史书),对夏的存在国内的主流已经认可了,少数人附和西方学者的言语很难获得学界的认同,连反应也很少了。

七、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在前后几百年着时间段内,是整个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遗址;目前,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的夏、商都城遗址考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史书记载的"夏"的时间段内,二里头遗址的规模是最大的一处,这个时代的其它方国、部族还没有发展出能和二里头遗址匹敌的水平(包括商部族)。

没有了这个所谓的证据,那这个论断就是个空中楼阁。您在我的回复贴中也可以看出,我引用的他回复我的话里就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

家园 我想真正的争议在于夏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夏是否存在。

我不是这个专业,胡说一把,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