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解放军装甲部队中唯一的红军团ZZ -- KHC

共:💬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解放军装甲部队中唯一的红军团ZZ

装甲第四十二团,系人民解放军兵种部队中唯一的红军团队。其前身为陕北红军独立第三团。

1933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整编神木、府谷一带的游击武装,建立神府游击队。10月,正式成立神府特务队。11月,改编为陕北红军游击第三支队。1934年9月,改编为陕北红军独立第三团。1936年8月,扩编为陕北红军独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工兵营,后改称警备第六团。1940年2月,晋西北部队整编,改编为一二○师独立第二旅第六团。同年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六团编为晋西北军区第二分区第九团。1945年7月,改编为绥蒙军区塞北分区第九团。1949年2月,全军统一番号,为三军八师第二十四团。1952年8月,调归一军建制,称一军二师第二十四团。1953年1月,以二十四团为基础,抽调第一战车学校部分学员和坦克训练基地部分干部,在北京昌平组成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七团。1955年3月,奉命赴朝参战。1958年9月,奉命回国。1969年9月,改称坦克第四十二团。1998年改称装甲第四十二团。

第一节 陕北神府红军的创立和发展

一、建立陕北红军游击第三支队

神府地区孤悬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与山西、内蒙交界,以神木为中心,包括府谷、蓖县(今佳县)、榆林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军阀阎锡山在晋西北的河防地带。

1927年秋,共产党人深入农民群众,秘密串连,在神木南乡高家堡和贾家沟建立了党支部。由于这里地处偏僻,敌人统治薄弱,党的组织发展较快。到1929年底,南乡已有党、团员200余人,刘家坡、贺家川等10多个村庄建立起了党小组,革命斗争日趋活跃。1930年夏,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指示,在沙峁镇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成立了神木南乡区委,书记贾怀智。区委成立后,积极开展宣传话动,为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31年冬,神木县南乡区委组建起临时特务队,在神府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次年7月,神木县南乡区委在贾家沟召开会议,根据陕北特委关于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各党支部筹集枪支,挑选人员,建立党的武装队伍。8月,区委派王兆相、温治恭、杨文漠等人到陕甘游击队学习军事。翌年4月返回神木,通过党员捐款买枪和派人去国民党军队当兵往外带枪等办法,筹集到少量枪支。

1933年7月间,陕北特委在佳县高起家弧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第三支队(简称红三支队),开辟神府苏区。10月18日,区委根据陕北特委指示,在神木县温家川山上的小村尚家巴,正式成立特务队,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队员5人,枪4支。 11月7日,陕北特委在松树峰将神府特务队改编为陕北红军游击第三支队。支队长王兆相,政委马万里,20余人、8支枪。

二、组建陕北红军独立第三、四团

随着神府地区武装斗争的胜利发展,1934年9月,游击根据地逐渐扩大到南抵秃尾河下游沿岸,东北延伸到府谷县城附近和孤山以南地区,西北逼近高家堡周围和神木城南一带,形成长200余公里,宽100余公里的红色势力范围,普遍建立了革命政权。红三支队也发展到200余人、100余支枪。9月18日,根据陕北特委指示,陕北红军游击第三支队在神木王家庄进行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三团(三支队改编后,又成立了一个三支队,保留原番号)。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漠,参谋长刘鸿飞,辖3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随即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

1934年下半年到1935年上半年,神府苏区迅速发展。北扩展到府谷县城以北大岔、黄甫以南,南延伸到佳县通镇以北,西至榆林的建安堡以东,东隔河与山西的3个秘密区委连接,苏区南北约250公里,东西约100公里,人口约14万左右。神木的13个区有6个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其余为公开游击区,都有秘密区委。府谷的7个区,全部建立区委和苏维埃政权。整个苏区党员已发展到2000余人,红三团也扩展到300余人、200余支枪。

1935年初,敌对以神府苏区为重点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敌八十六师二五八旅旅长刘润民任神府“剿共”总司令,司令部设在神木城内。调集3个团、1个骑兵营和地方民团共5000余人,从府谷、佳县出发,直指神府苏区。黄河东岸保德至临县一线,则由晋北之敌布防封锁。沿途修堡筑点,合并村庄,编设保甲,胁迫自首。妄图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革命策略,消灭红三团和游击队,占领神府苏区。由于苏区主要负责人对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作了错误估计,错误地采取了集中兵力与敌决战打法,反“围剿”战斗接连失利。9月7日,神府党组织在郑家焉召开了前后方干部联席会议,总结了过去3个月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恢复神府工委和红三团。新任工委书记张晨钟,委员毛风翔、乔钟灵、刘长亮等。红三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漠,下辖3个连,近130人。

会议之后,中共西北工委指示神府红军向佳县、米脂方向移动,策应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北上神府地区。红三团进入佳芦区并逐步向南移动,进入外线作战。9月下旬,红三团在申家里2次重创敌邬青云部骑兵1个连。到这年年底,神府苏区形势好转,各地党组织基本恢复,对敌斗争又普遍展开。

1936年3月,陕北省委向神府特委传达了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纠正了神府苏区前一阶段“左”的错误,对加快神府苏区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1月下旬,国民党派孙长胜部晋绥骑兵旅,开始对神府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围剿”重点是神木南部和佳芦地区。红三团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术,主动寻机消灭敌人。敌人遭到连续打击后,被迫龟缩据点防守。

为支援神府地区反“围剿”,中央指示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红二十八军北上支援神府后渡河东征。红二十八军3月间进入神府地区协同红三团将苏区内的敌人赶回神木和府谷城,神府苏区基本恢复。4月5日,神府特委根据斗争的需要,以神府工农红军新三支队为基础,组建了红四团。团长王兆相,政委贺伟。辖2个连,共160余人。红四团主要活动在府谷以南地区。

神府地区工农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的3次“围剿”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逐步强大起来,由1个红军团队发展成2个红军团队和11支游击队。

三、神府独立师的成立与发展

为了统一指挥神府红军,特委于5月成立了临时指挥部。 总指挥王兆相,副总指挥刘明山,政委张秀山。7月间,特委决定撤销临时指挥部,成立中国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一师,后改为独立第二师。

8月1日,独立师成立大会在神木花石崖村举行。王兆相任师长,张秀山任政委,李治州任参谋长。师辖2个团,红三团改为一团,红四团改为二团,增编警卫、侦察、骑兵3个连,共1000余人。会后,独立师向全国发出通电,声明独立师抗日讨逆,并与全国抗日军民组成抗日联军,争取迅速对日作战的立场和决心。

独立师成立不久,国民党以晋军七十二师陈长捷部的4个团为主力,八十六师的2个团、1个骑兵营,加上地主民团,共计 l万余兵力,南北夹击,密集推进,对神府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10月1日,神府独立师在阎家山召开会议,对敌情进行了分析,认为晋军虽然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但只习惯于正规作战,不适应我军的游击战术,制定了“向南作战,先打晋军”的方针,决定独立师负责打击外线敌人,独立营和游击队在内线配合,伺机截击小股敌人和破坏敌人交通。同时,动员广大群众坚壁清野,围追敌人。

10月中旬,晋军进犯到万镇、花石崖、乔岔滩一带,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独立师乘隙进入敌后,迫使晋军放弃高新庄、衙院沟、任念功等据点。府谷的敌人因佳县封锁线被独立师突破,也被迫退出神府地区。 11月初,独立师趁晋军撤退之时,打开佳县金明寺、井道峁、清泉寺等监禁群众的寨子,解救了一批群众。月底,在乔岔滩围点打援,消灭了乔岔滩民团和高家堡援军,使佳芦苏区大部分得到恢复。晋军的“围剿”又以失败而告终。

1937年初,敌人乘神府苏区与党中央中断联系,不知道西安事变和国共两党已开始合作之际,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剿共”总指挥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指挥该师李少堂团和史文华骑兵营、晋军段树华旅4个团、八十六师2个团和1个骑兵营近2万人,由佳县、米脂、榆林一线向北进犯,企图将我军压到狭小地区加以诱降或武力消灭。

1月,独立师二团在王家焉伏击战中,活捉八十六师团副苏鼎臣等10余人。从苏鼎臣口中,特委获知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

2月,为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独立师主动向敌占区出击,以期通过敌人报纸让党中央得知神府苏区仍处在“围剿”与反“围剿”的战斗中。

3月20日,独立师打进敌占区,纵横佳县、米脂、榆林等地。敌人飞机每天尾随轰炸扫射,晋军从南向北追击,八十六师1个团和1个骑兵营在北边堵截,但都唯恐中我埋伏,不敢与我接触。在佳县苦菜挞村,独立师发现敌人集结兵力企图与我决战,当即甩脱敌人,经徐家畔,越过秃尾河,强攻火龙庙,胜利返回贺家川。山西国民党报纸惊呼:“共匪人马二三千,装备齐全,在佳县、米脂一带猖撅活动,国军正在围剿之中。”

敌人报纸的惊呼,果然起到了向党中央报信的作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思来在西安见报后,立即向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提出严正抗议,揭露他们破坏停战协议的行径。敌被迫停止了对神府苏区的“围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1937年4月间,高桂滋、高双成、阎锡山先后写信或派人要求与神府特委谈判,想乘机收编神府红军,增强自己的实力。特委除复信表明团结抗日的严正立场外,还先后派人与八十四师李少堂团、八十六师师长高双成以及神木县城国民党上层人士等进行谈判。谈判中,红军代表据理驳斥对方的一切劝降收编企图,声明独立师一切听从中共中央的严正立场。经过多次曲折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停战协议,结束了神府地区的长期内战。

第二节 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改编为八路军警备第六团

1937年5月,党中央派张邦英为团长,吴溉之为副团长的工作团到神府指导工作。独立师加强了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进行了全面整顿,积极准备投入抗日战争。7月,中央军委电令独立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工兵营,下辖三个营近两千人,平均每连装备轻机枪4至6挺。工兵主任兼营长王兆相。

9月4日,除一个营留守黄河河防外,东渡黄河奔趁偏关前线,归属八路军一二○师指挥。随即改为警备第六团。团长王兆相,政委张达志,副团长孙超群。仍归一二○师指挥,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3月13日,警备第六团一个营在黄河神府地段,阻击日军于半渡之中,歼敌140余人。警备第六团主力参加晋西北收复七城战役。

1939年,一二○师东进后,警备第六团随彭三五八旅,担负起坚持晋西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在集中领导、分散活动方针的指导下,警备第六团大胆深入敌后,打击摧毁敌伪政权,坚持和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大西北的屏障,保护了陕甘宁边区到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钮。

4月,警备第六团奉命调回岚县,6月13日,又由岢岚开赴雁北。21日,警备第六团行军至右玉地区,碰上岱岳镇日军袭击牺盟晋绥边委员会。警备第六团迅速切断200余名日军的退路,将敌包围在王老沟村东南的山坡上,向敌展开猛烈攻击。入夜,战斗以警备第六团胜利而告终,毙伤敌190余人。29日,警备第六团由右南山进至西山,跨出长城,急行军100余公里,又袭击了内蒙辛店镇,全歼守敌,尔后返回雁北地区。

8月上旬,警备第六团再度挺进绥东丰(镇)东地区,夜袭巴音图敌据点。之后,警备第六团突破敌人平绥路封锁线,进入右玉东山沟姚家窑、黄家窑、中窑子村休整。左云、右玉、厂汗营等据点的敌伪2000余人,分3路进攻东山沟一带,妄图消灭警备第六团。孙超群团长立即指挥部队展开反击,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猛烈进攻,歼敌一部。警备第六团牺牲70余人。

12月,晋西北地区局势又趋紧张,为准备应付突然事变,警备第六团奉命由绥东调回晋西北地区,到达岢岚集结。

1940年4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警备第六团在第一二○师领导下进行整训,后改编为一二○师独立第二旅第六团。

三、参加百团大战

1940年秋季,日军扬言要进攻西安、重庆和昆明,加紧对国民党军队的诱降。八路军为了牵制敌人对大后方的进攻,打破敌人对根据地封锁,于8月20日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主要目标是破击正太、同蒲、平汉铁路干线和其它铁路、公路,缩小敌占区。根据一二○师的指示,独立二旅第六团担负破击同蒲铁路朔县至宁武段,切断交通的任务。

1940年 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一二○师独立二旅兼任晋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六团改番号为第九团。

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后,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性的报复。12月14日,敌以2万余人的兵力对我晋西北根据地进行了冬季大“扫荡”。

独立二旅九团活动于雁北绥南地区,集中兵力向东袭扰钳制大同之敌,分别在后营子、樊家窑、熊家窑、清水河县黑蛇沟与敌激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一、攻占集宁

集宁,位于绥东平绥路之曲折点,铁路南北穿城而过,向东南直达大同,向西直达归绥,并有公路通往张家口,为绥东交通枢纽。国民党军、伪蒙军骑兵师各一部攻占我集宁后,紧闭城门,加修工事,主力集结于城内车站及西北角。城东南老虎山和西南卧龙山各有1个连担任警戒,还经常以30至50人的小分队在城外活动。晋绥野战军决心集中4个团的兵力,攻取集宁。

第九团及友邻第二十七团奉命由土城子出发经骆驼卜子绕到城西北,由西营盘、西门一线向城内突击,坚决消灭通顺街以北地区之敌,并以一部分兵力控制北门阵地,防敌逃窜。

1946年1月17日3时30分,城南部队按计划开始攻城。由于第九团及第二十七团绕道太远,主力集结城西时已快拂晓。8时许,开始向城垣进行强攻,至10时30分,因进展缓慢而停止攻击。下午,各部继向城垣突击未果,敌我对峙。18时30分,各部再次向城垣发起攻击、敌凭借城垣死守。经反复攻击,18日拂晓,第九团从西城翻墙突入城内,与敌展开巷战,向东扩大战果。敌在我攻击下由西向东退却。此时,我城南部队亦登城而进,向敌冲击,将敌大部歼灭于城内,残敌翻城向陶林方向逃窜,第九团乘胜追击至长庆村。至此,集宁为我攻占,共歼敌1200余人,缴获武器、物资一部。

二、参加大(同)集(宁)战役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晋绥、晋察冀野战军从1946年7月31日开始,向大同外围之敌发起攻击,以达到围点打援之目的。

9月3日,绥远之敌傅作义集中3万余人的兵力,分南、中、北向集宁进犯,企图经集宁南援大同。野战军决心北上打援,将敌消灭于运动之中。九团与友邻2个团奉命担负集宁防守任务。

6日晚,九团5个连由八苏木开入集宁城内,担负西城墙至西南角的防御任务。10日6时,敌在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向集宁城进攻。7时 11分,敌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向我西门外阵地发起冲击,九团顽强防御,连续击退2次进攻,保住了阵地。8时,敌以1个团先后6次向我水楼山阵地猛攻,均被击退。接着,敌又以1个营由翟家村小山隐蔽迂回,猛攻我水楼山西侧,100余名敌人突入外壕阵地。我预备队立即出击,将其击退。

11时许,敌在飞机、炮火的掩护下,以1个团的兵力分2路向友邻卧龙山阵地猛扑。经激战,阵地被敌突破,卧龙山失守。九团政委白丙勋奉命带领第三连,在友邻的协助下,向卧龙山之敌反击,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夺回了被敌所占的5座碉堡。敌不断增兵,该连坚持半天后,被迫撤回。

在敌人攻占卧龙山的同时,另一部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猛攻我九团城西南阵地,城墙被敌炮火炸塌。九团战士英勇顽强,与敌展开激战。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终因我伤亡过大,阵地被敌突破。

随后,进攻南门之敌也攻入城内,攻占了制高点面粉公司。经我艰难反击,将敌人打出城外。不久,敌人猛烈反扑过来,激战在集宁城西南市区展开。正在这时,晋察冀一纵一旅一团赶来增援,在九团协同下,向占领面粉公司之敌进行反击,最后夺回了该制高点。

12日7时,敌以飞机5架及大量火炮,将城墙摧垮。12时,敌1个团突入城内。经激战,九团伤亡很大,仍顽强与敌进行巷战,最后双方在城内形成对峙。我攻城部队立即调整部署,调济弹药,加修工事。

13日拂晓,敌又发起攻击。9时,敌向通顺街以北猛烈攻击,被九团击退。11时,敌内外配合,向城西门九团阵地夹击,指战员们面对优势的敌人,沉着应战,予敌杀伤后,退守机务段、电灯公司一线。16时,战斗愈加激烈,桥西敌人又向机务段进攻,九团英勇奋战,在友邻的协助下,将敌击退。14日2时许,九团奉命与友邻一起撤出集宁。集宁保卫战结束。

九团撤出集宁后,进至右玉城,进行补充整训。12月下旬,改编为晋绥野战军独立三旅九团。1947年1月,奉命随独立三旅转至怀仁平川整训。

集宁失守后,我绥东、绥南解放区大部为傅作义部侵占。在绥南方向,敌补训第一O一师一部及骑四师于3月26日进占右玉城。4月3日,第一O一师主力及骑四师向口泉方向开去,城内仅留第一0一师600余人。据此,晋绥野战军决心由独立三旅收复右玉城。九团奉命由右玉西北的北园渡过东毛河,担负攻击城西北角的任务。8日下午,九团从双合屯出发,向攻击位置开进,在中园准备架桥渡河时,听到东面友邻已经打响,当即不顾一切涉水通过,迅速占领右玉城西北高地。团突击队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向右玉城西北角进行强攻。第一次攻击未成,正准备再次攻击时,接到指挥部调九团一部从东门入城的指示。团指率二营奔赴东门,一营继续在城西北角攻击。营长罗天泽端起机枪向敌人射击,掩护突击队登城,不幸中弹牺牲。二营到达东门后,营长黄广福率领四、六连一举突入城内,与敌展开激烈巷战,逐屋由东向西发展,抢占了鼓楼制高点。至9日4时,友邻各部除二十七团占领东门及东城墙外,其余均未攻入。此时,发现城内之敌不是1个团而是2个团时,指挥部决定撤退。因撤退命令没有传到九团,担任掩护的二十七团二营已经撤退,东北、东南之敌向东门夹击,占领了东门城楼,将九团二营四、六连封在城内。2个连队在营长指挥下坚持战斗。至15时,二营营长黄广福及四、六连之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三、解放运城

1947年9月,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三旅奉命南下晋中,参加运城攻坚打援战斗。独三旅配属八纵、太岳军区,参加第二次围攻运城的战斗。9月中旬,九团随独三旅担负了自运城城西向城内攻击的任务。

经紧张的战前动员和准备,九团奉命开始扫清城西敌外围据点。为减少伤亡,各营、连白天观察目标及周围地形,研究具体打法,夜里进行土工作业,逐步接近敌前沿阵地。攻击发起后,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用铡刀砍断铁丝网,将跳板搭上外壕,以突然迅猛的战术手段,一举突破敌前沿阵地。爆破组以单兵连续爆破的方法,迅速炸毁了敌城西、城南及城西王大村西北等敌主要碉堡,受到王新亭司令员的赞扬。

在九团等肃清敌城西及城西南外围据点的同时,兄弟部队也相继肃清了城东、城北外围据点。11月中旬,正当攻城部队准备总攻时,运城前线指挥部接到晋冀鲁豫军区转来的蒋、胡集团将派重兵增援运城的情报。据此,运城前线指挥部决定放弃总攻,留少数部队继续围困运城之敌,八纵2个旅、二纵2个旅和独三旅全部撤回,打击增援运城之敌。

九团接到打援命令后,于11月18日撤出阵地,经1夜急行军,于19日上午到达平陆县县城附近之黑窝、阳朝会一线。当日下午,九团在独三旅编成内向已渡黄河正向中条山南麓急进的敌先头部队猛烈开火,杀伤敌6O0余人。该敌在轻、重火器掩护下,向中条山顶连续发动数次冲锋,均被击退。敌调集重炮,向中条山顶猛烈轰击,复以大股步兵向山顶冲击。此时,九团已达到阻敌支援运城的目的,且大量杀伤了敌人,遂主动撤出战斗。

12月上旬,九团奉命再次参加攻打运城。于17日黄昏前,全团到达远城西,进行战斗准备。25日,复又奉命阻击胡宗南增援运城之敌一部。由于胡宗南部队在上次增援运城时,被我阻援部队顽强抗击,损失惨重。故此次增援行动迟缓,待我攻城部队12月27日夜攻克运城时,援敌距离运城尚远。

运城战役结束后,九团于1947年底至1948年3月初,在晋南地区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7月21日,全团奉命北上进至太原城郊,参加太原战役。

四、解放太原

太原,位于晋中平原北部,南平北丘,西濒汾河,东依罕山,城墙高大,易守难攻。市内人口约40万人,是正太路同蒲路之枢纽。守敌为阎锡山集团6个正规军17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后勤机关及特种兵,共19万余人。守敌经多年经营,城内外筑有各类钢筋水泥堡5000余座,构成纵深约15公里的环形防御体系,防御重点在城南、城北。

为迅速消灭太原守敌,中央军委指示华北军区,由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任总指挥,指挥所属第八、十三、十五纵队以及华北军区炮一旅、晋绥军区第七纵队、晋中军区部队等部10万人,攻歼太原之敌。

兵团前委于8月29日确定了“要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敌人,然后一举攻下太原,全歼敌人”的战役指导方针,并决心首先夺取太原外围阵地。

九团奉命于10月5日拂晓,随旅渡汾河插入太原南部小店镇以北的红寺、小马村地区,截俘小店镇之敌500余人,缴获小炮10门、轻机枪8挺。6日,阎军第三十师连续向第九团坚守的太原城南大、小吴村阵地反扑,被该团击退。

12日,独三旅奉命由大、小吴村出发,经榆次北、寿阳,于15日到达太原东山上阳寨,配合友邻攻歼太原东山牛驼寨之敌。

太原东山是城东的天然屏障,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0公里,主峰罕山高500米,可俯瞰全市,山上筑有永备工事。牛驼寨系东山的战略要点之一,寨四周有日军修筑的钢筋水泥工事。15日,我军向东山发起全面攻击,经2日激战,友邻七纵于17日晚攻占牛驼寨。18日,又攻占东山全部要点,切断了太原与东山的联系。鉴于东山的重要地位,敌不惜代价,以重兵在炮火支援下,以牛驼寨为主要目标,实施连续反击。我守备部队在打退敌多次反击后,伤亡严重,于21日撤出牛驼寨等地。

24日,九团奉命配属各种火炮11门,从牛驼寨左侧向该寨主碉堡庙碉攻击,得手后,继续向炮碉攻击,同时派一部兵力向陈家峪警戒,与友邻一起夺回牛驼寨等要点。九团决心以一营主攻,二营为二梯队,三营为预备队。26日16时,牛驼寨战斗打响。担任主攻的一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敌发起猛烈攻击。突击队一连之爆破班,连续爆破炸开敌铁丝网等障碍物,为部队开辟了通路,一连迅速攻占瓮窑沟南碉堡,控制了南北山高地。在向庙碉攻击时,遭敌飞雷及密集火力杀伤,伤亡较重,暂停攻击。27日,九团再次向牛驼寨发起攻击,仍未克。31日,团又奉命配属各种火炮9门,由牛驼寨敌阵地东南地区向庙碉发起攻击。4时30分,战斗打响。一、二营在华北军区炮二旅猛烈火力掩护下,迅速发起攻击,向寨顶冲击时,遭敌第四号集团碉堡火力拦阻,突击队第五连连续4次爆破,均未成功。副连长亲率爆破班再对敌堡实施连续爆破,终于将敌集团碉堡炸毁。后续部队攻上寨顶,歼敌110余人。牛驼寨被占后,敌于当天在密集炮火及空军配合下,连续进行反扑,敌我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反复争夺,到11月12日,九团终于牢牢控制了牛驼寨阵地。

11月17日,九团奉命攻打太原城东石柱沟之敌。团以三营担任主攻。14时,三营营长赵厚指挥全营迅速突破了敌前沿阵地,尔后分2路向敌纵深发展。经激烈战斗,歼敌大部,攻占石柱沟全部阵地。缴获小炮9门及其它物资。当二、三营交接阵地时,遭敌猛烈反扑,二、三营共同反击,巩固了阵地,又歼敌200余人。战后,三营九连获“石柱沟战斗英雄连”称号。

1949年3月,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三旅第九团,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三军第八师第二十四团。4月20日,攻城部队经过充分准备,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10路向太原守敌发起攻击,至22日,摧毁了敌城外全部据点,直通太原城下。24日,向太原城内守敌发起总攻。八师二十四团奉命从小东门以南缺口突入城内,指战员们勇猛冲杀,迅速占领了市内九二医院,并包围了日军之留守处,俘虏日军30余人。此时,攻城部队全部突入市内。经激战,于4月24日10时解放了太原城,共歼敌12万余人。

在历时6个月零19天的太原战役中,第二十四团指战员始终斗志旺盛,勇猛作战,全团以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歼敌1700余人,缴获火炮51门,步机枪309支(挺),子弹17.6万发。

五、解放大西北

1949年6月下旬,八师第二十四团奉命参加围歼逃至扶风、眉县的胡宗南主力和敌陇南兵团的扶眉大会战。太原、绥远解放后,第一野战军乘胜击退了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等部的联合反扑,解放了西北重镇――西安。受挫后的胡宗南所属第十八兵团部及第六十五、三十八军撤至扶风以南、渭河以北的陇海铁路两侧;第三十六军(欠1个师)、九十军分别撤至眉县及以东哑柏镇等地;陇南兵团第一一九军撤至武功至扶风一线。上述各敌就地转入防御后,统由西安绥署宝鸡指挥所主任裴昌会指挥。退守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部与胡宗南集团遥相呼应,妄图阻止我军进军西北。

第一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向西北进军的指示精神,决定发起扶眉大会战,集中主力歼灭扶风、眉县地区的胡宗南主力及陇南兵团第一一九军。战斗部署:以第二兵团由礼泉经乾县、法门寺、青化镇迂回至益店镇、罗局镇,断敌向西逃路,后向午井、扶风发展进攻;以第十八兵团(欠第六十一军)附第七军由咸阳、兴平沿渭河北岸西进,歼灭武功、杏林一带之敌后,会同第二兵团聚歼罗局镇地区之敌;以第一兵团(欠第七军)由户县西进,占领周至与眉县,歼灭渭河南岸之敌后向益门镇、宝鸡发展进攻;以第十九兵团由耀县、三原进至礼泉、乾县,钳制青宁“二马”;以第六十一军警备西安。

第三军随第二兵团行动。第二十四团随师于7月10日到达临平东南集结位置。11日拂晓,西渡漆水河,从胡、马两军防线之间楔入,迂回至敌第十八兵团侧后,配合主力部队攻克午井镇守敌后,乘胜向西追击。至14日,追至蔡家坡、风翔等地,歼敌800余人。

扶眉战役结束后,第一野战军所属各部经短期休整,即向青、宁“二马”发起了陇东追击战役,解放了天水、平凉。尔后集中主力,以第一、二、十九兵团分别为左、中、右三路大军向兰 J1、1挺进,以求彻底歼灭马步芳集团。兰州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也是西北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率第八十二、一二九军和2个骑兵师、3个保安团,约5万余人据守城区,第一二O、九十一军和马鸿奎部第八十一军共3万余人于兰州城东北之景泰、靖远等地为左翼;新组成的骑兵军2万余人控制洮沙、临洮地区为右翼。

8月10日前后,第一野战军主力向兰州挺进。八师第二十四团自武功出发,经陇县、定西、榆中进至兰州西南上、下石橄山。24日占领了古城、西柳沟野战阵地,担负警戒黄河南岸东援之敌,并以火力封锁黄河以北公路的任务。26日,各路大军向兰州守敌发起总攻。敌一部企图增援兰州,二十四团顽强阻击,将敌击溃,有力地保障了主力部队歼灭兰州之敌,并圆满完成封锁黄河以北公路的任务。

六、河西走廊剿匪

兰州解放后,三军八师奉命挺进河西走廊,担负清剿匪特的任务。此次剿匪,自1950年6月开始,至1951年11月底结束,历时1年半,基本上肃清了上述地区的土匪特务,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武威旧称凉州,素有“河西捍御经地”之誉。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马步青、马延贤等先后盘踞过凉州,马步芳的铁蹄也践踏过这块土地。因此,这里的地痞流氓、土匪恶霸、帮会道首等横行无忌。解放初期,城乡中残存的散兵游勇,乘我军立足未稳,搜罗残部,与我较量。其中势力最大者为原国民党凉州地区专员冶子明、骑兵第五军营长马颜彪为首的3000余人的土匪武装。冶、马二匪,先在西营、铧尖、皇城一带,纠集残匪500余人,组成“中国反共救国军第一纵队”,自封正、副司令。武威张义堡白高股匪、民勤汉海子王麻子股匪、古浪惯匪马登高等,与冶、马二匪遥相呼应。他们还勾结军统特务李信悟、白玉宽等,狂叫:“先打区政府,后取凉州城!”阴谋组织武装暴动,推翻新政府。

为打击股匪的嚣张气焰和猖狂活动,第八师决定以二十四团一、二营和团炮兵连、通信连、警卫连以及师骑兵大队、武威军分区独立营等,组成进剿部队,由二十四团统一指挥,消灭冶子明、马颜彪等股匪。

1950年6月24日,第八师司令部接到报告:皇城滩区公所遭土匪袭击。剿匪部队迅速由武威出发,轻装奔袭敌人。当部队到达皇城时,土匪闻风而逃。当晚,部队于皇城附近露宿。

7月,师党委决定,在大坝堡休整,总结教训,准备再战。之后,师调整了剿匪部署:建立由野战部队、地方武装、地方党政机关“三位一体”的清剿指挥部,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匪10人以下者,由区、乡清剿,30人以上者,由野战部队负责剿灭。

经过近1个月的休整,剿匪部队提高了对上级剿匪方针、政策的认识,克服了轻敌麻痹思想。同时,针对剿匪工作的特点,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为再战做好了准备。

8月,剿匪部队奉命再次进山剿匪。在武威军分区独立营和当地民兵的积极配合下,二十四团打了几个小型追剿战。

9月24日晚,剿匪部队在地方民兵配合下,包围了马匪及各山下出口,马匪自知在劫难逃,主动向我投诚。为观其诚意,将其假释回家。顽固不化的马颜彪,假释后不久重新纠集旧部再操旧业,我剿匪部队不久又将其抓获。在“镇反”运动中,将马颜彪镇压。马匪残部,随后被我肃清。

1951年底,河西走廊流窜的匪徒,经剿匪部队多次清剿,基本被消灭。第八师二十四团在执行剿匪任务的同时,还参加了支援当地的农业生产,帮助地方党政机关建立基层政权等工作。

第四节 改编为装甲部队入朝归建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和我军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步兵师属战车团。从此,坦克自行火炮团在抗美援朝的炮声中相继诞生。

1952年8月,二十四团调归一军建制,称一军二师第二十四团。

1953年1月,在北京昌平改编为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七团。

1955年3月,奉志愿军总部命令,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七团入朝归建志愿军第一军第二师。受命后,团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入朝准备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又根据兄弟部队入朝作战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战术、技术训练。经过认真细致的思想动员和周密准备,于1955年3月31日,由北京昌平县南口站登车,4月2日进入,正式归属第二师。

朝鲜停战后,敌人在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危险性依然存在。为了粉碎敌人的登陆阴谋,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七团,在第一军二师编成内,于朝鲜中部的谷山、新溪地区,担负海防备战任务,直至1958年撤军回国。

受领任务的初期,团布置和制定了反登陆作战预案,并于1955年8月起,进行了多次演习,加强了防御力量。

在朝期间,团根据战争的需要,依据国防部训令和训练总监察部、志愿军司令部的训练计划,严格按照各种教范、教程施训。在训练中,采用多题目、连贯演习的方法,使技术训练贯穿于战术训练之中。这种方法接近于实战,锻炼了部队的协同动作,积累了装甲兵部队的训练经验。射击训练取得了可喜成绩,全部达到优秀。至1956年底,涌现出数百名优秀技术能手和优等射手。1958年9月,团交防回国。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8年10月,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七团转隶坦克第十一师。

1969年9月,全军统一坦克部队番号,改称坦克第四十二团。

1975年8月,河南省中南部的洪汝河、沙颖河、唐白河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几十座水库崩塌,大片农田被淹。死亡、失踪三万余人。驻豫部队在武汉军区和河南省委的领导下,立即以战斗姿态,投入了抗洪抢险斗争。

在抗洪抢险中,全团干部战士发扬了英勇顽强、连续奋战的战斗作风,顶风雨,战激流,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担负保护宿鸭湖堤坝的四十二团,连续奋战了3个昼夜,装运土方1700立方米,保住了堤坝的安全。团还为集结在堤坝上的数万名群众运送干粮5万余公斤,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

担任转移银行、仓库、商店的四十二团七连和友邻连队,在泥水中找到现金1万余元、银元30块,肥皂、牙膏等日用品2456件,一一如数上交。

在抗洪抢险中,干部战士表现了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许多干部战士家在重灾区,洪水夺去了亲人的生命,没有一人要求离队回家。他们毅然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团工兵连荣立集体三等功。

1984年,坦克四十二团完成了总部赋予的《坦克三大专业教范》的修改试验任务,被总参装甲兵评为“训练改革先进团”。

1985年,坦克四十二团圆满地完成了武汉军区赋予的“提高坦克行进间射击命中率”的训练改革任务,武汉军区在全区部队推广了他们的改革成果。

1996年,团被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1998年,改称装甲第四十二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