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黑水戍 -- 冷战时代中苏边境的传奇 -- 萨苏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空心的
巧了,俺那时节就在老毛子对面,离珍宝岛不远。
更巧了的是,俺那阵子尽在冬天到外面施工。
不要说摩托车,就是汽车,可是不敢在野地里熄火太长时间。就算是心痛汽油,稍微熄火一会儿,赶紧再打着火。
老这么干也不行,电瓶受不了。
正常情况下,那疙瘩大概摄氏零下20多度。
但是,冷不丁就会有几个小时,一下子就降到甚至零下30 到 40 度,周围的树都会冻得嘎嘎响。碰到这个时候,赶紧用20几斤的老羊皮大衣 把头脸包起来。要是有一种当地的,叫做“挠头皮”(发音,不知道怎么写,是一种獾子皮)做的大皮帽,最管用。有几个炊事班喊来帮忙的,没经验,转眼就把鼻子耳朵给冻白了。
雪窝子防寒的道理很简单。窝子里面,升上火,大约也就是零度下面不多。外面可是零下20多度。故事里应该是垒的雪窝子。因为但是雪墙,毛子会看到升火的烟气。
毛子再笨,也会明白了。
不过似乎不在船的舷侧,而是在尾部.
关于那个苏军的车子的润滑油冻结,我有些存疑。 我以前在前苏联的某个地方呆过,那里的雪一夜就可以把停在路边的小车埋起来。最冷的时候摄氏零下2,30度没有问题,可没听说过润滑油冻结的事情。这个我没有仔细了解过,只是没听人这么说过罢了。至于水箱,在冬天那里的车的水箱是不装水的,是防冻液。每次快到冬天时,我们都会把水箱的水排掉换上特制的防冻液,包括擦挡风玻璃的那个小水壶的水都换。记得当时的说明上有什么零下20度到40不冻这类的说明。
我曾经在加拿大很冷的地方呆过半年左右,那里户外的温度我记得最低一次是摄氏零下62度,平常白天在零下3,40度左右。老板的车每天就露天停在门口,我们都是坐他的车去上班,忘了是什么车了,是个吉普。我在那里的那段时间从来没有出现过开动不了的问题。有时候点火比较费劲。几个月的时间内他从来没有修过或保养过这辆车。我也没听说过润滑油冻结这回事。这些地方每次要开车时要预热30分钟左右。
这个你要不再向周工了解一下,民用车辆的性能都没有这个问题,怎么军用车辆到有了?我只有个人经验但是没有理论,也没法说的很透彻了。
我个人的想法是化油器的问题,那个时候的车都没有电子打火。所以长时间的冷却后点火会很困难,大概是汽油的雾化程度不够造成的。这个我有经验,在前苏联的某个地方时有几辆车,其中一辆就不是电子打火的,到了冬天开它就很麻烦,出去和别人吃个饭中间都要出去发动一下车。这个化油器了火花塞了什么的原理我原来知道,现在忘了,有知道的欢迎补充。
再有,关于施明德我写了个帖子,
当时写好后本想提醒你看一下,只是刚好令尊贵体欠安,就没有打扰。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这里提一下,算是对这个话题作个了解。谢谢!
是明轮。第一张是机舱的轮轴,第二张船一侧的明轮。这艘船就是行驶于内河和湖泊内的。
额尔古纳河上的巡逻艇,和叶永烈先生拉得上关系么?
当然拉得上关系。那个让苏联人目瞪口呆的快艇,当时确实属于高科技产品,正如许多朋友猜测的,它就是 -- 气垫船。当时,苏联阿穆尔-滨海军区还真没有这个玩艺儿。
别看今天我国还在谈判从俄罗斯购买大型气垫登陆舰,中国起步研究气垫船的时间并不晚,而且成绩斐然,苏联人能够后来居上,应该说得益于其扎实的工业基础,也因为我们自己搞运动破坏了持续发展。只是,提到中国的早期气垫船,多数人会想到上海七零八所在淀山湖的一系列试验,很少想到当年开发气垫船的目的之一,本是为北疆使用的。至于这艘辽宁松陵厂(沈飞的前身之一)开发,代号“松特1(松陵特种汽车一号)”的实验性内河全垫升高速气垫船,虽然周工这样的老人还能回忆起它来,它的船身只怕也早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腐朽了吧。
连环画《欲擒故纵》封面
最初有意无意透露出气垫船开发与北疆有关这一信息的,竟然是叶永烈先生1979年发表的一本反特科幻小说 -- 《欲擒故纵》。
这部小说,即便拿到今天也十分精彩。
故事情节,大体是中国边防军和一伙以“熊”为代号的克格勃特务之间进行的斗法。这里面的中国边防军阔气得不得了,整个边境都是用红外电视监控的。在春节的夜间,一个苏联间谍悄然入境,被这套先进的系统立即发现。根据中国方面的判断,这是克格勃针对某基地侦察行动的一环。此前,代号“白熊”的特务刘某某曾用一只电子遥控鸟试图拍摄基地的情况,可惜电子鸟的飞行动作过于笨拙,被警卫战士看出破绽击落。不及逃走的刘某某被送到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教育释放,因为他自称是偷偷进山采木耳的(进山采木耳犯法么?时代烙印阿)。实际上,中方已经认识到针对这个基地,克格勃必有一个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特务在境内活动,于是,决定放长线钓大鱼。这次入境的是克格勃王牌女特务林琴,代号“黑熊”,边防军方面对她也是“欲擒故纵”,纵其入境活动,以便找出与她接头的人员。
作为王牌特工,因为入境过于顺利,林琴反而感到担心,于是巧施千里大迂回之计,乘火车南下,试图甩掉可能的跟踪者。事情一切顺利,林琴没有发现任何跟踪人员。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方面采用了仿生学原理的气味跟踪技术,根本无需人员贴近跟踪了。
林琴因此失去警惕,在广州会合了长期潜伏的老特务“花熊”,而后召集同伙,准备实施侦察活动时被一网打尽。
叶先生这部作品,不但故事情节精彩,而且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叶先生描述“花熊”老太太招待林琴,是用正宗的广东茶道 – 用一个墨水瓶大小的茶壶,塞满茶叶再加水,斟在小小的茶杯里来喝,而后再加水,愈喝愈有味道;描述林琴在广州坐公共汽车,售票员到站高喊 – “先落车后上车”;甚至我从这部小说中才知道铁路春运的一个小Tip – 春节前人挤人,春节当天的车票却很好买,因为春节的时候大家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当然也有不留神露出破绽的,比如林琴本是叛逃的中国演员,却在克格勃中以“大使女儿”的身份在若干国家活动过,试问苏联人的大使怎么会有个黄种人的女儿?这特务活动不等展开恐怕就被人家盯上了。
当然,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未来科技的描述,叶先生的这部作品中,甚至出现了数字相机这样现代化的装备。
气垫船,也出现了,而且形象十分独特。
那是边防军发现林琴越境后,前往她曾经藏身的地方采集证据,乘坐的不是普通的汽车,而是“气垫吉普”,在雪原上奔驰如飞。到达地点后指挥官还禁止部下下车以免破坏现场,来了个空中悬停,用紫外线摄像机拍摄雪下林琴留下的脚印。
联想到《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飘行车,我猜叶先生肯定是个气垫船迷。
不过,这之前,关于气垫船的报道,始终集中在南方的应用,把气垫船用在林海雪原进行巡逻,这个思路颇为新颖。
然而,当我后来从参与早期气垫船研究的前辈那里知道,最早研制气垫船,北疆冰雪地区的边境巡逻是四大课题之一,而且当时东北地区的确开发出了样船(车)时,叶先生的形象在兄弟心里顿时变得“近妖”起来 – 这人的想象力也太神奇了吧!
后来才明白叶先生七七年曾力主拍摄《气垫船》科教片,与当时进行气垫船研究的各方大拿有深厚的交情,掌握点儿内部消息根本不算新鲜。可是这个“诸葛近妖”的印象已经难以更改,以至于直到今天我心目中的叶先生还是一个妖里妖气的老摔锅。
气垫船研制的另三大课题是 – 一,川江,嘉陵江等浅水多礁河道的客运货运航行;二,军用载战车登陆扫雷船艇;三,沼泽,沙漠地区气垫车船(这个据说和一些老红军干部的支持有关,因为过草地的惨痛经历让这些老功勋一直憋着一口气。)气垫船的研制被连续列入二五三五计划,获得了相当的投资。
说起来,研制气垫船的决策,有不科学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说它不科学,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在“跃进”的气氛中,脑袋有些发热,摊子铺得大,要求过高,严重高估自己的科研实力和基础;说它科学呢,要研制气垫船的时候最初是因为长江上游水系急需客货船舶,这件事说说容易,办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列强为了打通长江上游航道曾经多次试图进入川江,都是使用专门制造的大马力浅吃水舰船。结果每次成功看来都是冒险,而失败却是正常,长江上游两岸随处可见被抛弃的各国沉船。那么,我们是不是跟着外国人的步子走呢?
老照片中在长江上游的各国沉船
面对这个问题,有一派稳妥的,主张炸礁清理航道,船,还是要造的;有一派激进主义者主张干脆跳过造船阶段,直接发展刚刚出现的气垫飞行器。他们的观点还拿了马列对帝国主义的论断作依据,理由是英帝国主义者过去先进,但正因为过去先进,所以抱残守缺不肯采用先进技术,结果让后来的美帝国主义直接采用先进技术超过去了。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向美帝国主义学,可这道理是一个意思。
据说官司一直打到毛公那里,此人的气魄更大,他看好“高峡出平湖”的调调。不过,毛公毕竟知道圈禁神女的笼子不是短时间可以修起来的,所以,他还是接受了气魄稍小的这两种观点,结论是 – 同时搞。
得了尚方宝剑就热闹了,至少气垫船的发展变成了一个筐,四大课题都在往里装,而且远期目标更加雄伟,竟然有用其代替汽车和成为沿江沿海主要船型的打算。
想造的到底是车是船都没弄明白就开干了。虽然现在看来,这种设想有些离谱,但不能否认在没有包袱的情况下大举利用先进技术的思路有一定道理。就象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前造三景舰对付镇远定远一样,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但思路和进取心值得鼓励。
至于一穷二白,技术基础不足的问题,固然影响了项目的后劲,但您得知道什么叫中国工程师。
我的一位长辈曾经说过 – 中国人呐,你只要给他一点点机会,他就能把天捅个窟窿。
他是搞了一辈子科研的,这是说中国科研人员的厉害,当然他也说过,中国人呐,拆自己人的台,整起自己人来比鬼子还狠。
哪个正确呢?我琢磨也许都对。
什么是中国工程师呢?就举个例子吧。已经决定不再写科学院的事情了,就用陕飞尹炳炎尹老大的例子吧(材料来自秦阎夫先生)。
建真空室,我们工艺不行,材料表面光洁度差,真空度老达不到要求。怎么办?开发数控机床?那得多少年,多少钱呢?尹老大有招 – 去,给材料表面加层搪瓷。。。
咱中国人玩真空室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玩瓷器 – 英文里瓷器怎么拼来着?就叫China!
加上搪瓷再测,指标全OK。
这才花多少钱呢?
还有也是陕飞的龙孝达龙老大。
洋人来推销磁探仪,这边挺有兴趣,只是价钱太高。磁探仪什么玩艺儿?您看反潜机屁股后面多出来那个尾巴就是,民用能探矿,军用能捞潜艇,美国人P3C的研制周期八年,估计一半功夫都花在这个上面了。人说请教一下龙老大吧,也许有什么说道。龙老大一看这玩意儿咱没见过可看过资料,原理明白阿,得,我给你们造一个吧。
没几天就造好了,一看吓一跳,仓促造的么,人家是一个尾巴,龙老大这个是四十米长的钢架杆子,直接挂运七底下。这个阵势谁都没见过,飞行员试飞都要拉龙老大一块儿上天,意思是咱们同生共死啊。
中国的水轰五反潜巡逻轰炸机,注意其尾部突出的磁探仪
结果。。。模样虽然寒碜点儿,效果比洋人的还好 –废话,它四十米长的架子呢,就天线也是长的效果好吧。
把测试出来的数据给洋人一看,洋人吓得立马自行降价一半 – 你们有这么先进设备还买我的东西那是给俺脸阿!当然他不知道咱们这先进设备是个四十米长的大玩艺儿。
谈判人员为了感谢龙老大,给陕飞专门打了一口日出水八十吨的甜水井,这要照古代时候,中国地图上得加个地名,叫孝达井。
谁敢小瞧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力那就要有自打耳光的勇气。
在气垫船项目上也是如此。仅仅一两年时间,各地就拿出了五花八门的实验产品,当然第一是多还不能实用,第二是普遍照“车”的路子开发的 – 车子小而容易出成果,省钱阿。此后,因为进入困难时期,中央调整部署,将气垫船列入船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主要研发任务交给一南一北,一所一厂。南方的一所就是708所,以民用为主,北方的一厂就是松陵厂,以军用为主。
随后几年里,这两个单位就开发出了可以实用的气垫装备。
松陵厂为边防巡逻设计的,就是这个“松特1”,还是按照半车半船设计的,专门找了个胆大的驾驶员,从黑山头朝吉达林来了次试航,结果速度全出来了,风驰电掣一般,中国边防军看了高兴,苏联老毛子看了挠头,这就是前面说的拉风那次了。
不过,后来才知道,这次试航,纯粹是为了吓唬苏联人。
因为,当时这个项目已经决定下马了。
[待续]
我也就放完那番厥词后闭嘴好了。
“你家”太傅已经两次批评我没能重视网络的隐私问题了。
多次实践证明,要听她的就会少很多麻烦。
磁探仪要求周围没有铁磁物质,因为会干扰,所以不会搞出个大铁架子来。
也不是“天线”越大越好,飞机上加那个尾巴是为了将探头远离机身,减小机身的干扰,不是把那个尾巴当天线,探头在尾巴尖上。
真要有个四十米长的钢架,运七带不起来,运八都危险。
我所知七十年及以前的防冻液就是酒精,那时象现在这样的防冻液还没大量使用,记得那时北方的车辆到冬天都是晚上把水放掉,第二天再往里加开水。
润滑油也是会冻的,车用机油有标号,如10号、20号等,多少号就是可以在负多少度的气温下使用。我们当时的施工机械到冬天就要换30号机油,但每天早上发动还是很困难。不光要加开水,还要用喷灯烧半天才能发动着,着了以后还要慢吞吞开上半天机器足够热了才能正常使用。那时一到冬天,早上上班时推土机走得比我们走路还慢。
但考虑到老毛子抗冻经验要比中国人多,所以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冻了,应该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具体什么原因这边只能猜测,反正是走不动了,老毛子不可能把走麦城的原因向中国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