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春秋闲话-----说说五霸 -- Ready-Go
间谍MM说“后来孔子写春秋,用了7个字‘郑伯克段于鄢’来叙述这一史实。这7个字被后人无限推崇,说是夫子微言大意,这7个字就可窥一斑。”
我数来数去‘郑伯克段于鄢’都只有六个字。第七个字在哪里?
好像大多数文史精通的MM的数学都不怎么样。反过来,精通数理化的MM们往往乱用成语。呵呵。
明明是郑庄公,孔子称其为郑伯,是贬他纵弟为恶,是为不友,自动给人家降了两级。
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吧,郑的爵位就是伯,不然齐侯,晋侯,秦伯难道也招惹了孔老夫子不成?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
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五霸的选取是有史家的道理的,不仅仅看战绩如何,当然戏说除外。
累死我了!
原来是个天马行空的兄长啊!
失敬失敬!
把心放肚儿里吧,不是你校友.
有关郑庄公的故事原来知道的仅仅是他和公子段的斗争以及黄泉下相见的故事,没想到后来的故事更精彩。
啥也不说了,送花表示感谢!
吴王室是太伯后人,也不能完全算“夷”
春秋战国,秦的殉葬最厉害,几乎每个国君死了都有殉葬,到了秦始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野蛮风俗窃以为跟秦的东夷起源有点关系,同在关中,时间还要早些的西周就基本没有殉葬。
其实宋襄公要坚持的不过是一种理想,摆堂堂之阵而决战,与后来华夏的军事风格背道而驰,倒是与同时代的希腊有点像,而且他说的那几个“不杀”不能说完全就没有道理,他只是生错了时代。
但晋文公这个人,则不折不扣是个老狐狸,或者说奸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都是行奸诈之计。秦国当初帮了他那么大的忙,结果回到晋国就翻脸不认人了,不报恩也就罢了,还偷袭秦军致使人家全军覆没,你说秦国偷袭郑国是不义战争也罢,可晋国就不想吞并郑国了么?还有忠臣介之推,对他那样忠诚,后来不想干了跑到山里,他硬要别人出山,不行竟然放火烧山,把人家和人家老母都烧死了,和后来的刘豫州比简直差远了,甚至还不如曹操对荀彧。
所以我看东周历史,最不喜欢看的是晋,最喜欢的是齐和楚,看着开心,秦和吴越,耿直是耿直,但太残忍。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周朝人总体来说对殷商后裔是取歧视态度的,否则也不会用“商人”来做当时最轻贱的职业的代称。
至于作为他们后裔的郑、宋两国人更是受尽了嘲讽。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的无不是这两国的愚人。
后来又有一位事实上称霸的宋襄公,只因为一战失利,就被冠以妇人之仁的名称、甚至在许多的五霸排名都被排除在外。这不能说与周人的歧视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