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农民-文革-知识分子 -- 萨苏

共:💬615 🌺110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你,拜拜了不送。

我要感谢你让我知道关于教育的印象是不对,不过你到现在也没有让我明白你老人家从事的工程,和你老人家的科学是什么。更不知道我对教育历史的观点不对,与科学不科学什么关系,顶多是教条了。

家园 萨大此言却有些糊涂了

所以不要轻易给对方扣帽子,那是文革的做法。

有些人本来对文革就持有肯定的态度,你说他们这是文革的做法。对他们而言,岂不是大大的夸奖,继而受到大大的鼓励。

家园 哲学不敢,实际上我不认识现在的讨论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不过是一批闲人结合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对社会发展作一些交流。

家园 任何时代都有糟粕,都是我们所鄙弃的

秦汉的糟粕过时了吗?实际上,他已经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里,古为今用。

不摆脱这些糟粕,也会让我们在相同的错误中不断重复。

兄弟,您拿这种虚头巴脑的真理在辩论的时候唬人,可不厚道。什么是您说的经验?什么是局限的一面?合理的一面?

劳驾受累打几个字儿。

家园 大多数知识青年

都是工人阶级和城市贫民的子弟,不知道他们为何天生就具有需要改造的基因,莫非因为他们读了书?

这个问题我始终坚持和您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所谓上山下乡,从政权角度,主要理由不在锻炼这批人。而是,第一,移民戍边,这是毛公一贯的对中国历史进行参考的习惯性做法,不无积极意义。不过不是封建时代了,这个做法最终因为和时代脱节,在知青回城之后失败;二,缩小城市供需矛盾,由于文革造成的产业萎缩,城市无法消化足够的劳动力,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文革明显放慢和倒退,也使城市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这样多人员的需要(文革后知青回城造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紧张和就业紧张就是当时问题的拖后表现);三,将文革中被利用而崛起的红卫兵力量釜底抽薪,让他们的基本群众远离权力中心,杯酒释兵权一样避免了政治上的风险。

如果只按当时报纸的宣传来定调,那我们可以拿当时的人民日报来,不知观者会不会感到幽默。

家园 那我们回到事实层面可好?

玩理论兄弟有不适感

家园 我们所谓的讨论

当上升到辩论的时候,往往就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说服观众,那么,扣帽子,打棍子,有人喜欢,可以,观众喜欢么?

家园 我的观点。

第三条才是重点。可以注意上山下乡运动发动的时机。

家园 花萨大这句,受教

我们所谓的讨论,当上升到辩论的时候,往往就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说服观众,那么,扣帽子,打棍子,有人喜欢,可以,观众喜欢么?

有人喜欢也是喜欢看这个打架的热闹。当道理之辩沦为意气之争,就没什么意思了。

家园 有关滴灌技术的说法不正确

萨苏这篇文章写的仓促了吧?结构散乱的紧啊。呵呵。别的懒得说,但有关以下这段文字,关于滴灌技术的,实在是太错了。

1979年我母亲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农机化所转到大学工作,张云端研究员和杨申教授继续合作这一项目,将喷灌改为滴灌,极大提高了用水效率,将新式灌溉方法从华北推广到更加干旱的西北各省,这一技术被国外学习仿效,今天在以色列的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滴灌技术,它的源头就是中国的北京农机化所。

我母亲的专业是水利工程,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这世界上最著名的滴灌技术在水利工程非常发达的以色列,我哥哥曾经在以色列的某大空调公司做过技术主管,所以,对以色列又多关注了几分。

随便在GOOGLE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是以色列斯迈哈·博拉斯父子发明的滴灌技术(父亲构思设想,儿子发明滴头)。而闻名世界的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公司1964年就有了。

家园 我印象里也是这样的

滴灌是以色列搞得最好,前几年中国还从那里引进过

家园 这部分应该是我凭记忆了

已经修改

家园 不带长的颇有一部分子女去加利福尼亚插队了

和文革的时候相比,只有个地域不同罢了。

家园 谢谢指出,材料片面了

已经修改

家园 所以把文革都推到一个人头上是错误的

否则这个人不存在,文革就不会重演了,事实是文革完全可能再次发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