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六十三年后血战场 – 借一个日本职员的眼睛看今日松山 -- 萨苏
前几天,因为读描述中国远征军从滇西第二次入缅作战的作品《战地蒲公英》,为了取得日本方面的材料进行对照,我偶然进入了一个日本公司职员安保的博客。
这个日本职员喜欢旅行,也喜欢历史,因此曾经在今年五月到滇西,访问了当年中日两军血战过的松山,龙陵和腾越等战场旧地。我的感觉,这个小职员在旅行中对这段历史的意义兴趣并不大,而更多考据遗迹遗址的内容,但是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对细节的重视很令人惊讶。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视角,个人觉得他拍下的照片颇有参考价值。
这样,我把一部分他拍摄的照片转送过来,也许可以算作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段历史的铨叙吧。
由于篇幅原因,仅仅保留了与战争有关的图片。
沿着滇缅公路前进
这条中国军队曾经用生命捍卫过的道路今天路况已经好得多了,但险恶的道路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象当年的艰难。安保形容没有护栏的道路惊心动魄,一直到旅游结束,看照片依然感到万分紧张。
怒江天险,对面就是日军据守过的松山阵地。1944年日军守备队在这里和中国远征军激战了三个月,最终中国军队用重大的代价取得了这个反攻的关键要点。从照片可以看到日军的阵地的确易守难攻。
安保使用的当时地图,日军所说的拉孟,就是中国所说的松山
惠通桥,中日滇西死战的著名战地,1942年,中国第一次远征军从缅甸向云南撤退,这里成了拥挤的瓶颈,由于日军攻击部队前进太快,中国工兵仓促炸毁此桥,造成桥西八百多辆汽车全部被迫焚毁损失。
现在的惠通桥,是1944年中国军队反攻滇西时重新修复的,但今天已经被废弃,下游4-5百米的红旗桥代替了它的地位。
惠通桥一景
红旗桥,那里有解放军的哨卡,保安曾到那里,受到了检查证件的盘问
当年远征军作为哨所的桥头地堡依然存在
桥头地堡中看到的惠通桥
从松山原日军阵地俯视,当年中国军队103师和荣一师就是从这里的开阔地冲上了松山主阵地,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松山日军的最后阵地 – 横股, 9月7日经过一天激战被中国军队攻克,日军第二任守备队长,113联队队附真锅大尉被击毙,至此松山日军全军覆没,图片中的纪念碑是中国方面建立。
日本文献中这里的照片,图中的大树上镶嵌着当年的弹片
照片上可以看到这棵大树至今犹存
松山阵地上中国方面的纪念碑,地点在大垭口村,在这里,中国军队308团拼光才打下了这里的阵地。保安写道是一个65岁叫做杨家怀的当地居民带他找到了这块纪念碑。
松山上中国远征军103师阵亡将士纪念碑,周围今天已经是松林覆盖。1944年12月建立。王外马甲《战场上的蒲公英》写的就是这个部队的战斗经历。
日军在子高地(主峰)的战壕依然依稀可辨
这仅仅是日军的交通壕,内衬水泥,居然可以保留六十多年,可见当时日军阵地的坚固。
关键战斗 – 爆破子高地之处的纪念碑。中国军队在强攻无效之后,8月20日用坑道将炸药送到子高地下方引爆,剧烈的爆炸将七八十名日军同时炸成碎片,远征军乘势攻占松山主峰。
碑文
日军残存地堡的内部
松山公路上的路标,可以看到松山正是远征军入缅的要隘,这也是中国方面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要拿下此地的原因。
艰苦的松山之战后,远征军在滇西缅北的战斗如摧枯拉朽,让我们想起了蒙哥马利元帅在北非的名言:“阿拉曼之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胜利,阿拉曼之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失败。。。”
注:引用王外马甲的说明,对于松山战役中的防御阵地,中日双方的称呼各不相同。大致说来,我方所说的“松山”,就是日军记载的“拉孟”(腊勐是松山附近的一个村子);我方称“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 我方称“大垭口”,日军称“音部山阵地”; 我方称“松山主峰”(或“子高地”),日军称“关山阵地”;我方称“长岭岗”,日军称“横股阵地”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下班了,坐坐板凳还是挺舒服的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详细的图文解释,让我直观地明白了不少事情
马甲特别同意您的这段话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合掌
在旅游中很注意看中国人对他的态度,以至有些神经过敏,而且很兴奋地偷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秘机关” -- 一个营级招待所
这个家伙不会是翻栏杆进去的吧!这个碉堡墙面上还有不少子弹打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