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自己写一下对美国人登月的看法,可能会挨砖头 -- 黄河故人
复合材料几年就一代。复合材料的作用从现在两家大飞机上就能看出来了
苏联的N1不成功,就觉得是没那么大劲。
火箭的自重,大部分是燃料。复合材料能提高的是有效载荷。
我说是无人,也是觉得无人就不用带那么一套生命维持系统,还不能就一个人的,这个重量挺大的。
自动系统还无法实现在传统结构的相机上换胶卷,所以无人飞船不用普通相机也不会向传统相机厂定购,哈苏相机则确实得到了NASA的订单,现在航天飞机上用的手动相机仍以哈苏的为主。
阿波罗计划中的哈苏订单是有严格要求的,哈苏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从一个侧面也为肯定阿波罗登月成功提供了支持,虽然不是有力的直接支持,但没有丝毫“破绽”可被利用。
老美上去一次,怎么也得留点好认的记号吧,到此一游也得写一个吧。要不到时候反正我是上去过,只是月球太大了你找不着,太汗了吧。
30年,科技发展多少,成本下降多少。至于产出,只有真正上去了,才知道有多少产出。如果说30年后还因为投入产出问题制约第二次上去,那么30年前就是倾家荡产也未必能上去。如果30年前上月球没有影响国计民生,那么30年后就更不缺这个钱。
偶土人的理解简单的很。
测试了登月舱的分离,斯塔福德和塞尔南测试了登月舱的雷达和起飞火箭,重新与轨道舱结合之后用爆炸螺栓将登月舱抛弃。所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做过相关测试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
质子号是前苏联第一种专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和大型空间结构而研制的运载火箭系列。该系列共有质子2、3和4三个型号。在能源号于1987年研制成功之前,质子号曾是前苏联最大的运载火箭。
质子2为二级火箭,全长41米,芯级最大直径74米,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250千克,1965年7月16日首次发射成功。
质子3为三级火箭,全长57米,芯级最大直径74米,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000千克,曾用于发射礼炮1~7号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的各个舱段。它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成功,将质子4号卫星送入轨道。国际空间站俄制大型舱段也由该型号火箭发射。
质子号和土星的差距是很大的,21<<110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了, 别的帖子我现在打不开.说是土星太老了,没甚么必要改进.可是德尔塔比土星还老,阿特拉斯也在改进,Titan不怎么用了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为导弹设计的,质子号也是和土星同时代的,也还在用.
后来都在沿用的这几个型号,载荷都很小.delta发射了所有的GPS卫星,并且还在改进到delta-4。
复合材料对于航天的推进,是革命性的
可以简单的就比例先比较比较,而且质子3号先于土星五号1年成功发射。N1不成功是因为另外的原因不是重量。
还有一个要考虑的是质子号的发射场比土星五号远离赤道,需要更多的额外推力。
你搞错了一点“芯级最大直径74米”,应该是7.4米。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turn_V
这里有土星V的全部资料,包括每级质量,燃料质量,燃料种类和密度,等等,以后有空咱可以来作点计算。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ton_rocket
质子号的资料。
对于低轨道发射,土星这样的火箭成本太高,之后将其改作天空实验室之原料,也算是一种利用。
我在国内,没法喂鸡。
写东西也麻烦。那次关于阿扁想做核武器,写了几小段,硬是发不出去。
咱们要在海南见发射场,也是因为靠赤道近,还一个原因就看今天的环球时报了,在天津要建个厂。
我是直接复制粘贴的百度上的信息,你应该能看出来,这个乌龙还不至于。
火箭质量和推进力大了,可靠性的下降是很厉害的,这个没那么简单。这一条在我的怀疑里是第一条的。
一架在莫斯科展览,一架流落在巴林,一叹。
相机壳可以用金属的,照完的胶片可以马上放在屏蔽盒里。人一出登月舱就处在照射状态下,宇航服又不可能用金属包起来。
不光是辐照.生命维护之类的一大堆,交卷要考虑的少.
金属还有一个二次辐照,就是被照射的金属产生的辐照,这个防护要有几层的各有侧重.防辐照挺费劲的,镜头的玻璃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在拜科努尔和能源号一起被厂房倒塌给砸了,因为没钱维护。痛心哪,暴风雪号在好多方面要比美国的航天飞机先进,毕竟晚几年。比如美国人的是滑翔降落,暴风雪号要是发现地面情况不合适还可以再拉起来,美国的就没这功能。
想到他们那成了公园的航母,这难道就是他们给联合国铸剑为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