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军衔制漫谈(图) -- KHC

共:💬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军衔制漫谈(图)

[IMGA]http://218.93.15.116:8080/lb5000/non-cgi/usr/9/9_1274.jpg[/IMGA]

谈到军衔制的起源,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军衔。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称之为"阶级"、"军官佐士兵等级"、"军阶"。在制度上称其为军衔,则是从我军开始的。概括的说,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以区别其等级地位、权力责任、荣誉待遇的称号和标志。人们一提到军衔,马上就会联想起军队,但军衔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短得多。世界上最早出现军队时,并没有同时产生军衔制。军衔制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由于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武装集团,由众多使用武器的人员组成,必须按统一的意志去行动,"服从命令是军队的天职"。因此,在军队编制体制上必须形成若干层次,军人依职权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都有担任统一指挥管理的官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从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职别等级。

  历史上一般都以"阶位"来表示各级官员的身份地位,武职官员的阶位称"武阶"。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官衔、秩品仅仅是指各级官吏的衔级、阶位,官衔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级体系;而军衔则是把士兵的级别也包括进去,军衔制是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

  军衔制的产生,不是在古代军制完备的中国,而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西欧,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军衔制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常备军的产生密切相关。

  14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没有常备军。国王把土地封给各级封建主,各级封建主拥有自己的武装。国王打仗时,就征集各封建主的私人武装组成全国军队,打完仗仍各回领地,这是一种非职业军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这种非职业的贵族私人军队,日益暴露出许多弊端。诸如这种军队是临时拼凑的,几乎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较差;国王只能召集直接封臣的军队,而无法调动封臣下级的军队,这样难以统一指挥全国的军队;各级封臣大力豢养自己的军队,形成了封建割据,威胁王权。国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由国王控制的常备军。

  14~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方面,新的工商阶级为了保护和发展贸易,需建立常备军以支持强有力的王权,来打破封建割据状态;另一方面,工商阶级为国王提供了税收来源,也就为建立使用常备雇佣军创造了物质条件。法王查理七世在1445年建立了一支由法国人组成的常备雇佣军。到15世纪末,出现了军士、中士军衔,到了16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元帅、将军、少校、大尉、少尉军衔。西班牙在15世纪末出现了海军上将、上校、少校军衔。

  其次,军衔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等原则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在历代品级制的基础

上,吸收外军军衔制的有益内容,制定了北洋新军军衔等级,这是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始原。辛亥革命后,经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至1912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官佐士兵等级表”,军衔制基本定形,主要衔称一直沿用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

现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旧中国军衔制沿革的主要情况,简述如下。

一、清末北洋新军的军衔制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练兵处,为编练新军的总机关。1904年练兵处、兵部会奏朝廷, “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则”,制定新军等级。从此,中国军队便开始实行军衔制。

北洋新军的军衔制,将军队官员分为两类:一为军官,即各级指挥官员;二为军佐,即各专业勤务官员,并规定军佐“不得管带营队”。军官军衔分三等九级:上等官第一级称正都统(从一品),第二级称副都统(正二品),第三级称协都统(从二品);中等官第一级称正参领(正三品),第二级称副参领(从三品),第三级称协参领(正四品);次等官第一级称正军校(正五品), 第二级称副军校(正六品),第三级称协军校(正七品)。后在上等官第一级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衔(正一品)。军佐不设上等第一级,故最高军衔为上等第二级。军官自正参领以下,军佐自副都统以下,在衔称前冠以兵种或专业勤务宇样,如警察、步、马、炮、工程、辎重队正参领,军需、军医、制械副都统,余类推。在次等官第三级之下,设额外军官和额外军佐(正八品),职任司务长。以上军官军衔计十一级,军佐军衔计九级。新军军士分为上士(从八品)、中士(正九品)、下士(从九品)。兵因为不及品级,故未列入。

按照军衔制的要求,新军改革了服制。帽正以龙蟠珠(清以龙为国徽),珠色按文官顶色区分品级;帽墙缀金辫,肩章缀金条和金星,以金辨宽窄和金条、金星的多少来区分军衔等级;领章以颜色和符号区分官佐、兵种和勤务。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军衔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前后仅有三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临时政府根据同盟会“革命方略”,对清末北洋新军军衔制作了许多改革。

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陆军部陆军暂行给予令表”中看,他们废除了北洋新军军衔称号和与文官相对照的品级,保留了三等九级的区分。上等官第一级改称大将军,第二级改称左将军,第三级改称右将军;中等官第一级改称大都尉,第二级改称左都尉,第三级改称右都尉;次等官改称初等官,第一级改称大军校,第二级改称左军校,第三级改称右军校。在初等官第三级之下,仍设额外军官一级。军佐与军官同。士兵军衔分为六级,军士仍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此外,废除了新军上等官第一统之上的大将军、将军衔,改设大元帅、副元帅衔(后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时,又将副元帅衔改称元帅),这是中国近代大元帅、元帅衔的始原。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达十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但在军衔制上,基本按北洋政府颁布的实行。

1912年8月和10月,北洋政府先后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和“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全部采用国际通用的军衔名称。军队官员仍分为军官、军佐两类。军官军衔仍分为三等九级。上等官改称将官,第一级改称上将,第二级改称中将,第三级改称少将;中等官改称校官,第一级改称上校,第二级改称中校,第三级改称少校;初等官改称尉官,第一级改称上尉,第二级改称个尉,第三级改称少尉。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官。军佐仍不设上等第一级(上将),故与将官同等官只有二级,与校官、尉官同等官,仍各分为三级。士兵仍分为六级,沿用原来衔称。在衔称前仍冠以军官军佐、军兵种和各专业勤务字样,如陆军中将、海军中将,步兵上校、骑兵上校,一等军需正、一等军医正等。后因测量、军法人员补充困难,便在军佐中增设测量、军法两衔,分为三等八级。随着军衔制的改革,军官军佐肩章符号和服制亦作了相应的改进。从此,中国军衔等级基本定形,其主要衔称一直沿用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

1914年9月,北洋政府颁布“陆军官佐补官令”及其“施行细则”,具体规定了陆军官佐“除补” (指第一次授予尉官军衔)、 “叙补” (指依军官现任职务授予相当军衔)、 “升补” (指军官军衔晋级)、 “转补” (指军官在军兵种间的职务调动,消除原有军衔,授予新的军兵种军衔)的条件和程序。除补的条件是,必须经“陆军军官学校(留学外国士官学校)或他项同等之军佐学校(留学外国军佐学校)毕业”’ “充学习官期满”,经直接“长官出具考语,堪以授官者”,方可按照所学专业“补以本科少尉或少尉同等官”。升补的条件是:一要服满规定“实任军职”年限(少尉、中尉各二年,上尉、少校、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少将以上“无定年”);二要在“实任军职限内成绩卓著,经该管长官详报有案,陆军部查核相符者”;三

要“年限已满,得有上一级军职出缺”。这些规定,对提高军官质量,保证军官的编制员额,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

(一)军队官员分类和军衔等级区分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空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军队官员仍分为军官、军佐两类。军官军衔仍分为三等九级,并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衔称。随着空军的发展,增设航空军官,这是中国第一次设置空军军衔(实际佩带是1933年2月)。军佐仍不设上等第一级,故最高军衔为中将,在军佐衔称上取消了原来合有职称的内容,改为军衔加专业勤务字样。例如,军需总监改称军需中将,一等军医正改称军医上校,三等司药正改称司药少校,一等兽医改称兽医上尉,其余类推。少尉军官之下仍设准尉一级,与准尉同等官称准佐,准尉和准佐均“不列入官等”。士兵亦仍分六级,除废除掌工、鞍工、靴工等烦琐的名称外,基本沿用原衔称。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党政府先后重新颁布 “陆海空军官制表”和“陆海空军士兵等级表”,陆军增设通信兵衔,空军增设机械、军需、军医衔,海军兵衔改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并在三等兵之下增设一等练兵、二等练兵。至此,陆海空三军各自形成独立的军衔体系。另外,军佐又恢复了北洋政府时期含有职称内容的衔称,一直沿用至1949年。

1935年3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和“特级上将授任条例”,把上将衔分为三级:一为二级上将,又称三星上将,授予“建有殊勋”的陆海空军中将;二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再建殊勋”的陆海空军二级上将(相当于元帅衔);三为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 (相当于大元帅衔)。经过以上充实、修订,国民党军队军官军衔计三等十一级,军佐军衔计三等八级。

1942年国民党政府修正颁布“陆海空军官制表”和“陆海空军士兵等级表”,陆军又增设战车兵衔;空军又增设电信、测候衔,并在军士之上增设军士长衔,分一、二、三等。海军军衔未作更动。这样,陆海空三军军衔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45年2月,国民党政府重新颁布“空军官制表”和“空军士兵等级表”,其军衔等级仍同前。空军军衔薪金,从下士至中将各分为一、二、三级,二等兵至上等兵各分为两级,放有一、二、三级将校尉等之称。此后,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未再见其军衔有大的更动。

(二)官佐授衔和晋衔

1934年至1940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陆海空军“任官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他们认为,“凡军官佐均先任官”,尔后依官任职。这些条例和细则,除沿用北洋政府补官令的一些内容外,对军官、军佐初任(旧称除补)、叙任(旧称叙补)、晋任(旧称升补)、转任(旧称转补)等作了许多新的规定。

在初任条件上,除强调学历和现实表现外,增订了准尉升少尉的要求。陆、空军规定,“准尉升少尉,必须服满准尉职务二年以上,曾受应行准备教育,成绩及格,但不得超过初任军官佐的三分之一”。海军规定,“准尉确有经验,著有劳绩,得任为少尉,但晋至中尉为止”。

在晋任条件上,增订和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晋任必须逐级递进,不得超越”。“晋任必须经过规定之实职年资”,“实职年资称为停年”。

陆军各级官佐平时、战时停年如下:少尉平时一年半,战时缩减为一年;中尉平时二年,战时缩减为一年;上尉平时四年,战时缩减为二年;少、中校平时各三年,战时各缩减为二年;上校平时四年,战时缩减为三年;少将平时三年,中将平时五年,战时均不缩减。

海军各级官佐平时停年如下:少、中尉各二年,上尉四年半,少、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半,少将三年, “中将晋上将以资深而于国家建有殊勋者为限”。

空军各级官佐平时停年如下:少尉―年半,中尉二年,上尉四年,少、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少将三年,中将四年。

二是晋任必须有上级军衔缺额。这里不是指直接上级出缺,而是指上一“官组”军衔出缺。按“官组规则”规定,中、上将全国各编一个官组,少将以下按军兵种和专业勤务分编,约以六十人为一官组。

三是“军官佐于军事上有特殊建树,可为军人表率者,得特令晋升。除停年依照规定外,其他不受条例及细则所限”。“战时军官佐之晋任,??????为补充上之必要,对于所要官阶之停年,亦可特令减缩之”

经过以上充实和修正,军官、军佐授衔、晋衔的规定,较之北洋政府补官令更加完善。

(三)军官、军佐服役

国民党政府从兵役义务角度考虑,于1934年专门颁布“陆海空军官佐服役暂行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官佐服役的立法。后来,他们鉴于官佐服役是兵役的一种,便在1946年修订“兵役法”时,纳入兵役范围o

1934年服役条例,对军官佐服现役、服预备投、停役、除役等都有规定。“陆海空军官佐服役限令”(即服预备役最高年龄)为:上将七十岁,中将六十五岁,少将六十岁,上校五十八岁,中校五十五岁,少校五十三岁,上尉五十岁,中、少尉四十七岁。后来,兵役法对军官佐服役限令从三个方面分别作出规定:一是军官佐服“现役最少年限”,规定为十年,期满后,依需要可延长三至五年;二是“服投限令”(即服役的最高年龄,包括现役和预备役),依军衔不同规定为:尉官五十岁,校官五十八岁,少将六十岁,中将六十五岁,上将七十岁;三是不能晋升的服现役最大年限,规定为:少、中尉十年,上尉十五年,少校二十年,中校二十四年,上校二十八年,到此年限仍不能晋升者,即退出现役。

旧中国的军衔制,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的沿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清末北洋新军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军衔制产生的初期阶段,既保留了旧时军队等级的痕迹,本身亦欠完善;北洋政府时期是军衔制的定形阶段,确定了衔称,规定了实施办法;国民党政府时期是军衔制的完善阶段,从等级区分到授衔、晋衔等,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

漫谈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

人民解放军建国前的授衔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度是1955年,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前,就曾经有过三次授予军衔的活动。

第一次是在 1939年。这年 4月2 日,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书记处, 提出“建立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5月 30日总司令部发出“建立 等级制度的训令”。8月 20日,中央军委发电给朱德、彭德怀和各部队领导 人,对“重新规定部队等级(官阶)制度时宜注意”的事项,作了五条指示。 据此,首先授予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工作人员以将、校、尉各级军衔,在建 制部队中授不授衔,人们意见不大一致,到 1942年 4月 24日,党中央和中 央军委决定“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停止了这次的授衔工作。

第二次 是在 1945年。这年秋天,苏联红军同中国军民一道打败日本侵略军后,苏 军远东司令部于 9月 15日派了一名上校联络官,从沈阳飞抵延安与中共中 央联系,希望很快派一名负责干部去东北,协调中苏两军的行动。中央决定 派彭真等六位同志随苏军飞机前往。9月 16日,中央作出决定,以军委主席 毛泽东的名义,书写了中俄两种文字的委任书,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 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

第三次是在1946年。 这年 2月24日,中共中央根据同国民党签定的“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精神,发出《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提出“我军各级干部即须 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据此,率先给人民解放军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 的工作人员授衔,叶剑英等授予中将军衔,陈赓等授予少将军衔,符浩等授 予上校军衔,华诚一等授予中校军衔,王少庸等授予少校军衔。整个部队的 授衔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之际,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授 衔工作不得不停止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度,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

1955年是中国军人不能忘记的日子。

  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的元帅和将军,荧光闪闪的徽章使中国军人着实威武神气起来了。中国大地上随之掀起一阵不小的军人崇拜热潮。男孩子子为能有一套军装而兴奋,女青年择偶也有了“一个豆太小(少尉),四个豆太老(大尉),三个豆(上尉)正好”的说法。

   40多年的光阴一闪而过,当时在怀仁堂接受军衔的十元帅和十员大将都已做古,仍健在的上将也成了凤毛麟角。然而,那些参与我军第一次正式授衔工作的老同志讲起当前的清景,讲起毛泽东拒受大元帅的事清,依取神情激动――

   1955年的早春,中央军委正式下发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文件――《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授衔的消息像一缕春风,吹遍了军内外。

  其实,授衔的事在军队和国家的高层酝酿已久。中央军委发出指示的时候,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军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带眼镜的罗荣桓同志当时身兼两职――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他和几位副主任、副部长为此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战争年代,我们的军队没有军衔,只是在解放战争初期搞过一次临时授衔。那是为了协调与苏军行动,中央临时决定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军苏军的协调工作结束后,又收回了军衔。现在要正式的全军授衔,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间的一切,人的关系最为复杂。给数以万计的人评军衔谈何容易?在要评衔的人当中,许多是红军时期的老同志,也有不少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还有少数民族干部和起义将领,同时还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军干部的平衡问题……

  军队要留军衔,最高统帅怎么办?一的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按照我国的军官服役条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军委领导人是应该受街的,在最初构想的军衔系列中也设置了大元帅这一最高衔级。人们议论说,斯大林最大元帅,毛主席也应该授大元帅。在最初的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授元帅。

  这个消息传到了中南海,据说,毛泽东摇摇手,对工作人员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在此期间,人大常委会开会,好几个民主人士争着发言,这个说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那个说他们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还有一位委员说毛主席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授三个一级勋章。

  主持会议的刘少奇知道毛泽东的态度,他说:“我的意见还是不作结论好。”一位留胡子的民主人士说:“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刘少奇笑笑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人大作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争论来争论会,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可以见到毛主席嘛,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我们这次先不作决定。”

  此后不久,彭德怀、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等人去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汇报工作。讲到授衔的初步方案的,毛泽东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服务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依我看哪,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

1955年2月8日,包括军官军衔制有关内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经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毛泽东颁布实施。8月11

日,国防部长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达了“关于军士和士兵评定军衔的指示”,规

定了士兵军衔的内容,全军评定军衔的工作正式展开。国庆节前,全军军官的军衔评定工作

基本完成。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

东主席亲自将命令状授予十位元帅。至此,正式揭开了授衔的序幕。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举行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典礼,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大将、上将、中将、

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次日,国防部进行授予校官军衔的典礼,彭德怀授

予在京部分校官军衔。同年11月至1956年初,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相继举行授衔典礼,

同时,各部队还举行了授予士兵军衔的典礼。

1965年6月1日起,撤消军衔制。

军衔等级设置

1952年初,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酝酿的方案是设6等20级,即:

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增加大校一级;

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其

它不变。

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时,共设6等19级,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

尉两级,即:

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但实际授衔时,应毛泽东本人的要求,大元帅衔空缺未授;增加授予准尉军衔,这是考

虑到当时我军有十几万副排级干部,军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

题。

军官职务编制军衔

1955年的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军官职

务,均须在定员编制表内规定其相当的军衔。”国防部1956年下发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

表》,规定军官编制军衔为一职一衔和一职二衔。

1955年首次授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结果普遍存在实际军衔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

级的现象。如:军长的编制军衔是中将,而64名在职的军长、政委中,只有8人被授予中

将军衔,5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有2人被授予大校军衔,低于编制军衔者占87.5%。师长

的编制军衔是少将,但73名在职的师长、政委中,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被授予

大校军衔,占95.9%。而且,由于授衔后不少军官又得不到正常晋级,致使这一现象有增无

减。

1960年,国防部重新制订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取消了一职一衔的规定,改设

一职多衔,大多数职务设三衔,实际上,主要是将原编制军衔的下限降低了一、两级。

军衔的种类区分和军衔称为1955年军衔制对军官的区分比较复杂,按专业勤务分为指

挥、政治、技术、军需、军医、兽医、军法和行政等8类。指挥和政治军官中,又按军兵种

分为若干类。各类军官军衔等级如下:

1、指挥军官和政治军官步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骑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炮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装甲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工程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铁道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通信兵军官:少尉至大将。

技术勤务军官:少尉至上将。

公安军军官:少尉至大将。

海军军官――海上军官:少尉至大将。

海岸军官:少尉至上将。

2、技术军官:少尉至上将。

3、军需军官:少尉至上将。

4、军医军官:少尉至上将。

5、兽医军官:少尉至上将。

6、军法军官:少尉至上将。

7、行政军官:少尉至大校。

海军海上军官及技术、军需、军医、兽医、军法、行政军官的名称前,均冠以军种及专

业勤务名称,构成这些军官的军衔称为,如海军中尉、技术少校、军法上将等。其他军兵种

军官,规定只在将军军衔前冠以军兵种名称,如步兵少将、公安军中将、空军大将等。校官

以下人员,无专业衔称,直接称谓其军衔。

军官军衔的批准与授予权限1955年军衔制对军官军衔的批准与首次授予权限规定得较

高。

军官军衔首次授予权限:元首由国家主席、将官由国务院总理、校官和尉官由国防部长

命令授予。

军官晋衔批准权限:少尉、中尉、上尉晋级,由方面军和一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命令授

予;大尉、少校、中校、上校晋级,由国防部命令授予;元帅军衔,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

定,由国家主席命令授予。

由于我军规模较大,中央军委将第一次授予少尉军官和大尉、少校军官的晋级交由各大

军区级首长代国防部部长审批,奉国防部长命令公布。

授衔情况

1955年首次授衔时,我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

元帅和大将各10人。

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名。

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名。

少将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4名,1961至1964年由大校晋升少将533

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朱 德 彭德怀 林 彪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朱德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有“红军之父”的美誉,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与毛泽东齐名,所部被称为“朱毛红军”。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彭德怀是平江起义领导人,历任红3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副总司令、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国防部长等主要军职。

  林彪,参加过南昌起义,历任红1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刘伯承是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历任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第129师师长、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等主要军职。

  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历任红2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陈毅,曾与朱德一起率南昌起义军转战闽粤赣湘边界,是湘南起义领导人,并同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历任红4军前委书记、新四军代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罗荣桓,参加过秋收起义。历任红4军政委、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兼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徐向前,参加过广州起义。历任红4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聂荣臻是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1军团政委、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

  叶剑英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历任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等主要军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将

粟 裕 黄克诚 谭 政 萧劲光 王树声

陈 赓 罗瑞卿 许光达 徐海东 张云逸

分别看看显赫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可明了其中的微妙所在了。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要说明这一点,因内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够,当另外写一篇专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 *** 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将

萧 克 李 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 震

许世友 邓 华 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楚 李 涛 傅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傅 钟 萧 华 甘泗淇 宋任穷 赖传珠

洪学智 周士第 郭天民 周纯全 杨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 陈锡联 韦国清 陈士榘 陈伯钧

锺期光 宋时轮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 飞 杨得志 王新亭 黄永胜 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夫 周 桓 杨 勇 李志民 赵尔陆

王建安 李聚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

徐立清 肖向荣 张经武 张 震 刘志坚 阎揆要 钟赤兵 唐天际

谭希林 莫文骅 刘道生 陶 勇 吴法宪 成 钧 程世才 李天焕

廖汉生 郭化若 唐延杰 张南生 杜义德 王必成 王近山 万 毅

王 诤 孙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顺礼 邱会作 张令彬 饶正锡

倪志亮 梁必业 李作鹏 赵启民 方 强 罗舜初 王秉璋 罗元发

聂风智 曹里怀 周赤萍 邱创成 匡裕民 向仲华 谭家述 李寿轩

崔田民 欧阳毅 冼恒汉 王恩茂 张国华 肖望东 丁秋生 赖 毅

旷任农 林维先 周贯五 刘先胜 刘培善 彭嘉庆 黄火星 刘兴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兴初 吴克华 毕占云 陈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汉 曾思玉 郑维山 聂鹤亭 王尚荣 苏 静 刘少文

刘西元 孔石泉 袁子钦 傅连璋 韩振纪 李 耀 邓逸凡 汤 平

余秋里 陈庆先 刘 忠 孙继先 张 藩 徐斌洲 韦 杰 滕海清

庄 田 刘浩天 杨秀山 周希汉 顿星云 周仁杰 康志强 方正平

饶守坤 王辉球 常乾坤 曾国华 朱辉照 余立金 吴富善 黄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刘昌毅 韩练成 张贤约 郭 鹏 刘金轩

张达志 赛福鼎 钟汉华 秦基伟 孔从周 范朝利 谭冠三 李成芳

陈 康 张才千 张翼翔 覃 健 鲍先志 皮定钧 周志坚 张祖谅

廖容标 刘 飞 梁从学 钱 钧 张仁初 饶子健 陈仁麒 杨国夫

晏福生 吴瑞林 杨梅生 田维扬 欧阳文 张池明 刘转连 孔庆德

谭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韩 伟 袁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赵 榕

肖新槐 吴信泉 周玉成 曾泽生 温玉成 曾绍山 陈先瑞 旷伏兆

李雪三 谢有法 张天云 卢 胜 黄新庭 吴先恩

阿沛*阿旺晋美 朵噶*彭饶错杰

55年时期的 军事单位变动情况(对了解顺序能有帮助意义)

一:志愿军在朝鲜有 9个军,上半年撤回 2个,50军,68军,

下半年撤回 2 个,24军,46军,还有1、16、21、23、54军:

许多前期部队的指挥和参谋人员留作顾问;

二:军委是八总部 时期,上半年六大军区改编成十二个军区,

福州军区 56 年成立:

三:10月23 日,华东军区海军、中南军区海军、海军航空兵部

更名改称为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海军航空兵:

旅顺基地55。5收回,基地司令部由铁道公安总队司令部改编,

而后又以志愿军 3兵团司令部为基础成立旅大警备区司令部。

四:新单位,

总后勤部车管部55。5成立,

后方工程建筑部55。9成立,

军事检察院55。9成立,

解放军报55。9试刊,56。1。1创刊,

政治学院56。3成立并开学。

五:56年授衔的 王建安、聂鹤亭、孙润华等原件已列入名单。

……………………………………………………………………………………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

上将的顺序是总部、军兵种(海军、空军)院校、12大军区、志愿军

中将的顺序是总部、院校、军兵种(海军、空军)、6大军区、志愿军

排了三个轮次;

少将的顺序是总部、院校、军兵种(空军、海军)、6大军区、志愿军

有资料说,当时级别是

上将:正兵团级 33名,副兵团级 19名, 准兵团级 1名

无军队级别 2名(阎红彦、乌兰夫)

中将:正兵团级 1名, 副兵团级 22名,准兵团级 53名,

正军级 96名,无军队级别 3名(赛福鼎、阿沛、朵噶)

少将:副兵团级 1名,准兵团级 3名,正军级 107名,副军级 215名,

准军级 345名,正师级125名,无军队级别 2 名(汪东兴、黄正清)。

从中将的名单里看到按顺序排了三轮,恰好是22位--53位--96位。

(不计徐立清、聂鹤亭)

又,从变动工作职务的甘渭汉、钟赤兵,张池明、胡炳云等人在名单里的

位置来推测,中将、少将的名单在55年的年初就已经大体确定了。

如罗华生在55。5月由铁道公安部队司令员就任 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

(56。7改任防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在名单中仍然列在公安部队系统里。

没有参加长征的将帅

元帅 陈 毅

大将 粟 裕 许光达

上将

叶 飞 傅秋涛 乌兰夫 阎红彦

吕正操 陈明仁 董其武 陶峙岳

中将

刘培善 梁从学 黄火星 饶守坤 卢 胜 赵启民

林维先 崔田民 张达志 常乾坤 阎揆要 张 藩

万 毅 韩练成 孔从洲 曾泽生 赛福鼎

阿沛*阿旺晋美 朵噶*饶错旺杰

建国后55年没有参加授衔,88年获得一级红星勋章的首长

耿 飚 伍修权 孔 原 舒 同

周文龙 贺 彪 王 彬

耿 飚 1946年在北京军调部时曾任少将交通处长

伍修全 1945年赴东北时曾获少将军衔

孔 原 1945年赴东北时曾获八路军少将参议军衔

舒 同 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周文龙 建国后曾任 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贺 彪 曾任军委卫生部副部长

王 彬 曾任志愿军9兵团副参谋长

部分当时将军的职务:

(由于当时时期许多将军工作变动多,任职不尽准确见谅)

当时大将的职务

粟 裕 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黄克诚 国防部副部长兼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

谭 政 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

萧劲光 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兼政委]

王树声 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部长

陈 赓 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罗瑞卿 公安军司令[兼政委]

许光达 装甲兵司令[兼政委]

徐海东 军委委员

张云逸 军委委员

当时上将的职务

萧 克 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 达 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 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 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

王 震 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兼政委

许世友 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邓 华 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

彭绍辉 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 副总长

杨成武 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兼防空军司令

韩先楚 副总长 [56年兼福建军区司令] 军事学院学员

李 涛 总参三部部长

傅秋涛 总参队列部长

王 平 总参动员部长

吕正操 总参军事交通部长

傅 钟 总政副主任

萧 华 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 总政副主任

宋任穷 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 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 总后副部长

周士第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郭天民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周纯全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诚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兼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奇涵 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 海军副司令

苏振华 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 空军司令

刘 震 空军副司令 军事学院学员

陈锡联 炮兵司令 军事学院学员

韦国清 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 公安军副司令

陈士榘 工程兵司令

陈伯钧 军事学院副院长

锺期光 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 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 北京军区政委

董其武 69军军长[驻保定]

唐 亮 南京军区政委

叶 飞 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杨得志 济南军区司令 军事学院学员

王新亭 济南军区政委 代司令员

黄永胜 广州军区司令

李天佑 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 军事学院学员

陈明仁 55军军长[驻湛江]

贺炳炎 成都军区司令

阎红彦 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谢富治 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

陶峙岳 新疆建设兵团司令

乌兰夫 内蒙古军区司令兼政委

周 桓 沈阳军区政委

杨 勇 志愿军司令

李志民 志愿军政委

赵尔陆 二机部长

王建安

李聚奎

当时 中将的职务

徐立清 总干部部 副部长

肖向荣 军委办公厅兼国防部办公厅 主任

张经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55。7就任)

张 震 总参谋部 作战部长 军事学院学员

刘志坚 总政治部 宣传部长

阎揆要 武装力量监察部 副部长

钟赤兵 总后勤部 营房管理部部长 贵州省军区司令员(55。4就任)

唐天际 总财务部 第一副部长

谭希林 训练总监部 副部长 军事学院学员

莫文骅 政治学院 筹建负责人 政治学院副院长(56。3成立就任)

刘道生 海军 副政委 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员

陶 勇 华东军区 海军司令员

吴法宪 空军 副政委

成 钧 防空军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程世才 公安军 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焕 公安军 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廖汉生 西北军区副政委 军事学院学员

郭化若 南京军区 副司令员

唐延杰 军事学院 教育长

张南生 志愿军 政治部副政委

杜义德 志愿军 3兵团政委 旅大警备区政委(57。就任)军事学院学员

王必成 志愿军 9兵团副司令员 上海警备区司令员(55。8就任)

王近山 志愿军 3兵团代司令员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万 毅 总参谋部 装备计划部部长

王 诤 总参谋部 通信部部长

孙 毅 训练总监部 军外训练部副部长

朱 明 总政治部 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王宗槐 总政治部 青年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蔡顺礼 总政治部 保卫部副部长

邱会作 总后勤部 副部长兼副政委

张令彬 总后勤部 副部长

饶正锡 总后勤部 卫生部长兼政委

倪志亮 武装力量监察部 副部长

梁必业 中南军区副政委 政治学院教育长(56。3就任)

李作鹏 第四高级步兵学校 校长 军事学院学员

赵启民 中南军区 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方 强 海军 副司令员 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员

罗舜初 海军 副司令员

王秉璋 空军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罗元发 兰州军区 空军司令员 军事学院学员

聂凤智 南京军区 空军司令员

曹里怀 广州军区 空军司令员

周赤萍 沈阳军区 空军司令员

邱创成 炮兵 副司令员

匡裕民 炮兵 副司令员

向仲华 装甲兵 副政委

谭家述 防空军 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

李寿轩 铁道兵 第一副司令员

崔田民 铁道兵 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欧阳毅 公安军 政治部主任

冼恒汉 兰州军区 政委

王恩茂 新疆军区 司令员兼政委

张国华 西藏军区 政委

肖望东 南京军区 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 南京军区 干部部部长

赖 毅 南京军区 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邝任农 民航总局 局长

林维先 浙江省军区 司令员

周贯五 浙江省军区 政委

刘先胜 江苏省军区 司令员

刘培善 福建省军区 政委

彭嘉庆 济南军区 副政委

黄火星 江苏省军区 第二政委 军事检察院检察长(55。9成立就任)

刘兴元 广州军区 副政委

文年生 广州军区 副司令员

詹才芳 广州军区 副司令员

梁兴初 广州军区 副司令员

吴克华 海南军区 司令员兼 43军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毕占云 河南省军区 司令员

陈正湘 北京军区 副司令员

彭明治 河北省军区 司令员

姚 哲 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

杜 平 沈阳军区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 前沈阳军区副政委 总干部部副部长 (55。1就任)

曾思玉 志愿军 19兵团副司令员 军事学院学员

郑维山 志愿军 19兵团副司令员 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聂鹤亭 装甲兵副司令员

王尚荣 总参谋部 作战部代部长(56年任部长)

苏 静 总参谋部 军务部部长

刘少文 总参谋部 二部部长

刘西元 总政治部 青年部副部长

孔石泉 总政治部 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袁子钦 总干部部 组织统计部部长

傅连璋 总后勤部 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韩振纪 总后勤部 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 (55。5成立就任)

后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李 耀 总后勤部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邓逸凡 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 政治学院副教育长(56。3就任)

汤 平 总财务部 副部长

余秋里 总财务部 代部长、部长

陈庆先 军事学院 副教育长

刘 忠 军事学院 物资保障部部长

孙继先 军事学院 高级系主任

张 藩 军事学院 兵团教授会主任

徐斌洲 军事学院 干部部长

韦 杰 军事学院 函授系主任

滕海清 军事学院 高级系副主任

庄 田 总高级步兵学校 第二副校长兼教育长

刘浩天 总高级步兵学校 政治部主任

杨秀山 训练总监部 军校部副部长

周希汉 海军 参谋长

顿星云 海军 航空兵部司令员

周仁杰 中南军区 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军事学院学员

康志强 华东军区 海军副政委

方正平 中南军区 海军副政委

饶守坤 海军凇沪基地司令员 军事学院学员

王辉球 空军 政治部主任

常乾坤 空军 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曾国华 空3军军长 沈阳军区 空军副司令员

朱辉照 前军委民航总局局长

余立金 南京军区 空军政委

吴富善 广州军区 空军政委 军事学院学员

黄志勇 工程兵 副政委

胡奇才 工程兵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周 彪 沈阳军区 防空军政委

彭 林 旅顺基地 政委

刘昌毅 旅顺基地 副司令员

韩练成 兰州军区 第一副司令员

张贤约 兰州军区 后勤部部长 总后勤部车管部部长

(接任 韩振纪)

郭 鹏 新疆军区 副司令员

刘金轩 陆军 64军 军长

张达志 兰州军区 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赛福鼎 新疆军区 副司令员

钟汉华 西南军区 政治部副主任 军事法院副院长(55。1就任)

秦基伟 昆明军区 副司令员 军事学院学员

孔从洲 西南军区 军械部部长 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范朝利 陆军 14军 军长

谭冠三 西藏军区 政委

李成芳 西南军区副参谋长 军事学院学员

陈 康 陆军 13军 军长

张才千 南京军区 参谋长

张翼翔 南京军区 副参谋长 军事学院学员

覃 健 南京军区 副参谋长

鲍先志 南京军区 政治部副主任

皮定均 福建省军区 副司令员

周志坚 舟嵊要塞区司令员

张祖谅 前 陆军 60军 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廖容标 安徽省军区 司令员

刘 飞 南京军区 公安军司令员

梁从学 前皖北军区司令员 军事学院学员

钱 钧 浙江省军区 副司令员

张仁初 前陆军 26军 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饶子健 陆军 60军 军长

陈仁麒 广州军区 政治部主任

杨国夫 前中南军区文化速成中学校长 军事学院学员

晏福生 湖南省军区 政委

吴瑞林 海南军区 司令员兼 43军 军长(授衔和任命同时进行)

杨梅生 湖南省军区 司令员

田维扬 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员

总后勤部 后方工程建筑部 部长 (55。9成立就任)

欧阳文 广州军区 公安军政委 解放军报总编辑(55。10到任)

张池明 中南军区 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总后勤部参谋长

刘转连 粤东军区司令员兼 41 军 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孔庆德 武汉军区 副司令员

谭甫仁 武汉军区 副政委

何德全 湖南省军区 副司令员

徐深吉 北京军区 副司令员

韩 伟 北京军区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袁升平 北京军区 政治部主任

王道邦 陆军 65军 军长兼政委 军事学院学员

王紫峰 山西军区 司令员

赵 熔 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肖新槐 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兼 66 军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吴信泉 沈阳军区 参谋长

周玉成 沈阳军区 财务部长

曾泽生 陆军 50军军长

温玉成 前陆军 40军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曾绍山 志愿军 3兵团副司令员 旅大警备区司令员

陈先瑞 志愿军 19兵团副政委

旷伏兆 志愿军 19兵团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志愿军 后勤司令部政委

谢有法 志愿军 3兵团政治部主任 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张天云 志愿军 47军军长

卢 胜 志愿军 23军政委 军事学院学员

黄新廷 志愿军 1 军军长 军事学院学员

吴先恩 志愿军 后勤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

阿沛*阿旺晋美 西藏军区 副司令员

朵噶*彭错饶杰 西藏军区 副司令员

这份名单中的原国军军官:

上将中原国军将领有3个: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因各带过来相当于1个兵团的兵力,故授予上将.根据1947年中央对于国军投诚将领安置的文件规定,全部按实际带来的兵员数予以授级,故其中的陈明仁与共军曾泼命作战,仍比其他早就是共党的叛将级别高.

上将中原国军校级军官有1个:吕正操,东北讲武堂出身,抗战时率1团脱离国军.后为共军将领坚持冀中平原.得以升到兵团级.

中将中原国军将校有8个:

1/万 毅,原东北军团长,地下党员,抗战时率军脱离国军阵营.进军东北时已是纵队司令员,因林彪要给自己的爱将李天佑腾出位置,逼其让出司令位置.当了一段时间政委后转炮纵.

2/韩练成,原西北军将领,地下党员,在莱芜战役关键时刻放弃指挥,致使国军大败,以后起义带来的兵马勉强可算一军,才任命为军级.

3/孔从洲,原西北军将领,1946年起义,老军级,且与主席结亲.

4/曾泽生,原滇军将领,在东北率军起义,仍为军长.

5/毕占云,原湘军营长,井冈山时起义,经过长征.

6/孙 毅,原西北军尉官,参加宁都暴动,经长征.

7/孙继先,原西北军尉官,参加宁都暴动,经长征.

8/苏 静,原西北军尉官,参加宁都暴动,经长征.

这份名单中将以上者的籍贯

元帅:4个四川人,3个湖南人,1个湖北人,1个山西人,1个广东人,

大将:6个湖南人,2个湖北人,1个四川人,1个广东人.

上将:19个湖南人,14个湖北人,3个福建人,3个江西人,3个四川人,3个陕西人,2个广西人,2个安徽人,2个山西人,2个辽宁人,余下广东贵州河南内蒙各1人.

中将:45个湖南人,32个湖北人,37个江西人,12个安徽人,7个福建人,6个广东人,4个广西人,5个陕西人,8个河南人,2个河北人,3个山东人,2个西藏人,余下江苏新疆北京宁夏辽宁各1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的起义出身统计:

南昌起义:元帅6人,大将2人,上将5人,中将5人

秋收起义: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5人,中将7人

广州起义:元帅2人

平江起义:元帅1人,上将4人,中将3人

湘南起义: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人

黄麻起义:大将2人,上将4人,中将3人

百色起义:大将1人,上将2人,

宁都起义:上将1人,中将3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出身的军系: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

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

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

陕甘红军:上将1人,中将3人

一野:元帅2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1人

二野: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7人,中将21人

三野:元帅1人,大将3人,上将11人,中将38人

四野: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20人,中将56人

华野:元帅2人,上将7人,中将30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的学历:

元帅:黄埔军校2人,云南讲武堂2人,湖南讲武堂1人,法国勤工俭学2人,武昌中山大学1人,苏联东方大学2人

大将:黄埔军校3人,苏列宁格勒军政学院1人

上将:黄埔军校8人,伏龙芝军校2人,苏中山大学2人,保定军校1人,

中将:黄埔军校9人,伏龙芝军校2人,苏红军步校炮校各1人

起义的将军有159名

有资料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将军1400多名里有起义将领159名,占 10%多.

估计可能是包括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宁都起义等.

‘国军’将军还有

王启明 32军 参谋长

白 天 93军 参谋长

张世珍 绥远 独立 7师 师长

魏 镇 湖南衡阳警备司令

原东北军老将军聚会了 24 名:

吕正操 万 毅 解 方 陈锐霆 贾 陶 沙 克 封永顺 赵东寰

于权伸 赵承金 高存信 李 觉 徐 明 宋学飞 金振钟 张志毅

杨有山 张加洛 罗 文 纪亭榭 管松涛 郭维城 王振乾 江 潮

还有 张学思

西北军有

孔从周 阎揆要 张希钦 童陆生 何振亚 沈启贤 牛化东 廖运周

宁都起义还有

李 达 王秉璋 李雪三 孙 毅

苏 进 谷广善 鲁瑞林 熊伯涛 张明远 徐国珍

确切说是来自旧军队的共有159人,其中元帅9人(只有罗荣桓不是),大将9人(只有王树声不是),上将12人,中将34人,少将53人。

这是因为中共直到1927年8月才有自己领导下的军队,而在建党初期,很多党员都在旧军队中服役。

此外,有9人是受指派打入旧军队进行兵运工作的:

全是少将:王兴纲、王启明、王振乾、廖运周、牛化东、张加洛、张西鼎、李震、范明。

还有2人受中共策反,进行秘密工作。中将韩练成,少将白天。

真正起义投诚将领10人:

上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

中将:孔从洲、曾泽生

少将:邓兆祥、刘善本、张全珍、林遵、巍镇。

开国将帅的学历:

苏联留学的:

元帅4人:朱德(1925-1926),刘伯承(1928-1930),聂荣臻(1924-1925),叶剑英(1928-1930)

大将3人:许光达(1932-1937),陈赓(1926-1927),肖劲光(1921-22,1927-30)

上将7人:

乌兰夫(1925-1929),甘泗淇(1927-1930),刘亚楼(1939-1945),李天佑(1939-1942),杨至成(1938-1946),阎红彦(1934-1937),傅钟(1926-1930)

中将9人,少将28人(略)

英国军校毕业2人:

少将邓兆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30-1934)

少将林遵(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29-1934)

日本军校毕业2人:

少将解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少将唐哲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中国军校毕业:共57人,

黄埔军校毕业32人,

保定军官学校毕业3人,

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8人,

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2人,

其他军校毕业8人

太原军政训练班毕业4人,

扣除重复就读的,总共80人是受过军校(或留学)培训的,仅占全部1614名将帅的5%!

拜将之时,风华正茂:

最年轻的元帅:林彪(1906年生,49岁)

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1908年生,47岁)

最年轻的上将:肖华(1916年生,39岁)

最年轻的中将:刘西元、谢有法(1917年生,38岁)

最年轻的少将:吴忠(1921年生,34岁)

在55――65年授衔的所有1614名将帅中最年轻的是1964年晋升少将的王扶之(1923年生)

1955年授衔时,10名元帅平均年龄57.岁,朱德最大69岁,最小的林彪49岁;10名

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张云逸63岁,最小的许光达47岁;上将平均年龄47.7岁,

最大的陶峙岳63岁,最小的肖华39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傅连璋61岁,最

小的刘西元、张池岳38岁;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的史可全63岁,最小的吴忠、

徐斌34岁。

民族精英,桑梓荣耀:

少数民族将领:

壮族10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冼恒汉、覃健,少将卢绍武、韦祖珍、吴西、朱鹤云、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

藏族5人:中将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措饶杰,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满族5人:中将万毅、丁秋生,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蒙古族5人:乌兰夫、少将吴涛、索立波、孔飞、廷懋。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曹达诺夫?扎伊尔、祖农?太也夫。

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回族2人:少将刘瑞方、刘世昌。

侗族1人:大将粟裕

塔吉克族1人: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将帅原籍:

出元帅最多的省份:四川,4人。

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湖南,6人。

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湖南,22人。

在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省份如下:

江西,325人,20.1%。

湖北,234人,14.5%。

湖南,199人,12.3%。

安徽,128人,7.9%。

河南,106人,6.6%。

四川,95人,5.9%。

山东,87人,5.4%。

福建,83人,5.1%。

河北,79人,4.9%。

陕西,63人,3.9%。

十大将军县:

湖北红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兴国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

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浏阳30。

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归侨与外籍将帅:

归侨8人:

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

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

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

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

少将唐铎,苏联归侨

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

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

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外国人一人,即洪水少将,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

长等职,1956年回国。

弹创满身,血铸辉煌:(伤残将军13人)

独臂将军9人:

上将贺炳炎,1935年失去右臂。

上将彭绍辉,1932年失去左臂。

中将余秋里,1936年失去右臂。

中将晏福生,1936年失去右臂。

少将左齐,1938年失去右臂。

少将苏鲁,1949年失去左臂。

少将陈波,1940年失去右臂。

少将彭云清,1938年失去右臂。

少将童炎生,1944年失去右臂。

短臂将军2人:

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

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独腿将军1人:

中将钟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独腿参加长征)。

独脚将军1人:

少将谢良,1937年失去左脚。

----------------------------------------------

授衔趣闻:

惟一的女将军:少将李贞。曾任军事检察院副院长。

惟一的将军夫妻:上将甘泗淇,少将李贞。

同名将军4对:

李元:1894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元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1964年晋升少将。

李逍之:1911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逍之:1916年生,山东牟平人,1964年晋升少将。

张英:原名黄文荃,1914年生,广西灵川人,1961年晋升少将;张英:1916年生,辽宁盖县人,1964年晋升少将。

罗斌:1915年生,江西永新人,1955年授予少将;罗斌:1914年生,福建武平人,1962年晋升少将。

辉煌依旧的双料将军:1955年与1988年都获得将军军衔的

1955年 1988年

洪学智 上将 上将

张震 中将 上将

秦基伟 中将 上将

郭林祥 少将 上将

王诚汉 少将 上将

李耀文 少将 上将

向守志 少将 上将

尤太忠 少将 上将

刘华清 少将 上将

李德生 少将 上将

徐信 大校(后少将)上将

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军委委员。

张震,国防大学校长。

副总参谋长徐信

中央军委纪委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尤太忠

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王诚汉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李德生

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

海军政治委员李耀文

王诚汉和郭林祥两位出自皮旅,皮定均地下有灵也会觉得骄傲吧.

1955年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

编制军衔 主要职务

上将 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军兵种司令员、政委

上将――中将 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北京、

南京、济南、广州、昆明军区司令;军兵种副职;军事、政治

学院副职;兵团司令员、政委

中将――上将 新疆、西藏、成都、武汉、兰州、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其

他军区、兵团副职;军种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海、空军

正职

中将 军长、政委;新疆、西藏、成都、武汉、兰州、福建军区副职;

其他军区、兵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中将――少将 海军二等基地司令员、政委,军兵种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直署部部长

少将――中将 兵团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海、空军参谋长、政治部

主任少将师长、政委;副军长、副政委、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少将――大校 省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司令员、政治部主任

大校――少将 海军水警区司令员、政委;总部各下署处处长,军兵种司、政、

后下属部(处)长

大校――上校 副师长、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副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员、

副政委、参谋长

上校――大校 军区海、空军司、政、后下属处处长

上校 团长、政委

上校――中校 师副参谋长、总部一级参谋、助理员

中校――上校 军司、政各处处长,军兵种及部分军区科长

中校――少校 总部、军兵种的副科长;军分区各科科长、二级参谋

少校――中校 师司、政各科长,军司、政各副处长,200床位医院院长、政委

少校 营长、教导员,空军大队长,团副参谋长、后勤处主任,三级军

舰舰长、三级参谋

少校――大尉 师后勤各科科长

大尉――少校 空军团领航主任,四级门诊部主任

上尉――大尉 连长、指导员

上尉 四级舰艇长,五级参谋

上尉――中尉 空军大队军械、特设主任

中尉――上尉 副连长、副指导员

中尉――少尉 五级舰艇长,空军中队军械、特设、机械师

少尉――中尉 排长

少尉 空军副驾驶,50瓦电台台长

荣获三个一级勋章的开国将领

大家知道,我国1955年、1957年两次授予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有功人员勋章,共有6万1千人荣获一、二、三级八一、独立、解放勋章103349枚,其中一级八一章178人,一级独立章313人,一级解放章991人。但同时能获得三个一级勋章的开国将领,全国仅有144人,可谓凤毛鳞角。

其中,大将、元帅20人均获此殊荣。上将57人中,只有47人,另外10个上将,有陈、陶、董(起义)、乌兰夫(建国前军队任职)4人只获得一级解放勋章,吕正操(抗战率部加入我军)没有八一章,韦、苏、唐、李天佑、杨至成等5人在前两个时期职级不够,未能获得三个一级章。中将177人中,有60人获此殊荣。少将1360人中,仅有15人获此殊荣,他们是:韩东山、罗厚福、叶长庚、贺庆积、金如柏、汪乃贵、张平凯、刘子奇、孙超群、谭友林、苏进、李信、常玉清、贺晋年、袁克服。另外还有只授勋未授衔的周保中、冯白驹二位将领也获得了三个一级勋章,共计144人。

1955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条例规定: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1927、8、1----1937、7、6]有功人员以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在抗日战争期间[1937、7、7----1945、9、2]有功人员以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在解放战争期间[1945、9、3---1950、6、30]有功人员以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

勋章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颁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奖章由国务院批准颁发,由国防部长授予。

勋章分一、二、三级,奖章不分级。

一:一级八一勋章授予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师以上干部。

二级八一勋章授予团职和营职干部。

三级八一勋章授予1935年10月20日前参加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6年9月30日前参加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1935年9月30日前参加陕北红军和红军二十五军以及1937年7月6日前坚持各地游击战争和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连以下有功人员。

八一奖章授予1937年7月6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上述人员以外的人员。

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的旅级和相当于旅以上干部;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时的支队及相当于支队级以上干部;1945年9月2日前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和在中国 *** 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中相当于军的纵队级和新四军师以上干部。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旅级和团级,以及相当干部。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的营、连级干部。

独立自由奖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脱离生产参加中国 *** 领导的抗日游击队2年以上,或参军不到2年但因作战负伤致残的排以下人员。

三:一级解放勋章授予解放战争时期的军级以上及相当干部。

二级解放勋章授予解放战争时期的师级以及相当干部。

三级解放勋章授予解放战争时期的团级、营级及相当干部。

解放勋章授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年以上,或参军不满2年但作战因伤致残的连以下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国民党军起义的人员[包括1950年6月30日以后直接领导起义的在内],根据其功绩大小,分别授予一、二、三级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故上将

贺炳炎 ( 1913.02.05 ― 1960.07.01 )

李克农 ( 1899 ― 1962.02.09 )

甘泗淇 ( 1903 ― 1964.02.05 )

刘亚楼 ( 1910 ― 1965.05.07 )

赖传珠 ( 1910 ― 1965.12.24 )

赵尔陆 ( 1905 ― 1967.02.02 )

杨至成 ( 1903 ― 1967.02.03 )

阎红彦 ( 1909 ― 1967.08.01 )

郭天民 ( 1905 ― 1970.05.26 )

李天佑 ( 1914 ― 1970.09.27 )

李 涛 ( 1905.09.04 ― 1970.12.20 )

谢富治 ( 1909 ― 1972.03.26 )

陈伯钧 ( 1910 ― 1974.02.06 )

陈明仁 ( 1903.04.07 ― 1974.05.21 )

彭绍辉 ( 1906 ― 1978.04.25 )

苏振华 ( 1912.06.02 ― 1979.02.07 )

周士第 ( 1900 ― 1979.06.30 )

邓 华 ( 1910.04.28 ― 1980.07.03 )

王建安 ( 1907 ― 1980.07.25 )

陈奇涵 ( 1897 ― 1981.06.19 )

傅秋涛 ( 1907.08.06 ― 1981.08.25 )

杨 勇 ( 1913.09.29 ― 1983.01.06 )

黄永胜 ( 1910 ― 1983.04.26 )

王新亭 ( 1908.12 ― 1984.12.11 )

周纯全 ( 1905 ― 1985.07.28 )

肖 华 ( 1916 ― 1985.08.12 )

许世友 ( 1905.02.18 ― 1985.10.22 )

韩先楚 ( 1913 ― 1986.10.03 )

唐 亮 ( 1910.06.13 ― 1986.11.20 )

李志民 ( 1906.07.09 ― 1987.11.16 )

乌兰夫 ( 1906.12.23 ― 1988.12.08 )

陶峙岳 ( 1892.09.18 ― 1988.12.26 )

朱良才 ( 1900.09.27 ― 1989.02.22 )

董其武 ( 1899 ― 1989.03.03 )

韦国清 ( 1913 ― 1989.06.15 )

傅 钟 ( 1900.06.28 ― 1989.07.28 )

钟期光 ( 1909.01.02 ― 1991.05.22 )

宋时轮 ( 1907.09.10 ― 1991.09.17 )

刘 震 ( 1915 ― 1992.08.20 )

王 震 ( 1908.04.11 ― 1993.03.12 )

陈再道 ( 1909.01.24 ― 1993.04.06 )

李 达 ( 1905.04.19 ― 1993.07.12 )

王宏坤 ( 1909.01.22 ― 1993.08.20 )

周 桓 ( 1909 ― 1993.10.27 )

杨得志 ( 1910.01.03 ― 1994.10.25 )

李聚奎 ( 1904.13.31 ― 1995.06.25 )

陈士榘 ( 1909 ― 1995.07.22 )

王 平 ( 1907.10.12 ― 1998.02.08 )

张宗逊 ( 1908.02 ― 1998.09.14 )

叶 飞 ( 1914.05.07 ― 1999.04.18 )

陈锡联 ( 1915.01.04 ― 1999.06.10 )

现在仍然在世的上将:

萧克,张爱萍,洪学智,吕正操,宋任穷,杨成武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980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果断地提出割断1965年以前的军衔体制,“实行新的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士兵军衔制度同时立法。

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大尉和准尉,而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军官军衔设3等11级,即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中央军委领导邓小平、杨尚昆主动提出自己不受军衔,因此,一级上将空缺。

1988年实行的军衔制

1988年7月1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颁布。

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同年9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条例中包括了士兵军衔制的内容。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衔制度诞生了。

军官衔级设置

军官军衔设三等11级: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按专业区分为两大类:

1、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少尉至上将;

2、专业技术军官:少尉至中将。

军官军衔的称谓,海军、空军和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如:海军少尉、空军上校、专业技术少将等。陆军、政治、后勤军官直接称呼军衔。

军官衔级的设置,是军衔制的核心。新军衔制接近英、美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传统军衔制,在军衔级数上是11级。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大都有准将一级,而我国在相应位置上是大校。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军师职军官较多,如授少将或准将会造成将官过多,授上校又不能与团级军官拉开档次。

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新军衔制没有象1955年军衔制那样对每一具体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而是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就是从军委主席到正排职军官每一职务等级从编制上规定的军衔等级。

军事、政治、后勤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职务等级

编制军衔

基准军衔

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 上将――中将 上将

大军区级正职 上将――少将 中将

大军区级副职 中将――大校 中将

正军职 中将――大校 少将

副军职 少将――上校 少将

正师职 少将――上校 大校

副师职(正旅职) 大校――中校 上校

正团职(副旅职) 上校――中校 上校

副团职 中校――少校 中校

正营职 中校――少校 少校

副营职 少校――上尉 上尉

正连职 上尉――中尉 上尉

副连职 上尉――中尉 中尉

正排职 中尉――少尉 少尉

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中将――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上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职务:少校――少尉

中央军委委员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中将,基准上将。

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编制军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另行决定。

士兵军衔等级

我军士兵军衔设三等7级:

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 上等兵、列兵。

军士长:授予经过军事院校培训,被任命担任基层行政或专业技术领导职务的士兵。

专业军士:授予服役满五年以上,自愿继续服现役,经批准担任专业技术工作职务的士兵。

上士:授予服现役第四年的班长,第五年的副班长。

中士:授予服现役第三年的班长,第四年的副班长,第五年的下士。

下士:授予服现役第二年的副班长,第三年的上等兵。

上等兵:授予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

列兵:授予服现役第一年的士兵,即新兵。

1993年10月1日起,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士官分为:一级专业军士。二级专业军士,三级专业军士,四级专业军士。军士长分为: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军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为;上等兵、列兵。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军衔条例设3等10级,即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1995年9月10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设3等8级,即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1999年取消了专业军士,军士长、军士军衔改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

 

资料未有经过详细核对,仅供参考,谢谢。

KHC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Re:苏芬战争中被打死的苏联女兵

我看不了阿

家园 Cannot agree to the credit-based restriction

It makes no sense in a non-commercial bbs. I believe I'm not the only one who loves this place but prefers to be a listener.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