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1 -- 草纹

共:💬81 🌺19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草纹指点

接着请教。

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否在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阶段,就能够实现这种平衡呢?

我的直觉是难以达到的,只要人还有自私之心,恐怕是没有可能达到那种阶段的。或许周期性的循环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至于剥削这个观点,不知算不算是劳动力的交易?

家园 资本管生产资料新看到的提法,可作者为什么忽略生产对象?

消费对应劳动者和市场,资本对应生产资料,那么什么对应自然资源,就是生产对象?

计划和公有制对应生产对象

国家、政府和军队等暴力机构都是为了争夺自然资源出现的。

如何说苏联是将消费和生产资料都计划了,那么西方就是将自然资源私有了,所以西方的资本就必须拥有忽悠的功能,放纵他贪婪的本性。

可忽悠毕竟不是长久之道,贪婪只会带来灾难,西方也不得不进行宏观调节。

世界大同和计划,是未来世界暴力机构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调节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必须在统一的条件,有计划的调度,就是当年中国追求大一统的社会客观要求和经济基础。

家园 能否达到平衡应该和人的自私之心没有必然联系

剥削的存在,其根源在于劳动能力的不平等。只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衡也就不存在了。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是对共产主义的最精彩的论述。

家园 客气了。

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开始按需分配,资本已经不存在,这种平衡关系不再存在。至于剥削,指资本可以买来创造大于其价值(产生剩余价值)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回报资本的利润。当劳动力不再成为商品时,这种剥削也就消失了。

这里是源自资本论的预测,而对最近的马克思流派理论我不了解就不多说了。还是等看作者下面的文字,看看会不会涉及......

家园 :)期待下面的内容。
家园 没有忽略啊。资本也会购买自然资源,即生产对象啊。
家园 资本购买自然资源,并不代表资本可以控制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由国家暴力机构控制并分配的

家园 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是个伪条件

这是违反人的欲望随着物质条件发展而更快发展这一事实的

家园 不好意思,

比较孤陋寡闻,我没有看到过你提到的这个理论。

还是等作者文章全部出来后,再说好么?

家园 马克思资本论的几个缺陷

记得95还是96年樊纲写过一部书,算是给这个理论体系打的最后一个大补丁,再之后就没有哪个有份量的学者再试图打补丁了.

老马的理论问题很多.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1.老马的分析中,技术进步的分析是几乎没有,人力资本的概念也没有,所以他的一个结论是活劳动相对于死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边际利润率有递减的趋势.事实上边际利润率同时存在着递增和递减两个动力.

2.老马的分析是静态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单位时间一般人类劳动,和昨天的单位时间一般人类劳动,是等同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是不等的.

3.一种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实.老马的价值理论是为阶级斗争作指导的,而苏联的失败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理论的有效性.西方的庸俗经济学的生产要素论,在指导现实上取得了胜利.

4.为了解决波动和危机,老马用产权单一化来实现一个线性的成长.我们知道多元的体系必然是波动的.问题在于单一产权并不代表决策的单一化,公有制在运作中变成了占有者所有制,各部门机构的本位利益,构成了隐性的多元化.所以波动仍不可避免.只是波动是以短缺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为洞太多了,补不胜补,所以才会被整个地丢弃,实行拿来主义.毕竟一个路线正确不能保证吃饭的话,再正确亦不过空中楼阁.苏联的例子已经放在这里了.

有个经典笑话,说某铁钉厂当年的生产计划是100万枚钉子,结果生产出来的都是小图钉,第二年的计划是10吨钉子,结果生产出来的都是棺材钉.这种缺陷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在的,不可避免.

家园 这不是什么理论,这是事实

没有国家政府等暴力机关,早抢暴了

家园 【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4

这些美元的去路,暂且不谈,暂且谈谈凯恩斯主义。谈完凯恩斯主义以后,在谈这些美元的去路,会觉得更清晰。

我们一谈到凯恩斯主义,往往就谈到罗斯福新政。好像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给美国带来了复兴。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让我们回到罗斯福的时代。罗斯福之前的美国总统是胡佛。胡佛在担任美国总统之前,曾经是商务部长。在胡佛的任期之内,大力发展美国工商业。当时的美国,一面是经济欣欣向荣,一面是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既然有了这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这就是说,要增加工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就是在黄金时代的1929年这一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那时有各种愚蠢想法,其中之一是以为产量突增不是什么问题,说什么“只要有个好推销员,什么都能卖得出去”。实际上是,有钱的人搞股票投机(有些并非有钱的人也做投机买卖),而掮客则提倡一种可说是群众性的投机,怂恿那些手头并不宽裕的顾客乱买东西,靠延期过长的赊账的办法来做买卖。——(光荣与梦想)

1929年10月,美国经历了大股灾。股票指数,阴跌阳跌,阳跌阴跌,连绵不绝。美国股民,割了抄底,抄了再割,血流成河。先是股灾,然后拖累银行,银行拖累企业,企业裁员,消费进一步下降,又拖累银行。坏消息一波一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这个“泡影”确是破灭了,它的股票行市竟跌到了只等于极盛时代的13.5%。不过,后来它还是翻过身来,继续做了80年生意。相形之下,美国钢铁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就显得更糟。波特小姐毕业时,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已经跌到1929年前的价格的8%。整个来说,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等于1929年的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元,相当于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三倍。全国有五千多家银行倒闭(与胡佛家乡西布兰奇市毗邻的艾奥瓦城有五家银行,全倒闭了),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光荣与梦想)

到罗斯福当政的时候,由于银行破产太多,许多人把货币从银行里提出来,换成黄金。黄金供不应求以后,许多人有持有大量现金。银行里没有钱,社会上更缺少钱。一度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易货交易。

自从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全国倒闭的银行已超过5?500家;可以想见,群众的心情是多么惶惶不安。他们的对策是囤积黄金、货币。这时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户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结果是:一方面,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财政部又不得不增发纸币。——(光荣与梦想)

道氏化学品公司用镁铸成“道氏金属代用币”,定值每枚二角。威斯康星州有一个摔跤家和人订合同,表演一场的报酬是西红柿一罐加土豆200镑。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市有一家报纸发出通告,说广告费可以免收现金,改付农产品就是了。纽约州一位州参议员到首府奥尔巴尼市开会,自带一周吃的东西:12打鸡蛋,半只猪。《纽约每日新闻》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卖票花样之多,最是惊人不过:票价是五角,但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于是专雇了一个人,为形形色色的来件作价,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鱼类、面条、女睡衣、牛排、电火花插头、方盒式照相机、拼板玩具、厚运动衫、罐头食品、袋装土豆、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约》,以及当时青年妇女所谓“伸伸腿”的不用系带的内裤。——(光荣与梦想)

在这种大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出现了。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次地震。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所有的经济学流派,除马克思主义外,都认为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能有效调节经济,让经济自动实现稳态。所谓供需平衡,稳态实现。政府调节是违背市场规律,是降低效率。一个人如果失业,是不满足于现有工资。只要把工资要求降低,他就能找到工作。市场上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的人,问题全在自己。

凯恩斯第一次提出来市场存在非自愿失业,政府要干预市场,利用财政手段为主,货币手段为辅,实现充分就业。(可笑现在国内有些学者动辄将市场调节的效率,要么是没有理解市场,要么就是替某些利益集团在讲话了。)

凯恩斯的书很难读,萨缪尔森说,凯恩斯自己大约都不知道自己在自己的书里写的是什么。不过,书难读,不代表理论不好应用。完全读懂相对论的人那么少,原子弹不是照样遭出来了吗?

凯恩斯的方案说起来很简单,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由政府财政出资,搞建设,以工代赈。等经济复苏之后,用财政盈余消灭前期的赤字。

在第二部分提到的例子中,一个国家,完全就业需要消耗掉150单位的产品,但是社会只能销耗掉100个单位的产品,于是有大量的人失业。按照凯恩斯的方案,由国家出资,购买那多余的50个单位的产品,不就可以了吗?等经济复苏以后,实行紧缩的财政,把那50个单位的赤字还上,不就可以了吗?

在这个例子中,财政政策往往也要配合。政府拿出订单以后,银行放松贷款,资本家扩张生产,经济迅速复苏。

凯恩斯的方案短期看确实有道理,长期看却有很大的问题。

各种中国的教科书,往往把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归结为凯恩斯主义,好像凯恩斯主义是救世主。事实上,直到二战开始前,美国经济依然在低谷徘徊。而且罗斯福当年的新政,确实包括以工代赈的部分,但是新政中最核心的却不是以工代赈,而是关于提高工人权益和社会保障的部分。在历史上,凯恩斯确实见过罗斯福,但是两个人鸡对鸭讲,谈的不欢而散。

真正欣赏凯恩斯主义的是大西洋这边的元首。

元首上台以后,一门心思重整军备。当时,整个德国面临的问题,是军备几乎为零。古德里安曾经提到,搞坦克演习的时候,居然没有坦克。

央行行长兼经济部长沙赫特用失业债券、没收的犹太人财产和印钞机,来支付军火商的报酬。

产能大于消费的缺口,被沙赫特用印钞机填平了,而产品就是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军火商开足马力生产。

相对于美国的半死不活,整个德国在30年代蒸蒸日上。

短期看,效果是相当地好啊。

长期看。德国却日益面临金融危机的风险。这么大的财政赤字,不发生金融危机,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沙赫特本人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于是向希特勒提出来:是不是换一个搞法?于是,他先被元首撤职。后来,干脆扔到集中营里去了。元首抛开了沙赫特,甩开膀子,开始他的梦想了。

靠凯恩斯主义消除生产与消费缺口的结果,必然是酝酿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金融危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虽然凯恩斯主义,暂时缓解了本轮生产周期的不足,却制造了新的生产缺口。为了了维持生产必须不断的投入货币,增加赤字。但是,每一轮的新增加的税收,永远小于本轮增加的赤字和前期的赤字之和(考虑利息的话,更严重)。于是,赤字不断地堆积。

消灭赤字,就需要下一轮新增加的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小于新增加的税收与本轮的缺口。或者说,下一轮增加的税收要大于本轮和下一轮生产缺口之和。而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牟利,要有利可图才能扩大生产。所以上缴的税收永远要小于新增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否则的话,资本家不会扩大生产。也就是说一旦资本家扩大生产,就意味着,生产缺口越扩越大,在新一轮生产过程中上交的税收,不足以弥补本轮生产过程中的财政赤字。

简单地说,凯恩斯主义是用印钞机满足生产缺口,犹如抱薪救火。这边火越救越旺,那边赤字越堆越高。(所以说,朱总在台上的时候,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可以说,温相上台以后,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非常明智的。当时采取是对的,见好就收也是对的。)

打仗是消除凯恩斯主义后遗症的好办法。不过,前提是打赢了。如果仗打赢了,获得的经济利益就能弥补财政赤字,否则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多说一句,今天的美国其实也是如此。)

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就是把矛盾后延,同时堆积一大堆赤字,让产能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向金融领域扩展。

To be continue......

关键词(Tags): #资本与危机#4
家园 这个就不好理解了

好像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假设,就是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假如这个公理不成立,整个理论系统就不同了。

也很难想象劳动力怎么可能不是商品,总会有交易的,不跟资本家打工,也得为国家打工吧?

家园 樊纲,您在开玩笑把。
家园 正是如此,反异化才是共产主义真正的目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