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看50年代苏联的工业援建-1 -- 碎片与记录
原本是葡萄兄弟苏联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援助估值下面的一个回复,但看到葡萄下面的跟贴已经2页了,干脆抽出来单发,免得一下子就被淹没了。
加了两个后续(2007-10-10)
其实我也倾向于同意邦德兄弟对于苏联援建的这种观点“我们尽管对此可以感恩,但是没有必要戴德”见苏联援助和后来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从数据上说,我记得曾经看过历史文献,在当时为了匹配这156项工业引进,中国自己投入的资金和支撑性项目要比花在这156 项上的还多(抱歉,只是凭记忆,手头一时找不到数据)。其实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这从这个角度上去考虑,当时新中国刚成立,首先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开展快速工业化的国家意志,即不管是怎样的外部条件,国家都将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搞工业化过程中来。实际上,在那一阶段,总共有304项全套设备引进项目,截至中苏关系破裂,有149项基本上或在功能上部分完成,而有89项被取消,有66项是后来关系破裂后由中国工程师主导完成的。而另有64项单项目引进,其中29项完成,35项因关系破裂而无法进行下去。
可见,这些项目援建(实质上也是基于合同的技术交易关系,只不过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基础上的买卖关系),最终由于关系破裂而搁置导致无法进行甚至最终产生大量浪费的也不在少数(也得还钱的)。同样,在国家意志所驱使的持续投入和一线工程师工人的热情工作下,中方自身同样独立完成了不少的项目。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苏联向我们打开了世界上少有的技术引进的窗口;当时如果共产主义阵营不给我们,那么资本主义阵营是很大可能不会给我们这些“交易”的机会的。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中苏友好协议”是在两大阵营严重敌对、严重对抗的情况下做出的。而基于一系列友好关系基础上的苏联“援建”(或者说对华技术贸易)中国项目,则是无法脱离开两大阵营对抗这一大背景的。即不容忽视的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建”其实也是做为中国坚定地加入苏联阵营的一种回报。反之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中国选择了另一个阵营,或者只需做出“貌似中立”,那我们同样也有可能获得另一种类似的回报。当然,这都只是假设;事实上,随着中国向苏联阵营坚定地倾斜,中国被纳入巴统的特种禁运名单。在中国入朝作战早期依然和中国保留贸易往来的日本积极要求加入巴统组织,这一请求在1952年得到接受,并,巴统组织在1952年成立中国委员会。
而红色阵营这一方,实质上,做为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集体行动,在50年代,不仅仅是苏联“援建”中国,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援建”中国。而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这些人也都跑光了。“援建”的善意在政治角力与国家集团利益面前一触即溃,烟消云散。
而后的历史其实提供了另外一种信息,做为资本主义世界对中苏友谊崩溃后对中关系的一种试探和关系发展,也可以说是对50年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另一种假设。自中苏关系崩裂之后,曾经积极主动要求加入巴统组织的日本从1960年就开始和中国眉来眼去[资本主义阵营的试探],并且在1962年签订了半官方的“廖高贸易”,通过这个协议,我们出口日本一部分矿产和农作物,从日本进口一部分中国所需要的物资、设备和特种钢材(具体我要查一下)。而在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其中也同样做了不少技术贸易。同时,葡萄的帖子里有河友认为中国后来向西方的技术学习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大规模开始的。其实不是,“明目张胆”从资本主义阵营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始于1972年的“43项目”,而后有1978年的“78计划”。设备引进的规模是如此之大,以致于198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非常吃惊地出现了负值,使得国家后来不得不做出调整,然后就是80年代国家在技术引进上做出的一系列调整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醒自己的是,尼克松的访华也正是1972年的春天。所以,中国从资本主义阵营引进技术设备,获得西方世界打开他们许可技术转移的大门的起点,并不是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而恰好则是中国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回暖,恰好是与中国的行为导致国际两极对抗变动密切相连的。这与50年代中苏之间在技术贸易上的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当然,资本家都比较坏,他们以及旗下大多数工程师都赤裸裸地讲金钱或搞点谁都能看得明白的小算盘,从来不讲“友谊”和“人民解放”“援助中国人民”等词汇,所以我们也不常感谢他们。
回过头,回到1950年代的中苏关系。把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我的看法是,中国在50年代所进行的快速工业化,最核心的要素是新中国的国家意志,即这个国家下定了决心集中自己所能拥有的主要人力物力持续地要建立一个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其次是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外部资源,即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开放。而这种资源的获得,不是“免费的午餐”,不仅仅要付以钱款,更重要的是要付以在国际对抗中的倾向性支持。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今天我们同样也会支持朝鲜和巴基斯坦的工业建设。做为个人,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支持能够得到对方的感谢;但如果过度地渲染一种基于友情的、不考量利益的感情因素,那显然是自欺欺人的。我想这样的说法大家都可以接受。
事实上,在我所接触的老工程师老专家当中,的确有不少人由衷地说“当初苏联人是真的愿意帮助我们”“当初苏联人是真的无保留地想要教给我们技术”;而这种情愫也的确留存在如今的民间,尤其是当我们回想50年代中苏的蜜月关系的时候。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个人表现与国家意图往往是截然分开的,我们不能否认会有很友好的苏联专家或者东欧的专家,他们出于做为一个工程师的本分或者出于做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国际战士的立场,很热衷地在帮助中国人。那么,我也很愿意感激这些真诚的国际共产党人,并且我承认,在后来我们和资本主义阵营打交道过程中,这样的个人并不如共产主义阵营中的那么多(虽然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人依然存在,如我们国家给外国专家发的“友谊奖”的名单)。但我们得清醒的是,在国家层面上,这些行为不能不说是国家利益或者说阵营利益的一种需要;这些苏联专家到中国来,其实只是他们国家利益的一种体现。既然如此,那么我们须得很认真、谨慎地考量这种关系,既不要抹杀了当时在中苏友好的基础上,苏联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引进的机会在50 年代中国工业化中的重要性;另则也不要过度渲染了这种“淳朴的友谊”。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
加了两个后续(2007-10-10)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外蒙古的独立。如果不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古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会离我国版图而去。
2,朝鲜战争。虽然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决定,但也是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刚建国的中国才会出志愿兵去参加朝鲜战争。
3,也许这个可以不算在苏联政府的帐上,近代侵占了中国最大面积领土的国家是俄罗斯。
没有我们希望强盛的急迫需求,援助是没有用的。
但是,只有对强盛的急迫需求,也是没有用的。苏联的援助是外因。全面否定苏联的援助,或者割裂援助和中国制造业的起步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对于邦德的“苏联援助和后来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句话,我是不同意的。
也不管中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那毕竟是人类历史上惟一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输出。之前没没有,之后应该也不会再有。感恩和戴德我不知道有什么区别,甚至俄罗斯民族也许根本不适合给予他们“回报”;但这种帮助应该永远铭记在心里,至少我是这样的(逻辑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这是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国与国关系,主要还是利益。当追求长期利益是,则貌似友谊
1,外蒙早就是事实独立了,中共就是加如西方阵营也没可能要回来,参见老蒋。
2,朝鲜战争,没有毛子的支援,也许只好忍着,但是本着国家的利益,打大大优于不打。
3,指望毛子还是不可能的,国家之间没有怜悯,只有利益。
不是说一旦金日成不能支撑下去,就会退到中国东北地区。可以预见金日成是不会消停下去的,肯定会想办法打回去,美军难道就是被动防守?可以参考一下土耳其人怎么对付伊拉克库尔德人的。
现在说当时美军没有进军中国的计划,就算当时没有,那么一两年之后会不会有呢?很难说。
社会主义的洗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宣传,确实会把普通群众调教的比较淳朴啊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又时间的话,分析分析中国外援的情况,一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把国家意志、意识形态、共产阵营这些抛开。就是论事的谈技术的话,“援建”整体肯定是渔,而不是鱼。“援建”至少帮中国的工业节省了30年的技术摸索、人才培养时间。也就是一代人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了第一代,剩下的2代就靠自己了。现在看来这2代靠自己还是靠的住的。
“今天我们同样也会支持朝鲜和巴基斯坦的工业建设”,不知道他们有没有2代。
用清水洗越洗越干净,用污水洗越洗越脏。现在不是有些个据说颇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考据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事迹的真伪吗?米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和犹太教授堵枪眼的报道倒是没把他们招出来大叫“假新闻!”
共产主义之所以注定失败,也许就因为它超越或者说忽略了人性的恶——善和恶本都是人性中天然的成分。
我喜欢简单而纯粹的人,他们总是让我心生敬意。
同意你的看法。
在很大程度上,苏联的建设最初是鱼和渔并进;但最终效果只有渔了。
我手上的一个例子是,最初的东北工业基地,没有哈量。计划到了苏联人的手上,哈量被添加。(据说苏联的某个专家还曾就此事面陈中共高层。)后来,在确定天津的位置时,天量就是照猫画虎了。前几年往哈量,援建时的木门还在,包着厚厚的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