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美教育之比较(三) -- 只看不说
三、高中
本人上高中时,正好是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时的高中还只有两年,而且还没来得及推行重点高中制,所以我们毕业的这一届,是这个最一般的中学,高考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七个大学(六个重点,一个普通)和五个中专。这个成绩和其它好学校比,真是太差,可在当时已经很不容易。学校领导也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搏,从高一就成立了重点班,集全校最优秀的各科老师、成绩好的学生于一体。学校的老师们也以能在这个班教学为荣(最有意思的是数学老师,有两个教学都很棒的老师,旗鼓相当。学校也难以取舍,最后只好两个老师都教,一人一周)。那年月,中、小学老师的收入还很低,给学生补课也没有任何报酬,但老师们仍然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现在的老师比,真有云泥之别。这届毕业以后,好学生都考去重点高中,好老师也纷纷调走,学校的高考一落千丈,居然鲜有能考上大学的毕业生了。
既然是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的,学校的教学也就全部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直到这个时候,本人边学边玩,玩的时间大于学的时间的学生生涯正式结束,被动主动地开始全身心入到学习中。有五门主课,加外语。学校规定下午4点到5点是体育锻炼时间,但很少能得到保证,都被各科老师占用。印象最深的就是,周六放学之前,教室门开着,老师们各自抱着一大堆卷子,在门前排成一队,依次走进教室布置作业。讲的老师滔滔不绝,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等的老师焦急万分,不断看表作催促状,惟恐前一位老师占用了自己的时间。这既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无奈的时候,因为这意味着星期天又要在完成家庭作业中渡过了。若干年后同学会,大家谈起这事,仍然感慨万千。
当时的学习,以书本为主,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作作业上。除了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作很多参考书上的练习。当时有一家出版社(忘了名字)出的参考书很有名,它各科的参考书的题目,本人全都一题不拉的做了一遍,说是题海战术,一点都不假。当时的高考,万里挑一可能有点夸张,但千里挑一还是有的,且每年只有一次,成败在此一举。那年的高考,是有史以来最难的一次(相对水平),五门主科各100分,加十分外语(外语只占10%,只算参考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是255分,平均每科51分(还没有及格),就可以上重点大学了。那一年(好象也是唯一的一年),是高考先发榜,再填志愿,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可惜的是,那一年是中专考试和大学考试同时举行,毕业生只能二选一,信心不足的同学就选考了中专。五位考上中专的同学中,至少有两位同学是可以上大学的。
现在国内的高中学习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几乎100%的同学都能考上好大学,所以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就是好大学的通行证。进重点中学的唯一途径是考试,考不进就得花钱,据说好的中学,差一分要交的钱上万,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学生还要参加各种课外学习,如奥数等等。教育产业化后,各大学扩大招生,考大学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形了(带来的后果是,学校不再包分配,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困境,这是题外话)。
美国的公立高中,是独立于初中的,要上四年。全美高中也有排名,这个排名包括了所有的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私立中学排名都很好,家长只要有钱就能上。公立学校按学区招生,要上好的学校,就要到好的学区去买房或租房居住,这些好的学区的房价比其它学区的贵很多。表面上看,上好中学不考试,但实际上,在好学区买房的家庭,除了有一定的收入保障外,也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资。这样的家庭,对子女的学习很重视,子女的学习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好的公立中学的生源其实是得到了保障的。
美国还有一类高中,是界于公立和私立之间,即属于公立中学,按私立中学教学。本人这里就有这样一所中学,叫International Academy。它排名一值在全美前十名以内,最好排名是2004到2005学年,全美第二。所谓公立,它是由学校附近的八个郡(County)共同出资建立,和公立学校一样是免费的。所谓私立,它完全遵循私立学校的教学,每个班的学生很少,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保障。老师也是经过严格挑选,以保证教学质量。这样好的一所公立免费高中,想去的学生当然是打破了头。它的招生方法特别,这八个郡的初中毕业生,想去的都可以报名。每个郡按居住人口分配招生比例,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就抽签决定。没抽到的学生,按抽签号排队,如有由于各种原因退学的,就依次补上。想象得到,每年每个郡都要抽签的。也有不需要抽签就能上的,条件就是,如有哥哥姐姐正在这里上学,则弟弟妹妹就不用抽签,理由也很奇怪。由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很分散,没有校车,接送由学生家长自行解决(这是和公立学校不同的地方)。为方便家长,满足上述条件的弟弟妹妹就可以直接进入这所高中(本人对这个理由一直叱之以鼻)。有的家长为了让子女上这所学校,费尽心血。有个朋友,把这八个郡每年的抽签情况研究个透,然后到几率最大的那个郡租了个公寓住下,他的孩子如愿以偿地抽到了这所学校。
女儿上高中之前,就有很多朋友告之,高中才是真正的学习,难度、强度一点不比国内差,而且家长要费很多心思参与其中。女儿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收到学区高中寄来的报名注册信函,其中有一本小册子,是高中四年所学课程总汇,还有一张大表,用于填报每学期要学的课程,除了一些基本要求(如AP课必须十一年级以后才能选,等等)外,全由学生自己安排。这下抓了瞎,看着一大堆课程,不知如何下手。正犯愁呢,传来好消息,女儿抽中了IA。这个学校,绝大部分的课程安排,都是由学校规定好的,只有一小部分业余爱好课(Enrichment)由学生自己安排。为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所学校每年暑假比普通高中早开学半个月,晚放假半个月,平均每天有三个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每年,如果学生有一到两门功课达不到B以上,就会被退回学区的高中。如此看来,哪种教育体系都一样,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靠的都是时间的堆积和加倍的努力,没有捷径。每届都有近1/3的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淘汰率还是比较高的。
美国大学招生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1)平时学习成绩(每年的GPA)。好的大学,要求很高。如哈复大学,差不多要4.0(即全A)才够资格,其中还有选修的几门大学课程的成绩,也是主要考察的成绩之一。
2)3到5名任课老师的推荐信。
3)标准考试成绩,和国内高考类似的大学考试,如SAT,ACT等。不同的是,这类考试每年都有几次,学生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去考,一次没考好,还可以再考,两次、三次都行,大学认可最好一次的成绩。
4)课外活动成绩。这个范围很广,包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俱乐部,发展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长,到社区做义工,以及一定小时数的和报考专业有关的实践,如学医,就要累计到医院去服务多少小时。这主要考察学生课堂以外的其它能力,好大学很看重这点,特别是其中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
5)面试。很多好大学,为了对报考的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在全美国各地指派有资历的校友作面试官,对潜在的招收对象进行面试,形成书面报告呈给学校。
高中学生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除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发展自己一面或多面的兴趣与特长。体育好的就去参加各种比赛;喜欢音乐的就参加钢琴、小提琴比赛;有组织能力的,就筹建或接管新老俱乐部;对政治有兴趣的,甚至参加州议员的竞选团队,帮人竞选,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家长,就成了子女的专职司机,周末和下午,载着子女四处奔波。
比较:
中国的高中生,基本围绕书本知识进行学习,基本功扎实,高考只有一次机会,考试能力强。
美国的高中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特别注重发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才能,学会安排、选择自己的高中学习。
仔细学习……
你的比较是在三十年前的中国普通中学和现今的美国“重点中学”之间进行。
我当年的中学(90年代)也是省内数一数二。学生自己拍电影、写小说,演话剧。每天至少一人语文课上公开演讲,题目从生活、文化到政论皆有。语文老师还指导小说(现实的、科幻的、奇幻的)创作。
数学也可随意发展,最后有人因为数学很好被北大特招(非保送)。
这所学校的学生,就算不说基本功和考试,恐怕也不会比美国学生的能力差吧。
比较总是要同级别的。否则就无从比起。
国内这两年的变化很大,去年回母校,又觉得现在的学生比我们当年更强了。
————————————————
当然,则所有的变化都是因为钱更多了、新教师水平更高了。乡村中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不过我猜美国偏远地方的中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现在的中学和中学生,和几十年前的我们,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不过,正如你所说,在中国,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被特招,但这并不是高考招生的必备条件之一,有时甚至作为考试成绩不足的补充。比如围棋入段后,高考可以加几十分,等等。但美国的大学招生,对所有高中学校,这些都是基本要求之一,而不是补充,这有很大不同。
哈复、耶鲁大学在美国的地位,和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很相似。哪天有空,把本人所在的学区高中生中,考上这些好大学的学生的简介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就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够格。世界著名大学的名声,可不是靠吹出来的,也不是象有的朋友认为的那样,美国的学生只会口头功夫。
夏翁可是河里的大虾,幸会幸会。
我觉得倒并不是说美国学只会口头功夫。顶尖的学生还是很强的。在美国搞学术最强的多数还是美国人。
只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不注重基本功了。
当然,美国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很值得借鉴的,比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做项目然后做报告的模式。这能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一般模式。只是次数不需要太多罢了。我的母校似乎已经有所动作。我看到了年级办公室外张贴的项目报告。
美国值得借鉴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钱应该怎样投入教育。应该投资何种设施来帮助教育水平提升。并不是说把钱直接投给学校就可以。校舍、桌椅、电脑的升级并不必然使教学水准上升。而直接投资物质却又是初步富裕之后的常规选择。所以我们有必要观察美国人是怎么做的。
就像这几年国家出钱让大学管理层出国考察。目的就是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钱是怎么投的。
我看美国大学对于社团的拣选和资助就很有门道。如果你能谈一谈美国学校有了资金以后都做些什么,花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也许更有意思。
想来今天是绝对不够拉
个人觉得美国的精英教育很成功。这也和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一些优秀的学生,比如清华top5的学生在美国留学其间的表现虽然也会很好,但相比于其在国内的近乎卓而不群,似乎还是有一定差距。
如果考虑到西方世界近几百年来主导科学,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我们总体上主要还是处于学习和追赶的阶段,许多方面似乎还少了些舍我其谁的“王者”气势。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人在这个社会/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无不要受到其所在的大环境(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人的许多基本观念继续在主导着世界。教育似乎不应该只是数理化,甚至也不只是科学,也不仅仅是那些有形的东西。
随着中国近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希望中国为人类社会大量贡献‘精英人物”的日子不会太远。有时想一想,中国近代以来对整个人类的贡献和我们的人口基数不相称。但愿青年一代能在我们的肩膀上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