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温州皮鞋的故事(1) -- 第一把火 -- 蜡笔小新

共:💬29 🌺8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分析话题

为啥义乌小商品市场,开了一个又一个,一个比一个现代化,整个90年代大旗不倒。而且最后还顺利上市,让全国股民一起来抬轿子。

而白沟(俺没去过)怎么这么快就销声匿迹了呢?

家园 俺也是

赤脚的时间居多,不得不承认自己乃是农民。

家园 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

天子脚下很多事情还是难办的。

白沟,胜芳,还有一个什么镇子,几百年来就是为北京提供产品的集散地。现在也还热闹,但是再也没有当年火了。

只顾捞钱没有转型?

家园 真要说纸皮鞋能挣多少钱还真不一定

这个事温州人肯定有责任,但是外地二道贩子也逃不掉。他来温州进货的时候,就是要5块钱的鞋,那就只能给他做纸板的。二道贩子回去卖100一双,你说到底谁赚的多?

不过话说回来,挣多挣少是一回事,挣得干净不干净是另一回事,不是说挣得少了,你的钱就干净了。就跟毒品交易中中间渠道可能挣得更多一样,但是,生产毒品的人一样是犯罪。

做生意还是要走正路,当年现在那几个做大的企业,当年基本是走正路。用通过作假来完成原始积累来解释温州的发展,其实是简单化和庸俗化的思路。以前穷也不是理由,为啥,改革开放前比温州穷的地方多了去。温州的市区和几个平原县也算得上鱼米之乡。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米饭还有得吃。我妈说她当年去外地上学的时候,学校领导过来慰问,说:生活怎么样?省内外地的同学说:好!能吃上米饭了。当时几个他们温州同学都觉得惊讶。

关键起作用的是商业文化和地方传统,脑子活,能吃苦,讲义气,敢闯。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的时候,温州人叶括却站出来提倡功利主义,而且自成一家。我大舅(前面帖子里面提到的温州副市长冒康夫是他徒弟,跟他学过拳,大舅80年代初拿过全国大奖。我也练过,但是一不是那个料,受不了那个苦;二是要念书,确实没时间。我妈这边在温州的饮食界和武术界还是有一定的名气。)90年代初做外贸就已经身家不菲了,但是老人家去俄罗斯的时候,有过三天三夜就靠一个大饼一碗水的经历。

其实月色MM的帖子里面说的浙江小老板的故事,在整个浙江有普遍代表性。扯远一点,当年吉利的老总李书服刚开始做摩托车的时候,是自己用扁担贴着样品去内蒙推销!

家园 抱歉,发重了,删了
家园 简单推测一下

开始都是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集散地,只要是铁路/公路沿线即可。

后来产品多了,就需要分类,批发嘛货比三家很重要,但是大海捞针就效率差了。

义乌的地理位置好。温州以前没有铁路,公路也很难走,很多产品需要在这里摆出来,卖得快,资金回笼就快。

其周围几个县又有小五金、小纺织以及一系列加工行业。做大其实并没有花太大力气。

家园 白沟是这样

最早是水路码头,当年是有利的。

但是没有铁路。不知道京九走不走那里,反正和京沪京广是没关系的。

周围也有很多小商品行业的中心,比如亲集的皮货号称占了全世界产量的多少多少的。还有不少其他轻工业。

没有铁路可能是重要原因。

家园 死路一条

说起温州交通,当年有一句话:温州死路一条。温州话里“水”、“死”同音。大规模运输基本靠海运,我上大学四年,除了最后一次回家是坐火车直接回家,基本都是先坐轮船到上海再转火车。

据说有一任市长当年为了跟省里要钱修瓯江大桥,没有安排警车开道,结果省里来视察的领导在瓯江渡口活生生派了5个小时的队。

家园 然后成功转型?马上开始炒楼市,没看出有什么区别
家园 看来碰上正宗温州人了,嘿嘿

俺大学毕业不久去过两次,都是从杭州出发,比较快的一次也花了22个小时。最后饿得俺两眼发花、眼冒金星。。。

家园 现在快了,但别坐火车

杭州南站,坐快客,4个小时到温州。

家园 看起来俺这个故事应该由你来讲才合适

“纸皮鞋完成原始积累”确实有些牵强,在10个人才1双皮鞋的年代,需要多少双纸皮鞋啊。

家园 【原创】温州皮鞋的故事(4) -- 新游戏规则

(四) 新游戏规则

不过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为啥劣质鞋依然在市场上横行呢?

俺的看法是:无法形成寡头垄断。

要说皮鞋和低压电器的很大不同就是,企业只是做强,但是却没有做大。温州这么多知名皮鞋品牌,居然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也就是说,就算五大联合起来,也控制不了整个市场。除非走高档路线,不然的话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价格战,在人力成本已经极度压缩的价格战中,另一条路就是减少材料成本。

而且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的泉州、晋江、惠州,甚至浙江台州的制鞋企业也形成规模。连温州人也不得不说,“台州才是做世界上最便宜的鞋,1块多美金1双”,不过质量就真得比较‘垃圾’了。这种恶性的国内同行过度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劣质皮鞋始终有‘市场’。

2001年我国鞋类出口企业已达5043家,但是出口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竟有2249家,达44.6%。

其实说到底,“西班牙货柜纵火”事件也是由过度竞争引起的。

两年前埃尔切只有一家中国鞋商,价格也没有低到离谱,和当地同行合作得也还算比较融洽,所谓‘合作’就是买配额。结果到了04年,中国鞋铺开到了70多家,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二。而且大家货品来源基本相同,价格战打到最后,不但两败俱伤,而且还引来了一把火。

温州鞋商不是不想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不过何其难也。

90年代初,温州鞋已经进入了东欧市场,当时的落脚点是在匈牙利,因为匈牙利有一个当时欧洲最大的鞋类批发市场,主要是面向东欧和中欧国家批发。

中国人开始生意做得挺好,不过好景不长,不知怎么地,匈牙利本地鞋商开始捣乱了。首先是通过工会开始向政府施加压力,97年开始鞋类和服装的关税一下子涨了十倍,这样倒卖中国鞋和服装就几乎没有利润了。

大部分中国商人不得不走了,不过也有一些中国人不走,占领市场对他们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到了98年夏天的时候,某一天上午,市场刚刚开张,匈牙利政府就派了一群穿制服的家伙来市场查关税、找理由罚款、再一律刻以一倍的补税。有些中国商人不服,前去理论,结果这帮人直接就拳头伺候。

最后的结果就是温州鞋商不得不退出该市场。。。。。

西班牙大火之后,浙商们也认清了全球贸易一体化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面前是多么地不堪一击。温州的几个大鞋商们也‘试’着找一些新的道路。大部分采取了合资、联营、当地投资建厂等多元化经营策略来有效地避免风险。

有的鞋厂和沃尔玛签订了长期生产协议,为这个全球零售业霸主大量生产供超市出售的廉价皮鞋。

有的鞋厂与意大利鞋企合作,互为利用对方的销售渠道(不过也有点变相OEM的味道)。

有的鞋厂通过当地的经销商在海外开设专卖店、专卖厅或专卖柜。

有的鞋厂则是直接收购欧洲的鞋厂及其销售网络。就像当初大众车进入中国市场,丰田车进入美国市场一样。

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开始转变思路鼓励这些开拓者们。胡温总体上对温州经济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胡锦涛:

这些年来,温州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这是温州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

温家宝:

温州人一个人也能办一家企业。温州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叫苦,这就是中国人力量所在。

每次我到国外出访,见到华人都会问‘有没有温州人’。温州人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创业精神。

希望中国的制鞋业,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地做大做强,树立起民族品牌。也希望河友们天天都能神采奕奕地穿着中国的名牌鞋。

(完)

关键词(Tags): #温州#皮鞋
家园 兄弟你讲得比我强

经济研究我是外行,凑凑热闹,提供点素材还行还行,动真格的就露怯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