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2007年中国足球的进步 -- 毛锥子
结果如何,他们控制得了吗?
不过国内许多球员的基本功都不行。
这个没错!但是说中国球员敬业,以及他们的体能可以应付90分钟的比赛,那可能不带对。我想90分钟是基本要求,您看来也常踢球,也在大场玩,您要是哪天没有球友,可以随便跑上7圈半,看看成绩是多少,就可以想象这帮职业球员的素质了。您的很多观点还是很好的。
我承认,国内的球迷,绝大多数的连票友的级别都够不上。但这不是他们的错,看看我们的足球大环境,从国家队到联赛,从主教练到体校的老师,从足球记者到队医和专业教练,有几个人的表现能够称得上是专业?
专业,不是要背过所有的知名球员的身高体重三围,不是要记得他们的花边新闻,和广告厂商的名牌。而是要记得并体现自己的职责,具体说起来就是如何维持住球员的竞技状态,并且能够不断的发掘提高。而这一切,都不是靠着身体的伤病为代价的。
国内外行指导内行也不是一时一日了。那些当官的瞎指挥不怕,就怕具体执行者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知道,只会跟着领导和舆论的指挥棒转。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要专业人士干么?不就是做群众做不出来的事情么。舆论,很多时候,就是在跟着老百姓的盲动走,尤其是一票记者都是外行的情况下。要是什么时候都听舆论的,那么要政府做什么?要专家做什么?
所以中国的球迷,靠着那帮不专业的球记、官员、主教练们来传授知识,自然会是无知者无畏的形象。好多人兴冲冲的学了一肚子知识,却发现,都是被篡改过了的,我们自然不能指责他们。要指责,也只能说那些明白人怎么不站出来给大家讲一讲?
不要看我,我就是个伪球迷,踢过几年,受过几天科班教育,可早已经忘光了。更何况,我对中国的足球从来就不感冒。之所以站出来瞎说几句,还不是为了这个“和谐”西西河么。
牢骚满腹防断肠阿。如果一定要为中国足球做点什么,为什么不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足球,如何进行科学的训练,如何才能提高国内的水平,如何制定适合我们身体特点和国情的技战术呢?
足球毕竟是足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但是中国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也是够差的。
我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从事业余田径训练,大学后就放弃了。高二时百米11'6,50米6',我还不是专项练短跑的。当时看看国足那些人的成绩,实在是差的可以。郝海东是那个“一快",百米也就和我差不了太多。更早的快马李华筠倒是能跑10'9,不过被人貶为只会跑、不会踢球,那倒又印证了毛锥子的观点。
12分钟跑3000米,平地上应该是小菜。虽然没测过,我估计我拉上去问题也不是很大,而且我的耐力在业余田径运动员里也算是差的。
另一方面,下面各位举出身边例子的都没提到高原。我没去过云南,说不上来这个究竟影响有多大。
中国足球运动员里要说身体素质,我服的也就范志毅一个人,其他的我觉得比我也强不到哪去,大多数都差得很。话再绕回来,毛锥子说的对,足球是足球,毕竟不是田径。所以呢,我说了半天等于是白废话。
因为中国球员和西方球员(主要指欧洲球员)在体质上的不同,因此彼此的体能训练是否应该不同,要有针对性。我的意思是:12分钟跑,对西方球员没有意义,但是对中国球员却有意义。
英超中有几个大牌球星在训练中是懒得出名的,比方说,前利物浦和皇马的麦克马纳曼(McManaman),这家伙据说是最怕跑步,可是在比赛中的体能却一直不错,尤其是他踢的位置,满场跑。
我这个问题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其实没有人搞基础是最糟的,基本功是从小做起的.
到了成人队已经定型.外来的也只是从战术上做一些了.
我们在足球方面应该借鉴巴西、荷兰以及日本。
巴西人才辈出,我在学校里与同学谈论巴西球星时(比如98年的罗马里奥)经常为某个世界级球星无法进入国家队而惋惜,我们是没啥可选的,巴西是不知选哪一个(都不赖,都是能在别国成为铁杆主力的)。荷兰这方面也不错,一个阿贾克斯培养多少绿茵英豪。同时亚洲的日本,当年水平远不如我们,就是死脑筋扎扎实实的培养自己的球员,现在在亚洲也牛起来了。而我们不仅原地踏步,甚至还不断后退。
唉,这些年看国足比赛,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节食(最好能省下一顿饭)。算了眼不见为净。
阿根廷?
人多得俩月不看比赛,主力阵容大变脸,哈哈...
笑话笑话.
看国足,还是抱着旁观者心态,不要动感情...当作一种调剂,大餐多了,忆苦思甜罢了.
不知道体坛的记者马德兴上不上西河,不过我觉得他关于女排那段足以给西河的很多人一个合理解释了..........
http://sports.tom.com/2007-08-06/0FRL/07501504.html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足球走到今天这一步,队员有责任、教练员有责任,但更重要的还是管理层!恰恰是因为管理层“屁股指挥脑袋”、不尊重足球运动的客观规律,导致今天的中国足球走到了“四不象”这一步!在圈养的问题上尤其如此,明明早为实践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那一套,我们的管理层依然要死抱着不放。
管理层“偷换概念”
然而,令人可笑的是,当中国足球已经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时,我们的管理机构却不是按照“职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是非要把其他非职业化项目上的那些手段与方式移植到足球项目上。我们承认,“长期集训”是中国体育界成功的一大“法宝”,但这种成功是有前提、有背景的。
世间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利与弊,任何一种机制或体制都有其利,更有其弊。如果仅仅强调一种体制的“利”而不谈其“弊”,或者在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时,用一方的“利”去与另一方的“弊”进行比较,都将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严重的偏差,更将导致行动中进一步偏离正确的轨道。面对中国体育界的现状,尤其是中国职业化足球走到今天,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职业化”,其实都有很好的生存空间,甚至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补”效果,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混淆了两者的利弊关系。
例如,每每谈及中国足球,我们总是喜欢拿女排来比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中国女排一天训练六七个小时、搞长期封闭集训取得了成功,为什么男足就不行?”表面看起来,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问题在于,世界足球的职业化程度有多高、而世界女排的职业化程度又有如何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体坛职业化程度越高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游泳等等,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大,更不用说像F1等那些非奥运项目了;相反,中国屡屡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绝大多数项目恰恰是世界体坛职业化程度很低甚至都无法走向市场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拿其他非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的成功经验照搬到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上,显然是行不通的!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界对“赛与练”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集中体现在长期集训与否的问题上。每每老外教练上任,总是反对中国足球搞长期集训,但中国本土教练却在坚决执行有关方面的指示精神。导致这样的争议,其实本质还是对于举国体制与职业化认识上的差异。
---------------------------------------------------------------------------------------
马德兴这篇文章没有点出“足球项目上的管理者们”的名字,不过这也无所谓。中国根本没有足协,只有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这个体育总局下属的一个小科室。中国的体育官僚系统是一家子,上下一体,不理解这个的人当然不会理解“崔大林仅仅说几句”,足协的头头们就能把这话变成违反足球运动规律实践。
我本来以为圈内一些记者已经把国足的问题说到点子上,“中国足球爱好者”们也可以消停会,起码少扯些没用的,多关心点足球本质的东西。不过这几天我又失望了。中国足球要想有点进步太难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