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转【求助】了解古代军事史的朋友帮个忙 -- 蜜饯
转自新手上路
最近在写一个架空历史,因此想了解一下,在世界古代军事史中有没有以重骑兵正面冲击拒马地带和重步兵阵地成功的战例。还有是在600米距离内,面对5000重骑兵的正面冲击,一个4000人的弩手方阵在接敌前大约可以成功狙杀多少人。再就是下马重骑士的实际战斗力和重装步兵谁比较大,谢谢了。{cchere.com dafemren2}
{cchere.com dafemren2}
{cchere.com dafemren2}
特别说明一下,上面的弩手方阵是指运用了三段击式攻击法的弩手集团,而且假设前方没有任何的拒马和重步兵的保卫,地形是坡度比较平缓的丘陵,两翼被严密保护,使得骑兵只能从正面强攻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
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
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
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
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
轻骑兵面对人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依靠机动性获
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
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中国出
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
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
后来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
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
装步兵。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
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
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
和生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
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
体力超马的怪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
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
是用贵族子弟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流浪汉冒险家
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
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这些有钱
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
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
产,拒绝国王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但是养着这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
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
小民族的进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皇帝同一个氏
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
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
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
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
饥渴失去战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么?只有偷袭,
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
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马爬山和穿过丛林)。他们总是需要慢慢地披挂、慢慢地上马、慢慢得
排队--注意,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的互相
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
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
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
兵种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
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
轻步兵(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在弓箭手(正规军、
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
队、贫穷贵族子弟、流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应该
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载
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
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
大量的轻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人如果从容的布置
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
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损失。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冲锋
--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
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
敌人的薄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重装甲骑兵排列的
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
“追尾”。这样一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面也就是
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 ×
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
进攻目标。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
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
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兵围
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
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
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英国长
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
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一般臂力的砍杀
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
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锏等重
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
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斧。第一
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
西欧的重装甲骑兵到火枪出现以后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绝
迹,宋朝的时候还曾经嚣张过,但是被岳飞很轻松的用最简单的步兵散兵战术和障碍类武器搞定
了--岳飞是古代战争史上少见的骑兵出身,但却最擅长用步兵战胜骑兵的天才将领,擅长轻骑
兵战术的金人错误的使用重装甲骑兵当然不会在岳爷爷那里讨到好。重装甲骑兵的互相攻击简直
就是灾难。除了互相冲锋,恐怕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作战方式了。冲过去,再冲回来,人越来越
少,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双方精疲力竭才鸣金收兵,很难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如果有一支哪怕只
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设立粗陋的阵地,恐怕对方也要多少处于下风了。蒙古人的轻骑兵面对看起
来非常强大和威猛的西欧骑士团们,采用了远距离用弓箭骚扰,并故意暴露弱点的骚扰战术,等
到重装甲骑兵气喘吁吁的冲上来,他们一哄而散;对方只要重新列队,他们又过来远远的射箭。
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
露在蒙古人的重骑兵攻击下(蒙古人的重骑兵只不过是装备比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要
部位的少量的钢质甲片,基本上和欧洲的轻骑兵或者上马步兵是一个防护档次)。往往一场战役
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这边的战役没有结束,蒙古人突然一夜之间从面
前消失,等得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到自己后方攻下好几个城堡了!蒙古人的后勤保障十分
简单--每个士兵都可以靠着简单的肉干、淡水、野菜、马尿等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保持战斗
力数个月,他们可以从莫斯科出发,马不停蹄(一人二马)的用半个月时间奔袭到匈牙利,也可
以穿过险阻的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平原上。对于这样的敌人,缺乏组织和统一的欧洲
无法与之对抗,尤其是蒙古人还拥有俘虏的宋人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攻城技术和化学武器,这就是
简陋的欧洲城堡完全显得不堪一击。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
连整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几乎同一时间,百年战争中的英
王亨利五世用三千英国长弓手--就是后人称为“小精灵”的那种妖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两
万法国骑士,这种辉煌的战绩一方面来自于片面相信重装甲骑兵威力的法国国王的愚蠢--他驱
赶自己勇敢的骑士冲向敌人准备充分的拒马阵地,并忽视了可以穿透重装甲的英国长弓的重箭;
另一方面则是英王成功使用多兵种配合,并运用轻骑兵战术对敌人后方进行骚扰和引诱的结果。
从这次战争之后,重装甲的骑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辉煌的主角变成了次要的配角,最终
完全被火枪手轰碎。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好像也只有南北朝的铁浮屠能够真正的称为重装甲,由于本身出身于游牧
民族,重装甲骑兵的拥有者很容易的就意识到了这兵种的缺陷和成本,也由于亚洲人本身的体能
限制,很快的就改良了重装甲的配重,使他们可以更多的依靠自己,而不是扈从。后来的战场
上,尤其是隋末唐初,重装甲骑兵也曾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这时候的重装甲骑兵已经成为了相对
概念--他们是装甲更加完备的轻骑兵,他们有灵活的四肢、强大的弓箭或马弩,不需要更多的
扈从,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他们是精挑细选的强壮的老兵和武术高手,他们可以长途奔
袭,因为他们的重量可以被一般的马匹承受而不一定非要精良的战马,他们可以下马战斗,也可
以跋山涉水。这种重骑兵的装甲只是重要部位加厚而已,更多的保护来自他们手中的重武器和严
格的团队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速度和机动性仍然不如轻骑兵,而且面对长矛步兵组成
的方阵和弓箭手的箭雨仍旧缺乏对策,他们最终还是用来充当近卫军和战役最后的决定性力量,
但绝对不是战场上最经常用到的兵种。往往他们还没有出现,战斗就已经结束了。随着唐朝期间
的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轻骑兵,尤其是贫穷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渐渐的显露出大集团运动作战的
明显优势--是的,轻骑兵可以单兵种完成综合任务,重骑兵则不可以。面对轻骑兵和渐渐成熟
的步兵方阵战术(中国有名的“阵法”),重骑兵越来越成为仪仗用具,退出了中国的战场。
中国古代步兵有徒、卒、徒兵、徒卒、武卒、锐士、技击、带甲等称呼。"步兵"一词始见于《六韬?战步》:"步兵车骑战奈何?"夏朝,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徒步作战的徒、卒,使用石、骨、竹、木质的刀、戈、镞、矛、斧、铲、棒等原始兵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兵器和护身装具。商、西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步兵主要随车作战,车、步合成编组。大量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兵器,弓弩、短剑和戟用于作战,金属头盔、铠甲和皮革制甲胄已装备部队。《周礼?夏官》记载有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序列。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夫魏舒率军与狄人交战,"毁车以为行"(《左传?昭公元年》),改车兵为步兵。随后,中原诸侯国纷纷效仿,独立步兵逐渐崛起。至战国,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钢铁兵器和抛射兵器大量使用,特别是郡县征兵制的兴起、大量农民被征召入伍,步兵迅速发展成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作战灵活的独立兵种。在此后二千多年里,除辽、金、元、清等王朝建立前后,骑兵相对强大之外,无论是在冷兵器时期,还是在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步兵一直是各朝军队人数最多的兵种。其武器装备,长期是制造精良的冷兵器。宋初,开始装备火器,进入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期。明朝,始建专配火器的步兵。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开始仿造、购买西方近代枪炮,步兵逐渐进入主要装备火器的时代。步兵的编制,主要按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和便于管理编组。其编制规模和称谓各朝不尽相同。清后期,新军按镇、协、标、营、队、排、棚的编制序列,仿照西方建立新的管理、训练等制度。中华民国时期,步兵的规模和装备有较大发展,装备大量仿造和购买的西式武器,确立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基本编制序列,并仍然保留着军队主力的地位。
公元前第4千纪,古埃及就有步兵。前6世纪以后,古希腊、 古罗马、 古波斯等国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区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重装步兵是主力,装备有矛、剑、匕首和护具。轻装步兵协助重装步兵作战,使用投掷兵器而无护具。公元4~10世纪,欧洲国家的步兵开始衰落,只起辅助作用。14世纪以后,步兵陆续装备火枪、火炮,战斗力大为提高,逐渐恢复成为军队主力。
关于秦兵马俑和秦军军阵
我曾收集了一些秦兵马俑的材料.可惜没有在身边.我只能凭着记忆说 几点,错误难免,请大家指正.
1.秦兵马俑坑分1-4坑.照中国军队的传统序列中,1号坑为中军,2号坑 为左军,4号坑为右军,3号坑为后军.这里请注意,4号坑挖掘以后表明 没有兵马俑.史料推测为,当时由于周文的部队打到了戏(在骊山的东 偏北).当时修骊山的刑徒大约30万(也有说20万)被组织去攻打义军. 结果秦皇陵的工程就停止了.而当时中国军队是有前军的.但秦兵马俑 坑分布没有前军.
2.当时秦军在咸阳的部队分为三等.包括侍卫军(相当于现在的卫戍部 队),驻守城外的.城防部队,和内宫的侍卫部队.史料考证的结果,现秦 兵马俑的所表示部队为驻咸阳郊区的卫戍部队.也代表了当时秦军部 队主要风貌.
3.1号坑中兵种包括三种,一是轻装步兵,这批部队主要集中在阵列的 最前端,两侧和阵尾也有,但阵尖最为集中.主要装备是弓箭,这批士兵 不着甲,身背箭囊,手握弓.这个轻装步兵阵列中只有一两个着甲士兵, 而且是军士长和军吏装扮,手执长兵器.在轻装步兵队列的后端.二是 战车部队,战车在一号坑中主要是载三人的战车,一御手,两个甲士.原 来以为两个甲士分工不同,但从发掘的结果看,两个甲士的武器是一致 的,配有弓箭和长兵器.战车部队分散在步兵群中. 中国古代有"鱼利"阵的说法,有学者说在"鱼利"阵出现以前,战车部队 和步兵部队是布局是步兵在前,战车在后的阵型,结果造成一旦步兵被 消灭,战车就除去支援的情况.当然我不这么看.单从秦兵马俑阵来看, 战车部队在中军中是冲击力量的.首先如果前队轻装步兵队形重叠,后 续战车从队列空隙中穿出,同时步兵跟进,然后战车冲击,步兵跟进.这 样战法在秦1号坑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而战车身后的步兵也随着队列的 延续而增加. 第三个兵种就是重装步兵.中国重装步兵是相对于轻装步兵而言的.在 我看,秦重装步兵的甲衣装扮是比较简单的,甲衣的长度一般护至小腹 ,后护住背心至腰部.其他部位就限于肩膀和上臂外侧.这样甲衣可以 说比较简陋的.但有个特点就是轻便.利于步兵的战斗和活动. 重装步兵主要武器为矛,戈,戟,铍,剑. 非常有趣的是秦1号兵马俑坑中没有发现盾和盔.最近在秦陵的出土中 发现了石甲和石盔,说明秦代有盔,当然在秦铜车马坑中发现有盾的存 在.说明当时还是有盾的装备的.不过也有学者说,当时秦军作战勇猛, 许多士兵都是"科头,跣足",就是不戴盔,光着脚,冲锋陷阵,以示勇敢。
4.秦2号坑一直是秦兵马俑中精华部分.在挖掘秦1号坑时,曾对秦2号 坑进行过试挖掘.后来直到九十年代才正式开始挖掘整理.直到现在, 秦2号坑的挖掘还在进行. 秦2号坑的整体阵型许多材料说是曲型阵列.后来我看到了2号坑的俯 视布局.事实上2号坑是由两大部分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图为简单示意,%为战车部队,>为弓手和弩手,*代表战车后步兵和骑兵. 弩手一般着甲,跪姿,配弩背箭囊.弓手不着甲,立姿.按照弓弩的强弱, 弓兵在前,弩兵在后.
2号坑中战车部队与一号坑中基本相同,但也有例外就是四人战车和指 挥车的出现.一般讲如果战车上加一个人对作战是不利的,四人战车, 一御手,两甲士,一军吏.在中国历史,战车战史中,就有由于战车超重 而被敌人俘虏的情况.所以一般认为这样的布局不是标准的战车形式. 而只是作为挑战车使用的.指挥车形式与一般战车相同,为三人,一御 手,一将军,(执剑) 一军吏(执长兵器),但出土时有"金鼓",金就是钟,鼓只发现了残迹.但 现在还没有搞清它是如何悬挂的.
2号坑的最吸引人地方之一就是出现了骑兵,骑兵的战马和战车的战马 大小基本一致.说句题外的话,从美学角度和雕刻学上讲,秦兵俑的塑 造还有呆板的话,而 俑坑的中马?就是非常成功的. 秦军的战马来源与秦渭河河川一代,这样的战马体形不大,从现在分类 看属于中国河曲马种,这种马速度不能与阿拉伯马种和中国新疆地区 的伊犁马种相比,但耐力好,爬坡能力强.秦代对于战马要求,骑兵的要 求,包括身高,速度,力量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如果不能合乎要求,提供 马匹的地方,官员和驯手将受到惩罚.原文我记不着了,只记得,当时要 求战马的身高(头高)在1.75m,秦骑兵身高在1.80m左右. 秦骑兵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有些资料说没有发现其他武器,但我推测, 秦骑兵部队要配备剑或吴钩,可能还有配有盾,但是不是配有长兵器, 很难说.因为秦战马那时只配鞍,而没有马镫,马镫最早在中国历史上 是到北魏时期才出现,而没有马镫当时骑兵在马上的战术动作就受到 了很大的限制.而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也仅仅限于骑马和射箭.(个 人观点).还有个问题就是当时刀还没有出现,刀是在汉代出现的,叫作 "环首刀".而从力学角度讲,双刃的剑利于刺杀而不利于劈砍.而吴钩( 双刃的弯刀)也有这样的问题. 战车的方阵中,包括战车的独立阵列,也包括战车和步兵混合阵列,战 车和骑兵的混合阵列.从阵中安排看,当时战车是占主要进攻和机动力 量的. 骑兵的单独队列是在整个战车阵列的后方,有两列,共12名,可以看出 骑兵部队已经开始出现雏形.但是我的感觉是战车还是占2号坑的中坚 。
5.3号坑是后军,从布局看可以称为军中的指挥部.部队排布为卫队的 队列.而且持的是仪仗的兵器,而不是1号坑和2号坑中的进攻型兵器. 3号坑中有战车一辆.也有金鼓出土. 在3号坑中还发现有挂帷帐的环.如果是战时,这里将悬挂帷帐,形成军 幕.
6.秦军的兵器.
秦俑出土中,绝大多数为青铜兵器,只有少量的铁兵器出土.而青铜兵 器经过检测,表明经过了镀铬处理.多说一句,镀铬技术是二十世纪德 国的专利,而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就掌握了镀铬技术,这也是科学上 一个谜. 秦兵器非常锋利,当时出土时,一个俑把一把青铜剑压弯了,当人们扶 起俑身的时候,剑一下子就绷直了,可见剑的柔韧性相当好.而且据测, 秦剑的硬度相当于现在中碳钢的程度. 秦兵器的制造是有严格的规范的,而且制造者要在兵器上书上自己的 姓名和产地.有人最近发现在秦俑身上也有如此的痕迹.
7.秦军的军阵看当时军队阵列的战法 秦兵马俑不是完整的秦军军阵,因为缺少前军和右军,我暂借秦军的左 军,进行镜像复制成右军.说明一下我对当时军队阵列战法的看法. 首先全阵的两翼配有强弓和硬弩.这样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将形成密 集的火力,在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射住阵脚"的话,就是如此.首先要 稳固阵列的两端,保证整个阵列严整. 同时中央配有轻装步兵群,他们将协同两翼弓弩手. 此后就是战车的进攻,中国战车是有别于西方的战车的,西方的战车由 于只有一个战士,加一个御手.所以只适合侧翼的进攻,而中国战车由 于左右都有甲 士,所以可以应付左右的攻击. 两翼由于有战车群,这样可以利用战车来反复冲击对方的两翼,同时中 央开始移动,由轻装步兵先远程进攻,后由战车轮次冲击,后续步兵消 灭败溃的残敌.因为骑兵分配在两翼,这样,可以有骑兵作为协同战车 部队,切断敌的退路。
衷大?⒊稣鳎?且俭授兵二孺人,即分?槠哕?。如或少,乓?r更定。〔大率十分之中,
以三分?槠姹?。〕中??四千人,?热??鸨?二千八百人,〔五十人?橐魂?。〕??五十六??。
?鸨??龋?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褚??千人,跳闭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
??,每??各二千八百人,?雀魅??鸨?千九百人,共??七十六??。?鸨??龋?每??弩手三百人
,弓手三百人,褚??五百人,跳闭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各二??,??各二千六百人
,各取?鸨?千八百五十人。?鸨??龋?每??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褚??五百人,跳
闭四百人,奇兵四百人。褚步通??,????孺四千,共二百八十?????穑?鹞六千人守蓣重。
衷??三?揭唬?尺寸共知,?驮炷唬?尺丈已定。且以二孺人?檐?,四千人???I在中心,
左右虞候、左右??四??共六??管,各一千人???I,兵多外面,逐樘二十七口幕,?M列十八
,六面援中??。六??管下,各更有???I。其虞候???I,兵多外面,逐樘二十七口幕,?M列
十八口幕。四??管有?I,外面逐樘二十二口幕,?M列各十八口幕,四步下,????千一百三
十六步。又有十二?I街,各?e??十五步,????百八十步,通前??千三百十六步。以??三??
一取中心匮?剑???四百二十九步以下。下?I之?r,先定中心,即向南北?|西各步二百十四
步,?K令南北?|西及中心?硕恕K拿婕榷ǎ?即斜角更安四?耍??誓媳绷疃恕??拇艘葬幔?分
擘配?I?O易。??二孺兵,除守蓣重六千人,褚??四千人,步兵令??二百??,?e取六步三尺
二寸地,?K蓄塞??蓖。若地土???V,不在偻ィ?即五步以上下幕?仕阏郏蝗舻鬲M,安置不
得,即??逐角樘斜算??尺寸,一依下?I法。
凡以五十人?殛?,其???缺?士,??劫其心。每三人自相得意者,劫?橐恍£?;又合三
小??得意者,劫?橐恢嘘?;又合五中???橐淮箨?。鹞欠五人:押官一人,??钷?唐煲蝗耍?
副??钷一人,左右?咂於?人,即充五十。至於行立前?s,?????K??自相依附,如三人??失
一人者,九人??失小??二人者,乓??日仰押官、??钷便?夭痪热恕j?散,???????壬僬撸?
勘不救所由,?亍
弓箭的出现是人类战争史的一件大事,其意义大概可以和导弹的发明相提并论。
最早的弓箭十分简单:“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烤弯的木棍两头绑上动物筋腱就是弓了。随着手工技术的提高,弓箭的制造越来越复杂,威力也越来越大。
最原始的普通弓射程很短,只有50到70米,杀伤力也很小,战斗时大批弓箭手随号令几乎对着正上方射出,靠自然落下杀伤敌军,这是因为敌人正面多有厚盾或者胸甲防护,正射伤害颇小,而从天而落的时候有效伤害加大,还能给敌军心理造成恐慌。
长弓的出现是弓箭技术的飞跃。顾名思义,长弓的长度不小,弦长经常超过2米,箭头是坚硬的铸铁,威力相当大,有效杀伤射程轻松超过300米(手枪不过50米而已)。古代英格兰对于长弓手非常重视,身高要求约一米八以上才有资格进入长弓手部队(比现在有些女孩子找男朋友还挑剔),单手拉力要求超过180磅(也就是说要轻松提起一个成年男子),《帝国时代》这个游戏中英格兰长弓手想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历史事实。克雷西战役中,英格兰依靠大批长弓手击败了法国可怕的重装骑士(《帝国时代》中法兰西的特色兵种),这是因为特制的长弓用箭能够在正面轻松射穿骑兵的胸甲,而且他们进攻前会首先在己方弓箭手阵地前埋设粗长的尖头木桩,骑兵就算冒着箭雨冲近,也不好进行突击。当时法军骑兵盲目的认为自己的甲胄是绝对安全的,几乎是报着屠杀的态度进行了冲锋,结果在大约1万名英格兰长弓手的打击下,他们的冲锋变成了自杀性质的攻击,经过了十六轮毫无作用的突击后,法国人只是得到了1万2千具重骑兵的尸体。
另一种威力较大的弓箭是合成弓。顾名思义,它的弓体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因为倔强系数不同,将各种材料粘和在一起的工艺要求极高,射击精度和杀伤力也非常可怕,缺点是制造成本太高。显赫一时的蒙古骑兵常用的就是复合弓,他们屠城的时候是不杀害制弓者的,会保存其性命编入自己军队。拉开蒙古复合弓大约需要80公斤的力量!近距离射击能射透一只野牛的身体。史载蒙古军队的箭头常常在砒霜和巴豆的混合溶液中浸泡。我个人认为这是弓箭史上最可怕的武器。
最后说说弓箭中的重武器:十字弓。通常分两种,便于携带的被称为轻型十字弓。轻型十字弓弥补了普通弓箭杀伤力与射程的不足,可达350米。不需要什么训练,随便一个躲在灌木从中的农民就可以结果一个满身重甲的骑士,所以在15世纪,十字弓在欧洲是禁用的,因为'最低贱卑怯的手可以夺走最英勇高贵的生命。'
重型十字弓弦则由弹簧钢制成,要用绞盘上紧。中国的床弩上有个机匣,可以安放七八支弩箭,自动上膛,类似于冷兵器中的机枪,但射速低且不利于携带。巨型床弩已经不是什么弓箭了,最粗大的“箭”有碗口粗,主要是用于攻城时对城墙上的火力压制,射中后可将守城器械彻底摧毁,不要说士兵的身体了。这种巨型十字弓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钉入”城墙,依靠自身的体积和速度将城墙慢慢“挤碎”。帝国时代中俗称的“小车”就是这种可怕的武器。
所谓东方人身体素质不如云云,只是近500年之间的事。
如果长弓如此厉害,那骑兵岂不是和废物一样?我想,那为什么骑兵还可以存在这么久?而且,有劲努强弓的宋军怎么会败给周围的游牧民族?
澄清数百年来的成见。呵呵。。最近看了一些此期间的史料,大出意外,大出意外。虽然我以前从来不认为宋军战斗不强,但看过后,才发现,哪里是不强,还是超强。
不是笑话。
不过千万别说:不是他们无能,而是辽兵和金兵太狡猾了
过了四桥子村,再往里走一里多地,有一块高三米,平面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巨石独卧沟中。石上刻有“仙枕”二字。名叫仙枕石。当地人说,穆桂英曾站在这块巨石上点过将,所以也叫穆桂英点将台。
传说,辽兵进犯中原。穆桂英挂帅大战辽兵,杀得辽兵节节败退。正当她率领大军乘胜追击时,突然分娩了。败退到居庸关北的辽兵得知此讯,以为有机可乘,立即停止败退,准备卷土重来。
刚刚分娩不到三天的穆桂英,接到紧急战报,心中很是恼火,立即披挂上阵,去退敌兵。众将官急了,忙上前劝道:“元帅,辽兵反攻,自有我们抵挡,你身体要紧,还是留在账内,不出去的好。”穆桂英说:“辽兵反攻,战情紧急我身为元帅,怎能坐账不出呢!”说着。把婴儿交给丫环侍女看管,马上传令大小三军将领,带领人马速到边关听点。
众将领见元帅月子中不顾身体虚弱,还要出征抗敌,都深受感动。不多时,就都带领兵马到点将台前听点了。
且说辽邦兵将,正准备拔马回头,反攻宋营时,忽见穆桂英披挂整齐,威武地站在点将台上点将,都怔住了。看来说穆桂英分娩是谣传,不能上当。于是赶忙又往北退去,一直退到八达岭外。至今那个点将台上还留着穆桂英脚印和二十八个账棚杆眼呢。
阁下所设想的情况很难出现。弩的射速太慢,不论是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弩还是北宋的凤凰弩,都需要一个或几个人用腿,腰等的力量来开弩上弩箭。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每分钟能射3箭就很不错了。4000弩兵用三段击很难挡住5000重装骑兵的正面冲击,更何况阁下还不许弩兵配置重步兵的保护和拒马防护。这就好比让党卫第一装甲军正面冲击日本10 个一木支队的防御阵地,同时还禁止一木支队使用反坦克壕沟和地雷阵,你说谁能赢?
阁下所设想的是一种相当极端的情况,是想让拥有充分火力的一方对拥有优势机动力和防护的另一方。实际战争中4000弩兵一方应该尽量避免平地决战(即使两翼有保护也不行)而选择更有利的地形,同时应在前沿大量使用拒马防护,近身有重装步兵(配备长戟,大盾)保护才有希望。
以下几个战例仅供参考:
汉武帝天汉二年,浚稽山之战:李陵以五千步兵弩手在与匈奴且(革是)(音di1)侯单于三万骑兵会战(后匈奴骑兵增至八万余骑)。李陵军一线步兵均持戟盾作为防护,后排为上千弓弩手。匈奴骑兵应该是轻装骑兵,显然无法突破李陵军的防御。李陵军在退却中亦充分利用地形如树林,如果不是随军辎重全部是大车,李陵军也完全可以占据山岭高地来防御(匈奴轻装骑兵反倒可以占据山坡高地冲击李陵军)。最后由于内奸向匈奴提供情报,李陵军“箭”尽援绝而全军覆没。
英法百年战争中有两场战役:
1356年9月19日普瓦提埃战役(Battle of Poitiers): 英国黑王子埃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以7000人对法王约翰二世(John II)15,000人?C20,000人。黑王子将长弓手呈V型排列于两翼,其余骑兵全部下马排为3个防御队,除了一支精锐骑兵隐藏在英军背后的树林中。英军左翼是一条河,右翼黑王子用随军辎重大车堵塞了唯一的道路。(英国长弓射速为每分钟12-14发,远高于法国十字弩)英军左翼首先挑战,引起了法军第一波冲击是由精锐的300重骑兵配以日耳曼长矛手(雇佣军)但由于无法迂回英军侧翼而被迫从正面冲击从而遭到了长弓的猛烈杀伤。法军随后在正面发动了奥尔良公爵指挥下的3波步兵冲击,失利后不得不退下重组。最后在法王约翰二世亲率法军主力发动了第三次冲击。英军长弓手在射完所有箭后加入步兵与法军短兵相接,部分原本下马作战的英军骑兵重新上马对法军反冲击。关键时刻,隐藏在英军背后的树林中的精锐骑兵突然出击,绕过法军侧翼从背后攻击法军。毫无防备的法军立时崩溃,法王约翰二世及其近卫队全部被俘。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库战役(Battle of Agincourt): 英王亨利五世(Henry V)以6,000人对法军20,000-30,000人,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未在场指挥。英军一个月前刚刚经过哈福娄围攻战,伤亡达4,000人。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领剩下的5,000长弓手和900骑兵撤退。法军起先避免与英军接触,但当英军吃光了随军带的1星期的干粮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来充饥时,法国人大概认为时机有利,无数大大小小的法国贵族都带着一支队伍加入法军想捡个便宜。这使法军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挥。法军在阿金库尔堵住了英军北撤之路,英王亨利五世前一天的求和被拒绝,只有靠一战来冲出一条路了。地形是一条向北的通路穿过两侧的树林。英军面向北一线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分为前,中,后三层,每层四排。战前亨利命令每个长弓手都准备一段两头削尖的木桩。法军面向南分为三线。第一线两翼是重装骑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间是4,000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仍是重装步兵,约3,000-5,000。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还有几门大炮。为了抢功,许多法国贵族都挤到第一线来实际上却打乱了队形,使第一线异常混乱臃肿,还把原本应配合进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挤到两边和后面,反而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与射击角度。第三线是近万骑兵,但因为爵爷们都挤到前面去了,基本处于无人指挥的状态。双方前沿相距约900米。两军从早上7:00起对峙了4个小时,因为法国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了粮食,或者让英国人先冲锋,法国人可以利用英国人进攻的队形混乱来拣便宜;或者就让英国人站着饿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军向前推进,两翼仍然紧靠着树林,英军整齐地缓缓推进到距法军250米(长弓有效射程)的距离上停下,每个长弓手都将准备好的两头削尖的木桩插入脚下的泥沼地中,让另一尖端斜向着法军方向。随着亨利一声令下,英国长弓手发出了第一次齐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盖而法国人遭到了一阵箭雨的袭击。如梦初醒般,法军第一线开始向英军冲击。法军两翼的重骑兵本应迂回攻击英军的侧翼,但因为两侧的树林不得不正面冲击英军两翼的长弓阵地。法军重骑兵的冲击速度大约是不到400米/分钟,因此需要大约40秒冲到英军阵前,足够长弓手们发出4到5轮穿甲箭。法军骑兵遭到了很大损失,少数冲到英军阵前也无力突破拒马,不得不在退却中承受更多的穿甲箭攻击。失去了主人的受伤或受惊的战马在战场上乱跑,冲乱了随后冲上来的法军一线步兵。由于英军所处两侧树林间空地较窄,法军从开阔处冲来,两翼不自觉地向中央挤压,因此当法军冲到英军面前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空间来施展手中的长枪,相反严阵以待的英国重步兵却可以把手中的重剑刺入法国人盔甲的连接处从而给予法军很大杀伤。脚下的泥沼也迟滞了重装步兵的冲击,增添了法军的混乱。因此尽管法军第一波冲击使英军少许后退,但英军很快重新拉直了队伍与法军搏斗。看起来混乱得法军更像是集体冲向一场大屠杀,无数法国贵族就此倒下或被俘。法军一二线间的弓弩手和火炮由于两军交错而无法射击,很多人实际上整场战役一箭未发。英军脚下的法军尸体堆积如山,很多第二三线的法军见此情景都被吓得逃出了战场,以至当法军第三线骑兵开始冲锋时仅剩下了600人。仅仅半小时英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亨利下了一道不寻常的命令结束了这场战役,英军处死了所有的法军俘虏。此战法军损失过万,仅大大小小的贵族就战死了5,000多。英军最大的损失是战死的约克公爵,其他损失不过是十余名骑士和100余长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