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壮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 坐看风起云涌时

共:💬117 🌺28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澄清一哈,俺说的军以上是指离休军官

在职的情况确如兄所言

家园 应该不是当事人跟不上形势,通常是搞宣传的太老旧
家园 送花

看到出征前他们夫妻的合影,他妻子脸上那灿烂的笑容,真是太让人难过了。

家园 只有两个字:敬仰!
家园 所谓“不放弃战友遗体”,其实在红军中实行的不是那么理想

一方面,是战争条件所限.红军长征的湘江之役,死了多少人,那么多尸体在湘江里飘着,那有时间管啊,活着过去就是胜利.

还有就是在长征后期,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原红一军团编为一纵队,红三军团编为二纵队.当部队离开哈达铺时,二纵队有些战士由于身体过于虚弱,实在是走不动了.当时,刚从红一军团调到二纵队的罗瑞卿,就以不能留给敌人的名义,当场掏枪,打死了几个.弄得老彭大光其火.

老萨文中所提到的"南朝鲜某车站施工挖出十几具遗骨,从腰带判断当为志愿军", 应该是在砥平里附近(?).当年的39军军长吴信泉在他的回忆录里,是承认当年撤退时,是有战士的遗体没有带回来.几十年后,当他在电视里看到新闻时,老将军热泪盈眶.

家园 很有同感

傅参谋这种超一流军人,就算拿他的生命换对方50条命我还是觉得我们亏大了

家园 雄烈蹈厉之士!
家园 当然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了

要是过湘江时还花时间收敛烈士的遗骨,大家就都交代在那儿了。

牺牲的战士不也就白牺牲了吗?

而国军方面是一贯漠视伤兵,在自己占有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对伤兵和阵亡将士的遗体不管不问,这个就说不过去了。

家园 烈士千古!

最近才去越南查勘电站坝址归来,电站位于越南河江省,也就是老山战场的正面,所在河流上游就是中国。在这种亚热带丛林地区行动简直不堪回首。1/1000地形图上3.5公里的路程,我们在越南当地人砍树开路的情况下走了足足4.5小时。无法想象傅参谋在这种地形条件孤身一人与越军周旋几天几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里面的象征意义更加强烈些

中国军人,实际上是在共产党军队中才开始得到了和世界各国军人等同的地位。个人以为这和当时共产党本身的政治主张有关,也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有关。在共产党军队出现之前,中国对军人的看法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军纪松懈,待遇苛酷 -- 最重要的是不被当人看,是很典型的当时军人形象。吕蒙因为部下擅取民间一笠就杀同乡,传为千古美谈,可是是否想过这部下是否应该是死罪呢?枪毙酆悌的士兵因为打了他的头就被酆的同学俞济时枪毙殉葬,也被称作俞讲义气。若是老百姓如此被擅杀肯定会让人觉得不妥,那时的军队中呢?兵的地位就是如此。

共产党军队建立以后,军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 当然这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结果。的确历史上有很多次共产党军队不得不遗弃战友尸体的事情,但是看看红军西征军的回忆,或者抗美援朝的一些回忆,就可以看出,共产党军队遗弃战友尸体,多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美军在索马里也不得不遗弃战友尸体,这是没办法的),可是始终很重视,即便西征军那样崩溃的情况下,依然要给战死的同袍“挖一个深一点的坑”。对比来说,史沫特莱笔下当时中国可称最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对待伤兵则是态度问题。如果共产党军中出现史沫特莱描写的国民党军官对待伤兵的情况,即便是今天传统已经丢的差不多的共产党军中,也足以使当事人上军事法庭(至今未见这样的事例报道,感觉对于军心即便是收买,共党也是做得不错)。实际上国民党军队中也颇有“投笔从戎”的事例,但这是“投笔”的自降身份,而普通百姓,除非是有血仇投军报仇,对参军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这里面,军人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唯一的例外是抗战胜利后回国的远征军,那应该说是胜利和崇美的双重光环下一个特别事例吧。

中共建国后有一个阶段参军成为大家抢着去的“光荣”事情,也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阶梯。这是百年来中国政治史上闻所未闻的事情。这个,说实在的在和平时期有些矫枉过正,可是军人地位的确是提高了。从整个中国军事发展史上看,共产党军队在提高士兵的地位,包括重视战死士兵的问题上,高于其之前的近代军队,是有贡献的。讨论历史问题就实事求是好了,这种事情共产党干了,就尊重历史为好,这是我的看法。

家园 要是当时回来了,这种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年轻军官,

能为军队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真是不敢想呀。杀敌再多,还是亏了。花!

这次战斗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的影响,此后越境作战的原则都是保全人员为第一,战斗打响后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不得恋战,按时撤出就可以评功。

共产党的学习精神真的是厉害,这种经验的总结真的是很宝贵。

家园 曾见过一个参加对越作战的炮兵侦察员

看了傅参谋的事迹,感觉血直往上涌,脑子里幻想着和英雄一起战斗的情景。

很多年以前在军训的时候,我还真见过一个参加过对越作战的炮兵侦察员。当时是在某部炮团,我们连长给我们做报告的时候,顺便讲述了他自己当时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一些事情。从连长的年龄判断,他参加的战斗应该是在对越作战的后期。他讲得很简略,我又是时隔多年,现在已经有些记不清了。现在能记起的就是他和战友深入敌后侦察敌人炮兵阵地的事情。

他和另外两个战友进入越南境内潜伏了两天试图侦察一个炮兵阵地,结果在迫近侦察的时候被越军发现。用连长的话说,当时根本没开枪还击,就是玩儿了命地往回跑,衣服都跑没了。记得他说过路上还有一条小河,不是很深,连趟带游的,反正最后是三个人全跑回来了,都立了功。可惜我忘记了他立的是几等功了。

现在我还记得连长的样子,天津人,个子不矮,有一米八左右,脸有些瘦,但看得出在军装下面是一身键子肉。皮肤很黑但发着亮光,大眼睛炯炯有神,相当精干。不过说话有些大大咧咧,象个老兵油子,有时他说的话我们都不太信。但后来发生在军营里的一件事让我们改变了看法。

当时在军营吃饭的时侯,总有一些人因为需要站岗、值日或生病什么的,不能去食堂吃。只能等别人吃完了,从食堂给他们带回一些来。带回来的自然不可能正好,难免有时多有时少的。少了还好,最多就是饿的快。多了怎么办呢?又没有冰箱,只好扔掉。在部队主食经常是白面馒头,所以在我们宿舍水房的垃圾筐里偶尔就能看到这种白面馒头。有一次,两个值日的人刚把几个馒头扔到筐里,就被正好过来巡视的连长看到。平时连长对我们都挺和气的,这次却勃然大怒,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当时连我们另外几个在水房洗脸洗手的人都吓坏了。最后连长对着那两个脸都吓白了的倒霉蛋儿怒吼:你们把它都给我吃了。当然命令没有被执行,估计这两个人也是不服,因为馒头不全是他们两个扔的。这时候,不可思议的场面出现了,连长伸手从垃圾筐里捡起个馒头,说了一句“我和你们一起吃”,就大口吃了起来。紧接着,那两个同学竟然顺从地也各自捡了一个馒头,默默地跟着吃。

其实这个连长和我们这批军训的人关系很好。过了一年多,连长还到过学校看望我们,我们班还请他在我们宿舍吃了一顿饭。

家园 即使解放前,特定时期

普通百姓也不一定是有血仇才投军报仇的,比如抗战期间某些阶段,投军报国的热情也是有的。我接触过若干学生出身的国军老兵,问他们是否被抓的壮丁,回答说不是,抗战中自己主动去投军的,其中有个常德的,就是受了常德战役的感召,后来辍学参的军。

家园 又有一点小问题

首先声明一下,对于烈士及其亲属说三道四,基本是人渣一类的。如果觉得不妥,那就删了吧。

关于5,如果傅妻真是啥副师长的千金,我想家里有困难应该不难解决的。于公于私没有道理的。

至于再婚,是不是可能于副师长有考虑呢。

于副师长后来的工作应该还是比较顺利的,与同事对比来说,应该是不错的。毕竟副军长和军区副参谋长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要是名单没错的话,于应该是第一副,那就很厉害了。

112师师长刘兴贵

刘兴贵少将 解放军陆军第24集团军副军长

司令员

 朱 启中将(1942.05-,云南祥云人)

政治委员

 杜铁环上将(1938.08-,辽宁鞍山人)

副司令员

 陈希滔中将(1943-,福建长乐人)

 臧文清中将(1940.12-,河北承德人)

 刘逢君中将(1942.12-,辽宁辽阳人)

 粟戎生中将(1942.10-,湖南会同人,侗族)

 李永金空军中将

副政治委员

 李文华少将(1945.08-,内蒙古武川人)

 张海阳少将(1949.07-,湖南平江人)

 司令部

参谋长

 高中兴中将(1943.12-,山东即墨人)

副参谋长

 于承海少将

 王良均少将

 张晓剑少将(1944-,福建长乐人)

 佟喜刚少将(1943.11-,吉林吉林人)

 王定庆少将

 政治部

家园 我猜测一半是可能有宣传问题

另一半有可能是真的。

从其女儿上小学看,当是九十年代初期,作为中层军官,如没有特殊照顾,其妻子的生活不会太特别。我说这个话可能很多人会说老萨没根据。的确,我自己这样说的时候也是没有根据的,我对军人家庭的情况不很了解,可能说的根本不靠谱。我是根据当时科学院的情况推测的,如钟家庆,陆汝钤这样的科学界“巨头”人物(钟家庆数学奖大家可能不陌生),当时在中关村就是一辆自行车骑过来骑过去的,不是亲眼看现在的人谁信?

名气,荣誉和生活并不总是挂钩的。

就是因为这个,我觉得,军内有文中描写傅夫人的那些事情,要是真的,一点儿都不奇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